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与胡适之间的恩怨纠葛:始于师生,终于陌路,可悲可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04:37: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与胡适之间的恩怨纠葛:始于师生,终于陌路,可悲可叹                                                         

2022-02-24 09:30                    
                谈到毛主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万里长征,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建立了焕然一新的新中国,让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社会步入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诚然,他称得上是一代伟人,他的思想也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的阶段,这其中也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这位文学革命才子,对青年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影响重大。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毛主席和胡适二人就有来往,此后的数十年间,二人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统一走向了分歧,而二人的关系也由最初的师生关系走向了对立。
兜兜转转几十年间,他们的事迹永远刻在了历史画卷上,他们的恩恩怨怨,随着形同陌路而逐渐被后世人发掘了出来。

北大结缘胡适
1918年8月,毛主席北上入京,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但是毛主席本人并没有出国,据说也是受到了胡适的影响,他曾专门访问过胡适,而胡适认为在国内做研究也比较好。
留在国内后,毛主席经由老丈人,也就是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的介绍,进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做助理,每个月工资八元。此时的杨昌济是北京大学教授,对于女婿毛主席,他毫不吝啬的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正是在北京大学这个学术氛围里,毛主席受到了高等知识的熏陶,并进一步结识了胡适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物,当时的胡适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留美归来的知识分子,是整个中国文化圈的新宠儿。

每个月拿着260元的津贴,比之毛主席的津贴,毛主席的工资显得少得可怜,而毛主席早就听闻了胡适的大名,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就曾经阅读过《新青年》,对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格外欣赏,所以在那时候他的心中就种下了对胡适的孺慕之情。
在图书馆当助理的时候,毛主席有很多的机会见到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尽管只是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可毛主席十分想和这些知识分子探讨一下中国政治问题。无奈知识分子们都有一身傲骨,根本不屑于和毛主席讨论,也没有人去接见他。
只有胡适,亲自接见了毛主席,二人谈的十分愉快,后来毛主席更是经常去旁听胡适的课,所以毛主席也算是胡适的学生,也经常以学生自称。

驱张运动
1919年,毛主席即将启程回湖南,在出发前,他曾专门拜访过胡适,想要他对湖南学生运动的斗争给予支持,而胡适也与其产生了共鸣,对湖南运动大力支持。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办,毛主席在杂志上当即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一个月后,胡适过目后,立即对毛主席的文章给予了大幅度的赞扬,称赞其眼光长远,意义深远,议论很痛快,确实是现今的一篇很重要的文字。
胡适向来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此时却一反常态,对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大加赞赏,可见胡适对于青年毛主席的高度肯定。可惜的是,《湘江评论》只来得及办了五期,就被湖南督军张敬尧下令给查封了。

可是还是没能阻止住这篇文章大火的趋势,胡适在文学家的声望很高,他所肯定的文章自然有一大批人观赏,后来这篇《民众的大联合》被许多家报刊转载。
1920年的1月15日,毛主席再次拜访了胡适,主要是为了筹办湖南工读互助团,特此来请教一下胡适的意见,后来毛主席采用了胡适“一个自修大学”的演讲作为办学章程,大学地址就定在船山学社。

正式拟订后,同年的四月,毛主席领导进行了驱张运动,运动胜利后,毛主席就回到了湖南写信给胡适报明情形,其中有一封信是这样的:
“适之先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从这张明信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毛主席对胡适还是非常敬重的。

思想分歧,形同陌路
胡适这个人或许是因为有过一段在美留学的经历,思想上也受到了影响,偏向于美国民主自由的风格,他一生不赞成马克思阶级斗争的暴力理论,更是曾经发电报给毛主席,规劝他放弃武装斗争。
然而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共产党人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正是毛主席和胡适的道路方针不同,二人的关系也逐渐开始疏远了起来,毛主席对他也逐渐由仰慕到失望。
由于思想上的分歧,胡适其实更偏向于国民党,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四月,胡适奔赴美国。建国后,毛主席也曾发文给胡适邀请他回来,可以给他个图书馆馆长的职位,可胡适没有任何反应。

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大陆展开了对于胡适的批判,国内的文风学术氛围异常严格,毛主席曾经谈及胡适:“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很多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道他贪恋什么?”
另外,毛主席觉得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有大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还期望之后能帮胡适恢复名誉。
从当年的师生到现在的形如陌路,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二人思想道路上出现了分歧。胡适对毛主席的诗词大加批判,而对毛主席的白话文却格外欣赏,原因或许也是学生毛主席并没有严格遵循他老师的指导。

小结:
毛主席与胡适的恩恩怨怨已经烟消云散,二人都曾经是历史画卷上的重要人物,所以刻下的痕迹才会那么清晰,两人从曾经的师生到政敌,也真是可叹又可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6 21:54 , Processed in 0.00755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