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津湖之后再也围不住3万人以上美军 是什么原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0 18:30: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长津湖之后再也围不住3万人以上美军 是什么原因

2021年11月09日 16:23:24
来源:冷炮历史



长津湖战役创造了很多纪录,其中之一就是围住美军的数字空前绝后,多达3.5万人。这个神迹,在二战期间也很罕见。
不过类似经典之战在朝鲜几乎是仅此一见,长津湖之后,志愿军虽然又打了不少大胜仗,消灭不少美军,但一次性围住3万以上美军,却再未出现过。
有人注意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经回国待了一段时间,大概一年多。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志愿军总部的指挥水平下降了呢?
我们先说说彭总回国的经过。
一、彭总生病了
自古人不畏风刀霜剑,而畏三灾六病。
彭总生于1898年,朝鲜战争开战之时,他50多岁了。到朝鲜之后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比解放战争时期差多了。
解放战争时期好歹有一个安稳的住所,不用担心敌人飞机来轰炸。
在朝鲜的第一要务是防止敌机轰炸,志愿军的指挥所不得不隐藏在矿洞、地下室、坑道里面,阴冷、潮湿、不见阳光、鼠虫很多。而且精神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8个月的时间接连打了五场大的战役,彭总的身体终于架不住长时间劳累的压力,出现了问题。
起初彭总只是觉得左边额角有些痒、疼,稍微有点肿,像是上火了,他并没有在意。谁想到过了不久,左额角居然长起来一个肉疙瘩。到1952年4月,肉疙瘩成了一个肉瘤。医生提醒彭总及时治疗,言下之意万一是肿瘤,必须早治才能保命。

这时彭德怀夫人浦安修也到了朝鲜前线,一看彭总额角长这么大一个瘤,心疼的不得了,也劝彭总赶紧回国治疗。毛主席和周恩来知道了这一情况,紧急派陈赓代替彭德怀主持志愿军的工作,让彭总赶紧回国治病。彭总放心不下,和各兵团主要领导反复谈话,安排妥当工作,才在1952年4月离开朝鲜归国。
回到北京后,彭总马上住进北京医院,马上安排了手术。入院之初考虑影响,彭总住院化名为农业大学王校长,还怕真生了大病影响前线军心。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切下肉瘤后病理检查,不是癌,住了一个多月,就康复出院了。
彭总本想再赴前线,但当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中央考虑,周恩来事务繁忙,尤其是政府工作、经济工作、外交工作等等,都要他主持,不能再让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于是让彭总留下来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工作。
前线的陈赓,因为要筹建军事工程学院(就是后来的哈军工),也回国了,邓华将军接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主持前方工作。
彭总直到1953年6月才重到朝鲜,指挥了金城战役,之后没多久,朝鲜就停战了。
虽然彭总空缺了一年零两个月指挥,但是志愿军作战水平并没有下降多少。彭总不在期间,邓华等人指挥得也不错。
1952年美军发动秋季攻势,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志愿军接连打了两个反击,联合国军损兵2.7万人,美军伤亡数量不详。
尤其是后来接着打响的上甘岭战役,打得美军血肉横飞,从此丧失了战胜志愿军的信心。
所以说,彭总离开朝鲜前线,并不是志愿军没有包围3万以上美军的原因。
那么有人会说,第五次战役之后,敌我双方都不打运动战了,都转入防御战、阵地战了,所以美军没有给我们包围大兵团的机会。
这仍然没有点到根子上。
美军为啥不打运动战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美军司令官李奇微的一本书,透露了很多信息。
二、李奇微反对主动进攻
李奇微,生于1895年,比彭德怀小三岁,当时都处于人生智慧、经验满格的时段。1950年12月接替出车祸死亡的沃克中将,担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这个李奇微可不是一般人,毕业于西点军校,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军事造诣非同凡响。二战时,李奇微以空降师师长的身份,参加过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以及诺曼底登陆战役。美军史上最血腥、最惨烈的阿登战役(美军阵亡1.5万人,总伤亡多达17.2万,据巴顿将军日记所载),他也参与其中。
可以说,李奇微是一个深谙战略战术、见过大世面的沙场老手。在美军朝鲜战争的历任指挥官中,李奇微就算比不过麦克阿瑟,比其他几位指挥官那都是不遑多让,人中翘楚。
但就是这样一位不世出的高手,在与志愿军对阵中,居然罕见地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不愿意打大规模的运动战。
众所周知,麦克阿瑟之前一直主张全面进攻,1950年10月时他明知中国会派兵参战,仍然刻意低估中国出兵规模,认为中国只会出兵几万人。
到底老麦是真这么想,还是刻意忽悠美国政府,我们不得而知。但麦克阿瑟也是久经沙场的大将,未料胜先料败是兵家常规之事,他怎么会不预备一下?说到底,麦克阿瑟就是执意把战争规模扩大,以彻底的进攻占领全朝鲜,就算中国在规模出兵他也不怕,来了就打,事闹得越大越好。
看看老麦狂妄的计划:
第一,主力部队继续向鸭绿江一线进攻,夺回“失地”。
第二,以空军轰炸破坏中国东北的空军基地和工业体系,彻底打烂中国的后方。
第三,封锁中国全部海岸,破坏中国的工业中心。
第四,为蒋介石反攻大陆提供支援。

