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04:26: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022-04-24 08:57                    

                                       

题图:《浪淘沙 · 北戴河》词意(傅抱石 作)
浪淘沙 ·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词谱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五十四字, 双调,同谱。平韵是正体。唐代刘禹锡、白居易均有七言绝句体的《浪淘沙》词,咏本意。唐教坊有此曲。南唐时,演变为长短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文 | 奚仁德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1953年,在进行“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后,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在总路线方针的指引下,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进行 , “一化三改造”全面开展。
1954年2月6日—10日,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有资料说,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北戴河召开的。不对。
《毛泽东年谱》:1954年2月6日——10日,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因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而未参加会议。
毛泽东在1953年12月24日下午四时,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杭州。1954年3月17日晚上,从杭州回到北京。

北戴河风光
1954年,中共中央开始设立北戴河暑期办公制度。
学校放暑假后,江青带着李敏、李讷提前来到北戴河。毛泽东说过几天后,他也来。几天后,还没见到毛泽东去。于是,李敏、李讷就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催他快来。
很快,她们不仅盼来了毛泽东的回信,还有毛泽东亲手用毛笔抄写的曹操的《观沧海》。
毛泽东在7月23日写信给李敏、李讷:
“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欢喜。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
这封信里,已经有了《浪淘沙·北戴河》的大概意思了。
毛泽东在1954年7月26日,乘专列从北京到北戴河,住一号楼。8月20日,由北戴河回到北京。
夏,在北戴河作《浪淘沙·北戴河》。
这个“夏” ,就应该在7月26日-8月20日。
到底是哪一天呢?
李银桥的《在毛主席身边的时候》:
“那是1954年夏季的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百丈,银山万叠。您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我劝道,风大浪大,不要去游泳吧。您豪迈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就在那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中,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了岸来,还精神抖擞,不知疲劳。就在这次游泳中,您的心中孕育着《北戴河》这首光辉的词章。”
当年毛泽东的护士朱宝贵的《决不辜负毛主席的教导》:
“1954年夏,我跟随毛主席到北戴河。一天,又刮风,又下雨,气温很低,海水很冷。毛主席还是照常在白浪滔天的大海里游泳。光辉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就是毛主席在这次游泳后挥笔写成的。”
江苏海安的陈长江,作为毛泽东的警卫员,自1954年至1964年,每年夏天,都跟随毛泽东到北戴河游泳。
毛泽东不知道是哪一天,他们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
候波是跟随摄影师,当时是拍了不少毛泽东游泳照片的,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
这期间,毛泽东不止一次地下海游泳。到底是哪一次,当然难以确定。

《浪淘沙 · 北戴河》词意(王敬民 作)
02
北戴河,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这里原为河北省东北部一个大的集镇,在临榆县南70里,秦皇岛西南约40里,地当榆河(即北戴河)入渤海处。倚山面海,风光秀丽,气候凉爽。从最西边的北戴河口,到最东边的东山金山咀,10多公里的海滩上,沙软潮平,是天然的海水浴场,避暑胜地。
公元前215年,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簇拥着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来到这里祭海,求仙。
此后,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也曾来此观海,并留下不朽诗篇。
“天开图画”两千年,记述历史大变迁。
1898年,清政府宣布,将北戴河辟为“准许中外人士相杂居住”的避暑地。1912年,北洋政府的高官开始在北戴河修建度假住所。此后数十年间,北方的北戴河和南方的庐山,成了国民党军政要员避暑的两大去处。

北戴河旧影
1948年11月,北戴河解放。这一消息传到西柏坡,引起中央组织部的重视。中央组织部正在考虑,全国解放后,如何安置伤残将士。显然,北戴河是疗养的好去处。中央组织部在北戴河选择了风景最好的西山。对原有的别墅,进行接收或购买 ,组建了疗养院。接着,全国工会系统,也效仿苏联的做法,开始组织劳模到北戴河修养。1949年6月,朱德来到北戴河,成为第一个在此疗养的中共领导人。1953年,中央决定,夏天集体到北戴河办公。在西山,新建了房屋、道路和水塔。又对新老房屋进行了编号。新盖的1号楼毛泽东居住,周恩来居住的是原来德国牧师楼,是27号,邓小平居住的是老房子,是16号楼。这标志着中央暑期办公制度的形成。

