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捋清宋词脉络,一篇文章足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03:13: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21-11-28 03:16 编辑

捋清宋词脉络,一篇文章足矣!                                                         2021-11-27 18:18                                                           

宋|马远|《云舒浪卷图》

千年咏叹觅宋词

图文|任淡如

编辑|也者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是寒露
节后的今天是个艳阳天
阳光照旧把万物镀成秋天的金色
成堆的云朵,悬停在城市和建筑的上方
举重若轻地舒卷自如
把整个天空演成满腹经纶的样子
运筹帷幄的流程再现
节日期间读到两篇来自“菊斋”任淡如君
和“锦瑟青衫”贺泓瑞先生梳理宋词的文章
皆相当于一部宋词的编年体极简史
惊为天人,感佩之余,因风格有别
遂合辑于此,与大家共赏,以此致敬

提示:全文数万字,认真读完需数小时

千古风流话宋朝
作者:贺泓瑞
公元960年,随着陈桥的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一个三百载的伟大汉人封建王朝诞生了。
他,就是宋朝。
提到宋朝,我们能想到什么?
是温婉如水,是文以载道,是满天花火。
还有,就是那令人心醉的长短句——宋词。
公元978年,当南唐后主李煜饮下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杯酒,绮丽的唐五代词,自此剧终。
不过,它还没有完全死亡。
两年后,一位新的进士进入了大宋的首都汴京。24年后的1004年,在他的努力下,大宋成功抵抗了契丹的入侵并最终和契丹签订了和平协议。这就是“澶渊之盟”。
他就是寇准,字平仲。
他的词,继承了前代的遗风。“红英落尽青梅小”“江南春尽离肠断”。那么的温婉。这与他在朝堂上怒斥投降派的形象大相径庭。
公元998年,一位年仅七岁的神童应诏来到了汴京参加考试。做题时,他告诉皇帝,这篇我已经写过了,换个题目吧。
他,就是晏殊,字同叔。
晏殊的词,典雅却不失清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鸿雁在云鱼在水”是如此的令人沉醉。
晏殊被罢相时,起草诏令的是昨夜刚刚和他饮酒的宋祁。宋朝就是这样,公私分明。
宋祁,存世词仅六首,但是仅其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不知让多少人拍案叫绝,也让他留名词坛。宋祁也因此被称为“红杏尚书”。
还有一个人,他被人称为“张三中”。可是他不太喜欢这个称呼,而更喜欢被别人叫“张三影”。
因为,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奇句。还因为,他那“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等句,让人们在他的“影”中,如痴如醉。
他,就是张先,字子野。在八十岁时娶了十八岁的小妾,被苏轼嘲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人。
公元1030年,晏殊在监考时,遇到了一个连中两元的才人。可是,为了挫其锐气,晏殊没有给他连中三元的机会。这个才人,是苏轼的老师,范仲淹的好友,“庆历新政”的拥护者。
他,就是欧阳修,字永叔。
欧阳修的词,可以说是婉约派中意境的代表。“庭院深深深几许”“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此恨不关风与月”“今年花胜去年红”“垂柳栏杆尽日风”“别后不知君远近”。一字一句,将我们带入了那离愁别怨的世界。
欧阳修登科的那一年,又一位词坛巨星出生在了晏殊家中。他一生傲气十足甚至连苏轼都看不起。他的人生亦有四痴,以至于穷困潦倒也绝不求饶。他锦衣玉食,也对人情世故有深刻的认识。他的“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几处歌云梦雨,可怜便流水西东”是如此美妙绝伦。他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一句,让理学家,老古董程颐都为之折服。
他,就是晏几道,字叔原。晏殊的第七子。
从锦衣玉食到衣食不济。他的人生多了一分悲凉和别样感触。而他的词,将清丽风格推上了最高峰。
欧阳修登科,晏几道出生四年后。公元1034年。一位中年人终于中了进士。官列屯田员外郎。
当年,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他丢掉了进士。他自此“奉旨填词”。常年在外的漂泊,多日在烟花巷陌中的混迹。让他的作品“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没错,他就是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他被晏殊嘲笑其词句“针线闲拈伴伊坐”是市井之词。可是他不在乎。
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百余年后的金国皇帝完颜亮产生了占领杭州的想法。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整个宋朝的十七八岁女郎都能拍着红牙板演唱。他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同样让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为他高兴,为他感伤。
公元1053年,柳永辞世。汴京全城妓女为他送行。名妓谢玉英是柳永的未婚妻,悲伤过度而死,最终与柳永合葬。
公元1055年,晏殊辞世。晏几道的生活日渐窘迫。北宋词坛少了两位巨星。
两年后,公元1057年。科考后。
欧阳修才知道,因为避嫌,所以他评的第二名的卷子的作者不是其门生曾巩,而是一个叫苏轼,字子瞻的年轻人。
自此,北宋迎来了词的全盛时期。
苏轼将本来只能婉约抒情的词,代入了写景、说理、悼亡。风格也变为洒脱豪放。苏轼除了是一位词人,也是一位学贯儒释道三家的大师,是美食家,是政治家,是瑜伽师,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是散文家,是发明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因此,他的词风多变。
豪放,则“会挽雕弓如满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欲乘风归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天涯何处无芳草”。
婉约,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他很尊敬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可是他不能接受王安石的变法。“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但是,他的光辉,照耀了黄州。也照亮了北宋的每一个角落。他是名副其实的北宋国民偶像。
说到王安石,就不得不提他和他的老对头,那个年幼时因砸缸出名的司马光了。
王安石的词,内容奇特。“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一曲《桂枝香.金陵怀古》让他也在宋词中有了一席之地。
而司马光,“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一曲《西江月》,也成为了名句而留。他可以继续在词坛和王安石相爱相杀。
苏轼是豪放词的创始人,可是他的得意弟子秦观,字少游,却是婉约派的继承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他用自己的努力,让婉约词度过了那晏欧之后青黄不接的日子。而自己也得名“山抹微云君”。但凡提与此名相干者,众人无不敬佩。
公元1100年,秦观去世。苏轼哀叹曰:“虽万人何赎!”
一年后,公元1101年,苏轼去世。
北宋,也来到了他的暮年。
但是,词人,永远不会少。
在苏轼登科的那一年,公元1057年。还有一位才子出生了。他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就是和赵佶(宋徽宗)、李师师的三角恋。
没错,他就是周邦彦,字美成。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是他在床下偷听着赵佶和李师师的动作话语写的。“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是他在因为赵佶吃自己醋然后自己被贬后写的(后来,赵佶看到此词后后悔了,又把他召了回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银河宛转三千曲”“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是他的作品。他进一步发展慢词。婉约词到了这里,已经是北宋的巅峰了。

他先于赵佶和李师师而去,这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公元105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去世了。也是这一年,又一位词坛高手贺铸,字方回出生了贺铸所带动的,是整个北宋词坛的转变。他上承婉约之风,下开豪放之气。一句“梅子黄时雨”让他得名“贺梅子”。自此以后,他的这首《青玉案》吸引了包括苏轼在内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和韵仿写。一句“少年侠气”仿佛又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义薄云天的贺方回。“谁复挑灯夜补衣”“红衣脱尽芳心苦”“车如鸡栖马如狗”“欲绾合欢双带”“谓东君,以春相付”。可是贺铸去世后不到两年。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也在“靖康之耻”中溘然长逝了。