(以上几条内容引自李奇微回忆录《朝鲜战争》)
这就不光是打朝鲜战争了,而是与中国全面开战。
李奇微是个精细有头脑的人,他不仅清楚地知道朝鲜战场的形势,也知道背后国会的意图并非的全面战争,而是有限的局部战争,毕竟美国主要战略方向在欧洲,而非亚洲。如果按老麦这么打,必将打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李奇微上任后,反复给前线指挥官们下令,不得随意扩大出兵规模,所有团级以上单位出兵,没有他亲自下发的命令绝不许出动。
这个命令,怎么说呢?
从战役战术上看是明智之举,避免无谓消耗,但从战略上看是极大的失着,美军从此放弃了大规模进攻的机会。美军侵入朝鲜半岛,本意是为了侵占整个半岛,建立亲美的傀儡政权,此时却自废武功,力图保守现有局面。世人皆夸李奇微氏有多聪明,磁性战术有多智慧,观此安排,岂是聪明人之所为?
第五次战役中李奇微虽然神光忽现,打了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击溃了180师,但是战术端的成功并没有扩大为战略上的主动,第五次战役之后的历次战役,李奇微、范佛里特和克拉克,都陷入了琐碎的局部攻守,不敢再发动大股兵力打运动战,安全固然安全了,志愿军确实再也围不住3万人以上的大股美军,但美军同时也放弃了总体火力优势,到轻步兵层面和志愿军对耗。
所以,第五次战役后出现一个怪现象:
一方面志愿军越来越难围住大股美军。
另一方面,美军历次战役伤亡却越来越多。
三、美军进攻陷入志愿军模式
就以1952年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为例。
这次战役适逢彭总刚刚回国,也不知道美国人是不是探听到这个消息,趁我军主帅易位,发动攻击。
美军这次攻击的特点是,大面积、宽战线的阵地作战,兵力高度分散,美军的五个主力师,两个放在第二线当预备队,三个展开到第一线,化整为零,成片成片地占据山头、制高点,就这还嫌不过瘾,还修筑了大量野战工事。
目的只有一个,把战线稳住,让志愿军进无法进,退不敢退,牢牢吸住。同时,用海军、空军迂回到半岛侧后,袭扰后方。
听起来很美的样子,不过志愿军最高指挥机构很快判明了美军意图,并且有效地发动了反制行动。
当时邓华已经出任志愿军代司令员,说起来邓华,那可真是了不起。

