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话:“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是哪两年?如何才能跨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8 19:08: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话:“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是哪两年?如何才能跨过                                                       

2022-11-08 12:25                                       

           华夏文明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磨难,正因为有了这些磨难才令华夏文明更加神秘与深沉。
历史周期会告诉世人一个道理,那便是哪怕国家再昌盛,综合国力也打败过一众强悍的国家,但是在时间面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必须经历同样的兴与衰。

即便华夏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却也仍旧逃不过被历史险些湮没的遭遇,一个民族若要持续地兴旺下去必然要做到全面发展。
即要学习在失败当中寻找经验,继而源源不断地总结出能够令失败减少的方法,还要向其他国家或是民族学习新知识,多少次的残酷现实都证明着一成不变终会被时代所抛弃。
不去改变就一定会被时代的浪潮湮没,这是时代发展的意义所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也在印证着改变的重要性。

经过被列强侵略与欺辱的往事后,华夏民族逐渐找到了守旧与接受新事物之间的平衡感,面对从封建时代流传下来的种种道理,现如今的华夏民族并不会带着偏见去看待。
比如老一辈人都很喜欢的一句话人老两年坎,迈过得福寿,这句话便是典型的俗语文化产物。
老人那般信任俗语背后所展现出的真理并非全然不可信,自从封建王朝彻底从时代长河中退场后,抵抗封建迷信思想的风气开始越发浓郁。

当然了新时代的到来势必代表着老旧事物被淘汰,迷信思想也的确不应该继续留存在社会之中,但是不论是新思想还是过于老派的观念。
其实都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准则去评判,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观念并不是说一定不值得传播。
要知道古时候的信息流通速度极为缓慢,根本没有当今人们生活中的网络这般飞速,古代百姓若要打听些消息基本上要经传几个人才能达到目的。

不似现代人利用无所不能的网络便可满足一切求知欲,面对这种短时间内无法填补差距的困境,古人不甘示弱生活还要延续。
古人自然不可能舍得让后代们再走他们的旧路,索性选择了埋头苦干多经历几次失败,定然就会明白导致失败的关窍,而这些隐藏在失败履历中的关窍作用就等同于经验。
有了经验预防未来生活中的失败会变得轻松许多,或许这才是俗语文化诞生与传播千年的真正意义。

根据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先祖们便察觉到人到年老之际,不管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年龄到了,总会面临两道令人心惊的坎。
第一个坎是人到七十三岁那年面对的所有苦难,第二个则是在人到八十四岁的时候,只是几乎所有老人都明白他们在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那一年要更加慎重地生活。
但却对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可能一无所知,实际上所谓的两道坎后面代表的为两个伟人,一个为孔子一个则为孟子。

两人都是封建时代下促进华夏文明提升深深度的代表名人,当儒家思想逐渐渗透进入百姓们的内心中之际,孔子的盛名便也随之在百姓心底根深蒂固。
孔子在思想层面上的造诣世人皆有目睹,若无他对华夏文明做出的奠基,想必时至今日华夏文明恐怕会缺少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所以饶是当年的帝王对孔子也非常尊重,更别提那些文人诗客几乎个个都将孔子视作偶像,只因为孔子确实有着令万人心悦诚服的魅力。

本人的思想境界就是孔子让世人对他那颗大脑臣服的根本原因,因此古人关于孔子的一生也很是看重,甚至连孔子的人生转折点同样会加以分析。
孔子的人生对万众世人而言虽说借鉴意义不算太大,可是孔子看待人生苦难的心态却能挽救无数濒临崩溃的世人,这方面来讲孔子存在的意义会再次升华。
而且依照古人的平均寿命孔子已然算是长寿之人了,孔子活了七十三年走过了几十载让孔子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大,至于孟子则活得时间要比孔子更长久。

孟子在思想研究领域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孔子,这也使得孟子的美名也能被称之为流芳百世,孔子与孟子分别活了七十三年与八十四年。
古代百姓为了向这两位思想上的伟人看齐,也开始关注孔子与孟子去世的年纪,故而认为人这一生当中只要迈过了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这两道坎后,今后便会拥有享不完的福气。
当然了这种想法不过也只是百姓的期许罢了,若说真的会实现倒也并不见得,不过是对孔子与孟子二人成就的仰望而已,古人素来在乎万事开头希望凡事都有机会讨个好兆头。

寿命这个问题也需要严谨对待,按照古人的想法似乎安安稳稳地渡过了这两道坎,后面遇到的困境再怎样波折与困苦,都不会对性命产生不良影响。
这对于年过古稀的老者而言便是天赐的礼物,纵然这种观点在现代人看来并不科学,但究其根本古人们是怀揣着期待的心情创造出这等观念。
祝福的心态才是让这句俗语传到如今的决定性因素,熬过这两道坎说明平安地渡过了两个周期,后面自然而然也不会再遭受致命打击。

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坚守着这种理念生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逢九之说,九十岁一样是道必须要过的坎。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都是华夏民族的生存之道,之所以会选择世世代代尊老,乃是在于华夏民族对于年龄的敬畏与重视。
人这一生固有一死只看离开人世间的方式有何不同,更要看个人的选择,所以每个人离开人世的时间以及方式都不同。

这里面更加包含着对人生的态度,生老病死是人人都必须尊重的规律,生命是公平的时间更是。
唯有学会敬重生命与自然规律,才能够再谈与命运和谐生存,或许这句俗语表现上传达的理念并不符合科学观点,但是向着更深层次探寻后便会明白。

这仅仅是古人对生命的敬重,心怀着对命运与自然的崇敬,命运也必会回馈给人们更温和幸福的结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4 08:28 , Processed in 0.0076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