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为一首歌:知青之歌,知青任毅被判处死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1 19:03: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因为一首歌:知青之歌,知青任毅被判处死刑!                  2023-06-10 09:30                                       

          1979年1月4日,天气晴朗,建邺区监狱门口站着一个满脸胡须,姿态佝偻的中年男人。他已经服刑了将近九年,长久的牢狱生活让这个男人对于久违的自由竟有些无措惶惑。
他叫任毅,曾经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下乡知青,而今的他之所以会沦落至此,竟只是因为自己在十年前所做的一首歌。
一,时局动荡命运微渺,青年知青无奈下乡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城市人口数量基数激增。而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中国开展了为期十年的知青下乡活动。
从1968年12月到1978年10月,数百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或主动或被迫的,从城市移居到农村进行生产生活劳动。
而任毅也是这无数奔赴异乡的青年之一。那么这场改变了无数青年人命运的政治运动,还有其他的目的和用意嘛?又为什么非得是青年人作为上山下乡的主力军呢?

(下乡知青)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大多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思想先进。因为父母辈们曾经历过一辈子的苦难,所以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有些骄纵,这也导致当时的知识青年基本没有受过生活的鞭打,对于农村生活的疾苦也是了解不多,更有甚者对农民产生了鄙视心理。
同时,中国在国际形势上的严峻态势,也让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必要之举。当时的中国不仅与美国关系恶劣,更糟糕的是因为触及国家主权的底线问题,中国选择与交好多年的老大哥苏联断绝来往。一时间,世界两大超级强国都与中国交恶,并对其进行了全面封锁,而苏联外资的快速撤离也让中国建设之路变得举步维艰。
但此时的中国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国内企业数量屈指可数,城市里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大量受过教育的青年无法得到工作,一时间,城市里的无业游民增多,国内极左思想的暗自宣扬极容易侵蚀这些涉世未深,单纯冲动的青年们,社会治安管理形势也就因此变得难度加大。而这就造成了城市里青壮年过多,农村却地广人稀,土地利用率低的尴尬境况。
正是基于时情的需要,为了锻炼知识青年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农民生活。同时也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缓解阶级差异,平衡城乡劳动力。当时中央决定开展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治运动。
本文的主角任毅便是身处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时局所裹挟无力掌控自身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
而在南京出生成长的任毅许是受到了这座古老城市浓厚文化底蕴的浸染熏陶,小小年纪的他便表现出了对艺术文化的兴趣与天赋,爱好广泛。在上小学时,他便进入了闻名全国的艺术团体——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后在中学时代又凭借着自身才艺进入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
在这里,少年任毅学习掌握了二胡和吉他两种乐器。可惜快乐而自在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开始,为响应国家号召,无数父母含泪将自己的孩子送上驶离家乡的车,这一别,不知何年能再见。