1950年,朱德在北戴河
这里编号的所谓楼房,其实并不都是楼房。毛泽东居住的1号楼和95号楼,都是平房。就像韶山滴水洞的1号楼和韶山宾馆的1号楼一样,都是平房。其他人居住的楼房,一般都是两层的 ,没有更高的楼房。
03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大雨:指夏天的骤雨。落:下,降落幽燕:古地名。今河北省北部、东部一带。虞舜以后,唐以前,属幽州,春秋战国时代,属燕国。这里泛指华北平原。白浪滔天:形容水势浩大,浪涛汹涌,好像连天空都要被冲走和淹没了。《尚书·尧典》:“浩浩滔天”。秦皇岛外:指秦皇岛港口外面的渤海海面上。秦皇岛,是由燕山余脉构成的小半岛,背倚燕山,三面环海。因秦始皇派人由此渡海取长生不老药而得名。打鱼船:打鱼的船。
开头三句,破空而来,写得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既画出了大雨中海景的全貌,也写出了特写镜头式的海景一角。
“大雨落幽燕”,仰视,从上。“白浪滔天”,前瞻,而下。“秦皇岛外打鱼船”,由陆到海,由物到人。
大雨、白浪、秦皇岛 ,可见之物,实景,背景。打鱼船,未见之物,虚景,幻景。以实衬虚,突出虚。
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雄浑壮阔。
“打鱼船”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含蓄地流露出诗人的赞美与讴歌之意,焦灼与关切之情。
“打鱼船”也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整个争论的中心。
有人说,“打鱼船”,不是写实,而是纯粹的象征性的虚拟。有的说,“打鱼船”象征新中国的革命航船。有的说,“打鱼船”象征一去不复返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有的说,“打鱼船”象征背离毛泽东航线的高饶集团……
所有这些说法,用意是好的,都想强调其政治含义。但我总是觉得,根据不足,方法欠妥 ,反而使鲜明的诗意变得猜谜语似的晦涩了,使完整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了。
我认为,与其说是用了象征手法,不如说是用了借喻的手法。以“打鱼船”借代“打鱼人”。以显示毛泽东对渔民,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关爱。毛泽东的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劳动人民,毛泽东和人民心连心。“打鱼船”或“打鱼人”的形象,是为表达全诗的主题“换了人间”服务的。

一片汪洋都不见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一片汪洋:,汪洋一片,形容海洋浩瀚无垠。都不见:都看不到。省略宾语“打鱼船”——都不见打鱼船。知向谁边:知道那些打鱼船驶向哪里去了?肯定的疑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不知道那些“打鱼船”驶向哪里了。也可以说,省略了主语“打鱼船”——打鱼船知向谁边?省略的,恰恰是关注的 ,重要的,核心的。“都”的含义多。表示“打鱼船”多。表示注视之久,表示关切之甚。
打鱼船,打鱼人,我的人民啊,你在哪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打鱼船,打鱼人——人民,是毛泽东“换了人间”的力量根源。
上片写景,景中有情。虚对实,以实衬虚。大雨、白浪、秦皇岛是实 ,打鱼船是虚。
上片起、承。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是“起”。赋起,描写起。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是“承”。承“打鱼船”。议论承,设问承。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陆俨少 作)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往事:已往的事。指汉献帝建安12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的事。越千年:超过了一千年。千年,是举其成数(整数)。实际上,207年至1954年,已有1747年。魏武:魏武帝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汉献帝曾封他为魏王。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魏文帝)追谥他为太祖武皇帝。故称魏武。挥鞭:挥动马鞭。指率军征讨。东临:曹操从中原率兵北征乌桓,回师时,路过碣石。碣石在中原之东,故称“东临”。碣石:指碣石山。在河北省东北部,方圆数十里,最高峰633米,屹立在渤海岸边的平原中,在北戴河西北约60里。秦皇、汉武、魏武、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等,都曾经率众登临。唐太宗《春日望海》:“碣石想秦皇”。有遗篇:有遗留下来的诗篇。指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五首,及《龟虽寿》等。
这三句,倒转时空,由空到时。
联想和想象,是诗词创作的两支翅膀。
毛泽东穿越时空的界限,面对渤海,由于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景象的触发,联想到了曹操北征乌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往事。“往事”领起下文,“挥鞭”与“遗篇”都是“往事”的具体内容。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挥鞭” ,恰是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挥鞭”表现了曹操的“武功”,“遗篇”表现了曹操的“文治”。
《沁园春·雪》里,英雄榜上,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曹操没有排得上。
毛泽东很欣赏曹操,特别欣赏曹操的诗,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豪迈,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是毛泽东心中的第六号英雄人物。
《沁园春·雪》里,没让曹操排得上英雄榜,那就在《浪淘沙•北戴河》里,为他独标一榜吧!
何哉?
《观沧海》抒写了曹操的理想和抱负。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的高度,回顾历史,借古颂今,借用曹操这个豪气冲天的历史人物,及其登山观海,赋诗咏志,来陪衬和铺垫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歌以咏志。毛泽东歌以咏志。两人,志同道合。他们都以沧海自喻,都有沧海一样的胸怀,且胸中都拥有吞没日月星汉的大志。
毛泽东夺取政权的大志,已经实现;毛泽东巩固政权的大志,正在实施!

