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6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湛江快被人遗忘的一段历史,年轻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15:37: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湛江快被人遗忘的一段历史,年轻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                                                       

2022-08-25 11:54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湛江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最艰苦的农村去插队落户,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们长辈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是他们的青春里最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但现在知道的年轻人却很少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画
60年代,当年湛江管辖的范围很大,包括包括湛江市区,郊区、廉江、吴川、海康、徐闻、遂溪、茂名、电白、信宜、化州、高州、阳江、阳春、广西的北海、钦州等,人口达800多万。湛江最早的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62年,人数将近1000人,一批初、高中毕业生下到现麻章区冯村和附近的几条自然村庄。之后规模比较大的是1963年和1964年,大批湛江知识青年下到阳江县平冈农场。从1966年开始,湛江各个县的城镇知识青年,纷纷下到徐闻县前山公社插队落户。
据1968年11月的《湛江日报》报道,广州首批到湛江专区的知青有910人,湛江市区首批中小学毕业生1750人奔赴农村。1966年11月7日,湛江地区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湛江农垦所属农场约6000多人。那个时候,小学生也算是知识分子了。
1968年,当国家领导人发布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后,湛江地区各地城镇立即沸腾起来,湛江市区十多万人连夜上街游行,敲锣打鼓热烈欢呼,高喊口号。各个学校的工宣队立即行动起来,“落实指示不过夜”,紧接着趁热打铁,为做好下乡进行宣传和组织准备工作。在声势浩大的宣传和动员下,1969年1-2月,仅两个月湛江专区就有1.5万人下乡落户。

知识青年奔赴农村
为粉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湛江开始大力种植橡胶,为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解放后,湛江成立了农垦系统,由四野南下的转业军人组成。1969年为落实国家领导人“全民皆兵”的指示,农垦系统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继续接收大批知识青年,并逐步将原来招进去的大部分民工辞退,由知青取代了民工角色。
从1968年11月广州、湛江知识青年下农垦开始,到1969年上半年,湛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落脚点都是在本地区。1969年8月,湛江市中学毕业生奔赴海南岛,直到1971年海南岛7个师中6个师都有湛江知青。当时的环境条件很艰苦,知青下连队很多都是安排在新建联,长年累月都是开荒辟地,挑水种植橡胶,住的是自己搭建的茅草棚。吃得也很差,长年累月缺乏鱼肉、蔬菜水果,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是靠吃萝卜干、盐水或野菜来度日。
留在湛江地区的条件会好一点,因为都是老农场,有较好的建设基础。但在兵团期间,知青们也是相当艰苦的,兵团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大会战,经常抽调几个团的知青集中一起搞平整土地大会战,新修水利有时又集中全团各个连队的知青进行担海泥作肥料、种植香蕉大会战。一个会战接着一个,来自各地的知青常常是吃、住、干都在工地上,没有什么娱乐,连电影也很难看到。
就这样,在农垦事业的发展史上,几万城镇知识青年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开拓事业中,成为一支强劲的生力军。他们和转业官兵、农垦员工、当地群众一起将大片不毛之地改造为良田沃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人生最壮丽的诗篇,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载史册!

海南知青在烈日下劳作
这段历史对上了年纪的湛江人来说,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男女之别,没有什么男人保护女人的说法。无论男女都得干重活,所以女人也跟男人一样,黝黑健壮,几大碗干饭都吃不饱。记得有一个企业老总也是知青出身,90年代儿子找了一个壮实的北方妹当女朋友,带回家见父母。老总看了一惊,忍不住问:“是担过海泥的吗?”现代社会对女人的审美,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担海泥的女人”已经成为了湛江历史中的一个特别的画面。
那时候湛江领导干部的子女和普通群众的子女一样都要上山下乡。湛江本地的知青大多分在徐闻海康的建设兵团,而领导干部的子女反而分配到最为偏远落后的阳春(当时也属湛江专区)。各级领导干部送子女下乡的事迹在湛江地区广为传颂。
1968、1969年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之后,1970年则开始下滑。1971年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超过了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能力,1972年以后再想下到农垦建设兵团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个时候除了少数中学毕业生到“大三线”工作外,大部分知识青年下到林场、茶厂、药厂和果牧厂等,还有部分下到郊区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
湛江地区上山下乡的知青,从1962年起到1978年最后一批一共约5万多人,其中湛江市县镇到本地区的知青3万多人,外地来湛江落户的知青9000多人,湛江到海南岛的3000多人。

海南岛的知青合影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之后,社会各界开始思索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大多数知青通过招工、顶职、病退的手段回城市工作。1977年10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那些平时劳动困苦但不放弃读书学习的青年考上了大学,人生的际遇大大转变。到1981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基本结束,留下极个别的已成为领导、已婚或伤残的知青留在农村农场,绝大部分知青已回到城镇。
在记录这段知青下乡的历史时,不能忘记那些献出生命的知识青年。他们有些是为农村建设维护国家或集体财产而牺牲的,有些是因为天灾、事故或疾病而夭折的。在此仅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哀悼!在这里举几个事例。1969年,镇江知青陈敏,为了帮老工人种完最后一颗橡胶苗,被雷电击中身亡。1971年,湛江知青高中毕业生陈共,为抢种500亩橡胶,需要到海边运海肥,不幸发生车祸遇难。这样的壮烈行为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
湛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老知青这个群体对祖国,对民族,对农村,对农民,充满着深情和热爱。一些知青在离开农村返回城市十几年之后,依然对第二故乡怀有眷恋之情。有条件的还会捐款捐物,创办农业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许多知青通过聚会、旧地重访等不同形式,表达了他们对这段难忘历史的复杂感情。时间抚平了伤痕,时间加深了理解,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是消极的为过去的境遇而悔恨,而是更多的把过去当做鞭策自己的动力,为开拓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知青回访第二故乡
时至今日,湛江知青这代人已经在70岁左右,他们的儿女也已经40多岁,这段历史已经被慢慢遗忘。特别是80后90后00后,有的人可能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都没听说过。当我们抱怨着房价高、物价高、工资低的时候,想想这些长辈的插队历史,如果换成我们,能够捱过来吗?能够怀着一腔热血无私奉献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想一想。
关于湛江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你有没有听说过什么故事?欢迎留言讨论。(部分素材来自《湛江日报》、《湛江史志》、《湛江文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9-30 03:45:15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2-11-5 02:31:56 |只看该作者
喜欢!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22-12-5 07:58:05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23-1-6 04:05:20 |只看该作者
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9 18:28 , Processed in 0.00945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