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为什么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04:01: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为什么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                                                         2021-11-08 17:14                    
                                  今天(11月8日)
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

回顾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
也是党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很多中共早期领导人
同时也是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
他们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极大推动了共产党早期事业的发展
跟着小红(ID:hszs1921)
来了解一下↓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新闻宣传工作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重要起点。早年在北京时,当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的毛泽东,听过名记者邵飘萍、北大教授徐宝璜等人的授课,还3是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的学员之一,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是正经的新闻科班出身。

毛泽东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获听讲半年的证书(来源:中国记协网)
“五四运动”爆发后,身在湖南的毛泽东又以教员身份 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该刊辟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江杂评”“世界杂评”“新文艺”等栏目,“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主编主撰《湘江评论》,使毛泽东的写作和探索进入了最活跃的井喷状态,迸发出许多新锐的进步思想火花,一时间影响颇广。1950年,萧劲光将军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悼任弼时》一文中写道:“毛主席主编的《湘江评论》传播了巨大的革命影响,我们正是在这个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了革命觉悟的。”
除此之外,还有 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在上海从事写作、翻译工作,并于1920年创办《劳动界》周刊,启发工人觉醒。
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于1920年创办和主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秘密机关刊物《共产党》。
邓中夏,1921年在北京参与创办《工人周刊》; 蔡和森,1922年在北京参与创办《先驱》; 彭湃,1922年在海丰创办《赤心周刊》; 周恩来,1922年在巴黎创办《少年》……
为什么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会不约而同选择以新闻宣传工作开启革命生涯?这是因为 在百年前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这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重塑国家的伟大抱负,必须唤醒全体国人的爱国意识、民族情感。
就这样,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在血雨腥风中秘密拓荒,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高潮,吹响了建党集结号,并 将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上了“笔杆子”和“枪杆子”的结合之路,彻底改变了中国
为什么要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毛泽东 《〈政治周刊〉发刊理由》
毛泽东——“新华社最好的记者”
解放战争期间, 毛泽东多次为新华社撰写、修改稿件,留下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名篇。
胡乔木回忆说,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达到了他一生中从事报刊新闻工作的辉煌时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手稿(来源:中国记协网)
1948年10月,为牵制我军,蒋介石命令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组织一支多达五个师的快速机动部队,企图突袭石家庄,威胁附近没有重兵驻守的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但这一计划,很快就被中共地下党员、北平《益世报》采访部主任刘时平等情报人员获悉,并及时转报党中央。

1948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 我军严阵以待决予歼灭》(来源:人民网)
面对来犯之敌,毛泽东在做好军事部署的同时,亲自组织和撰写了《蒋傅军妄图突袭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蒋傅军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等几篇重要新闻稿, 公开揭露敌作战计划,及时逼退十万国民党军,唱了一曲现代“空城计”,留下“雄文退五师”的佳话。
据《中国新闻社会史》记载,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毛泽东改完新闻稿,兴致勃勃,意犹未尽,问身边的新华社记者: “你们说,谁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啊?”大家不知所以,左顾右盼,无言以对,只见毛泽东从容说道: “就是我毛泽东嘛。”
毛泽东对中国新闻事业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在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经典文献,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核心精神延续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我们现在并不清楚毛泽东是否读过西方传播学的材料,但他在1958年作出扩大《参考消息》发行范围的决定,却与美国传播学者威廉·麦奎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接种免疫论”不谋而合。
所谓“接种免疫论”,指的是对受众有意识地灌输反面信息,使他们对这类反面信息产生适应性和抵抗力,等到他们一旦真正面临反面信息的大举入侵时,就不会轻易动摇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参考消息》仅供党内外高级干部阅读。1958年,毛泽东决定扩大《参考消息》发行范围,还将此举比作“种牛痘”。
他指出,《参考消息》连那些骂共产党的反动言论也刊登,并不是替帝国主义做宣传,而是要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大家面前,让人们经受考验,一些消息封锁起来反而有危险。
周恩来:“新华军”的领导者
周恩来同样和新闻工作结缘很早。 五四运动前后,周恩来在天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用笔名“飞飞”撰写了许多评论,该报广受欢迎,被评为“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这一南一北两份刊物,成为当时全国影响较大的进步学生报刊。

1919年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在天津(来源:新华社)
1938年1月11日,由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出版,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在重庆接续出版。
《新华日报》作为在国统区合法出版的一份中共报纸,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
毛泽东曾赞扬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方面军。自此,新华日报有了“新华军”之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1月17日,国民党污蔑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新四军的番号。
当晚,《新华日报》编辑人员躲开坐镇报社的国民党新闻检查人员的监视,在18日出版的报纸上发表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书写的著名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刊有周恩来题词的报纸被许多人当做资料保存,《新华日报》销量剧增了五倍。

