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罗庚刚出研究成果毛主席就已得知,复信:你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2 06:5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华罗庚刚出研究成果毛主席就已得知,复信:你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2021-09-01 15:07                    

                          

前言

在科学的星河上,一颗巨星陨落了。
1985年6月12日,举世知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因心脏病猝发,不幸与世长辞。
图丨晚年时吸氧但依旧在工作的华罗庚

每当我们深情地怀念这位,为祖国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毛泽东和他的交往生活。

一个顽强自学的数学天才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诞生在江苏金坛镇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因为这是他父亲41岁得子,为了给儿子祝福,婴儿呱呱坠地就用箩筐扣住,并由此取名华罗庚。
图丨华罗庚年轻时期的样子

华罗庚读完中学便进了职业学校,为的是谋个会计职业以养家糊口,但由于交不起学费,读了一年半便中途辍学,到父亲开的杂货店里帮忙。
他一边干活,一边醉心演算数学习题,常把演算结果当做退给顾客的款,闹出一些笑话,受到街坊邻里的讥笑。
但年幼的华罗庚完全不加以理会,只管专心钻研数学题。
经过5年的刻苦自修,在1930年华罗庚写出了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刊登在上海《科学》杂志上。
图丨数学天才华罗庚

这一论文的刊登,直接引燃了当时整个中国数学界。
当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了解到作者是一个顽强自学的青年时,非常赞赏地说:“这个青年人不简单,请他来清华!”
自此,19岁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工作和深造。
1938年,华罗庚回国后受聘担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这里他写下了《堆垒素数论》专著。
1946年他去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客籍教授、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图丨华罗庚在美国

这时的他,已是赫赫有名的数学大师,在美国的阿尔巴勒城拥有舒适的小洋房,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一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华罗庚的脑海中泛起涟漪:“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华罗庚虽身在海外,但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祖国。
他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冲破重重封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图丨做研究时,吸烟的华罗庚

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激情洋溢地说道:
朋友们,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华罗庚回国了,共和国热情欢迎这个海外赤子的归来。
他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肩负起为共和国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
图丨华罗庚为学生们讲述机车组装

兢兢业业的华罗庚,很快建立起基本理论数学、数理逻辑、力学、数学物理、计算及计算机等几个研究室,为新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1952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华罗庚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中南海怀仁堂举办文艺演出,招待与会代表,华罗庚因事耽搁了一些时间,当他匆匆赶到怀仁堂时,演出已经开始了。
会场灯光渐暗下来,正当华罗庚在昏暗中跟随服务员摸索座位时,一个亲切的声音传人耳中:“华罗庚教授,到这里来坐吧!”
图丨和蔼可亲的毛主席

顺着声音,他隐约看见一个人正在向他招手。
华罗庚走过去,果然有个空位子,他坐下来才发现这是个很居中的座位。
借着礼堂暗淡的灯光,华罗庚正准备向打招呼的人道谢,可是他一下子怔住了。
定睛一看,原来打招呼的人正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向他微笑着说:“华先生,你好啊!”
华罗庚愣了好一会儿,才赶忙回答道:“好,主席好!我准备了一篇稿子,来得晚了。”
二人谈话间,华罗庚神情激动,连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毛主席仿佛觉察到了华罗庚的紧张心情,便一边看戏一边随意地与华罗庚闲谈起来。
图丨毛主席和数学家华罗庚亲切握手

问他的经历,问他最近有什么科研成果,问他的生活情况,还问他现在和将来有什么打算等等。
在轻松地闲谈中,华罗庚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他慢慢发觉,原来毛主席是那么慈祥可亲,那么平易近人。
毛主席继续谈着,当谈到建设新中国需要大批科学人才时,他用宽大厚实的手拍着华罗庚的肩膀,满怀无限希望地说:“华罗庚先生,你也是苦出身嘛,希望你能为新中国多培养些好学生。”
华罗庚连连点头说:“主席,您放心,我一定努力,我一定努力。”毛主席又和华罗庚谈了教育问题。
毛主席一边看戏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述戏里的各种典故,华罗庚随声附和,他们谈得很投机。
图丨华罗庚和毛主席在开心的交谈

演出在融融的气氛中结束了,许久,华罗庚仍然沉浸在和毛主席侃侃交谈的幸福之中。
“希望你能为新中国多培养些好学生”,华罗庚把毛主席的嘱托深深地铭记心中。

牢记主席嘱托,为祖国培养更多数学家

在华罗庚的发现和培养下,直接产生了王元、陈景润、陆启铿、万哲元等一批出类拔萃的著名数学家。
他与学生王元应用代数数论的工具,提出了数值积分的新方法,被国外誉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又从一封信中发现了陈景润,并把他调到北京亲自指导他研究,其科研成果《哥德巴赫猜想》举世公认。
图丨华罗庚在看学生做题