邓华(55年授衔为上将)是红一方面军出身,从长征到八路军再到四野,一路刀山火海里摸爬滚打过来,对战争形成了高度的敬畏感。
什么叫敬畏感?不是怕战争,而是遵循科学规律,战争不是热血上头甩开膀子就干,更不是不把基层士兵的生命不当回事,动不动就下令打光最后一个人。
概括地说,就是敬畏规律,不乱来。敬畏生命,不瞎打。敬畏对手,不轻敌。
邓华打仗十分注重总结经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为人十分务实,经常自己动手写战役总结,不让秘书代笔。写的总结材料经常能深入到连排战术级别,能提出很多具有创见性的意见。
前五次战役,邓华观察总结美军的特点,提出一个和国内解放战争迥异的战术原则。
解放战争我军打国民党军,习惯以数倍于敌的兵力包围敌人,往往能迅速取得突破,压迫国民党军导致其崩溃。
但在朝鲜战场不能这么打,包围敌人还得继续包,但不能一次性投入太多人。人多,密集,容易被美军火力大片大片收割,这样代价太大。
邓华提出了几个令美军抓狂的战法,用到秋季战术反击战中,收到巨大成效。
第一个战法:快打、快撤、抓一把。利用夜晚,突然攻歼敌人一个排至一、二个连以后,立即撤回原阵地。
第二种战法:拉锯式的反复争夺。我军拿下敌人阵地,敌人又来反扑,我们就撤。等到夜间再打上去。美军怕夜战,一打奏效。
第三种战法:攻克固守,打敌反扑。拿下敌人阵地,如果有条件,就固守住。然后迅速叫来炮兵支援,在敌人白天发起步兵冲锋时,用炮兵收割。
三种战法各不相同,核心意思不是占领敌人阵地,而是利用不同的战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三种战法交错运用,美军抓狂了。
以往习惯了志愿军死守阵地打到底的特点,放心大胆地冲锋就行了。没想到现在变了,一打志愿军就往后缩,美军刚占领阵地,屁股还没焐热。没想到志愿军晚上又打回来了,美军大兵被夜战收割一波。
美军等到白天再去打,以为志愿军又是一打就缩。放心冲吧,结果志愿军没走,固守反击了,美军被志愿军机枪、手榴弹又收割一波。
有时怕志愿军近战收割,美军把冲锋出发地拉远一点,想试探出志愿军火力后用炮兵打一顿,结果刚开始冲锋,志愿军又变打法了,阵地里藏着炮兵指引哨,长距离冲锋就是给炮兵送肉吃,一顿炮火覆盖,美军冲锋的步兵全上西天了。
等到美军报复作战,想再大面积杀伤冲锋时的志愿军,傻眼了,志愿军再也不搞漫山遍野的人海冲锋了,一个连的美军当面,大概只有志愿军一个连。

和美军打等倍兵力作战,志愿军都这么狂野了吗?
不是狂野,而是理性了。
我一个连攻你一个连,实际背后还藏着厚实的兵力,既有步兵也有炮兵,不过我不露出来,而是远近结合,步炮配合。我军虽然炮兵数量有限,装备火力也和美军差太远,但在1952年秋季,随着我军后勤运输能力大大提高,炮兵武器装备大大改善,在局部地段集中优势炮兵火力,也能和美军掰掰手腕。
近来网上流传一句话,现在的我军和美军都活成了对方的样子。其实这哪是现在,70年前的志愿军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变化。
我们不在乎活成谁的样子,只要这种作战手段好用,我们就用。
1952年9月6日,九兵团26军投入一个团的兵力,打美军两个连加一个排,兵力对比不到三比一,仅用10个小时,就团灭了这股美军,共毙伤俘敌达440名。
还是这一天,47军打得更漂亮。5个排,在铁原以南的338高地袭击美军一个连,3小时解决战斗,把这个连啃掉了一多半,毙伤俘敌120人……
这么一打,美军郁闷到极点了。
大部队火力的规模优势没了,营连级玩战术,根本不是志愿军的对手,志愿军变化的太快了。美军也就研究出一个所谓的磁性战术,志愿军早已发明出好几套新战术等着你。
空有战车千乘,脑袋转速跟不上,有什么用!
两个阶段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我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27000余人,美军数量不详,南朝鲜军占多数。我军共伤亡10700人。

四、对志愿军步兵战术深入骨髓的恐惧
随后的历次战役中,不管是志愿军采取守势还是攻势,美军始终沿用分散式布兵的策略,陷入无休止的阵地拉锯。
美军对志愿军轻步兵战术产生了更为深刻、持久的恐怖印象。
例如夜战。
李奇微贵为集团军司令官,却对志愿军的夜战有很深感触。他在回忆录《朝鲜战争》中说:
“敌人采取了我们所熟悉的而南朝鲜军队却非常不适应的战术:以大量步兵实施夜间进攻,不顾伤亡,一边几乎是在距炮兵弹幕近在咫尺的地方跟进,一边猛投手榴弹。战线上又四处响起狂乱的军号声和粗野的吼叫声,敌人的步兵则穿着胶鞋悄悄地爬上黑暗的山坡,渗入我方阵地。”
这种场景大概是士兵们转述的,非常传神地描述了志愿军步兵发起进攻的场面。
值得注意的是,李奇微并没有人云亦云地说志愿军采取人海战术,而是重点强调了志愿军的勇气。所谓的“炮兵弹幕”,就是志愿军的炮火还在打,步兵就跟着炮弹的火力线往前走,冒着被己方炮火误伤的巨大风险。
这种勇气是美军不具备的!
还包括志愿军的军号。