宋|马远|《层波叠浪图》

王室南渡,文人南渡。

南宋词章,正式拉开序幕。

公元1127年,汴京。
高贵的赵宋皇室在金人的铁蹄下,变得体无完肤。皇室成员几乎被金人一网打尽。
赵佶被俘,李师师下落不明。
在被押往塞北的途中,赵佶作了许多词。其中一句“和梦也,新来不做”让人痛彻心扉。
人称赵佶是李煜转世,在这场史称“靖康之耻”的变故中,体现了其道理。
大宋的皇室成员,端王赵构,在这场劫难中幸免。他在金人的追逐下一路南逃。从南阳到杭州。
和他一起南逃的,还有百万大宋的臣民。
在这百万人中,有一个弱女子,她带着十五车金石古玩——这是她丈夫的毕生心血,她发誓要追上皇帝将金石献与朝廷。
她,就是李清照。
可惜,她没有追上皇帝,大部分的金石古玩也被劫掠一空。
南渡,经历了再嫁风波后,当年那个写“惊起一滩鸥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花自飘零水自流”“人比黄花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似乎长不大的少女,忽然变成了老妇。凄凉的词句让人不忍卒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对朝廷的失望,让她最终决定了“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还有比李清照稍微晚一点的一个女词人,她更着重生活的美好。但是,她最终因为婚姻的不幸,郁郁而终。
她,就是朱淑真。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
她的作品,是女词人中目前存世最多的。
可是,不管怎么样,金人的铁蹄仍在大宋的土地上肆虐啊!
当了皇帝的赵构对此毫无办法。只有逃跑,求和。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这是朱敦儒在金陵城上的哀叹。
能言出“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的他,同样也为大宋的命运深深担忧。
这时,一位英雄出现了。
他从来不被人理解。“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感叹社稷的颠覆,国家的衰颓。“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可是,他依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坚持抗金。最终却被投降派代表,大奸臣秦桧陷害而死。死时留下遗言“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他,就是岳飞。郾城、颖昌、朱仙镇大捷的指挥官。
他麾下的军队顽强的斗志让金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可是最终,公元1141年,宋金和议还是告成了。
第二年,岳飞被害。
战争暂时结束了,杭州成为了临安府。在这里,大宋开始了其偏安一隅的日子。
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54年,这一年的科考,十分特殊。
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科考,秦桧为了能让其顺利夺魁,中途特意划去了一个年轻人的名字。
这个年轻人在贺铸去世的那一年出生,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梦见了秦观。他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达到和秦观一样的高度。于是给这个孩子起名为秦观的字:游。字秦观的名:务观。
对了,他的父亲姓陆。
陆游科考不成,遂游遍南宋江山。他在剑南体验过射虎,在杭州经历过分别。
他的词,既有隐居的愿望“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也有不甘平庸的感情“酒徒一一取封侯,徒去做江边渔父”。
既有信心光复江山“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也有报国无门的无奈“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但是,最令人感慨的,一定是他和前妻唐婉相见后,写下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而唐婉的和调也同样令人悲伤万分,“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饮泪装欢。瞒!瞒!瞒!”
两首《钗头凤》,成为了大宋最哀婉的故事。
陆游的诗存世九千三百余首,人称“小李白”。他的词也同样出名。他在文学上的高度比秦观高多了。
一个在临终前还在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人,至始至终都在为国家考虑。
这是社会的幸福,也是现实的悲哀。
至于1134那一年的科举,尽管陆游被秦桧刷掉,但是,秦埙却并没有如愿成为状元。
状元是一个叫张孝祥的年轻人。
除此之外,那一年张孝祥的同年进士还有几个人值得记住,他们是: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
张孝祥,是豪放词派的一位代表。他怀着对国家的满腔热血,一句“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让满座主战派都为之泣下。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是他的词句。句句豪气冲天。
公元1156年,李清照玉殒。
五年后的公元1161年,金人撕毁和议,大举南侵。
张孝祥的同年虞允文,作为一介文人,在采石矶率领万余老弱残兵将十几万金军击退。张孝祥闻之大喜,遂高呼“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可惜,在采石矶之战八年后,张孝祥便英年早逝了,否则,大宋的词不知会多多少豪放激情。
也是在采石矶之战这一年,北方的大宋遗民发起了反对金人的起义。一个仅二十一岁的年轻人也在起义军中。在叛徒叛变投降金军,起义军面临瓦解的情况下,他带领军队冲入金军营寨抓住叛徒并南奔,最终成功归了南宋。
他,就是辛弃疾。
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依然津津有味“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可是,他的抗金主张却并未被朝廷采纳。以至让他在江西闲居二十余年。在此期间,他除了诉说农家生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之外,也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但是,理想不能实现,他总归是郁闷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以手推松曰去”“醉里挑灯看剑”“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英雄的悲凉。
采石之战后,宋金之间进入了相对的和平期。但是,前路又在哪里呢?
采石之战后,宋金之间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公元1176年,一位年轻人来到了扬州。尽管采石之战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但是金兵的掳掠对扬州依旧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这名年轻人便自谱曲,哀唱“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他,就是姜夔。
姜是一个音乐家,他的词牌词句,大多推陈出新。
除了《扬州慢》,姜夔给好友范成大的两首写梅词《暗香》、《疏影》足能比肩北宋林和靖的写梅诗。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除此之外,“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也是他的代表作。
自姜夔始,南宋的慢词愈发流行起来。这已经逐渐成为了靡靡之音,似乎已经暗示了大宋的未来。
不过,从艺术的角度,我们自不必纠结。
在此期间的词人,就是与张孝祥、姜夔、陆游都有过交往的范成大。
他能大胆前往北方出使,并全身而退。
但是,他的词却大都只记生活闲适。“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公元1174年,虞允文辞世
公元1193年,范成大辞世
公元1206年,杨万里辞世;
公元1207年,辛弃疾辞世
公元1210年,陆游辞世
自此,大宋的主战派大都离去了。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是脍炙人口的一句话,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它是一首宋词?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作者?
又一位词家登场了。他就是吴文英。
他擅长做慢词,格式最长的《莺啼序》,他做了四首。
“调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是他的作品。
那个时候,在金人的北方,已经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蒙古。大宋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在此期间的吴文英,可能也已经隐隐感到,大宋的国祚,可能真的要到头了。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了。蒙古占领了北方。
北方的汉人们,没有等来大宋。却又成了金的遗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是金国遗民元好问的作品。
在北方总体诗词水平远不及南方的情况下,他能写出“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等优秀作品,代表着北方的最高水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大宋新的一位词人蒋捷,在那大宋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低唱着。
“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是他的作品。
这也是大宋王朝最后的离歌。
公元1279年,崖山。
九岁的小皇帝和大宋的十几万军队、文臣、妃嫔,一齐在海中殉国。
自此,大宋319年的国祚,到此剧终。
也是在这一年的金陵,两位抗元的战士在驿馆相遇了。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这首词的作者叫邓剡,他在崖山投海不成,被打捞起来押往元大都。
他作词给驿馆的另一个人。后者早已因为抗元被俘。但是他在谈到向蒙元投降时,却说“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或许,他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为人所知。
他就是文天祥,邓剡的同窗。
后来,文天祥就义,邓剡则因种种原因幸存下来。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是邓剡无尽的亡国之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亡国后,蒋捷经历着痛苦,回忆着当年。
在蒙元这个文人没有任何地位的时代,他除了隐居,给人算命为生外,别无他法。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这是另一个大宋的遗民,张炎的作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华秋叶泪偷流”。
这是另一个大宋遗民,邓剡、文天祥的同窗刘辰翁的作品。
即使一代人伤心至极,可是到了下一代,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蒙元的统治。
蒙元的入主,使华夏大地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学、政治、经济的发展全部中断了。
词的盛世,也随着崖山落下了帷幕。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征服了四分之一的世界,可是南宋是其最难攻克的地方
不妨看一组数据吧:
蒙古
灭西辽用了一年。
灭花剌子模用了一年半。
灭所谓的“战斗民族”罗斯联盟(俄罗斯)用了六年。
灭阿拉伯用了八年。
灭西夏用了十年。
灭金朝用了二十二年。
灭南宋,用了四十五年。
中途,被西方称作“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折断于钓鱼城。
最终,蒙元幸有忽必烈的雄才大略,再加上倾国之力,先灭大理,然后迂回包抄南宋。他们光是在襄阳就和南宋苦战了八年。
而且中途不断的招安和妥协,是蒙元之前所没有经历的。
亡国能让邻国举国缟素的朝代,真的不简单。

宋|马远|《秋水回波图》

上篇:北宋词极简史

——多少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任淡如

《全宋词》辑录的1330位词人19900首词,

很少有人能看完。

就算看得完,

可能还是不懂——

晏殊、柳永、王安石、司马光那些年里为何相爱相杀?

苏轼和他的门生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图》|局部

来,北宋词极简史了解一下?

从这37位大咖写的37首宋词里,

看他们如何走过960年到1127年的167年,

看个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潮流裹挟沉浮,

看世间多少风流,绚烂于斯,绽放于斯,又湮灭于斯……

让我们回到赵匡胤初初黄袍加身的那几年。
那时候的宋,仍是金戈铁马,刀剑纵横。
公元964年。
后蜀的摩诃池边,站着一位夜不能寐的国君。


这年夏天,赵匡胤已经打下了荆、楚二州,后蜀的水陆边防相继失守,亡国对于国君孟昶来说,是指日可待的事。
但他仍在摩诃池上伴着他心爱的花蕊夫人消夏。
【玉楼春】 孟昶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汴梁城有他的探子。他自然知道,他在摩诃池上风流旖旎之时,正是赵匡胤磨刀霍霍之际。
但花蕊夫人不知道。他大概也情愿她不知道。深夜的摩诃池边,他独立中庭,清醒又绝望——西风逼近,流年暗换,他的拖延,也许只是在等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然而奇迹到底没有来。
写下这词半年以后,孟昶投降被俘,从成都押解去北宋汴京。迢迢长路,曾经的蜀国百姓一路跟随,哭得撕心裂肺,据说恸绝者不下百人。又半年,孟昶到达汴京,七天后去世,仅仅四十七岁。
同样亡国的还有李煜的南唐。
公元975年。
那个冬天,对李煜来说一定是从未有过的彻骨寒冷。


南唐最后的日子算得上惨烈。在宋军的昼夜进攻下,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援尽、粮绝、城破,守将战死,大臣殉国,李煜率子弟及官属四人出降,北上汴梁。
李煜被封为违命侯——他的阳奉阴违,他的不甘屈服,他长达数年的抵抗,终究是宋家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三年后的七夕,违命侯为自己的生辰填了一首新词,整夜吟唱作乐、歌舞震天,直到天明宋太宗派赵廷美送来一杯毒酒。
这首绝命词,便是《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样,后蜀国和南唐国归于寂灭。
而吴越国的命运呢?
当李煜向吴越王求援,而钱弘俶以沉默回应的时候,吴越国的命运早已注定。
公元978年。
就是李煜送命的那一年,吴越国的君王钱弘俶带着三千多人北上汴梁,面见宋太祖,愿意归于大宋一统。
跟随吴越王的人群里,有一个小小的二岁孩儿,是他的第十四子钱惟演。



钱惟演一生顺遂。
这个吴越国的后裔与大宋国的太后结成了亲家,平安地当到祟信节度使,正是东坡先生所希望的“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有才,也聪明,只是晚年,他千算万算,却不料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前程。
他被弹劾,远远地贬到随州。京城是再也回不去了。他知道,却无奈,只能酒后唱起《玉楼春》,一遍又一遍,唱到泪下。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玉楼春》就是《木兰花》。钱弘俶生前也常常唱这曲子。
跟随过钱弘俶的歌姬惊鸿,听了失色,说道:“先王晚年曾自作挽歌《木兰花》,莫非小相公也要死了吗?"
不料这曲子真成谶语,不到一年,钱惟演病死于随州。
他一生的雄心,随之湮灭。
阖眼之时,他可曾记起那一年的北上途中,卷起的漫天风尘?
他可曾记得,漫天风尘下的人群里有一名范姓军官——以后他的儿子,将成为大宋朝三百年几乎惟一的完人,死后谥名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
不过现在谈他,还早了些。
公元979年。
宋朝的版图仍在血与火中,不屈不挠地扩大,继后蜀、南唐、吴越之后,又增加了北汉。
这样,除了燕云十六州,赵家终于将中原囫囵一统,强盛的繁华的大宋帝国呼之欲出。
宋词的春天这就要开始了吗?
那些土生土长的著名词人就要出场了吗?
——别急,还得稍微再等一等。
犹如冬寒未解,在最灿烂的时光到来之前,也会有零星几枝早梅摇曳生姿。其中有一人,名叫潘阆。
公元982年。
潘阆因为卷入魏王赵廷美夺位案第一次逃亡……


