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4年黄克诚应要求谈一谈林彪,黄老发言震惊四座:这话只能黄老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15:25: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4年黄克诚应要求谈一谈林彪,黄老发言震惊四座:这话只能黄老讲                                       

2022-02-25 14:14                    
前言
对于黄克诚大将,毛主席曾这样说过:
“在党内,黄克诚是最爱提意见的人,上至中央,下到支部,有意见他都要讲,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

图|黄克诚大将
雪中送兵,助林彪掌控东北
1945年8月15日,历经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呼着胜利的喜悦,久经战争创伤的人民渴望和平,需要休养生息,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但是,国民党蒋介石不断地调兵遣将却是昭示着他的勃勃野心,此时日本的关东军已经被苏联红军全部歼灭,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国民党主力部队全部在我国的西南大后方,华北、东北大片土地根本来不及接管。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黄克诚敏锐地察觉到
这是我军进军东北的大好时机,
黄克诚请华中局书记向中央发电报,
建议中央军委立即统筹各根据地,派出大部队向东北进军,不管苏联红军是否同意,下定决心进军东北,不可错过时机。

图|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然而,黄克诚的提议却是遭到了华中局书记的拒绝,最后黄克诚只能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了这一封电报,在电报中,
黄克诚不仅仅强调了派军前往东北的重要性,还提出应该至少派出5万人,取得能够连成一片的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的斗争。
当远在重庆的毛主席接到这一份电报之后,非常的认可,
他拿着电报连说了两个“好”字
,电报是1945年9月14日发出的,9天之后,9月23日,黄克诚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他率领着第三师主力部队3.5万人向东北进军。
当时,我军已经有少量的部队挺进东北,前方部队传回消息:
“在沈阳以及各地堆积着各种轻重武器装备甚多,根本没有人看管。”
这一消息的传出,让不少的根据地都要求前往东北的部队将武器装备留在当地。

图|长征时期的黄克诚旧照
但是,对于这一极度乐观的消息,黄克诚却是保持有一定的顾虑,
他认为当前的局势瞬息万变,万一部队到了东北拿不到武器,靠什么来打仗,而且千里行军,没有武器怎么能行?
为此在出发之前,
黄克诚不仅坚持部队全副武装上路,
多余的武器装备再留给地方,他还考虑到马上就要进入冬季,
命令部队尽最大的可能筹集棉衣
。为了不耽误行军速度,黄克诚命令先头部队先行,等到棉衣筹集够了之后,黄克诚才率领着全师向东北进军。
第三师从苏北出发之后,新四军军部考虑到长途行军的疲惫,指示黄克诚部队在山东根据地休整一段时间之后再一口气向东北进军。但是在行军的途中,黄克诚再三考虑还是认为,
行军打仗历来强调兵贵神速,在山东停留的时间过长并不妥当,对我军是不利的。

图|黄克诚大将
因此当即黄克诚就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
要求部队在山东稍微休整之后,就立即北上。
得到中央军委的同意之后,第三师在山东仅仅停留了两天,将粮食补充完毕之后,黄克诚就带着部队再一次上路了。
后续的事实证明,黄克诚的做法是极其正确的,
就在第三师抵达冀东,准备冲过山海关直达东北的时候,国民党军汤恩伯部已经率领着5万多人马向山海关逼近,黄克诚只能改变行军路线,率军从冷口出关进入东北。
没有休息的急行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非战斗的减员,11月25日,第三师抵达锦州,核点人数约为3.2万人,比两个月前出发的时候足足少了三千人,但是历时两个多月,进军东北的战略目标却是顺利完成。
黄克诚率军进入东北之后,其他奉命进入东北的部队也相继到达,
但是之前所说的东北乐观的形势,却是已经不复存在了。

图|苏联红军占领我国东北地区
苏联在与国民党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后,
不允许我军接管各大城市、不允许我军接收日军投降留下的军用物资,初入东北的我军部队,没有根据地,部队给养相当困难,有的部队出发的仓促,甚至连薄棉衣都没有准备。
面对这样的困境,黄克诚心急如焚,当即向毛主席发出了一封电报,报告
第三师已抵达目的地,着重将我军在东北地区面临的“七无”困境,向毛主席进行了报告,同时,黄克诚向毛主席建议道,暂不作战,积极发展乡村根据地,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毛主席当即回电指示:
“关于你的问题,你可以与林彪坦白商谈,并由你与林彪向中央提出解决意见。”
此时的林彪已经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官职很大,担子也很重,但是林彪却是已经焦头烂额了。

