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3-29 19:00 编辑
高句丽王朝的故土
2004年7月1日, 经第2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主体坐落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一来,如今的集安市便有了四张名片:一是世界遗产地;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是国家的生态示范区。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的最南缘,地处长白山系老岭山脉,鸭绿江宛如绿色绸带飘过崇山峻岭,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是祖国东北对朝三大口岸之一。 集安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称。集安原名辑安,又称通沟或洞沟,曾名国内城、丸都城。集安开发很早,远在三四千年以前,从尧舜所建的唐虞开始,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虽然历经沧桑,古迹湮没,但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和遗物。同时,集安地名的演变也印证了它的历史足迹。 集安地域建置很早,战国时已筑有城池,据考可能是盖马国南境。公元前107年(汉元封四年),于此置西盖马县,县址在古马岭,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出走夫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朱蒙借助当地居民的支持,使高句丽政权疆域扩大至鸭绿江中游和浑江中下游地区。后建都于纥升骨城(桓仁县五女山城),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于公元3年(西汉元始三年)从桓仁迁都于国内城。两千年前,高句丽王朝在此建都,延续时间长达425年,国内城就是今天的集安市城区,这是集安最早的名字。最初这里仅是个土围子,经过不断修葺增筑,才建成石条城墙。此后不久又在国内城北2.5公里的山上修筑丸都山城,又称尉那岩城。从此集安便成为高句丽的王都,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209年(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孙康出兵袭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山上王延优被迫放弃国内城,将国都迁往丸都山城。自此之后丸都山城一度成为高句丽的都城。公元224年(魏黄初五年),曹魏名将毋丘俭率步骑万人,直捣丸都城,使丸都山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到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第20代王长寿王迁都平壤,但集安仍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不减当年。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儒、佛、道文化盛行。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在集安设哥勿州都督府,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辖集安。7世纪末,集安为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桓州丸都县。辽灭渤海后,在集安仍置桓州。金为婆速府路管辖。元朝属辽阳路的东宁府辖。明朝属建州卫。清朝初年,集安为封禁区,因而荒芜了200余年,古木参天,野兽成群。集安及其附近,由于通沟河与鸭绿江汇合,形成鸭绿江流域较大的冲积平原,当地称集安为通沟甸子,又称通沟口、通沟、洞沟、洞甸等,聚集的人口较密。1877年(清光绪三年)弛禁,置通沟分防巡检。 1895年(清光绪二十六年),长白山地区有农民起义反清,朝鲜当时虽为清属国,但经常骚扰边境,加之“韩民越垦,交涉日繁”。1902年7月5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一),奉天将军曾祺奏请划老岭北通化县的聚字五保、老岭南桓仁县的和字六保,设立辑安县,县城设在鸭绿江右岸洞沟平原的国内城旧址。同年8月4日(七月一日)“依议”。属奉天兴京府。原通沟巡检移往外岔沟门(或称外岔沟、岔沟门、外察沟)。民国时期定为三等县,沦陷时期定为丙类县。
“辑安”之意:辑,为收拢整治;安,为安抚息宁。古书中常以“安辑”或“辑安”表示收拢安抚,即收拢民心,使地面安宁之意。清政府在给这个高句丽的故都命名时,考虑到让这个边陲重镇能起“治外安内”的作用。 1911年(清宣统三年),属东边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属辽宁省。沦陷时期,辑安先后属奉天省、安东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通化专区。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采用同音异义字,于1965年将辑安县改为集安县。属谐音更名,取集体安宁之意。1988年撤销集安县,设立集安市。 集安市文物古迹众多,将军坟位于市区东北4.5公里龙山脚下,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好太王碑位于市区东北4公里处,被称为“东方第一碑”。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还有壁画墓、丸都山城等,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旅游景点有“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和山清水秀的鸭绿江带状风景线。 集安为梅集铁路终点,集安又为集锡公路起点。集安与朝鲜满浦有铁路相通,在市区东10公里鸭绿江桥上与去朝鲜满浦的铁路接轨。 吉林省地名档案资料馆 李德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