……为什么说第一次呢?
因为潘阆十几年后又卷入了第二次皇宫夺位案并且又又又逃亡了。
人生中一连两次卷进最高级宫斗,不但每次都胜利逃走,逃走后竟然还敢回来,回来被抓住了竟然还能免罪,不得不说,潘阆这个人很有点料。
潘阆早年以卖药为生,成都和汴京都摆过药摊子。卷入魏王案以后,他逃亡到钱塘和会稽一带,“跨江而来,跨江而去”地卖药。可别小看这个流动药贩子, 那时他的观潮词就很出名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写这词的时候不过二十啷当岁。
你说他是才子吧,他说他是隐士,自号逍遥子。
你说他是隐士吧,他的药都卖给了当朝的文坛巨子、政坛名流。
你说他是善于钻营的药贩子吧,他当了国子助教没几天就狂态毕露,逼得太宗收回诏命。
你说他游戏人间吧,他两度搅和进皇室争位案中,搅出满天星斗……
宋人有一则流传很广的人名诗谜,“任他风雨满江湖”,说的就是潘阆。
真是纷纷扰扰,真真假假,潘阆最终给世人留下满天风雨,自己却隐入钱塘小巷中逍遥去也。这条巷子以后就叫作潘阆巷。
比起潘阆的闹腾,林逋就安静多了。
四十岁以前,林逋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他们都隐于钱塘。
且年岁相近。
潘阆写“长忆观潮”的时候,同样二十啷当岁的林逋写的是“江头潮已平”。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是大里黄贤村人,也有人说他是杭州钱塘人,总归是个浙江人,和潘阆一样也是个神童,据说通晓经史百家。不大有人知道他四十岁以前是甚么样子,《梦溪笔谈》里说他狂得很,常跟人说:”世间事皆能之,惟不能担粪与着棋“。
世间事皆能之,大概也是世间事皆漫不着心。
他写诗随写随弃,从不留着。但毕竟也留下了一些。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多少人眼前有梅道不得。
四十岁以后的林逋是我们熟悉的梅妻鹤子的隐士,他漫游江淮,隐居西湖,结庐孤山。喜欢驾着小舟遍游西湖寺庙,与高僧诗友交接往还。有人来寻他,候门的童子便放飞一只鹤去喊他回家。
时光流转。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
公元990年,张先出生。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
公元992年,张昇出生。
从这时候起,北宋的词坛大咖们,正结伴而来。
而有一个人,比他们走得都更快些。他叫柳永。
公元1003年。
柳永二十岁,怀着满腔抱负,到了林逋出生的钱塘,求见潘阆曾经的好友,太守孙何。


他求见的法子很是特别。
自己制曲填了一首【望海潮】,寻了杭州城最有名的歌妓楚楚,求她在孙府宴席上唱曲子:“孙相公若问起这曲子是谁写的,你便说是柳七。”
后来这曲子倾倒四座,亦倾动全城和孙何。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钱塘城为柳七倾倒,柳七亦为这城倾倒。他终日沉醉于烟柳画桥和风帘翠幕中,忙着给歌伎舞女们写词,阴差阳错的,他后来成了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人,还成了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他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在他手里,玩出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无数的花样。平生不识柳七郎,便称花魁也枉然的岁月里,他“烂游花馆,连醉瑶卮”,“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他忘了,忘了自己北上游历,原本是为了甚么。
公元1005年。
就在柳永流连秦楼楚馆的时候,一个十四岁的神童,已经考上了进士。他叫晏殊。


很多年后,晏殊做了宰相。据说柳永曾去求他办事。那一天,柳永很憋了些窝囊气。
又一些年后,晏殊偶然撞见他钟爱的小儿子,在满堂宾客前大喇喇地背诵柳永的词,那一刻,晏殊也是气血翻涌。
在这太平岁月里,他当了一辈子的显官名宦,他的词,早已和他的风度一样优雅而从容。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他的得意之句。
那时候他路过扬州,和江都尉王琪在大明寺里闲逛,春晚落花,时或沾衣,他对王琪说,他有个好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惜总也写不成章,王琪便替他续了”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他觉得很好,后来,便写成了这一首【浣溪沙】。
他瞧不上柳永的冶艳。
他爱读的,是韦应物那样的清淡,常常边看边叹:这句子,全没些脂腻气呵。
他也不喜肉食,自奉极薄。
但他待人甚豪,性子也刚峻。仁宗继位的时候,他力主太后垂帘听政,也曾因谏阻太后被贬。
后世的传说里,他的优雅大大地掩盖了他的才能——北宋初年,很少有南方人能做上宰相的,而他,就是这极少数里的其中之一。
公元1009年。
柳永初试落第。他不怎么在意,继续流连于花街柳巷。同一年,长白山醴泉寺里有个刻苦的少年,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吃完只顾读书。
公元1015年。
柳永二试落第。那个划粥断齑”的少年,考上了进士。他叫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只弹《履霜操》。
那么多年,他兢兢自警,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大宋朝的砥柱中流,成为同事们仰慕的清流。他每贬一次,为他送行的人就更多一些,人们甚至说:“与范公一起被贬,是某之荣幸。”
他是书生。但谁敢说他百无一用是书生?
五十二岁起,他经略陕西三年,以文官任武帅,屡建奇功,逼得西夏步步后退,最终叩首称臣,他因此也被称为“龙图老子”。
他的【渔家傲】,就写在他镇守陕西的第二年。
在北宋最初的五十年中,没人写过这么有男儿气的词!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从来不象苏东坡、李太白那样天才卓著。
但你去细看他的一生,却是暗流涌动。他一生集能吏、良将、忠臣、孝子、诗人、君子于一身,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是那么的牛逼,所以死得文正之谥。
要知道文正之谥,比考状元要难得太多太多了,自宋至清的大约1000年里,能出300多个状元,而能得到这个谥号的,拢共只有30余人。
公元1015年的考场里,除了范仲淹,魁星的如矩之眼应该还看到了另一个未来宰相,他叫张昇。


张昇比范仲淹小三岁,考中进士那年也只不过二十四岁。他的生平几无可考。我们只知道他和范仲淹同一年中进士,也和范仲淹一样官至宰相。
他退居江南后,留下这样一首词:
【离亭燕】 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多少年后,有许多人都会唱: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们在张昇的词里,找到了这感慨的出处。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宋朝文官的祟尚清流是有名的。象张昇和范仲淹这样的名臣,他们都奉行这样的的道德标准——“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士林以此自励,砥砺前行,自上而下,皆是如此。
浅斟低唱、左拥右抱的柳永怎么也考不及格,也就不奇怪了。
公元1018年,柳永三试落第。
公元1024年,柳永四试落第。
柳永四试落第的这科,共录取进士207名。这一年的黄金榜,简直是闪瞎了眼的星光大道,甚至出现了“双状元”——一对哥俩。


哥哥宋庠是榜上的状元,弟弟宋祁是实际上的状元。
官家的脑回路十分儒家:弟弟比哥哥排名高,这好象不太好吧?兄弟兄弟,兄当在先才是,反正状元都是给老宋家的,弟弟就挪下来吧。
于是倒霉的宋祁,糊里糊涂地被挪到了第十名——状元的名份没有了,好在,状元的才情是不会泯灭的,日后宋祁将凭着“红杏尚书”名留词史。
【玉楼春 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那年的榜眼,叫叶清臣。



叶清臣是叶梦得的曾叔祖。
他们中进士的这一年是仁宗天圣二年。
双状元宋庠、宋祁、榜眼叶清臣、探花郑戬,就此结成了天圣四友,搁如今,就是汴京城的四大天王了吧。可惜,四大天王太要好了,引来了皇帝的侧目,四人同时被贬出京城,分散四郡。
【贺圣朝 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这首离别词,据说就是叶清臣在汴京留别友人所作。但写于何年、赠与何人已不可知了。我们只知道,多年后苏轼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还是从这里借来的。
算起来,那年黄金榜上得龙眼眷顾的人,还有好几个苏轼的亲戚呢,比如苏涣(苏轼的伯父)、程濬(苏轼的舅父)……
没得到龙眼眷顾的柳永这年四十一岁。第四次落第,他终于怀着无限苍凉的心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他离开汴京伤心地,一去就是十余年。
柳永的离去,并未给汴京的才子榜留下什么影响。说起来,那些年汴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才子了。
公元1030年。
又一位恃才而生的年轻人一口气拿下广文馆试、国学解试、礼部解试头一名。
他叫欧阳修。



姓欧阳的人都挺厉害的。唐朝有欧阳询大神,宋朝就有欧阳修大神。
头一年,欧阳修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
第二年正月试礼部,欧阳修又毫不手软地拿下第一名。
照这节奏看来,三月份殿试的状元是妥妥的了。
他特意去做了一身新衣衫,同学王拱辰试穿了这身衣裳,笑着说:“我穿状元衣裳了”——第二天唱名,王拱辰高中状元,欧阳修仅列二甲。
……怪谁呢?
怪老天爷那天打瞌睡了吗?
怪王拱辰穿走了他的状元运气吗?
考官们站成一排,齐刷刷地说:怪你自己吖!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
要说欧阳修年轻时的确是很狂的,爱玩,毒舌,不加点检,好与歌姬厮混……玉勒雕鞍的游冶,在他大概都是真有的事。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要不是上司钱惟演总罩着他,年轻的欧阳修大概就捅下无数个漏子了。
钱惟演纵有千万个不是,爱才如命这一点,真应该给他点个大大的赞。
他罩住了欧阳修,欧阳修也就薪火相传,日后罩下许多后辈小子——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公元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张先也考中了进士。


张先像是宋词人里的老顽童。他活了很久很久,久到可以和苏轼们一起愉快地玩耍。他爱美酒,也爱美人,苏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笑他的。
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帘压卷花影”尤其出名,后人因此称他为张三影。
张三影在吴江任上曾自建花月亭,这到底是因为有了亭子才有了“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是因为有了句子才有了亭子——已经无解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考中进士的这年41岁,也是挺不容易的。说起来,他其实比晏殊、张昇、宋祁、欧阳修都大……可他比柳永小啊。
到现在为止,比柳永小的那些大咖们,全部都考上了进士了……
公元1034年。
远离汴京考场十余年的柳永终于回来了。
他终于用洪荒之力考上了进士。
北宋的历史要翻新页了。
这倒不是因为柳永考上了进士,而是因为——
那些足以影响北宋后半段历史的人物,他们的面目正逐渐清晰。
公元1038年。
一个二十岁的少年一举进士及第,北宋后半段的历史再也绕不过他的名字……



他是传说里砸光的司马缸。也是史书里执拗的司马牛。更是洋洋万卷《资治通鉴》的主编大人。
他是司马光。从这年开始,他走入仕途,并在北宋一系列重要事件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因为他的坚持,仁宗将赵宗实列为嗣子。
因为他的坚持,濮议最后不了了之。
最后因为他的坚持……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完蛋……
但是你如何能想到,这样一个霹雳雷神,也会有如此让人留恋的温情脉脉: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北宋的士大夫们总是把写诗和写词分得很清楚。
被后世奉为文学高峰的宋词,在宝元初年,仍是徘徊于酒筵舞袖间,像司马光这样自命国家栋梁的士大夫,也就只是写着玩玩而已,在不经意间,留下他端严面容后的另一副面孔。
宋词的大开大阖、光芒耀目,要到三十年后,在苏轼手里才得以成就。
否则,司马君实的笔下,也应当有王介甫“登临送目”这样的苍凉吧。
说起来,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何其相似的两个人哪。
公元1043年。
就在司马光踏入汴京大道五年以后,王安石也来了。
这一对相爱相杀的对手,终于要拉开他们缠斗一生的序幕了。