图|林彪旧照
由于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都是由地方上的部队组织起来的,队伍缺乏正规的训练,林彪对下属的部队根本就不熟悉,更别谈指挥部队进行大规模的作战了,
此时的林彪能够真正动用的兵力只有一个警卫排。
黄克诚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在锦西城东八里的红螺山,黄克诚与林彪终于见面,林彪大喜过望,两个人整整商谈了一夜,黄克诚这才了解到东北民主联军的严峻情况。
黄克诚当即向林彪建议,将第三师与西满军区的地方部队合并,主力与地方部队相结合,便于开展工作,
由林彪进行统一指挥,而第三师也就成了林彪在东北的基干部队。
黄克诚则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带领着部分部队前往地方进行活动,
普遍与当地的群众取得联系,发动人民群众,消灭土匪,创建革命根据地,为我党、我军在东北打开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图|黄克诚大将旧照
四平之战跟林彪怒拍桌子
1946年2月,在国民党蒋介石的策划之下,重庆、南京等多个国民党统治下的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苏游行,
要求苏联红军撤出东北,将城市全部移交给国民党进行接管。
斯大林一怒之下下令苏军撤离,由于苏军撤退的突然,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又全都集中在沈阳,一时之间,国民党根本没法去接管东北所有的大城市,
只能动员他们在当地收编的土匪、伪军前去接管,
蒋介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黄克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收到苏军从沈阳撤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部队前往四平待命,苏军一出城,黄克诚立即下令发起进攻,
俘虏了几千伪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与给养,给我军缓了一大口气。

图|左一为黄克诚大将
趁此良机,我军极力扩大自己的战果,相继攻下了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共歼灭敌军两三万人,缴获的各种军用物资堆积如山,给养也不再成为问题,极大的加快了我军的军队建设以及根据地的建设。
由于四平地处京哈(北京——哈尔滨)、平齐(四平——齐齐哈尔)、四梅(四平——梅河口)3条铁路的交汇口,为东北的重镇。
四平被攻占之后,蒋介石立即就坐不住了,公然撕毁数天前才刚刚签订的《东北停战协议》,发动5个师的兵力向四平发起进攻,为此,蒋介石四处鼓动说:
“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
对于四平,毛主席同样十分的重视,毛主席判断,
只要能够坚守住四平,并给予国民党军重创,不仅仅能够在谈判桌上赢得主动地位,而且我军还可以在四平一线彻底将国民党军队的攻势给遏制住。

图|四平保卫战
然而,黄克诚这一次却是有不一样的想法,黄克诚认为,
在当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固守大城市已经没有意义,我军应该将大城市让出去,让敌人来背上这个包袱。
为此,黄克诚亲自找到林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但是却没有被采纳。
四平一战打得惊天动地,成为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双方军队在东北的第一次主力会战,两军在四平的周围反复地进行交战,阵地几经易手,双方都损失惨重,一时之间竟然形成了对峙状态。
看着前方激烈的战斗,以及我军的重大伤亡,黄克诚忧心不已,在西满分局的驻地中,黄克诚向林彪接连发出数封电报,黄克诚道:
应当撤出四平以及其他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乡村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伺机再回头逐步消灭敌人。

图|林彪在东北战场
但是,林彪一直没有回复,四平之战仍在继续。随着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廖耀湘率领着新6军将本溪攻下,解除了国民党军攻占四平的后顾之忧后,我军在四平的形势顿时急转直下,廖耀湘的新6军很快就开到了四平,我军防线接连被攻破,守城的部队随时有可能遭遇合围的危险。
5月12日,迟迟不见撤军、不见回复的黄克诚再也按捺不住,
直接致电中央,建议中央军委能够采取果断的措施,下令撤军。
然而,毛主席纵观国内局势,断定四平之战关系着全局,是国共两党之间谈判的重要筹码,不能轻易放弃,当下必须坚持,因此他没有给黄克诚回电,而是电令各中央局,强调道:
“东北方面,一方面是坚决作战,四平保卫战支持的时间越长越有利,另一方面,我对外谈判人员应该强调停战与争取停战。”

图|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
5月18日,四平东北侧的一处要点塔子山最终失守,我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已经被动摇,四平的形势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当天午夜时分我军最终撤出了四平,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最终落幕,我军杀伤敌人一万多人,但是,我军同样伤亡惨重,付出了8000多人的伤亡。
韩先楚回忆道:“我们在深夜悄悄退出了四平,蒋军并不知道,第二天又用飞机炸,又用大炮轰,轰炸一直持续到了下午,他们才敢进入四平。”
四平之战后,黄克诚来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找到了林彪,黄克诚拍着桌子怒声质问道:
“为什么你不及早从四平撤出来?部队的主力遭到如此惨重的损失,你何以交代?”
面对质问的林彪,始终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黄克诚以为林彪已经认错了,恨恨地哼了一声后,扭过头走了。
一直到12年之后,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一天毛主席约了黄克诚、周小舟、周惠、李锐4人到他的住处,几个人谈起了当年的四平保卫战。

