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往事:一百多斤“70面粉”被老牛糟蹋,大冬天满山追犟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3:2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往事:一百多斤“70面粉”被老牛糟蹋,大冬天满山追犟驴                                                         2023-01-13 10:55                                       
                                        什么样的经历才是最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人们就会发现,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所以,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有价值的。

知青生活旧照
(本文根据知青回忆整理,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1968年的一天,刘雪峰和其他数百名初高中学生一起,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了离家数百公里以外的玉门镇火车站。当时还是冬天,玉门镇刮着大风,携裹着雪花直往学生们的脖子里钻。大家只能缩头缩手地拎着行李,高一脚低一脚地跟着大部队往前走,几十分钟后才到达玉门镇的招待所。
这里只是中转站,第二天下午,刘雪峰和这几百名学生一样,要从招待所分散开来,到达不同方向的几个公社。刘雪峰和另外十几个人,上了一辆卡车,一个名叫何玉堂的大队书记告诉他们,大家要去的地方是昌马,平时很少有人去,半个月才能有一辆这样的带篷布的卡车。
傍晚时分,车子出了玉门镇,直接上了沙石土路。刘雪峰看着车外的景色,这是自己从未见过的场景,满眼都是空旷的戈壁荒原,远处的山峰蜿蜒伸展,好像一眼能看到几十里远一样。这种古老的大自然的景象,让车里的孩子们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实际上,当时昌马是玉门市8个公社中最边远、最落后的一个,从玉门出发要弯弯曲曲地绕行90公里才能到地方。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就很少有人进出昌马了。
坐在卡车里的学生,还没来及好好欣赏这美景,就开始遭罪了。路太难走,汽车不停地躲避着水沟、石头、大坑,所以七扭八拐,剧烈地颠簸着。刘雪峰他们一会儿被抛起来,一会儿被甩到一边,十几个人还有大包小包的行李,就跟揉面一样在车里挤来挤去,难受坏了。
一路上,刘雪峰趴在车帮上吐了好几次,最后全身发冷、面色蜡黄,吐完了胃里的东西才觉得好受一些。至于其他人,当时无暇顾及,后来他才知道,也都一样,吐得一塌糊涂。
大概走了3个多小时,车子终于到了昌马。

大轱辘牛车
当时天已经晚了,看不清整个公社什么样子。而且,浑身难受的知青们,也没有心思想别的事情,都互相搀扶着下了卡车,然后把行李搬上牛车,又在夜色中颠簸了一会儿,才来到知青居住的地方。
刘雪峰只记得,当地人很热情,聚在屋里屋外帮着搬行李、倒热水,然后就站在旁边仔细端详着这些学生们,也不说话就咧嘴憨笑着。也正是这种一眼就能看出的憨厚和朴实,让刘雪峰心里踏实起来。
知青生活并不轻松,但也能让人增长见识,感受不一样的乐趣。比如在昌马这样一个世世代代被群山环绕的村落,因为交通不便,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车了。昌马的牛车轱辘很大,近一人高,车轱辘上的轴承和辐条,都是用坚硬的木材做成,上面还钉着大铁钉。
虽然车轱辘很大,但长长的车辕上驾着一个不到一平方大小的车斗,远远看去特别原始笨拙。但是,在昌马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刘雪峰才意识到,这种牛车用处太大了。附近的地形复杂,有落差很大的台地沟壑,也有溪流河滩,这种牛车各种地形都能适应。轮距宽、轮子大、重心低,什么路都很稳,赶车人只要在前面领路,牛就能跟着人走,自己掌握路面的宽度,如果好几辆牛车一起行进,就会一辆跟着一辆,乱不了。
在昌马的那段时间,刘雪峰发现了,牛车是最值得信赖的,拉沙、运粪、磨面、卖粮、看病、串门,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靠着牛车呢。
在昌马生活久了,知青们自然也要学会套牛车。刘雪峰记得,套牛车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任何一头牛牵到车辕前,喊几嗓子:“梢!梢!”那牛就听懂了,自己倒退着进到车辕里,再套上夹板绳索,牛就会乖乖地跟着人走了。男知青都很快学会了套牛车,当然也很快明白了,牛是特别老实温顺的牲畜,是老百姓最信赖的帮手。
牛车有多厉害呢?夏天的时候,每天要过夹滩去劳动,那个季节上游的雨水多,到了昌马就形成了汹涌的洪水,河水非常宽,虽然水深只是齐腰,但冲击力大,人根本站不住。这时候就要坐牛车过河,一辆跟着一辆,在水里特别稳。有时候看着快要翻车,赶车人拉着缰绳吆喝几声,老牛一使劲就过去了,非常安全。
关于牛,刘雪峰还记得一件事。