王安石人称拗相公。
惟偏执者得以成功这句话,他一定很信。
所以,当这一年新进士王安石去拜见晏殊,晏殊絮絮叨叨地同他说:“人能容物,物便能容人”的时候,他年轻的眼睛里充满了不屑,他觉得老宰相太唠叨了,不是个做大事的人。很多年以后,他果然雷厉风行地做了大事,将无数我们熟悉的词人卷进煕宁变法中去。
后来熙宁变法彻底失败,王安石退居金陵,晚秋登临,无限感慨。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因为变法,拗相公王安石不可避免地成了后世议论最多也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然而,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人物!
他敢说,敢做,敢当,少年时随父宦游南北各地,二十六岁写出《河北民》,年轻时立下的“矫世变俗”之志,到死未易——读书人最最重视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在他都如浮云,即使众叛亲离,背负千万骂名,这位拗相公大概也毫不在乎。
他所在乎的,是积贫积弱的大宋如何能强壮强盛,所以他变法,下猛药,然而变法竟然全面失败。
生前最后一年,新法接连被废,辞官在家的王安石闻讯均默然无语。直到废除免役法,他才愕然:“也罢到这个么?创立此法,我和先帝讨论了两年之久,实在是已经考虑得很完善了呀!”
每读至此,让人怅然!
罪臣耶?功臣耶?奸佞耶?名士耶?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这阙《千秋岁引》没有《桂枝香》的苍凉磅礴,却仿佛是拗相公性情的另一面。
就在王安石写下“登临送目”和“可惜风流总闲却”的那一年,他的儿子,王雱病逝了。


王雱的身体一向不好。因为身体虚弱,缠绵病榻多年,其妻常年独居楼上,和寡居无异。王安石便做主让儿媳改嫁,却不曾顾及自己儿子如何。
王雱怀念妻子,为她写了这首词:
【眼儿媚】 王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后来他三十三岁就死了。
他出生时,父亲刚考中进士一年,他死时,父亲刚退居金陵,写下《桂枝香》和《千秋岁引》。他这一生,仿佛便是父亲仕途起落的见证。
生死终是常事。
有人死,便有人生。
有人生,便有人死。
公元1054年。
张耒出生,柳永离世。
少年柳三变那些冶艳旖旎的传说也随他消逝了吗?大概没有。
柳永估计不会想到,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暗暗发誓要超过他,他的词集,后来就叫《冠柳集》。


他就是将来会和秦观齐名、并称二观的王观。
秦观有个胞弟叫秦觌,王观也有个堂弟叫王觌——这么擅长文字的北宋人,取个名字为何这么艰难啊,哥哥弟弟都撞了!
惟一的解释大概是,王观自带撞人体质,他撞得最厉害的,是那位自称王逐客的王仲甫,据说,早在南宋的时候,王观和王仲甫,大家就已经傻傻分不清了,王仲甫的事迹和逐客这个名号都撞给了王观,他们二人的词张冠李戴的就更多了。
但是有一首,那绝对是王观的: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何以认定是王观的呢?
宋人王灼编《碧鸡漫志》,大大地夸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王观的新丽和轻狂,大概和柳永一样,是骨子里带来的风流,旁人那是学都学不来的。
公元1057年。王观考中进士。
这一榜史上称为嘉祐二年丁酉科,爆炸程度超过三十三年前的天圣二年甲子科,场上乌泱乌泱的全是大神,光是后世的唐宋八大家,这年就出了三个。
这还不止。洛党、蜀党、朔党首领们也整装待发。支持王安石的、讨厌王安石的也都站好队了……当然这是后话了,而且王安石也不知道。
此时的王安石正一门心思考虑变法。
公元1059年,王安石的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遂写成洋洋万言的《上宗仁皇帝言事书》递交给仁宗请求变法。仁宗没吱声。
公元1063年,仁宗薨,英宗继位。英宗也不动弹。
公元1067年,英宗薨,神宗继位——敲黑板,注意了!
公元1068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神宗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变法。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支持其变法理念。
波澜壮阔的熙宁变法拉开序幕。
熙宁变法,隔着一千年,仍然未能尘埃落定。
而我们知道的是,这场变法将卷进无数我们熟悉的词人,晏几道、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李之仪、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统统都卷进去了,新党旧党彼此指斥,权力交接此起彼伏,政令颠覆达几十年之久。
时到今日,仍有人在争论这个问题:毁灭北宋的,到底是力主改革的王安石还是力阻改革的司马光?
没有标准答案。
更遑论一千年前。
我们只知道,熙宁变法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地震。
人类的本能并不喜欢动荡和变化,越老越是不喜欢,北宋这时候110岁了,剧烈的地震引来了排山倒海的反对。
公元1071年。
饱受各种反对困扰的宋神宗,希望能从回京述职的一位大臣嘴里,听到些振奋的好消息,毕竟,那个人是王安石的亲弟弟。



可是直男王安国对他哥哥的评论,连神宗都听不下去……
他说:“外头说我哥哥用人不当,急于敛财。”
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向来不甚理解,更不要说支持了!
神宗狠狠地被戳了一下子。受伤的君王拂袖而去,直肠的臣子从此不得重用。后来吕惠卿上台,更借故将他罢归田里。他的一生很不得意,他的官只做到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他留下的词不多。大抵都是“留春不住”、“画桥流水”、“宝瑟尘生”这样的句子,乍一看去,倒和司马光是像的。
不过,“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真是小清新哪!
大抵再板着面孔做官的人,也是要放松放松的。
可王安石放松不了。
熙宁变法的头几年着实艰难——其实,从来就没有容易过。
王安石自己嫡亲的弟弟尚且是这个态度,何况他人。
挡路石一块一块,明里暗里,横阻于地。
拗相公对挡路石没有什么耐心。
他的反应很直接:搬走!
于是公元1071年,因为反对新法,大批官员被贬或自求外任——富弼罢贬汝州,司马光罢归洛阳,苏轼通判杭州,孙洙外任海州。


孙洙是主动请求外任的。
那时候,他的仕途正如日中天。
他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和他父亲一样。三十岁以后,他的仕途更是直线上升,四十岁那年,短短半载便升迁四次,真真“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但,只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四十一岁的他,便放下这一切,极力求外放,跑到海州去了。
这样的不甘羁縻,大抵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所以他后来写得出“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这样性情的句子。
可惜,算上上面这阙《菩萨蛮》,他留下的词不过二阙。另一首便是《河满子》。
【河满子 秋怨】 孙洙
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河满子》写在何时?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我猜,也许写在四年以后,他离开海州回京的途中?那年秋天,他一路上与友人相逢又作别,迢迢羁旅,京城中又风雨不定,足以让人“摇摇幽恨难禁”了!
那年正是公元1074年。
汴京的政治气象,就象孙洙词里写的那样“秋云不雨长阴”。
因为春初的大旱,到处都是人心惶惶,流离失所的饥民。流言四起,说这样的异象,都是王安石招来的。反对变法的监安上门郑侠画了《流民图》、《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上奏,直斥新法弊端,力谏王安石应被罢相。
神宗在新党旧党的推搡中产生了摇摆,于是各打五十板,王安石罢相,郑侠下狱。
同时下狱的,还有一位宰相之子。



这年晏几道三十七岁,因为在不久前写了《与郑几夫》诗赠郑侠而受牵连,在十一月下狱。虽然不久就出狱,但从此,这位晏府的相公暮子,一直沉沦下潦。
晏几道的人生中其实没有什么大事。最大的两次疾风暴雨,一次是十八岁父亲去世,另一次便是三十七岁被郑侠连累下狱。
与他交好的黄庭坚曾说他身有奇志,可他一生的雄图,从未展开过。
此生,他始终沉浸在当年锦衣少年的梦中,不愿醒来。一遍又一遍,回忆那些韶华旧事,像一个多产的言情作家。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有细心人统计过,《小山词》里,梦字竟出现六十余次。
“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
黄庭坚曾经叹息说:叔原有三痴。
晚清才子冯煦编《宋六十一家词选》,编到晏几道时,也叹息说:小山是古之伤心人。
晏几道仿佛不曾生活在北宋当世,他身上的时代烙印很少很少。
你很难相信,他和苏轼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他们其实只相差一岁,在所有北宋词人里,他们的年龄最为接近。
苏轼生于1037年,晏几道生于1038年。
他们都天才秀发。
他们有共同的朋友黄庭坚。
他们也都和王安石有着微妙的关系,被扯进政治漩涡里各自打转,一个因此下狱,一个因此贬官。
他们有如此多的共同点,却终于向命运的两头分驰而去。
若干年后,从狂风暴雨里熬过来的苏轼,与王安石一笑泯恩怨,而晏几道,那个曾经气概磊落、清壮豪迈的名士,最后只留给世间“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的落寞背影,既不曾与苏轼交集,也不曾与王安石交集。
公元1078年,摇摆不定的宋神宗缓过神来,重新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并亲自上阵。
但熙宁变法实已失败,神宗皇帝亲手抓起的,是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第二年,一件影响北宋词坛的事件爆发。
公元1079年。
苏轼迎来人生中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王安石已经退居江宁,新法法令也已经陆续被废止,但围绕着变法而生的新党旧党相争局面已成——两派各自占据跷跷板的一头,不是你压倒了我,便是我压倒了你。
这年七月,人在湖州的苏轼被御史李定、舒亶等弹劾,说他对新法不满,包藏祸心。随后立即被钦差押往汴京。压力山大的苏轼想要自杀,未遂,八月下御史台狱,熬了几个月,全部认罪。
苏轼一案轰动朝野。在曹太后、王安石以及部分新党大臣的营救求情下,苏轼最后幸免一死,贬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被黄州官方看管的犯人)。
——吊诡的是,为苏轼疏通求情的人中,新党大臣多于旧党大臣。
刚到黄州的苏轼很惨,他自己说:亲朋故友,没有一人敢写信给他。他写信去,也没有人敢写回来。
后来,他在黄州筑“东坡雪堂”,开田耕地,自号东坡居士,更于秋、冬两游赤壁,写下震烁千古的代表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远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中不能忽视的拐点——他从此脱胎换骨,成为后人膜拜的苏东坡。
这也是北宋词的拐点——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铁绰板的豪放词的时代,终于从黄州起步了。
但乌台诗案的牵涉着实惨重。
因与苏轼相交被连累贬官的无以计数。其中就有朱服。