图|黄克诚大将旧照
毛主席问黄克诚:
“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回答道:
“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它一下子,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是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与我军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固守四平了。”说后边的时候,黄克诚多少有一些激动。
毛主席说道:
“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坚持道:
“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也就是这一次的争论,黄克诚才明白,原来当时林彪不撤兵,也不回电,甚至于后来自己当面质问的时候,林彪端坐着不动,也不答复的原因所在。

图|毛主席在庐山
真实谈论林彪
1977年,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关押了整整18年的黄克诚终于回到了北京,出任中央军委顾问一职。第二年,在陈云与胡耀邦的再三要求之下,76岁的黄克诚开始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的工作,
一心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前后,当时社会上,甚至党内有一部分人开始对毛主席以及毛泽东思想发出种种议论之声,
黄克诚听说之后忧心忡忡,并且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就这么放之任之。
经过连续数日的深思熟虑,黄克诚于1980年11月27日,在中纪委召开的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此时的黄老双目几乎失明,在没有任何演讲稿的情况下,黄老从我党、我军的创建说起,谈到毛主席数次于危难之间挽救革命、挽救红军、挽救党,谈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图|黄克诚(右一)陪同毛主席
黄克诚的演讲足足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演讲结束后,当黄克诚拖着疲惫不已的身躯,从座位上颤颤巍巍站起来的时候,
整个会场全部起立,
为黄老震耳欲聋的警醒之音鼓掌,为黄老的正直公正鼓掌,为黄老的伟大人格鼓掌。
根据黄克诚的这一次讲话录音,讲话稿很快就整理了出来,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赞扬,并指示工作人员:
“此稿可以发表,文字上请乔木同志把把关。”
黄克诚的讲话稿一见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无数人读完之后热泪盈眶,纷纷称赞黄克诚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光明磊落。
之后不久,
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通过,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对稳定全党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克诚在其中居功至伟。

图|1978年,黄克诚任中央军委顾问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时夜间审批文件
黄克诚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之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积极编写中,应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的要求,黄克诚对几位元帅和大将们的条目作出认真的审阅,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1984年2月,工作人员将军事卷中有关林彪的条目,送至黄克诚处让他审读,由于林彪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在编写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顾忌,因此在编写的时候尽量的采用了淡化的手法进行了处理,不仅仅篇幅和内容偏少,林彪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也没有体现出来。
黄克诚表示理解,但是有一些话他却是不吐不快,于是,黄克诚约了有关林彪条目编写的编者进行了一场座谈会。
座谈会开始之后,黄克诚不急不缓地说道:

你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要讲几句真话,我也有这个责任。
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一下,
你们要学习司马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

图|1979年,黄克诚(右一)出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右二为陈云,右三为王鹤寿
黄克诚说到这里的时候,手还微微有一些发抖,黄克诚接着说道:
“林彪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的罪行。评价他的历史,我们应该分成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提高我军的战斗力,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节是他后来对党和军队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后果,这两方面都要写明确,不能含糊其辞,这才符合历史事实。”
说道这里的时候,黄克诚顿了一下:
“林彪和我早就认识了,井冈山会师的时候,我就见过他,后来我们分了合,合了分,有不少的接触。红军时期,毛主席麾下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大的就是红四军。据我了解,林彪确实有指挥能力,算得上是一员战将,我们要承认这个事实。林彪生前我这么说,林彪死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说完了红军时期,黄克诚又接连谈到了抗日战争,进军东北的时候,黄克诚说道:
“林彪在东北是有很大贡献的,进东北的时候大概只有十几万人,到出关的时候百万雄师,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的领导人,这一点是不能抹煞的。不然外国人会说,我们写历史不顾历史事实。”

图|1982年黄克诚在北京玉泉山与苏北抗战史座谈会全体同志合影
不仅如此,黄克诚还谈到了林彪过去历史上的错误,黄克诚说道:
“你们年纪轻轻,没有经历过那一段历史,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林彪当时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也要写进条目中。在我们党内,一个下级干部向上级领导写信直陈己见,尽管意见是错误的,但敢于向领导反映而不是隐藏自己的观点,就这一点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情,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的态度。即便是到了现在,也应该提倡这种精神。题错了也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的嘛...”
黄克诚的这一次谈话,不仅仅为编好这一部百科全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编写的同志公正客观地塑造林彪的形象提供了信心,参加当时座谈会人无不说道:
“这话也只能是黄老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5:35 , Processed in 0.0079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