《魏武挥鞭观沧海》(易至群 作)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萧瑟秋风:秋风萧瑟的倒装。秋风吹动草木树叶,发出了瑟瑟的声音。“秋风萧瑟”是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今又是:今天,现在,又是这样的情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社会。指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变。
这两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萧瑟秋风今又是”,景相似;“换了人间”,人不同。
“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人间,换掉了封建社会,换掉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人间正道是沧桑。
谁换了人间?毛泽东换了人间!
开天辟地君真健!
一个“换”字,何等轻松?举重若轻。非洪荒之力不能“换”也。
这是何等的豪放!
毛泽东换人间的伟力,在他的其它诗词中还有佐证:不周山下红旗乱。欲与天公试比高。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昆仑山)裁为三截。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人间正道是沧桑。……
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古今对比,以古衬今,薄古厚今,借古颂今。
下片转、合。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转”。由空转时。叙事转。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合”。点明主旨,升华主题。议论合。
元代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起 ,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毛泽东这首词的结构,竟然也如此合符诗格。
毛泽东诗词,真是叹为观止,学无止境啊!
《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一段话:不能知道了“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就以为会作诗了。
换句话说,要想会作诗,必须要知道“起承转合”。
04
1962年4月,毛泽东曾经向保健医生徐涛说过有关《浪淘沙·北戴河》的创作事由。毛泽东说,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情绪伤感,风格柔靡,没有豪放的,所以特意用《浪淘沙》的词牌,反其道而行之,写一首豪放的词。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是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这首《浪淘沙》富有哲学与美学意义。它用简单的文字,书写复杂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亡国之痛,哀婉动人。同时又从亡国之痛中,升华了人生繁华和幻灭,永远相伴而行的领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超过了李煜的《虞美人》和《相见欢》。它太婉约了。可以说是婉约派的经典、极品。
正因为它太婉约了,情绪伤感,风格柔靡,所以毛泽东要反其道而行之。
毛泽东是怎么反其道而行之的呢?
第一,反婉约之风,行豪放之格。
第二,李煜写的是小雨,毛泽东写的是大雨。
第三,李煜写的是对个人命运的关照,毛泽东写的是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照。
第四,毛泽东将李煜词中对空间的描写,换成了对时间的追溯。
第五,李煜写“天上人间”,毛泽东写“换了人间”。
毛泽东学习古人的诗词,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不止这一首,还有《卜算子·咏梅》,是反陆游《卜算子·咏梅》之意而用之。
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与反其义而用之的两首词,都超过了被反之词。
毛泽东提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毛泽东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作者简介

奚仁德,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原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通市诗词协会会员,海安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海安市诗联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顾问,海安市老干部诗书画研究会理事。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9 02:21 , Processed in 0.0096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