牛车
因为牛是村里最重要的劳动力,村里村外的水沟旁、田埂上,到处都能见到游荡的牛。时间一长,知青们也认识了其中一头很有特色的老牛。
这头牛年龄大了,其中一个牛角只剩下半截,特别好认。它经常在村子里四处闲逛,估计是在村子里操劳了一辈子,人们也不舍得杀了它,就任其安然养老了。所以,知青们对这头老牛,也多了一份怜悯。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队里给知青送来了一大口袋“70面粉”——100斤麦子出70斤的上等面粉,羊毛绳的大口袋,立起来差不多一人高,足足有一百多斤重。昌马这个地方虽然边远,但是环境还不错,因为地多人少,水源也充足,粮食是够吃的。所以,刘雪峰这些知青,比大多数人幸运多了。
当时把一大口袋面搬到屋里之后,知青们把门关上就出去干活了。村里人都很淳朴,平时没有几家白天锁门的,而且大家都很照顾知青,刘雪峰他们就没怎么太在意这袋子面粉。
没想到,干完活回来,忽然发现大门敞开着,里面似乎有动静。这就奇怪了,平时不可能有人进来啊,大家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一群人站在门口不知所措。正在这时,那头老牛忽然从房间里钻出来,满头满脸的白面,哞哞的跑了出去。
大家赶紧进屋,一看面口袋已经倒在了地上,到处都是雪白的面粉,上面还有牛的口水和鼻涕,和地上的泥土混在一起,完全糟蹋了。这么一大袋子面粉啊,知青们气得直骂人。但它是头老牛,又能怎么办呢?大家只好以后小心一点,多注意着这头牛了。
要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过,就知道人是离不开牲畜的。

昌马除了有牛,还有很多驴。当时玉门流传的顺口溜就是:“花海的秀才,昌马的驴,官庄子的韭菜驮不及。”所以,知青们不管走到哪,都能看到驴的身影。刘雪峰回忆说,当时如果有事出门,偶尔去借一辆自行车,大多数时间都是骑驴。
骑驴也没什么难度,就是两只手往驴背上一撑,轻轻一跳就上了驴背。然后,两腿一夹驴肚子,拿鞭子抽几下驴屁股,驴就开始往前走了。掌握了技巧,几天就能学会,所以知青喜欢三两个人一起,骑驴出去办事。虽然慢,但晃晃悠悠看着周围的景色,嘴里哼着小调,也挺美的。
不过,驴脾气有时候真的倔。有一年冬天,刘雪峰和周明一起,赶着七八头驴去磨面。磨坊在村外的夹滩上,有几股溪流和一大片高地,冬天一片荒凉,河水都结了冰。平时这群驴都挺听话的,这次不一样了,刚过了冰冻的小河,就忽然闹了起来。
一头驴撂了蹶子,其他几头驴也跟着学,两大袋麦子被扔在地上,七八头驴四散而逃,在雪地上四处撒欢儿。关键是,它们还不跑远,就站在不远处看着刘雪峰他们,扭扭脑袋似乎在戏弄人。

知青旧照
这大冬天的,在外面冷得要命,两个知青没办法,开始撒开脚丫子追驴。犟驴也是来了脾气,你追它就跑,你停下来它也停下了。刚抓住了这一头,那一头就蹦跶过来转移注意力,抓住的这一头趁乱就跑了。
昌马的冬天很冷,当时刚下过雪,刘雪峰咔嚓咔嚓地踩在雪地里,又气又急。这几头驴好像是故意闹着玩,就等着两个人过来追它们。后来回想起那个场面,刘雪峰还觉得非常有意思。当时两人穿着厚厚的大棉袄,在冰雪路上还跑不快,这么折腾了一会儿竟然全身出汗,头上能看见冒热气。
休息一会儿,接着抓,人和驴之间跑来跑去,折腾了好几个回合,才总算控制住了一头驴。估计也是玩够了,其他几头驴也不跑了,都慢腾腾地走过来,驮起麦子接着往磨坊方向去了。
磨面的任务到晚上才完成,当时肯定又生气又无奈,但也不能跟驴较劲儿啊。所以,这就是生活,折腾折腾才有意思。
刘雪峰关于昌马的知青生活,主要就回忆了这些。当然,知青肯定有苦日子过,肯定也有过怨天尤人、茫然无措,但这就是生活。还是那句话,人生会经历很多很多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倒回去重新来过,所以,每一段经历都有价值,都值得回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8 06:30 , Processed in 0.0079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