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国际公认的“中国数学学派”。
华罗庚常说:“我们老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培养青年要像教游泳一样,站在岸上,要跳下水去一起游。”
他专门为中学生写出了《杨辉三角》、《数学归纳法》等数学辅导书……华罗庚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1956年6月14日,华罗庚参加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会议,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与会代表。
大会上,毛主席感谢科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赞扬了华罗庚取得的成绩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华罗庚一听了更加深受鼓舞,努力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在谈到卑贱者最聪明时说:“卑贱者最聪明。华罗庚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图丨一代伟人毛主席

这番话道出了华罗庚艰辛的奋斗历程,更是对华罗庚的极大肯定。
华罗庚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
  “在账台上看算学书,鼻涕流下来用左手抹,右手还在不停地写……到了18岁这一年,金坛瘟疫蔓延,自己染上了可怕的伤寒,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半年多才活下来了,却留下了终生残疾——左腿瘸了。”
  “不少人以为我是个天才,其实不然……我觉得知道自己不行的人,比知道自己聪明的人好……干事业主要靠刻苦学习,不能靠天才。”
华罗庚一共上过9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但他成了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他完全靠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成功。
图丨西南联大时华罗庚一家合照

1964年,华罗庚写出了《统筹方法平话》,这本书的诞生,代表着华罗庚迈出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第一步。
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在回国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和许多从旧社会过来的科学工作者一样,仍然习惯于灌注式的数学和经院式的科研,在课堂上讲的是‘厚本本’、‘大套套’,在书斋里钻研的是别人越不懂越玄妙越好,认为这样就显得自己高明。”
“但这种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工农的道路,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不相适应,我思想上很苦闷。”
“正在傍徨之际,我读到了毛主席的诗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图丨华罗庚给同学们讲授知识

“这首诗的头两句写道:‘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我体会旧社会就是白骨堆的地方。我是从旧社会来的,白骨精的影响是有的,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要像毛主席诗词中指出的‘僧是愚民犹可训’,努力进行自我改造。”
华罗庚在无情地解剖自己的思想之后,他开始走出书本,走出教室,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天地,去开创一条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新路。
他坚信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
在给毛主席写信时,华罗庚述说了自己的想法,还写了一首发自内心的短诗:
  森森白骨堆中,是俺身生所在。
  皮囊纵然万般改,积垢依然深埋。
  妖风易受蛊惑,风起障目尘埃。
  勤学毛著脱旧胎,才能入得门来。
图丨华罗庚和广大的知识青年与农民伯伯在一起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在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中,自觉改造世界观的真诚愿望和坚定信心。
毛主席收到了这封信,他被这位老知识分子的诚心和决心感动了,他很快给华罗庚复信:
  华罗庚先生:
  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肃此。
  敬颂
  教祺!
  毛泽东
  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八日
图丨“壮志凌云,可喜可贺”,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回信

华罗庚收阅了毛泽东的回信后,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逢人就说:“毛主席亲自写信教导我,要我树雄心,立大志,绝旧缘,走新路。”
毛泽东的信是对华罗庚极大地鼓励和鞭策,使他更加坚定了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决心。
从此以后,华罗庚深入工厂、农村、矿山,研究论证并积极推广“统筹法”。
他一边实践一边研读国内外大量资料,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提炼出了易为群众接受也易为群众掌握的新法。
他写的《统筹方法平话》,就是对这种新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图丨华罗庚与陈景润

1965年,华罗庚再次给毛主席写信,向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深入群众、深入生产实际的切身体会,并把自己写的《统筹方法平话》寄给毛泽东。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在百忙中再次给华罗庚复信:
  华罗庚同志:
  来信及《平话》,早在外地收到。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听说你到西南视察,并讲学,大有收获,极为庆幸。专此奉复。
  敬颂
  教安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1976年,华罗庚在回忆毛泽东这封复信时说:“我刚刚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就注意到了……”
图丨华罗庚带着学生一同做实验

“主席鼓励我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鼓励我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想到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和鼓励,我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如果说我有了一点进步的话,那是毛主席关怀的结果。”
后来,《统筹方法平话》再版时,人们发现著作者署名为“齐念一”,而非华罗庚。
有人问华老怎么回事,华罗庚笑着说:“我这样做,是要永远铭记7月21日,那一天是主席给我写信,表示欢迎我为人民服务的日子啊。”
原来华罗庚是为了纪念这一天,他取7月21日的谐音“齐念一”为自己的笔名。
图丨毛主席再次接见华罗庚