《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题词(来源:新华报业网)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为代表团团长,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代表团还成立新闻办公室,任命解放前长期潜伏在国民党的熊向晖为主任。
据熊向晖回忆,代表团为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在放映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熊向晖将剧情介绍和主要唱段写成十多页的说明书,准备翻译成外文,发给前来观看的外国记者,但这一做法被周恩来批评为“党八股”。
周恩来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我要是记者,我就不看。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 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作三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带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你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如果失败了,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

周恩来与卓别林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合影(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熊向晖照办后,“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大获成功。正在瑞士旅居的卓别林也表达了对《梁祝》的赞赏和兴趣。熊向晖后来同周恩来总理谈此事让自己明白对外宣传的重要,总理说:“问题在于宣传什么,怎么宣传。”
邓小平:“油印博士”与《红星》主编
邓小平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 曾有一个“油印博士”的外号。邓小平当时负责编辑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少共”(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既当编辑,又负责刻印,他的字迹端正、版面整洁,被同志们称赞为“油印博士”。

在巴黎出版的《赤光》(来源:中国记协网)
1933年5月,邓小平正处于“三落三起”的第一个政治生涯低谷,他被分配到红军机关报《红星》担任主编。
走马上任后,邓小平主抓报纸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加大信息量。开辟了《前线通讯》《军事常识》《军事测验》等专栏,通俗易懂,从战斗捷报、英雄事迹到红军中的不良现象,《红星》都有刊载。

1934年8月1日,邓小平主编的第56期《红星》报(来源:中国记协网)
为了调动红军将士投稿积极性,邓小平起草征稿启事,表示五百字以上的稿件,“每五百字酌寄现金一角”。
为了活跃版面,做到图文并茂,邓小平还以红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发出征用照相机和照相器材的启事,启事发出后,有的红军军团配备了战地记者和通讯员,为《红星》投稿,寄送相片。
邓小平主编《红星》当年,这份军报就成为中央苏区读者最多的三大报刊之一。
红军长征期间,《红星》坚持出版了28期《长征专号》,由于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和中央苏区机关报《斗争》等刊物相继停刊,《红星》实际上成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唯一的报纸。
瞿秋白:主编中共第一份日报
中共早期领导人 瞿秋白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还是才华横溢的新闻人。

瞿秋白像(来源:人民网)
五四运动时期,他就同郑振铎等人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后来又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记者,前往苏俄采访报道,采写了著名的通讯报告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了解。
其间,他还译介了《国际歌》词谱,现在耳熟能详的“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一词,就是瞿秋白首创的音译。
而他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遇害时,就是唱着自己译介的《国际歌》走向刑场的。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为了配合斗争, 中共中央创办了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主编为瞿秋白

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创刊号(来源:上海政协官网)
作为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弥补了中共其他刊物在时效性上的不足,刚问世就受到群众欢迎。
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上海,《热血日报》出版10天日销量就达到了三万份,每天收到来稿来信数以百计,许多读者冒着被捕的危险,义务推销报纸,还向报馆捐款。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在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瞿秋白以书生之肩挑起统帅全党的重担,在“八七会议”上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931年1月,瞿秋白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瞿秋白遇难后,鲁迅先生为他题写了一幅立轴,引以为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后来也成为新闻人,她曾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用俄文广播毛泽东主席宣布的中央人民政府公报,1950年同丈夫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驻外记者前往苏联,筹建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陈独秀:以文载道,振臂高呼
“这两个月,我和易白沙足不出户,创办了本《青年杂志》,本意是鼓吹新文化、宣传新思想、造就新青年,就是想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替代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孔教三纲,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重塑一代新青年……”
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 陈独秀一番激情洋溢的“宣讲”。1915年,从日本归国的他在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猛烈进攻,在茫茫黑夜中唤醒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中国青年。

因《新青年》杂志影响深远,陈独秀成为当时中国思想舆论界的领袖人物。1917年,他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当年中国最杰出、最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批判封建主义、追求民主,进一步使其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精神标杆。

其间,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陈独秀等人开始接触、学习、接受社会主义理论,并从此开拓出一条通往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李大钊,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新闻宣传工作者。
1917年,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工作,成为陈独秀的亲密战友, 担任《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还与陈独秀等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共同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恰在这时,世界局势发生剧烈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相继爆发,李大钊随即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在文中深刻分析了一战的本质是各国资本家政府“为国内资本家阶级谋利益”,并欢呼 “试看将来的全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给“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苦斗”的有识之士们指出了民族解放的新出路。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连续在《新青年》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综合共产党员网、中国记协网、庖丁解news
编辑:ivy、小能手
审稿:钱程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10:04 , Processed in 0.00734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