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祝枝山:入仕是好官,在野为狂士,在唐寅光环掩映下也有精彩人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06:27: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祝枝山:入仕是好官,在野为狂士,在唐寅光环掩映下也有精彩人生                                                         2022-08-03 08:59                                       
                                       

祝枝山:何苦入尘网,山高可啸天

清、民之时,一般附庸风雅的官宦人家客厅中,都要挂唐伯虎的画和祝枝山的字,那便显得很是高大上,这是一种时尚,也是身份的标志。

唐伯虎当然是大名鼎鼎,可现在人们对祝枝山了解得应该不是很多,这自然不包括书画界的人士,而绝大多数吃瓜群众是从周星驰那无厘头的电视剧中,知道这个搞笑又浑身痞气的江南才子的。

不得不说,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文艺作品,在胡编乱造的同时,以娱乐来吸人眼球,却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严重扭曲,在人们的心目中的这些乱象,残存于可怜的文化脉络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伴着无知在心中沉淀,可悲。

祝枝山,名允明,字希哲,苏州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

祝枝山这个名字其实是别人给他起的外号,他因天生右手多出一指,也就是六指,故自号枝指生,所以别人就顺势叫作祝枝山了,后世之人又因他在南京应天府任过职,便尊称其为“祝京兆”。

不过,祝枝山这个称呼的认知度是远高于他的本名,也许,你说个祝允明知道的人并不很多,就如同一般都说苏东坡或唐伯虎,至少知道的人要多于苏轼和唐寅,一个道理嘛。

他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是正宗的官宦世家,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与文征明7岁还不会说话的迟钝相比,祝枝山是时人眼中神童般的存在。

他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 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当筵疾书,思若涌泉;《明史·祝允明传》有载:“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他家学渊源,自己又努力,想不成名也是不能的;但是,这神童于仕途上可谓悲催,高开低走,一辈子就没当过什么像样的官,这也可能是他一生最为遗憾的事。

明代当官是讲究出身的,即必须要考中进士后方可授官,所以,参加科举是士人的必经之路,祝枝山也是在这条路上拼搏了一生,他在17岁时便参加府试,一举拿下秀才,但在乡试中却很是不顺,连考5次,好不容易在32岁时才混了个举人。

接下来的他又冲击进士,也不知考了多久,反正是考了7次,连儿子都考中了,他却还是次次名落孙山,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中,研习书画,自娱自乐。

科场不顺、仕途多舛,但他还是不死心,他努力压制着心底间时常涌上来的躁动,在内心充满着煎熬的情况下,苦挨时日。我们从他下面这首《闲居秋日》中,亦能体味出他心中的苦涩。

逃暑因能暂闭关,未须多把古贤攀;

并抛杯勺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

风堕一庭邻寺叶,云开半面隔城山;

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闲居不易,求隐亦难,这痛苦的时光一直熬到他在55岁时,不知是买官还是走了谁的门路,抑或名气太大,官家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竟以举人的身份得授广东兴宁知县一职,好歹也算是步入官场,主政一方,成为正式公务员了。

吾年五十五,始受一县寄;

七里剧弹丸,亦有社稷置;

夙怀同刘君,今此幸谐志。

这是他上任伊始写的一首名为《五十服官政效白公》赠诗,他以后汉刘梁自勉,“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已及衰年,却依旧壮志雄心,以社稷苍生为念,报效国家。

明时的广东相比杏花春雨的江南来说,还未得以开发,而他所去任职的兴宁,不但地域偏僻,人口稀少,民众生活贫苦,还有很多尚未归化的瑶、畲等少数民族部落,属于典型的不发达地区。

对此,祝枝山的心知肚明的,而他毅然抛弃安逸的生活,告别风花雪月的雅趣闲情及亲朋好友远赴蛮荒,说明他骨子中那强烈的儒家入世情怀,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一种坚定。

萧瑟滩声怒复幽,四程犹未是炎州;

行人不解居人语,章水相逢贡水流;

蒌叶槟榔须学啖,莼羹盐豉向谁求;

英贤满路容参谒,珍重昌言日拜收。

包括海南在内的两广之地,自唐代开始便是朝廷贬谪官员的主要去处,留有如柳宗元、苏东坡等众人南迁的足迹,上面这首诗便是他沿途拜谒这些先贤所作,一述其追思并效仿之情。

作为一名立志报国的文人,以社稷苍生为念,虽处“地将海作带,天借山为关”的边地,他还是以其特有的长项,在此地广播学种,他教化礼仪,移风易俗,讲学授课,奖掖后进,兴建寺庙,使得此地文风大盛。

出郊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

漫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陂草树芳;

几点远村依野水,一间空殿锁斜阳;

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

这首《游神光山》亦是他在此任职时所作,此山在兴宁“出郊西南五里强”,在诗人的笔下,这留有当地先贤读书堂的地方,那叫一个美,几处薄云,几处野草,都在夕阳的光映下,鲜活了起来。

借着远村,依着野水,空寂的屋殿虽无人前来祭拜,但诗人却坚信,这里水色山光是有灵气的,定会在我们大家一起的努力下,重振学风,不负先贤厚望。

祝枝山不但在此写有大量诗文,亲自编撰地方史志,现存于苏州博物馆中,长达万余字的手稿,也充分证明了他为此所付出的心血。

一县之地方官,安民是第一要务,此处在他任前,盗匪横行,民心悚然,严重影响地方安居稳定的发展大计,他强化治安,组织武装,剿匪安民,遂民心大定,《明史》对此亦给予充分肯定,记曰:“授广东兴宁知县,捕戮盗魁三十余,邑以无警。”