李奇微这样记录:
“中国人的夜间进攻特别神秘莫测,不可思议。首先听到的是中国军号独特的哭丧调,要么就是由五十来个中国人用英语发出的粗野叫喊声,再就是用以吓唬西方人的以死相威胁的喊话声或其他吵吵嚷嚷的声音。但是,我们久经沙场的部队此时已习惯于这种音乐的伴奏了。有时,他们还出去缴获中国军号,尔后,用缴获的军号把敌人的指挥信号搅乱。“
不知道有没有人给李奇微转述过这样一次战斗:
那还是长津湖战役之时。新兴里一部分美军被志愿军27军包围,27军一个连夜里劫营。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称这个连为夜老虎连。
夜老虎连在午夜时分接近一座孤立的小房子,房子外面有两个黑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像是美军的掩体。
夜老虎连派了一个班的人悄悄摸过去,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美军士兵,穿着厚厚的睡袋,抱着卡宾枪呼呼地睡着了。
这件事说来真让人百感交集。
长津湖之战大家都知道,我英勇的九兵团发生了大面积冻伤。战士们必须不断地活动才能保证不冻僵,而美军哨兵的睡袋居然能让他们在户外睡着。
这件事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美军对夜战几乎毫无概念,没有基本的防范意识,哨兵居然会睡着。
夜老虎连的1班扑了上去,一个哨兵嘴里塞上一条毛巾,然后横拖倒拽地活捉走了。找来营部的翻译一问,房子里还有48名美军。
夜老虎连连长没有硬攻,把兵力部署到位后,让这两个俘虏哨兵进屋里去,叫屋里美军军官出来投降。
可笑屋里美军一点没有察觉,都睡得死猪一样。俘虏哨兵一个叫醒了军官,另外一个点亮了屋里的煤油灯。
美军军官醒了过来,听哨兵说完,往外一看,中国士兵端着枪指着自己。
这名美军军官倒也爽快,举手投降,然后大声喊起来沉睡的士兵们。可笑这48个美军大兵,刚从美妙的梦乡中醒来,便成了志愿军的俘虏。
朝鲜战争早期的美军,基本上对夜战没有什么研究。为什么,始终相信火力第一,相信正儿八经的强攻硬打,对志愿军这种耍小聪明式的战术不感兴趣。但是越打越震惊,越打越找不着北。
李奇微以第八集团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之尊,在其回忆录里居然会记录志愿军的夜战战术,乃至于小小的军号,可见志愿军无与伦比的战术水平,对这位美军上将造成多么强烈的震撼!
五、美军的无力感
美军方面产生了更大的失落感、挫败感与无力感。
当战争进行到这种阶段的时候,往往是各种邪门怪招招摇过市的时候。
最荒诞、最出奇的是轰炸西伯利亚铁路。
起因大概是美军发现志愿军炮火越来越强,后勤供应速度也越来越快——背后因素是苏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中国东北源源不断提供军事装备,尤其是飞机,中国军队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空军强国。
美国人西伯利亚铁路动起了心思。这是苏联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冻土,维持在远东军事力量的唯一大动脉。只要切断了它,断绝中国的供应,剩下的事就好办了。美军的飞机、大炮和舰队将接管一切。
但是仔细一琢磨,不行。
这一招固然能够取得直接效果。但付出的代价太大。
一方面,飞机炸铁路,只炸一段、两段甚至八段、九段都没事,在远东的大平原上修复铁路并不是难事。而美军则要投入大批空军才能奏效。费效比太高。一旦苏联防空部队和空军行动起来,美军必将付出巨大代价。
另一方面,炸西伯利亚铁路,无异于向苏联宣战。一旦苏军的铁流重新发起轰鸣,整个西欧都将瑟瑟发抖。那才是苏军重装部队真正的主场。
为了局部小利益,而去搞坏整个大盘面。值得吗?答案很明显,傻子才会去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23:47 , Processed in 0.0084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