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170年前,三天三夜大雨后出现了神秘古鼎,竟让左宗棠都卷入其中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8-11 18:53:05 |显示全部楼层
170年前,三天三夜大雨后出现了神秘古鼎,竟让左宗棠都卷入其中                                                         2022-08-11 11:49                                       

           1849年,陕西岐山,本该晴天居多的时节里居然连续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天晴后,村民们下地干活,却用锄头挖出了一个长满铜锈的大铜鼎。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铜鼎居然让县令、翰林甚至左宗棠、军阀、日军都卷入其中。

还不等村民们弄明白这个铜鼎究竟是何物件时,当地的首富宋金鉴在听闻消息后就急忙赶到了现场。原来,他听说左邻右舍零星传出的消息,意识到这个铜鼎很可能是古代的文物就急忙花了一笔小钱从村民们手中买下了。
到了家中,他顾不上休息,喊来人帮忙清理铜鼎上的铜锈,结果在铜鼎的内腹部居然真的被他发现了异常,只见里面零星存在着一些字眼,比如“文王”、“武王”、“盂”等。他根据自己的文玩知识,判断出这很可能就是周代的青铜器。

宋金鉴本着“闷声发大财”的目的,已经尽量让家人不要声张。可惜他发现周代古鼎的消息还是被当地的县令周庚盛听了去,经过一番劝告,这件文物被无偿转让给了这个县令。
按理说,宋金鉴本该死心了,只是没想到他和这个西周古鼎的缘分却还未了。第二年,宋金鉴如今参加会试,结果闲暇之余居然在古玩市场上与这个古鼎重逢。
要说这个宋金鉴非但慧眼识宝,还颇有才学。这年的会试他成绩优异,被封为翰林,可谓“春风得意”。得意之余,他更是一掷千金,花了三千两银子将这个古鼎再次买回来。

所谓“花无百日红”,十几年后的宋家逐渐开始破败,这件至宝自然成了各方势力惦记的对象。宋金鉴的后人无力守护,又担心因此惹下麻烦,只得将这个鼎低价转让给了左宗棠的幕僚,后来到了左宗棠的手中。
左宗棠非但有定国安邦的才华,而且对文物也颇为喜爱,但他却还是打算将这个至宝送给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的潘祖萌。原来,在左宗棠发迹之前曾经被人中伤,幸好有潘祖荫力保,甚至还花费了不少功夫打点,才让左宗棠脱罪。

潘祖荫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朝廷颇有声望,经史子集均有涉猎,更是当时出名的金石收藏大家。他初见到这个神秘古鼎,便惊叹此物不凡,轻易不愿示人。那时候,自然还是有垂涎这个古鼎的人,只不过顾忌于潘祖荫和左宗棠的权势,只能不了了之。
1890年,潘祖荫病故,潘家渐渐落魄。这时候,两江总督端方盯上了这个宝物,多次施压要求潘家交出宝物。幸好,潘祖荫之弟潘祖年几番周旋,虽然举步维艰,但总算在苏州守住了这个至宝。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端方被讨伐,潘家之困渐解。但接下去的几十年,潘家的麻烦却还是“剪不断、理还乱”,一些军阀也频频找上门来。等到了日军将战火烧到苏州,这个古鼎更是成为了日军的“必得之物”。
潘祖年不忍国宝被日军占有,思来想去决定将这个古鼎埋入不为人知的某处废弃房屋的地下。为了尽快埋好,潘家几乎全体出动,连着挖了两天两夜,将包括古鼎在内的多样珍宝埋入地下并做好复原工作。当时参与挖土的除了潘祖年的家人,还有两个佣工和一个已经给潘家看了几十年的家门的看门人。

就在埋好之后不久,日军果然数次到潘家老宅搜索,甚至不惜掘地三尺,可惜却徒劳无功。只是,这些珍宝虽然逃过了日军的毒手,却被内部人给出卖了。那个看门人居然数次入内盗掘,将不少珍宝偷偷卖给了古董商。要不是这个古鼎实在太大、不好搬动,只怕也要遭了毒手。
直到新中国解放后,潘家人才重新回到挖出这个古鼎,由潘祖荫的孙媳妇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将这个古鼎和其他文物一起捐献给了国家。
那么这个古鼎究竟长什么样呢?
这个古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大的青铜器,通体高约1米,口径达到78厘米,腹深约0.5米,总重量达到了300斤以上。这个大鼎因为是西周贵族“盂”所造,因此又被称为“大盂鼎”。

这个大鼎中的铭文达到19行291字,满是周朝的康王对臣子的忠告,要求牢记商朝亡国的教训,不要耽于饮酒享乐。这些铭文刚好能和《尚书·酒诰》的内容相对应,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考古意义可谓价值巨大。
如今,大盂鼎被收藏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3-29 22:39 , Processed in 0.0087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