(青年任毅)
12月26日,这一天对全国老百姓是特殊的,因为它是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这一天,对任毅来说也是难忘的,因为他最终也踏上了那条离家的路。破旧的卡车上坐满了南京五中的下乡知青们,一双双青涩的脸庞在寒风中被吹得红扑扑的。
而它们的主人也不过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有的眼中满是新奇与期待,似乎这是一场年轻人的冒险游戏;有的眼中则只有不安与恐惧,毕竟自己还从未离家如此遥远。而此时的任毅凝望着夜色中车尾扬起的漫天灰尘,那尘土越来越大,逐渐遮掩住了任毅回望自己生活了数十年故土的路,也遮住了这个青年本应光明灿烂的未来。一切都变的灰扑扑的,看不清从前,看不懂来路。
二,劳苦生活引迷茫,挑灯夜创知青歌
初到农村时,面对着迥异于城市的土地和风景,一众青年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像刚被放出家门的小鸟,面对着广阔的天地,自然是止不住的撒欢。但事情远非这些年轻人所想的这般轻松。
一开始的众人铭记着自己上山下乡的历史使命,也坚定不移的相信着自己作为城市里长大的小孩,在这里吃苦受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而大家在干活时都异常卖力,极力想要证明自己能够吃苦,任毅也不例外。甚至,比起其他同龄人,这个看着文气的青年,却能在劳作中爆发更的耐性与力气,在当时的农村社会,实施集体劳动,丈量每个人每天的劳动与付出的标准便是工分,工分越高,说明活干的越多。而任毅每次都能挣到9.7左右的工分,可见其卖力程度。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任毅所在公社的知青们逐渐发现本地的农民大多比较排外,对于他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似乎并不太欢迎,一种没有归属感的失落涌上了这些年轻人的心头。再加之每天高强度的劳作,让这群从小没怎么受过罪的年轻,人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而长时间未见父母也让他们极度思念自己的家人。
就这样,身体的疲乏与对家乡的思念让这群知识分子逐渐陷入了迷茫中,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再见到父母,不知道这样辛苦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到故乡,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这来里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1969年初夏时的一个晚上,同为南京五中校友的知青们,一齐聚在任毅居住的小茅屋中,一齐唱诵着过去的歌曲。当时的知青住宿大多被安排在公社的偏房中或是废弃的茅屋牛棚里,因为怕被发现,打扰到休息的村民,大家都压低着自己的声音。这群迷茫不安的青年们在这样闷热难眠的夏夜里,也只能通过同类取暖,合唱曲子的方式来寻求慰藉。
只有这个时候,这座简陋的小棚屋里,他们才能够抒发自己在这个特殊时代里非工,非军,非学尴尬身份的苦闷。本应是肆意潇洒,大展才华的年岁,如今却只能在这蜷缩慰藉。曾经他们也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今他们深夜低吟,音符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青年知青们)
悠扬的歌声浅浅萦绕在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当大家把所有能唱,所有记得的歌都轮番唱完后,一时间再次陷入沉默的屋子让大家都黯然不语,昏黄的灯光下,这些年轻人的神情不无悲凄。大家似乎还想再唱些什么,心中的郁结之气并为完全疏解。
就在这时,一个叫唐又在的男生,突然站了起来,他也是任毅的好友,他似是想到了什么,兴奋的对任毅说:“工人有工人的歌,农民有农民的歌,任毅,你就写一首我们知青的歌吧。”
当夜,靠坐在床头的任毅反复回想着好友的提议,越发觉得可行。便翻身下床,拿着自己心爱的吉他,说干就干,他要创作出一首能完全表达出自己和同伴们复杂内心的曲子。但怎么写好呢,任毅冥思苦想着,突然,他眼睛一亮,有了灵感,他想到了五年前自己曾随南京五中毕业生队伍一起去往新疆,当时他曾听过一首歌曲,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至今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一时间,文思泉涌的任毅便以此曲为基础,在上面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将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之情,全部倾注在曲子里,并将它命名为《我的家乡》,聊表思念。
而做完曲子的任毅,只觉的心中留存多日的低迷情绪终于略有消散,想来明日大家听到这首新歌也会同有所感。此时的任毅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命运都将被这首曲子所改变。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往往那些足以改变个人命运的抉择时刻,并没有传奇话本中所说的那么惊心动魄,震慑人心。在功成名就抑或深陷绝境之后再回头看,当时的境况也不过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一天罢了。突有所感,突有所做,仅此而已。
三,流传广远祸端至,九年牢狱换一命
当时,任毅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只是为抒发思乡之情的歌曲,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广为流传。当小伙伴们听到这首歌时无不动容,一句“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道出了无数离家远行知青的内心酸楚;一句“生活的重担压在我的肩上,幸福的明天一定会到来”更是得到了,这些受命运摆弄的年轻人的极大共鸣。它真实的唱出了这个特殊时代中的,特殊群体的迷茫情绪与无奈处境。之后,歌曲以惊人的速度在知青群体里流传开来,并在不断的传唱中被改名为知青之歌。
而得知自己所创曲子竟然获得如此大的传唱率,任毅并没有感到骄傲或开心,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处境的担忧,毕竟在当时的政治时情下,大范围传唱后的《知青之歌》已经被赋予太多超过思乡意义的内蕴。而这首歌在敏感的政治时局下,很可能会葬送自己的未来。
同年八月,任毅所担忧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当时任毅有个同学名叫郑剑锋,因自身残疾,得以免去上山下乡的安排。
在家闲来无事的郑剑锋便在家捣鼓着半导体收音机。后来的郑剑锋,因为送给几个知青朋友收音机,却未料其中一人在那个政治局势尤为紧张的情况下,会收听敌台,因而牵连到了送收音机的郑剑锋,一向体弱的郑剑锋经此一吓,惊惧交加,不治身亡。
但值得一提的是,生前一次调台时,郑剑锋竟然听到了莫斯科广播电视台在播放着《知青之歌》,他于第二天偷偷将这件事告诉好友任毅。而听闻此事的任毅怔愣在原地,久久不能回神,恐惧已经完全攫取了这个青年的心,他意识到自己将要大祸临头了。
果然,一月后,江青,姚文元等人听到了这首流传甚广的歌曲,他们怒不可遏,一致认为这是一首反人民,反革命的黑歌。他们下令“要查清作者情况,要对黑歌进行批判”。一时间,南京街头的批判专栏上贴满了批判歌曲的文章。任毅感到无比恐慌,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1970年,国内时局更为紧张,气氛严峻。
历经许多天的担惊受怕与精神煎熬,在正月十一这天,任毅身份被发现并被捕。在三个多月的审查后,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作出《关于现行反革命犯任毅的结案处理报告》 ,认定任毅散布反革命言论,严重破坏知识青上山下乡运动,罪大恶极,并决定判处任毅死刑,立即执行。

(中年任毅)
就在此事即将盖棺定论时,一个人的出现让事情出现转机,通过他的努力,也免除了任毅挨枪子的悲惨命运。这个人就是江苏省革委会负责人许世友将军。当已经经由南京革委会在《处理案件呈批表》上签字同意的案子卷宗,传到许世友这里时,许世友将军细细审阅后愤慨异常,怒斥到:“一名知青,却因为一首歌而被判死刑,真是岂有此理!”最终,老将军不顾江青等人的反对,坚决不签,并据理力争,将任毅的判决减刑为服刑十年。
而当法庭上的任毅听到判决结果时,不禁愕然,他原本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只怕自己这条命是难以保住了。可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啊。免死的庆幸过后,一股子悲凉涌上心间,十年光阴啊,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呢?只能说命运无常,造化弄人啊。
多年后,成功平反的任毅终获自由,而此时距离他服刑期满,也不过只差一年又四十五天。那段知青岁月改变的不止是任毅一人的命运,更是无数八零后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那段历史过往,那场芳华一梦。
当时代更迭的大浪潮退去,在被洗刷过的海岸上,我们只能从一条被晒干的鱼身上得知,这块泥潭曾经有这样的生命挣扎过。
所幸,时至今日,国家的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国富民强,人民安康。如今退休居家的任毅终于回到了他年轻时朝思暮想的故土南京,在那里度过着他平和宁静的晚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9 16:47 , Processed in 0.0079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