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的格局,藏在他的抉择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0 04:59: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人的格局,藏在他的抉择里            2022-01-09 21:0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每读到文天祥这首诗,都会想起他遗世孤立的英雄形象。
1279年,崖山海战,元军最后一次进攻南宋,战火纷飞,凛人心扉。
而文天祥就被囚在不远处元军的一处战船上,元军无数次要求文天祥去劝降宋朝将领,不要再做无谓抵抗。
船行至伶仃洋,无奈下,文天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人人都说文天祥是一代英杰,但我们穿越历史去看他真实的人生时,却大跌眼镜。
1274年之前,他曾是那个平凡又普通的文人,工作不顺心就裸辞,日常吃喝玩乐,挥霍时光。
然而人生的走向,往往都藏在拐点的抉择上。
一道哀痛诏,文天祥就此走上了一条孤勇之路,最终竟成为了丰碑一样的人物。

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江西一个富庶的读书世家。
父亲文仪更是嗜书如命,学贯古今,对文天祥读书的要求自然也很高。
岁月倏忽而过,文天祥到了参加科考的年纪。
多年的积累,他很顺利地通过层层选拔进入殿试,还写下了一篇万言书,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仅仅4天后,文天祥父亲病逝,他又因此回乡守孝3年。
直到24岁,文天祥才入朝做官,但他似乎并不积极搞事业,没多久就又请辞了。
当时元军正在攻打宋朝国都,宦官董宋臣竟建议皇帝迁都。
许多人因为惧怕,不敢把心里话说出来。
只有初出茅庐的文天祥,上书建议“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
眼见没有人采纳他的建议,文天祥竟申请免职回家。
虽然之后又兜兜转转做了几年官,却一直是不温不火。
年轻任性的文天祥,一如我们当下的普通人,既然不顺心,不如离开。
父亲给他留下了那么多的钱财,他自己既有才华,又有状元的名声,乐得逍遥难道不好吗?
《宋史》曾这样记载: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如果生于平安世道时,文天祥或许会这样平平凡凡度过后半生,成为一代浪荡文人。
然而1274年,宋室危在旦夕,重臣贾似道无法应付当时的情况逃跑了。
朝廷无奈之下了哀痛诏,希望有识之士能够站出来保卫国家,到京城勤王。
所有的人都退后一步,唯有文天祥没有。
岁月静好时,或许我们都是沧海一粟。然而波诡云谲之时,有些变化便悄然发生了。
普通人的骨子里的孤勇,总是会在一个特殊的时刻被激发出来。
而文天祥的人生,也就从那一刻开始改写了。

响应朝廷的旨意,文天祥选择的无疑是一条最难的路。
当时朝廷能够给予文天祥的只有一个江西提邢司的头衔,人马和钱粮都没有。
他只得四处发动邻郡的义士,捐出自己全部家产,百般努力下,召集了3万人马的队伍,而后把家人全部托付给弟弟便踏上了征程。
这时朝廷不仅没有奖赏文天祥,反而处处发难。
有人说他的兵马是乌合之众难有作为,有人诋毁文天祥猖狂跋扈,根本不给他任何发挥的余地。
文天祥的队伍没能到达京城,反被派到了平江。
这些都没有让文天祥后退,他看重的也从来都不是荣誉。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宋室发布哀痛诏本就是无奈之举,他们的本意也并不是起兵抗敌,而是委曲求全。
奈何之前宰相贾似道出尔反尔,斩杀使臣,元朝不愿再接受宋室的议和,悲哀的宋室竟想出了投降的下策。
可悲的是,那些权臣都没有胆量去元军帐里走一遭,朝廷竟顺势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文天祥,还骗他说是去议和。
结果文天祥去了才发现这场骗局,可就算如此,他依然刚正地和对方谈判。
元军发现宋朝还有这样的人,自然不放心放他回去,便把文天祥抓起来,还用各种方法诱降。
对于一腔孤勇的人来讲,任何威逼利诱都显得那么苍白。
几个月后,文天祥逃跑成功,然而当时宋室的皇帝已经投降,他只得千里奔波去找二王。
《宋史》曾记载文天祥: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
然而这样一位美男子,几经奔波,当时已经是两鬓斑白,形容枯槁,和之前判若两人。
然而身心俱疲的他,并没有改变初衷,这种心境或许恰似当时写下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的决心从响应号召起就没有动摇过,他甚至随身携带匕首和毒药,做好了为国赴死的准备。
他从来没有在乎过荣誉,而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抗争上,期望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困境中的孤勇,使普通人逆袭成为英雄。这份坚守,更不曾被时局所撼动。

在时局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文天祥先后发动多次战争,他的人马也越来越少,宋室也越加风雨飘摇。
战争岁月里,他的小家也饱受摧残,母亲和儿子死于战乱,妻子和女儿竟成了俘虏,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文天祥的决心。
1278年,文天祥最后一次被抓,他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毒药吞下,或许是药物失效,他殉国未成,只得被元军囚禁起来。
崖山海战时,张世杰还在死守。
元军派人来游说文天祥劝降,他质问来人:“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有些孤勇,是知难而上,并不因生死存亡而消减。
崖山海战之后,张世杰背着小皇帝跳海,宋朝就此结束。文天祥听说后,悲泣不已。
即使此情此景,他仍没有丝毫投降的念头。
元军派人来劝降,他或者慷慨陈词,或者痛骂来人,不给来人留任何余地。
最后,元军又派投降的恭帝来劝,他只是跪地大哭,请恭帝回去,不多他言。
在被押送的途中,他选择绝食,元军为了让他吃饭,几次把他的嘴和牙撬得血肉模糊。
到了囚禁地,他固执地穿着南方的衣冠,向南而坐。
元军见没办法劝说成功,又让他做俘虏的妻子女儿给她写信。
收到来信的文天祥泪流满面,却并不动摇,他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元军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能使文天祥低头。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但3年的囚禁,文天祥并没有被磨平。
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如果他愿意回心转意,忽必烈愿意让他做中书省宰相,以礼待之。
然而,文天祥仍然不为所动,说道:
  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终于,他得偿所愿。
1283年,熙熙攘攘的菜市口,文天祥慷慨赴死,眼睛里丝毫没有畏惧,反而充满了决绝。
人群中传来阵阵惋惜的声音,只听得监斩官问他:现在反悔还可以,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他却只是问清方向,郑重地向南跪拜,等待人生的最后一刻。

文天祥的一生,是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一生。
前半生的他,或许平平无奇,但是民族危难之际,他却遵从内心,做出了伟大的选择。
平凡和英雄之间,隔着的并非万水千山,也许只是一件世事,一个选择。
就如同快递哥汪勇,新冠疫情来袭,他迎难而上,奔走在抗疫服务第一线。
又好似消防队教导员陈陆,洪水肆虐,他逆流而上,辗转奔走帮助无数人死里逃生。
还有教师张桂梅,为了帮助山村贫困女孩改写命运,四处奔波,不计名利。
危难时的抉择,恰是调整人生航向的指南针!
我们过去的人生中,或许有不甘,又或许有后悔,但不到终局尘埃未定。
正如人们常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由三五年前的选择决定的,而我们未来的生活则是由现在的选择决定的。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够从当下开始,在每一个抉择时,做出不会后悔的选择!
作者 | 微澜,一边读书沉淀,一边写作成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0 15:01 , Processed in 0.0089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