朱服出身吴兴朱家,是名门望族,亦是世代书香门第。他们家也是“一门三进士”,堪比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朱服和弟弟朱肱,都是苏轼的粉丝。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海州。
【渔家傲 】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秋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乌程旧志》里说:“朱行中坐与苏轼游,贬海州,至东郡,作《渔家傲》词。”说的就是这事。
其它受到牵连的人中,驸马王诜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发配西北。苏辙贬任筠州酒监。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公元1083年。
形势又悄悄发生了变化——跷跷板的一头又被压下去了 。这回被压的是新党,被贬的是舒亶。


舒亶,就是在乌台诗案中给苏轼下绊子的御史之一。
但如果因此就把舒亶定义为奸臣,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舒亶是坚定的变法拥护者和参与者,且性格执拗(说起来北宋朝性格执拗的人还挺多的,从宋神宗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有一个算一个),乌台诗案里给苏轼的定罪,并非出自党派倾轧。
他和苏轼一样,其实都不是以新法为手段、以倾轧为目的的党人。
总之,在这一年,掌握着跷跷板平衡的皇帝,碰到的是翰林舒亶与尚书省产生的矛盾,为了平衡两头的力量,神宗发话,罢免舒亶。
可怜的舒亶黯然回乡,迁居鄞县月湖畔,名其居曰"懒堂"——这个二十四岁就高中礼部第一的才子,如今用一个"懒"字,藏起他心里多少的愤怒与不平!
这样的愤怒与不平,十年都无人过问。直到神宗死后,舒亶才被召回汴京。
【虞美人 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人虽回到京师,京城已物是人非。新法成故纸,旧友都星散,他的孤独和凄凉,扑面而来。怯寒畏独中,他给崔公度写词——多少年前,他们曾同在荆公门下,同样深受倚重。
同样被“挥之即去,召之即来”的还有周邦彦。
和舒亶不同,周邦彦是在神宗薨逝的元佑更化中被驱逐的。
公元1088年。
神宗薨逝后数年间,支持旧党的向太后起用司马光,新法全面废除,旧党纷纷被召回,新党则流散四方。
被挤出京城的人里,就有周邦彦。



很多人记得“纤指破新橙”的香艳,却很少人想到,清真也曾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浮沉。
他也曾有一番凌云志向。
二十八岁时,周邦彦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因而大获赏识,从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如今,他三十三岁,新法尽废,新党尽贬,他被远远地赶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
被驱逐的凄惨,周邦彦和舒亶是一样的。
后来他们被召回的原因也一样——哲宗亲政了,需要用人,用新党。
前度刘郎重又来,但,他为何觉得如此陌生?
【瑞龙吟 大石春景】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汴京城再不是熙宁年间“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汴京了!
访邻寻里,再没有那些志同道合、热血改革的伙伴。
从此,他专注于写词,成为徽宗年间国家最高音乐机关──大晟府的提举官。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此他只卖才情予皇帝,不再卖他的一腔抱负,而词史,给了他一个这样的评价:南北两宋,得词之大成者,惟清真一人而已。
公元1093年。高太后薨逝,宋哲宗亲政。
公元1094年。宋哲宗改年号为绍圣元年。
高太后时期,哲宗整整看了八年旧党大臣们上奏的臀部和背影,看够了的他,一亲政就把那些大臣驱逐到天边,极力重用新党,并逐一恢复新法。
天地又一次翻覆,许多重臣的政治命运又走向了拐点。其中就有秦观。


从这年开始,秦观人生中最低潮的日子来临了,一贬再贬,先是被贬为杭州通判,后来又贬处州,再又贬到郴州时,已是三年后了。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位写出“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十余岁就跟随苏轼的才子,到此是否自悔为官误身?
他从未想过,此生,他竟会如此,身不由己,在波峰浪尖上颠踬。
这样的颠踬何时是个头?谁也不知道!
公元1097年,秦观贬居郴州。黄庭坚贬居黔州。苏轼贬居惠州。
公元1098年,秦观从郴州再贬至横州,黄庭坚由黔州再贬至戎州,苏轼由雷州再贬至儋州。
公元1100年,哲宗薨,其弟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听政。又一次的,新党被贬斥,旧党被召回。
秦观死于召回的路上。
苏轼也在召回的路上,闻讯大哭,两日水米不进。一年后,苏轼也死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么?
没有!
公元1101年。
徽宗全面亲政,为了调和历史积累下来的元祐派(旧党)和绍圣派(新党)的矛盾,平息两派之间的“朋党”之争,决定折中兼容“元祐”与“绍圣”的施政方针,同时,决意起用变法心志坚决的蔡京来恢复熙宁新法。
公元1102年。
新党再掌权,旧党再失势。
《元祐党人碑》立起来了——开始是119人,列出的是“所有在元祐朝名列贬谪之籍而在元符末年恢复官职不当的人”,后来牵连到309人。在这块碑上,司马光、苏轼、秦观分别领衔宰臣第一名、待制以上官员第一名、余官第一名。
据说,设立党人碑是叶梦得的主意。



叶梦得有才。他写出“睡起流莺语”的时候,据说才十八岁。
【贺新郎】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宋史 强渊明传》里说:强渊明与其兄浚明及叶梦得,与蔡京是死党。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就是他们三人所为。
叶梦得早年和章惇、蔡京都关系密切。蔡京对叶梦得有知遇之恩。章惇的儿子章持和叶梦得是同年(绍圣四年进士),章惇的孙子章冲是叶梦得的女婿。
后人因此认为叶梦得是绍圣余党,直到南渡以后,对梦得的评议也十分不堪。
但叶梦得和元佑党人的关系一样密切!
他的母亲,就是苏轼门人晁补之的二姐,他算得是晁补之的外甥。
元佑党人碑上,一样列着晁补之的名字。
公元1102年九月,徽宗御书立碑,十月,晁补之罢官归里。



晁补之诗学陶渊明。
罢归后,他索性自号归来子,在山东巨野的东皋老家修葺归来园,种杨柳、耕地、喝酒,过起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
【摸鱼儿 东皋寓居】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本该是个状元。
神宗元丰年间,晁补之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是第一,可惜,当阅卷官把晁补之的策试卷子呈奉到御案上,神宗的御笔却点成了开封人时彦。
状元之名被御笔点掉了,不过状元之才还是牢牢地跟着他。
人人都知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写得太好,被后来名家疯狂仿写,其实辛词的源头,还在晁补之这里。
山东巨野的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祖先可上追到汉御使大夫晁错,满门星光闪耀,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若不是这些哥哥们星光太耀眼,晁冲之原该也是大出风头吧。



晁冲之是晁补之的堂弟。
在一轮又一轮的谪贬放逐中,晁冲之早早离了这趟混水,二十四岁便在阳翟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
不过,世事无常,徽宗即位初年,他随召回的旧党返京,在京师一住就是很多年。
【临江仙】 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西池就是汴京的金明池。
晁冲之在汴京和江子之、吕本中一度玩得很嗨,以后他离开以后,甚是怀念,给江子之的诗词里,经常殷殷叮嘱“如何一字无”、“别后君须记一书”、“别来不寄一行书”……
公元1103年的时候,晁冲之正在汴京。
公元1104年。
宋徽宗又颁布新的禁令: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居住。
因为这个诏令,一位史上著名的才女被迫离京。



身为元佑党人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虽然已和赵明诚结婚三年,且公公赵挺之也是高官,却还是被迫遣离京城,回到原籍明水居住。
徽宗的诏令十分苛刻——即使节日也不许党人子弟擅自回京,于是这年重阳,孤身在外的李清照给赵明诚寄了一首【醉花阴】,委屈地述说伶仃之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年轻的李清照不知道,这阵稍凉的秋风,比起将来的狂风暴雨来,真的是要温柔多了。
数十年后,她将要承受的,是生命之沉重,不能承受也罢,咬牙承受也罢,她都不得不担负起来,担负起她大宋朝第一才女的使命。
公元1105年。
宋徽宗再下诏令,全国大赦,特许被贬逐的元祐党人向内地调动。
五月初九,特赦令下,五月三十,黄庭坚病死于宜州贬所。



这个八岁就自称“谪在人间”的早慧的孩子,二十八岁被苏轼赞叹“超帙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的出名的才子,在相继送走秦观和苏轼以后,也拂袖离去。屈指算来,他谪在人间已六十一年。
早在这年春天的时候,黄庭坚曾写下一首送春词。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真像是谶语呵!
北宋词的春天,渐风雨飘零,春归无处。
自1100年赵佶登位开始,1100年秦观卒,1101年苏轼卒,1105年黄庭坚卒,1110年晏几道、晁补之卒。
数年间,多少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
自此,苏门诸君子,尚在世的,就余下张耒、李之仪少少数人了。


张耒也是二十啷当岁的时候就开始追随苏轼,和秦观、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的词集里,有很多写给“张文潜”的,文潜,就是张耒的字。
因为追随苏轼,张耒三次被贬到黄州。身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此后自号"柯山"。思念妻子时,他写了这首【风流子】。
【风流子】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张耒和李之仪是幼年好友。
六岁时,张耒随父亲迁居楚州,受业于山阳学馆。那时候李之仪十岁,因祖父在楚州当官,也在山阳就读。
同属元佑党人,他们的仕途都起起落落。
公元1106年。
徽宗诏除一切党禁,张耒得以自黄州回到故乡淮安,而李之仪则复官,携妾杨姝移居金陵。路过长江时,李之仪为杨姝写下那首著名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杨姝,是太平州的官妓。
前后贬到太平州的黄庭坚和李之仪都与色艺俱佳的杨姝交情甚深。不同的是,黄庭坚对杨姝甚为超达,而李之仪则对她一见倾心。
太平州的那四年,对李之仪来说并不太平。
第一年,儿媳去世;第二年,自己生病;第三年,相濡以沫的妻子胡淑修和唯一的儿子李尧行死了;第四年初,满身生癣疮,命悬一线。
幸好,杨姝出现了。
李之仪纳杨姝为妾的时候,大约五十九岁,杨姝十八岁。后来幼子尧光就是杨姝所生。
但杨姝和尧光的名字会留下来载入国史,不是因为这首词,而是因为——政和三年,李之仪因与郭祥正交恶,郭向蔡京诬告尧光非李之仪所出,李之仪竟因此受审,削职为民,耸动一时。
数年以后,李之仪去世,杨姝独自带着尧光生活,境况大抵是凄凉的,与李之仪生前有过交往的周紫芝感慨:“清歌低唱,小蛮犹在,空湿梨花雨”。
周紫芝在李之仪生命的最后三年出现,他是李之仪的友人,还是弟子?也许,两者都有吧。
公元1114年。
周紫芝第一次拜谒李之仪。



