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盘点8个因一个字而流传千古的诗句,哪个最令你惊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04:28: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盘点8个因一个字而流传千古的诗句,哪个最令你惊艳?                                                       

2021-08-11 21:00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中国的诗人、词人无数,他们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欢迎来到小K的诗词研究所,今天,为大家盘点了那些因一个字而流传千古的诗句,一起欣赏这些古人的点睛之笔吧!
1、春风与【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译: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风如在眼前。
《泊船孤舟》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2、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唐·王维《书事》
译:坐下来静观苍台,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欲上人衣来”是传神之笔,一个“上”字,仿佛让人看到坐在苍台之间,弄弄的绿色掩映在衣服上,好像是要爬到人的衣服上,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欣喜和新奇的独特感受。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齐己《早梅》
译: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用字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译:长年离家在外,得不到一点故乡的音信,不知故乡情况如何?家人是否安好?因此越走近故乡,内心就越发恐慌。即使在路上遇见来自故乡的人,内心虽迫切想知道故乡的情况,却反而犹豫踌躇不敢发问。
作为流放之身,作者离家越近心理却越胆怯。一个“怯”字将诗人心中那忧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因为诗人被降职到山外居住,家里很久没有消息了。一方面,日夜思念着家人,另一方面,总是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见”字表现出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映入眼帘,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悠闲。这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
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白居易《暮江吟》
译: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却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7、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译: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8、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北宋·欧阳修《临江山》
译: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浙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近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中直接描写人的地方虽然不多,但欧阳修描写的美景、丽情甚为奇绝,读者通过想象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许昂霄的《词综偶评》评价最后三句是“不假雕饰,自成绝唱”。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每一句都值得品味。借此机会,小K要为大家推荐《走近诗词家文库》,长文传记导读,带你快速进入每位诗人的一生!

内容简介:
本套书是快速了解唐宋诗词大家的入门读本,由北大古典文学课老师、北大文学博士张一南全面导读、注释、赏析。每本书开篇都有诗人小传作为导读,让你在他们的故事中理解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温凉。精选诗词大家传世佳作,并以生平年谱为线索进行排序。每首诗词辅以简析及注释,生僻字有注音。小传导读和诗词简析相结合的形式,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和诗人的一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23:15 , Processed in 0.00865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