祝枝山是个爱民亲民的好官,他大兴水利,造福于民,并且还尽可能地减免赋税,甚至为此还受到了上方“罚俸”的处分,但对此他亦无怨无悔,一笑了之。

浙水两岐非异土,天涯万里又同官;

吴江莼菜皆成梦,庾岭梅花且共看;

立望星河秋耿耿,醉闻钟皷夜漫漫;

人生离合真难定,明日清樽好再乾。

这虽是一首同友人相聚时的唱和之作,但从中我们是能够看出他博大的胸襟,面对困苦和官场倾轧,他云淡风轻地坚守底线,任由云来风去,潇洒地行走在自己认定的路途上,不为烦恼俗事所左右。

他在广东一呆就是5年,远离天听,年龄老衰,又同上司有隙,所以升迁无望,于是在63时便申请内调,任京兆应天府通判。

明朝一直是实行“双都制”,迁都北京后,在南京还保留着一个备用朝廷,所辖之地称为“南直隶”,是用以给那些退休或失去权力的官员养老之所,不管其名头再大,也无实权,其全部职责也仅仅是管理周边之地的赋税收缴。

祝枝山便是这南直隶的官员,通判一职也就是协助主官管理一些杂事,如鸡肋般的无趣,于是一年后,他便借故辞官,回到故乡安度晚年,直至66岁时离世。

就现在来看,祝枝山的身影一直是借“江南四大才子”而现身,更准确地说,是借唐伯虎而被人所认识,我不知是否有以他为主角的文艺作品问世,但总感觉他是被唐伯虎的光耀所遮掩,认识度是很低的。

唐伯虎与文征明年龄相当,徐祯卿要小近十岁,而祝枝山又比唐、文二人年长十岁,是这一帮人中的大哥大,所以,《明史》有言,“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

既然这是正史所言,而他们的民间形象,都是倜傥不群、狂放傲羁,是一帮叛经逆道、玩世不恭的风流浪子,但是,这是很有些夸大之嫌的,至少祝枝山在入仕后的表现,还是与民间传说有着很大差异的,是有着报国之心的。

然而,他在仕途的言行与在乡野中是存在差异的,肯定不是一中规中矩之人,而且反差极大,史载其“好酒色、六博,善新声,求文及书者踵至,多贿妓掩得之;恶礼法士,亦不问生产,有所入,辄召客豪饮,费尽乃已,或分与持去,不留一钱。”

蓬头赤脚勘书忙,顶不笼巾腿不裳;

日日饮酒聊弄妇,登床步入大槐乡。

从这首小诗中,我们也能看出他荒诞无常,似乎是一个人的多个不同面目的展现;但他晚年亦是穷困异常,甚至身后常跟着一堆的追账之人,但言行不改“放诞”,史书载为“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随于后,允明益自喜”,如一老顽童般地天真狂放。

这可绝非小说笔记的闲言,也是正史所载,也就是说,祝枝山也是好酒好色好赌博,性格豪放,不以生产为计,因此还常陷无钱的窘境,这大概就是一种名士风流吧。

既然被称为才子,这几位于诗书画的水平当然是极高的,但细分起来,他们几人于诗词相对明代的高手,也只平平,大概文征明是其中最好的,祝枝山的诗词相比唐伯虎是远超之,那唐同学的诗几近“打油诗”,但因名气大,在诗名上却也赢得一片地赞许。

祝枝山的草书不说是同这几人相比,即使在有明一朝也是顶级高手了,而他的楷书和行书也被历代所追捧,被誉“为国朝第一”,这方面也许只有文征明的隶书能与之颉颃,所以,明大文学家王世贞曾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

文中所提这王宠亦是书法名家,也是唐伯虎的儿女亲家,他对祝枝山的书法也是盛赞不已,称他的书法是“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旭之雄壮,藏真之飞动。”

祝枝山的书艺成就是来自于他的两位长辈,即外公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这二位俱是明代书界大师级的人物,文征明曾这样评价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传承:

“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李公尝为余言,祝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盖不及见晚年之作耳。”

从文征明的叙述能看出,他是在二位先辈高超书艺的基础上,有继承、有融合、更有发展,他临摹了大量古代先贤的书法,融各家法度而汇于一炉,又不拘一格地“以意取之”,遂能时出新意,挥洒自如,独步一时,名动海内,成为明代最有成就的书法家。

祝枝山一生的著述颇丰,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怀星堂集》等,记载了很多时事旧闻,足以弥补史书之不足,比如那著名的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之事,便是来自他的《野史》一书,当然,后世对其真实性还是大有怀疑的。

还有一件事有些搞笑,他被后世视为是将小弟唐伯虎推向深渊的第一人,此事其实也不怪他,但是也可以认为,如果没他,唐伯虎肯定不会如此悲摧。

大家知道,现实中的唐伯虎其实并没有现今电视剧中那么风流潇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倒霉摧的”,最后混得个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下去了。

本人这唐伯虎在家乡过得很是不错,成天小酒诗书画,美人相伴,其乐无穷,他同祝枝山是正宗老乡,二人相交甚厚,作为在科举中久考不中的兄长,却撺掇小唐同学去参加科考,果然,唐同学一考便高中,唐解元的声名远播四方。

后来唐伯虎冲击进士,路遇粉丝徐经,二人一同进京应试,却陷科场舞弊案,二人俱被除名为吏,不得入仕,导致唐同学一生凄凉,抱憾终身。

要是再多关联一下的话,这与唐伯虎一同被黜的徐经,立嘱后世不得科考为官,在他的后人还真出了一位一生不入仕为官,以游历山河壮其志,将旅行玩成科学的高人,他叫徐霞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8 09:28 , Processed in 0.01005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