少年周紫芝,曾对苏门诸君子怀有长久而强烈的倾慕。奈何,却屡屡错过——
十二三岁的时候,张耒贬在宣州,但张耒当时心情不好,周紫芝自己也还小,没有机会见到。
十五年后,黄庭坚贬到太平州,他要去拜谒的时候,黄庭坚却离任了。
又数年,终于等到了李之仪贬来太平州。
政和四年七月十四日,三十三岁的周紫芝第一次拜谒李之仪。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周紫芝滞留十余日才离去。某种意义上说,周紫芝可以算是苏门的再传弟子。他的诗法,得之于李之仪甚多。
但周紫芝的词法却得之于晏几道。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他自己说:少年时我酷爱小晏词,所以那时候的词,经常有模仿他的。
细瞧他的句子,他的意境,是不是和小山很象很象——果然不愧是小山的粉丝。
三年后,周紫芝第二次拜谒李之仪,不久,李之仪过世。
又三年,天下开始乱了,方腊起事,周紫芝携全家逃往山区避乱。
公元1120年。
就在周紫芝逃难的这一年,大晟府开始裁撤冗员。
简单说,大晟府是全国最高级的官办作词机构。文艺皇帝徽宗网罗来一批懂音乐的词人,写新词、造新声。其中尤以万俟咏最为绝出。



据王灼记载,万俟咏的词在北宋红得发紫——
《碧鸡漫志》里说: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
《中国古代文学事典》也说:每出一词,次日即盛传于都城。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王灼说他是“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寄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倒是很有些像柳永的。
南渡以后,万俟咏很不得意。
他的集子也没有传下来,他是有集子的,叫《大声集》。
万俟咏入大晟府为制撰,大约有五六年的时间。大晟府裁撤冗员的时候,他已离开了,正任秦川茶马司干当公事。
后来大晟府因为金兵南下彻底关门,那是公元1125年的事了。
公元1125年。
是年金兵南下、大晟府关门,但七十四岁的贺铸并未见到,他早于春二月病故于常州的僧舍。


七十四年的人间路,于贺铸,当是解脱吧。
回望来处,那个曾“交结五都雄”、“侠气盖一座”的少年,生来便具异相——身量高,面色铁中透青,双眉竖立,透着杀伐果断的煞气。他还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妻子亦出自宗室。
但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最后俱化作了黄粱一梦。
也许因为北宋立国的根本是重文抑武,或者是朝廷严控外戚干政,又或者是贺铸自己性格上的原因?
总之贺铸愈来愈对仕途灰心,未到离休年龄便早早辞职,定居苏州。
他最有名的那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写在苏州横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因为这首《青玉案》,贺铸被称为贺梅子,永留词史。
而他的生命,定格在了靖康之变的前两年。
此前四年,周邦彦已经去世了。
没有看到北宋的灭亡,不用经历兵乱中的逃窜,这是他们的幸运。
公元1126年。
金兵再次南下。
公元1127年。
金兵攻破汴京,靖康之乱爆发。
中原大乱,无数人避战南渡,却有一支人马北上。那是被押解的宋徽宗父子。


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桓此时已不是皇帝了,他们是金兵的俘虏。

北宋,亡了!

金帝将汴京城掳掠一空,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共三千余人,并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书画珍藏等等,全部押送北方。

钦宗沿郑州北行。

徽宗自滑州北行。

那时正是四月,路上杏花盛开,徽宗见了,禁不住百感交集。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他若是细想,也许会觉得历史何其重复。

一百多年前——

也有一位君王带着三千多人北上,那是吴越国的君主钱弘俶。

而另两位被北宋灭了国、俘虏北上的后蜀君主和南唐君主,和他一般才调绝伦。

车马辚辚,愈去愈远。

也许徽宗心中仍然存着“愿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皇帝”的念想,但赵构,已在临安建立了新的宋朝。此后北宋的春天只能存在赵佶梦中。
真个是萋萋芳草忆王孙。
那些年光芒耀目的文采风流,到此,终于尽了。
春归何处?是渡江天马南去了么?

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图》|局部

下篇:南宋词极简史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
作者:任淡如
靖康之变,将大宋绝然划为北宋和南宋。
但为何会有赵构的南宋?说起缘由,还要早上好几年。

宋人|西湖十景图|局部

公元1120年,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北宋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手攻打辽国。
公元1126年,金军兵临汴京城下,汴京守御史李纲拼死抵抗,康王赵构慨然带宰相张邦昌前往金国为人质。金军暂时退兵,不久又重来。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
年初,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掳北行。
四月,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
六月,张邦昌还政于赵构,赵构在建康即帝位,复国号宋。
152年的南宋历史,这才开始了。
南宋初初建立的几年,是个流浪朝廷,在金国的步步紧逼下,赵构率臣僚一路辗转于越州、明州、定海,甚至漂泊海上。
一路紧跟帝踪、随之仓皇奔逃的人群中,有数不清的我们熟悉的背影——陈与义、陆游、周紫芝……还有,带着十五车金石珍藏的李清照。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但将大宋划为北宋和南宋,也将李清照的人生划为两半——前半生她是明眸皓齿的少女,后半生她是感慨深重的词家。



靖康之变后的几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开始,她还能和赵明诚相依为命。但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安葬完夫君,自己大病一场,“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以及其它累年珍藏等着她转移,战事吃紧,临时安置在建康的赵构小朝廷打算再迁,李清照简直无所适从了!
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写下了她这一生最为著名的词: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链接阅读:李清照年谱
李清照原非弱女子。
她写得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句子,在兵慌马乱中护得住明诚的金石珍藏,敢和觊觎骗婚的张汝舟撕破脸。她是元祐党人的后代,从小也见惯了党争的刀枪往来,寻常苦难,根本打不倒她。
但我们翻看这几年李清照的行踪,一个女子带着十五车的珍藏独自奔走颠沛,那真是触目惊心的惨痛!
起先,李清照打算往江西投奔二位舅父和赵明诚的妹婿李擢,但是三人先后降金或逃走。先期运去的珍藏全部散亡。
于是,李清照转而赴浙东投奔晁公为(晁补之之子,与她一样是元祐党人之后)。但金兵逼近后,晁公为也弃城而逃。李清照寄存的珍藏再次散失。
最后,她被谣言和时势所迫,带着余下的珍藏一路紧跟南逃的宋高宗,流徙于浙东一带。
李清照最终安定下来,是在绍兴五年。
从绍兴五年到绍兴二十六年,李清照在临安度过了她生命的余年。这期间,她曾代笔替皇帝、贵妃写贴子词,也曾两次访米友仁为米芾二帖求跋,《金石录》也迅速刊行、受人推重。
她的余年算是“易安”的。此中原因,也许与时局不无关系——绍兴五年到绍兴二十六年,秦桧独相二十年,秦桧之妻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的孙女,李清照的母亲亦姓王,是王珪的女儿,王氏的姑姑。王氏与易安,原是表姊妹。
公元1135年。离靖康之变已经八年。
李清照安定于临安府。
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
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也有数年。



陈与义是洛阳人。
他二十四岁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一个清闲的官职,负责开德府的文学教育。他干了三年后辞职,回家快快活活地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喝酒——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那时,正是太平无事的徽宗政和年间。
如今陈与义四十多岁了,经历了靖康南渡、流亡两湖,他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真是百感交集。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写完这词两年以后,陈与义病卒。
从此杏花疏影里的笛声,永留彼岸。
公元1138年。
就在陈与义病卒的这一年,主和之议压倒主战之声,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均被罢免、除籍、编管,秦桧再任宰相,坚决不许岳飞再与金国开战。
公元1139年。
宋金议和,签订盟约:金把河南之地还给宋,宋向金称臣。
公元1140年。
金人叛盟,完颜宗弼等分四路入侵,宋将刘锜、韩世忠、岳飞等奋力抵抗。南宋与金人展开惨酷的拉锯战,各有胜负。
不久,宋高宗命岳飞班师,一日发十二金字牌,岳飞不得已班师途中,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此后,宋军不复出师。自靖康二年至绍兴十一年的十五年抗战结束。
公元1141年,在宋金淮西之战打成平局、和议成熟后,南宋朝廷决定削夺大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全都俯首听命,交出兵权。但岳飞并不知道,交出兵权,只是个开头。


那年的楚州城,风雨逼人来。
七月,万俟卨诬劾岳飞,说岳飞在楚州城巡视时放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
八月,诏命拘收岳飞军中财物、并散去僚属。不久,岳飞部属张宪被诬入狱。
九月,闲居中的岳飞登庐山东林寺,极目四望,写下一生中最让人难忘的词。
【满江红 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链接阅读:岳飞年谱
十月,岳飞父子被捕系于大理寺。
十二月二十九日……残年将尽,岳飞没有等到新春,一纸诏书,将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这年他三十九岁。
岳飞曾说过,本朝三十岁之前做了节度使的,只有赵匡胤和自己二人而已。
可惜。
自岳飞赐死、韩世忠被架空以后,南宋与金国和议成,双方以淮河为分界线,约定共立盟书,休兵息民,各守疆土二十年。
公元1142年。
反对议和最激烈的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再贬新州,路过福州时,有人慷慨为他送行。



十六年前,张元幹随李纲死守汴京城。
十年前,随着主战派被排挤,他亦心灰意懒,辞官归闽。
如今李纲已死,张元幹正在家闲居。
闻知胡铨会路过福州,他特意写了词去送他。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金缕》,就是《贺新郎》的别名。
因为这首词,他被抄家、逮捕、入狱,开除公职。
出狱以后,张元幹漫游吴越,浪迹江湖,所结交的,仍然是一帮血性义士。
岳飞的死、胡铨的贬、张元幹的下狱,让天下人不平。其中有个十几岁的陆姓少年,尤为痛惜。