在毛主席的关怀和鼓励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华罗庚又对“优选法”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写出了《优选学》一书。
这是华罗庚教授为我国数学,理论联系实际闯出的一条新路,代表了我国应用数学发展的方向。
他身体力行,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积极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
“双法”在工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明显的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进度、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效果。
华罗庚曾经感慨地说:“由于毛泽东思想照进了我思想深处,我这个过去只知在书斋里钻研自己所喜爱、所擅长的数学问题的人,才走上了运用数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大道。”
图丨为了毛主席一句话,华罗庚培养出“八百罗汉”

1967年5月1日,北京隆重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华罗庚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主席见到了华罗庚,非常高兴地走到华罗庚身边,拉着他的手关心询问他的身体情况和工作情况。
随后又兴冲冲地向在场的其他同志介绍说:“这是我们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
巨大的信任,亲切地关怀,一股热流暖遍了华罗庚的全身,他激动得半响说不出话来。
他暗自对自己说,一定要努力再努力,前进再前进。
华罗庚虽然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那段特殊日子里,他也同新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遭受了冲击。
在危难之际,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亲自出面保护华罗庚,还以人大常委的身份留在北京,继续搞数学统筹法试验。
图丨晚年的华罗庚依旧在不断研究

幸免于难的华罗庚,从内心深处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感谢周总理,他开始更加勤奋地工作。
时间1975年8月,正在哈尔滨潜心推广“双法”的华罗庚终因过度劳累而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进医院。
消息传到北京,重病之中的周恩来当即派自己的医生前往哈尔滨抢救。
当昏迷了6个星期的华罗庚醒来后知道情况时,他哽咽着说:“请你们转告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的事,我没有做好就病倒了,我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对我的希望。”
望着纵然泪下的华罗庚,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虽今日,还淹望病榻上,论斗志,早已直上九重霄

病情刚刚好转后,华罗庚就开始回想自己走过的道路,思绪万千的他,在10月1日新中国26岁生日这天清晨,华罗庚伏枕再次给毛泽东写信。
图丨华罗庚和同学们在一起

他在信中写道:
  十年来,在您的光辉思想指引下,我与旧传统决裂,为新事物争朝夕。
  起步乌蒙山,游学十万里,到过20多个省市,拜过工农为师,受到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教育。
  师承十年,就像小学生那样,要向老师交作业,汇报学习成绩,可喜可虑之事很多,特写此专信向导师报告。
  主席高龄,日理万机,为此小事又来麻烦主席,于心不安。
  您的十年教导,使我一往无前,一无反复,我决心只身去四川,继续工作,奋勉以赴。
  跟随人大参观学习团从西南提前回来,由于旅途劳累,到了贵州,还未去娄山关就病倒了……
  ……外地的同志们十分担心我的身体,在此,我想请主席批准我的请求,如能用您的光辉思想使我走出一条新路,我死于北京与死于沟壑又有什么不同!
图丨华罗庚在读报

这封倾吐积愫的长信,写出了华罗庚这些年为推广“双优”工作所付出的艰辛,也道明了一个老知识分子渴望以身许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国家建设、为人民服务的热望。
华罗庚的信通过黑龙江省委转到毛泽东手中,已经82岁高龄的毛泽东听完秘书为他念完这封信,他没有说话,只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了简短的批示:“意思很好,大病初愈,宜多休养一时期,待全好后再去,较为适宜。”
这25个字,字字渗透关爱之情。
毛泽东派专人把批示送给了华罗庚,“主席没有忘记我啊!”兴奋不已的华罗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欣然挥毫赋词《飞示下九霄》:
  往事历历知多少,衷情难述描,莫过今朝,只觉得盈耳歌声,满眼笑。
  如孺子又得慈亲救,主席年高,国事辛劳。
  无微不照,明察秋毫,扶危解困惑,飞示下九霄。
  无声霹雳破迷雾,明镜照出白骨妖,休道她仗势欺人多显赫,下场头,纸船明烛照天烧。
  掌舵,领航有主席,哪怕风狂,雨骤,浪涛涛。
  虽今日,还淹望病榻上,论斗志,早已直上九重霄。
图丨晚年时的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了,罗庚这样写道:
  “我心欲裂,泪如潮,无法表达内心的悲痛。毛主席啊,您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们千秋万代铭记不忘。”
  “多次聆听过您的亲切教导的小学生的我,一定……继续努力,一息尚存,战斗不止。”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毛泽东去世后的9年间,他一直在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不息地战斗。
1982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脏病住院。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倒在了作学术报告的讲台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华罗庚一生中共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专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被列入20世纪经典著作之列。
他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他是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图丨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毛主席与华罗庚的交往是毛泽东关心科技事业、同科技界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可以写入共和国的科学史。
毛主席与华罗庚的交往,是华罗庚宝贵生命的一部分,足可以在华罗庚的历史上记录下光彩的一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6 16:37 , Processed in 0.0105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