陆游出身于山阴望族、藏书世家。
他家的藏书多到什么地步呢?多到皇帝要跟他家借书——公元1143年,朝廷为建秘书省,向陆家借钞藏书一万三千余卷。
年轻的陆游充满了狂热的报国热情,这方面,他可能受他的父亲影响很深——他的父亲陆宰,南渡后因为主战被排挤,干脆居家不仕。
陆游热切地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但终其一生,他亲临抗金前线,仅仅是八个月的大散关生涯。
这段生涯,他后来写了又写: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对于失去,他有很多的回忆和不甘。
就如同他对唐琬也有很多的回忆和不甘。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链接阅读:陆游年谱
恨我恨、他人未有些。
他的一生,大抵就是这样了——他只是个书生。
但是书生也有猛的。
和陆游同一年考进士的人里面,就有两个。一个叫虞允文,绍兴三十一年在采石矶大败金兵,他的同年张孝祥,当时正在抚州任上,闻讯狂喜,写下“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的豪壮句子。
虞允文和张孝祥,都是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那年陆游没有考上。
不是陆游考得不好,是他考得太好了,比秦桧的孙子秦埙考得好太多,秦桧发怒了,指示礼部不得录取陆游。
那年秦埙考了第一吗?
没有。
高宗干预了考试,亲自将二十三岁的张孝祥擢为第一。
这是公元1154年的事。



一般来说,皇帝插手考试是不得人心的。但是这次,估计谁都要为官家的横插一手点个赞!
高宗点完状元,还特意召来秦桧,毫无底线地赞美:“张孝祥的诗词、书法,都是当世第一!”
有人曾经说,如果张孝祥能活得久一些,南宋的翘楚人物,也许不是辛弃疾,而会是张孝祥。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张孝祥是唐诗人张籍七世孙。靖康之难的南渡人群里,也有他的父辈。南渡后的张家境况凄凉,张孝祥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奋起于“寂寞荒凉之乡”。他自小是神童,十六岁中乡试,二十三岁中状元,才华卓绝,性情英迈,当时的人惊呼他是“天上张公子”。
这位天上张公子,到底还是在人间的宦海里沉沉浮浮十几年。三十五岁那年,他又一次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那时正近中秋。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公子的偶像是苏东坡。他也暗暗卯足了劲和偶像比拼。
偶像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是四十岁。
他写下“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的时候是三十五岁。
这两首中秋词,从此在词史上比翼齐飞。
写下这词两年以后,张孝祥决意退隐芜湖,绝足仕途,又两年后,已任宰相的虞允文来看他,酷暑七月的江上,张孝祥与好友尽兴对酌,虞允文前脚刚走,张孝祥便和七十年前的秦观一样,亦因中暑亡故!
张孝祥便似南宋星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流星, 倏忽划过,短暂又灿烂。
不过,一颗更亮的星已从遥远的天际追赶而来,誓要燃烧南宋的夜空。
南宋最猛的书生,一个集英雄、猛将、才子、能臣、酷吏、贪官诸种鲜明棱角于一身,“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牛人,准备出场了。
公元1161年。
宋金和平维持二十年后,完颜亮提兵南下,试图“立马吴山第一峰”,全歼南宋。岂料前方被李宝、虞允文痛击,后方被占区的汉人乘机起义。
其中有一支活动在济南南部山区、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他们的带头大哥是个二十二岁的书生。
不久,书生带领的队伍并到耿京起义军中,并带着耿京的手令渡河南归,宋高宗当天召见,并赐他官职右承务郎。回起义军营复命的途中,书生得知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遂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张安国带回朝廷治罪。
50人打50000人啊!
这个令人胆寒的书生,名叫辛弃疾。



率众南归后,辛弃疾历任江阴签判、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但做官之外,他无事可做,无仗可打。除了闲居,还是闲居。最长的一次闲居,竟达十年之久。
他写了很多的诗词,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当年以五十人战五万人,带着泼天杀气冲进金军大营的少年,终于老了。六十六岁那年,他回望四十三年前旧事,怆然自语:廉颇老矣。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链接阅读:辛弃疾年谱
辛弃疾后来死于重病。死的时候,他大喊“杀贼!杀贼!”
这一生,他大起大落,敢作敢为,鲜明痛快、酣畅淋漓得有如他写的词,后人称之为“稼轩体”。
他和苏轼一样,引来后世无数人的膜拜。
也和苏轼一样,不曾登上出将入相的仕途巅峰。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可惜,辛将军遇到的,不是高皇帝。
最能理解他的,也许只有他的挚友陈亮。


他们年岁相近,在相同的时代里沉浮,结交了相同的朋友。甚至他们的遭遇也相近——
辛弃疾不停地被言官弹颏“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时候,陈亮也不止一次地下狱。
三十六岁,陈亮因“言涉犯上罪”下狱;
出狱回乡不久,陈亮又因家僮杀人事下狱;
四十一岁,陈亮因将胡椒粉放在羹中,被卢氏诬药死其父,第三次下狱;
四十七岁,家僮吕兴、何廿伤人性命,死者家属告陈亮指使,陈亮第四次下狱。 ……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本就是相似的人。
他们二人都狂,而且怪,而且自带惹事体质。
而且中心炽烈。
辛弃疾上过《美芹十论》,陈亮就上过《中兴五论》。
辛弃疾到死犹记杀贼,陈亮一辈子坚决主战。
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赴金国贺万春节,陈亮写词为他送行,把一个让人丧气的事情写成了如此模样:
【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就在那几年以后,陈亮又亲自跑到建康、京口、建业一带观察地形,发出“江南不必忧,和议不必守,虏人不足惧”的铿镪之言。
然而,形势比人强。这两个生不逢时的人,他们的青年与壮年时代,正好是干戈消停的“乾淳之治”,待四十年后烽烟再起,他们一个已死,一个将死。
公元1162年,金兵渡江南进失败。
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北伐失败。
公元1165年,拉锯的双方决定不要打了,坐下来签订"隆兴和议",互不侵犯,并在节日互派使节祝贺。
随之而来的,是四十年的休养生息。
南宋,逐渐走上“乾淳之治”,金国,也迎来“小尧舜”时代。
这是一段兵戈沉默,使节往驰的日子。
公元1170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修订隆兴和议。



范成大是和虞允文、张孝祥同一年中的进士。
他出使金国的这年秋天,张孝祥已死,虞允文已位居宰相。那时候做皇帝的,是一心想要报仇雪耻,恢复祖宗故业的宋孝宗。
宋孝宗需要使者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更改受书礼仪。
这与虎谋皮,不是件容易的事。
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罢官。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选中的使者李焘,因为害怕而不敢行。
在这种情况下,范成大抱定必死之心,慨然出使金国。
果然,在范成大提出要陵寝之地、改受书礼仪之后,金国太子完颜允恭差点当场杀死范成大,被其他人拦下才作罢。
【水调歌头 又燕山九日作】 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范成大最终平安回来了。在金国二个月,除了《水调歌头》,他还写了一本旅行日记《揽辔录》。
这是一本心情极为复杂的旅行日记——他路过旧都汴梁城的残破,眼见中原遗民“习胡俗已久”,他将东京城中一门一楼的旧名与“虏改”新名一一罗列……
黍离之悲与板荡之痛汹涌而来。
东京陷落,已经四十多年。
公元1173年。
又一名使者来到东京汴梁。



这是朝廷循例派出的吏部尚书韩元吉,出使金国贺万春节。
金人在汴京城赐宴,韩元吉环顾这北宋的旧都,和范成大一样,有无限感慨。
【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出身于汴京的桐木韩氏。桐木韩氏在北宋是豪族,号称“门族之盛,为天下冠”。靖康之乱时,韩氏避乱江南,其中韩元吉一支迁到福建邵武。
靖康之乱时他十岁。如今他五十六岁了。
他心里,是不是时时翻腾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原”的念头?
但韩元吉也是一个理智的主战派,隆兴北伐的时候,一片请战声中,惟有韩元吉的声音清醒而独立:"愿朝廷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
后来隆兴北伐失败,事实证明韩元吉是对的。
但朝廷是否真的“以和为疑之之策,以守为自强之计,以战为后日之图"呢?
词史,悄悄记下了和议之后的太平年间,西湖一家酒肆屏风上的词。那是一个游人写在酒醉后写的。



【风入松】 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那时候,赵构已经把皇位禅位给养子赵昚,闲来无事游西湖,见酒肆屏风上有《风入松》词,询问左右,得知是太学生俞国宝醉后题写。太上皇看得入迷,笑道:"此调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于是将"明日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并召来俞国宝,当天赐他官职。
这段故事,南宋亡后记录在周密的《武林旧事》里。
俞国宝留下的记载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临川人,淳熙年间的太学生,著有《醒庵遗珠集》,爱喝酒,喜欢到处游玩。他是西湖亿万个游人中的一个。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临安府。
那么汴京城呢?
扬州城呢?
公元1176年的冬至之夜。一个少年打马路过扬州。
曾几何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是人间至美的梦想。
而这少年看见的,是一片江山破败。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座屡经战火的江北名城,从此注定与姜夔这个名字,与《扬州慢》这个曲调,被牢牢记住,并百世传诵。
这年,姜夔二十三岁。
以后他辗转于扬州、湖州、苏州、合肥、杭州,每一处的停留都让后人留恋——
吴淞江上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垂虹桥下的“小红低唱我吹箫”。
石湖梅边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词的清空骚雅之境,在姜夔这里登峰造极。
不过,他其实更是个天才的音乐家……
他自度词曲十四首。
留下《白石道人歌曲》六卷。
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
后人认为,整个宋代民间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就是《大乐议》!
而《白石道人歌曲》,是流传至今、唯一一部还能按谱弹唱的宋词集!
“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这八个字,是姜夔的词境,也是他的一生。
姜夔以布衣终老。他以布衣之身,遍交天下。
他的朋友圈里,全是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张鉴,张镃,吴潜,刘过。
公元1186年,武昌安远楼建成(也称南楼)。
落成不久,姜夔与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集。并自度《翠楼吟》词纪之,之后云散。
二十年后,有人重登南楼。


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

“醉槌黄鹤楼,一掷赌百万”。

“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

这是他当年游踪的剪影。

二十年过去了,刘过四次赴考不中,仍然一袭布衣。他回来了,重过南楼,重召故人。

【唐多令】 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二十年前同游的故人,有的还在,比如刘去非。
有的可能再也见不着了吧。
因为这首词,《唐多令》这个少有人填的僻调,被疯狂追和,更因其中“重过南楼”之语,被周密改名为《南楼令》。
只因这词,写得太好。
那时的安远楼,已在宋金交战的前线了。
"隆兴和议"四十年的安宁刚刚被撕破。
公元1206年,韩侂胄请宋宁宗正式下诏,挥兵北上——这便是继”隆兴北伐“之后的第二次北伐,”开禧北伐“。但韩侂胄用人失察,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北伐濒临崩溃。
公元1207年,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带着他的人头赴金国签订“嘉定和议”,开禧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追随韩侂胄的人成了乱党,被史弥远清理,其中就有史达祖。



如果把南宋词人们圈起来比赛,那么咏物词的第一名,一定是史达祖!
【绮罗香 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可是这样的才气,并没有为他带来盛名。
“梅溪以词客终其身,史臣亦不屑道其姓氏。”
史达祖和姜夔、刘过一样,终生布衣。只是他和姜夔他们不同的是,他得到了韩侂胄的极度赏识,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侂胄败后,史达祖牵连受黥刑——依附权臣的污名,从此牢牢跟定了他。
史达祖是汴京人。
到这时候,汴京陷落已八十年。
公元1206年,刘过卒。
公元1207年,辛弃疾卒。
公元1210年,陆游卒。
此前,陈亮、范成大、韩元吉、张元幹、张孝祥都早已陆续离开人世。
而吴文英、张炎、蒋捷尚未出生……
于是,词坛只余下姜夔飘零江湖,史达祖挣扎于贫困。
在这青黄不接的寂寞中,赖有刘克庄阔步赶来。



刘克庄生前,谤与名随,身后,毁誉交加。
处女座的刘克庄,争强好胜的性格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真德秀、郑清之的失和,与贾似道的结交,总多少与他急进的心态有关。谏官说他卖直,说他贪荣,大概总多少有点依据。
最为骇人的是,晚年为了向陆游看齐,他不惜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在双目已盲的八十二岁的高龄,一年写出四百首诗!
是不是这样的争强好胜、努力刻苦为他赢得了文坛大盟主的头把交椅?不晓得……我们晓得的是,作为文坛盟主,他真的有很多的追随者,交了好多好多的朋友……
【沁园春 梦孚若】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链接阅读:刘克庄年谱
那是他为挚友方孚若而作。彼时,他正因故被黜。
他一生中,朋友很多,被提拔、被黜落的次数也不少。
公元1224年,影响刘克庄一生的梅花诗案爆发。此后的几十年间,梅花诗案一直被重新提起,诗祸的余波绵绵不绝,也深深影响到他的仕途,令他屡起屡废。
刘克庄后来说“却被梅花累十年”,他为梅所累,但真要放下却又放不下。晚年,他又作了《梅花百咏》——这是当时震动文坛的佳话,和者甚多,比如方回、刘辰翁、楼考甫……
楼考甫,就是楼槃。


楼槃的生平几乎不见记载。《绝妙好词》存其词二首,说他”风致清绝“。
【霜天晓角】 楼槃 
翦雪裁冰。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
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一自西湖别後,辜负我、到如今。
另一首也是《霜天晓角》:“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
仿佛是写梅,又仿佛是写他自己。
果然,后世几乎没有人说得清、他平生了……
楼槃的梅花词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非常有名的。
刘克庄的友人方回的梅花百咏诗里这样写:
“恨君不识林和靖,雪沍西湖老孤咏。恨我不识楼考甫,角声吹残霜月苦”。
这样看来,楼槃像是个隐士一般的人物。
刘克庄结交的,既有楼槃这样清到绝处的人,也有像潘牥那样癫到极处的人。
公元1235年。
这年的进士榜上,潘牥名列第三,贵为探花。


这个探花可特立独行得很。
《齐东野语》里说:
“潘牥酒量甚豪,喝醉了,就胡乱散去头发和衣服,裸立流泉之中,高唱濯缨之章”。
如此的放荡不羁,他为妓馆题诗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乡子 题南剑州妓馆】 潘牥
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潘牥字庭坚,也是个和黄庭坚一样的神童,据说六七岁的时候,便写得出“竹才生便直,梅到死犹香”这样的句子。
大概潘牥这辈子是过得太任性肆意了,四十三岁便将一生挥霍殆尽,死于任上。刘克庄给他写了墓志铭。
刘克庄结交的一时俊彦中,还有黄孝迈。



黄孝迈号雪舟,有《雪舟长短句》,但已散佚,仅存一首《湘春夜月》,一首《水龙吟》,以及两首残句。
但是诗史词史,向来不是倚多为胜的。
楼槃的《霜天晓角》是如此,黄孝迈的《湘春夜月》也是如此。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这样的句子,当真当得起”风度婉秀,真佳词也“,刘克庄晚年为他作序,给他120个赞,说晏殊、贺铸也不过如此,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元1251年。
涌金门外西湖边丰乐楼重建,有人写了一首长长长长长的《莺啼序》"大书于壁",一时满城惊艳。写词的人,名叫吴文英。



吴文英这时候也不年轻了,在临安府大概断断续续住了有十年。
京尹赵与筹把楼盖好请客的时候,他正好在临安,于是墨汁淋漓,写词贺之。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莺啼序》这个梗。
《莺啼序》是最难写的词牌之一……不,可能都没有之一!因为它太长了,240个字,很容易写得难看——除了首创人吴文英。
吴文英自己,一辈子也就写过三首。
【莺啼序 春晚感怀】 吴文英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这一首“春晚感怀”和另一首“荷”都是致他终将消失的爱情的,余下的一首,给了丰乐楼。
能配上丰乐楼的,大概也只有《莺啼序》了。
丰乐楼,是北宋第一楼樊楼的后身。
北宋的樊楼,曾在靖康之耻的前两年扩建过。扩建后的樊楼极其壮丽,”灯烛晃耀“,为了粉饰太平,樊楼易名为丰乐楼。
如今西子湖畔重建的丰乐楼也瑰丽宏伟,而且,与北宋的丰乐楼命运相似的是——南宋的日子也不太久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大元帝国。
公元1272年,元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南宋。
公元1273年,元军攻破襄阳城。
公元1274年,太皇太后谢氏号召天下勤王,张世杰、文天祥、李芾起兵抗元。
公元1275年,元军分三路进逼临安。
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宋恭帝、谢太后被掳北上。杨淑妃带着宋朝二王逃亡。文天祥以右丞相身份赴金营谈判。
暮春,刘辰翁离开避难地吉水虎溪,开始漂泊。



刘辰翁心里的春天,再也回不来了。
他和文天祥是庐陵同乡。文天祥起兵抗元的时候,刘辰翁也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不久便归居山中。元兵攻入临安的时候,他正在吉水虎溪。
【兰陵王 丙子送春】 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去。春去。春去。
从这年春天开始的三年间,刘辰翁漂泊在外。丙子送春之后,他又曾丁丑送春、庚辰送春。
宋亡以后,这个前朝的进士隐居起来,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同样开始流浪的还有蒋捷。


当年北宋覆亡时,士人们大批南渡,如今,该往哪里去?
曾经的樱桃进士,颠沛流亡于龙游、兰湾、苏州一带,过起了“影厮伴、东奔西走”、“枯荷包冷饭”的日子。
从前种种,恍然如梦。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如今何日归家?又何处是家?
宋亡后他成了竹山先生。纵然二十年无家可归、无竹可种,他也牢牢守着宜兴蒋家的门风,不肯仕元,有人说他做了僧人,也有人,说他做了私塾先生。
蒋捷流浪吴越的时候,有人登临古阁,感慨万千。


【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 周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周密是临安人。
临安一被攻破,周密随即流亡。
这年冬天和第二年的冬天,他从剡溪到会稽和王沂孙相见,两度登上卧龙山蓬莱阁。
后来宋亡,周密便隐居弁山不出,写了很多很多的书。
他的曾祖是从济南迁过来的,到了周密,已经是第四代了。但他不忘祖籍,后来他写书,书名就叫《齐东野语》。
对了,鼎鼎有名的《武林旧事》和《绝妙好词》也是他编写的。
就这样,南宋的士子们像浮萍一样,四散漂泊。
但比起张炎,比起张家的灭顶之祸,也许,他们还算是幸运的。


张炎是王孙公子。
他的六世祖,是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的张俊,生前封清河王,死后追封“循王”。
元兵攻破临安后,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所有家财被抄没——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循王张俊,而是因为,张濡在独松关误杀元使,招来的惨酷报复!
这一年,张炎二十九岁。
于是张炎的人生也在二十九岁这年被划为两半。
之前,他是钟鸣鼎食之家的贵公子,过着清雅又富贵的日子。
之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的张炎,一度以卖卜为生——还曾经北上元朝都城大都。
【八声甘州】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这段小序的背后,是临安覆灭十四年后,他曾与友人北上一年——怀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当元朝的官”还是“当南宋的遗民”之间反反复复地权衡、踯躅、掂量。
后来他还是回来了,余年,他以南宋遗民的身份,终老于临安。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这惶然失群、无路可投的孤雁!
这孤雁是张炎,是胡乱漂泊的遗民,也是不停奔逃的流亡小朝廷。
公元1277年,二王组成的流亡小朝廷被元兵追逼逃到南海。
公元1278年,流亡小朝廷的保护人之一文天祥,在广东和江西一带苦苦强撑。



文天祥并非武将出身,他是二十岁就考中状元的才子,宋史说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
在国亡家破的时候,这位才子状元,毅然担起了武夫的责任。
临安陷落时,他作为使臣到元军去谈判,先被扣押,后来逃归,经真州、到温州、漂流海上,辗转于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率兵抵抗了两年。
景炎三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潮州战败被俘,解往元都燕京,走到南京时,同行的邓郯病了,文天祥和邓郯写词作别。
【酹江月 驿中言别】 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公元1279年,宋元之间的最后大决战——厓山海战爆发,元将张弘范强制文天祥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舟中,眼睁睁看着宋军挨打,心中惨如刀割——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
在拼死抵抗两个月以后——
宰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蹈海赴死。
大将张世杰突围后在平章山下遇风暴溺死。
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自此再无大宋。
惟有无数遗民还在苟延残喘。



【齐天乐 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在《乐府补题》里,王沂孙与唐珏、周密等一共咏了五种物——“龙涎香”、“白莲”、“蠏”、“莼”,还有“蝉”。这是他们,还有无数南宋遗民们悲哀的身世。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馀音更苦。
从公元960年,一路走到1279年,支持了319年的大宋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所有的慷慨长歌,所有的繁华盛丽,所有的悲伤沉重,都渐渐隐没在时光的黑洞里。
而关汉卿们,已从前方走来。

宋人|西湖十景图|局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11:17 , Processed in 0.03152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