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菱学诗》红楼一恸: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6 02:3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香菱学诗》红楼一恸: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2023-07-13 09:30                                       

        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里,曹雪芹怀着诚挚的爱意和深深的悲悯,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出身背景各异,身份贵贱不同,性情刚柔有别,生命长短不一,但她们的命运都是那么的悲惨。
无论是才貌双全的黛玉,德才兼备的宝钗;还是旷达豪放的湘云,柔弱和顺的迎春;无论是聪慧果敢的探春,胆大泼辣的熙凤,还是敦厚优雅的李纨,远离红尘的妙玉……几乎个个都不得善终。更有含辱投井的傻金钏,抱屈而亡的俏晴雯,蒙羞撞墙的痴司棋,触柱就死的瑞珠,吞金自尽的尤二姐……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
可悲、可怜、可恸者,可谓多矣。而拉开了红楼女儿悲剧序幕的,就是学诗的香菱。她是姑苏乡宦甄士隐的女儿,是《红楼梦》开卷向我们款款走来的第一个女子。其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是曹雪芹为之洒同情之泪的第一个红楼女儿。

香菱的悲剧,在于身世和处境。在她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不幸就像恶魔一样,时常伴随她左右。在曹雪芹看来,香菱这个无父无母、流落异乡的孤儿,这个被人拐骗、被人买卖、被人欺凌的婢女,这个先受薛蟠蹂躏后被金桂迫害的“真应怜”,比《红楼梦》里任何一位女性的命运更值得同情。
香菱是美的化身,是曹雪芹笔下最美的红楼女儿。香菱的美丽被她的悲惨遭遇掩盖了。然而香菱之美在小说中却是展示香菱命运的重点,几乎每次出场,曹雪芹都要点到她的美丽。
也许,正是那非凡的美丽,才酿成了香菱不堪的命运。最美与最悲惨的强烈反差,使香菱的悲剧更为突出。美的毁灭,是悲剧;美之被蹂躏,是大悲哀。
香菱又是呆的化身,是大观园里最单纯的女性。如果说,香菱之美是状其自然之态,那么,香菱之呆则是写其心性之纯。身世悲惨的香菱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凄苦愁怨的背影,相反,“笑嘻嘻”却是她的惯常神态。她憨厚纯良,至情至性。香菱笑着走过了她短暂的青春,这个最不幸的女孩留给我们的只是最灿烂的笑靥———各种场合下完全发自内心的丝毫不加掩饰的笑靥。
于是,这样一个娴静温柔的女子,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纯真少女,这样一个青春娇憨的生命,一被无情摧毁,愈加令人心痛,让人叹息,令人落泪。作为一个出身高贵但却身世悲惨的丫鬟侍妾,香菱的独特,不但在于她命运多舛,遭遇悲惨,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寄托着作家曹雪芹的审美理想。

看遍红楼女儿,再也难以找出第二个人能像香菱那样,对诗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达到如此痴迷而执著的地步。倘若黛玉、湘云以才情胜,香菱则以执著胜。这种追求、这种执著格外引人赞叹。对黛玉,我们可以心仪;对香菱,我们则唯有痛惜。
香菱的痛苦是通过入住大观园与学诗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的。薛蟠之于她,是命,她不得不认;但大观园里诗意的生活,是她青春的觉醒,是她对美的追求。脂砚斋对香菱曾有过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秦(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纨钗(李纨、薛宝钗),风流不让湘黛(史湘云、林黛玉),贤惠不让袭平(袭人、平儿),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像香菱这样一个至美、至纯、至善、冰雪聪慧的女子,倘然没有诗性,那是多大的憾事。于是作者便安排薛蟠外出,让宝钗把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在充满诗意的环境里,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儿———香菱,深藏于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出来:要学写诗。

于是《红楼梦》就有了“香菱学诗”这样一段兼容诗意与哲理的小小的插曲。读香菱学诗,须将香菱一生的遭际联系起来,才可体味出这个颇具匠心的小插曲的全部的悲剧意蕴。
香菱在众丫鬟中,是唯一能够写诗的女孩。如果说,黛玉是被诗化了的贵族小姐,那么,香菱学诗则是被作者诗化了的美丽举动。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天性中的“呆”气得到了诗意的升华。作者对香菱性格的塑造,主要通过学诗来完成。
香菱学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之诗;
第二阶段,边读杜甫,边尝试作诗;
第三阶段,终获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辞藻堆砌起来,了无新意,也没有表达真情实感,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没有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能巧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能以“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咏月色而非咏月亮,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成功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月亮的光辉想掩盖也掩盖不了,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背面却是那样凄清,这两句暗示了香菱的气质优雅和身世凄凉。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捶衣之声;缺月在天,雄鸡高唱,正是五更将尽时分。这里,香菱先化用李白《子夜吴歌》的意境,即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再将“半轮(月)”、“鸡唱”、“五更残”这三个典型细节融成一体,形象地渲染了离别时黯然神伤的气氛。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江上的人秋夜月下闻笛声凄清,心中涌起对故乡和远方亲友的无穷思念;楼头凭栏望月,相思绵绵不绝。这里香菱巧用李白《春夜洛阳闻笛》和范仲淹《苏幕遮》等诗词典故,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
香菱借嫦娥因月有盈亏这种现象而发问,她希望夜夜都是满月。香菱以此结束全诗,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当然,对于香菱来说,这样的愿望是永远难以实现的。这不能不令人悲痛。
纵观这首诗,除首联外,句句都不是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它的成功在于切合香菱的身世,流露了真情实感。香菱的成功,除了证明她的聪明与优雅,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时,香菱学诗的过程,也印证了后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先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涵泳王维的诗;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边读杜甫诗,边尝试写诗;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在对香菱学诗所经历的这样三个递进阶段的描绘中,曹雪芹借具有独特身份和处境的香菱之口,把自己论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了,不仅描写出了初学写诗者在不同阶段中的写作真貌,而且流露出作者对香菱的满腔同情。
曹雪芹用整整一个回目的篇幅写香菱学诗,让虚心好学、刻苦勤勉、聪颖灵秀、极富悟性的香菱和饱读诗书、深谙教艺的林黛玉,共同为我们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了人物性格独特的一面。

香菱学诗的成功,首先在于好学乐学。她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淌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但苦于没有机会学诗,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另外,她学诗也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
其次,香菱学诗的成功在于善学。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且及时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和消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她聪颖灵秀,对诗歌有极高的悟性。在学诗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
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其言简朴,其理精深。香菱将一首咏月诗重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获得了大观园内众人的赞扬。
最后,香菱学诗的成功还在于苦学。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遂按要求借书吟读,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当香菱拿到诗题后,“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她写的诗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被林黛玉要求重写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第二次写诗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狂的地步,以致探春说话,她答的还是诗韵。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直感慨:“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最后,她终于得到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香菱学诗的境界,是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她用自己整个的身心和灵魂去拥抱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忘了世界,忘了自己,内心一片空明。她的诗性,如莲花般绽放。
要说香菱学诗,不得不提黛玉教诗。黛玉虽然多愁善感、生性孤僻,可她指导香菱作诗,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当仁不让,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

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再简单明确地提出作诗的要领,打消了香菱的顾虑,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课高屋建瓴,提纲挈领,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她先要求香菱把王维的诗“细心揣摩透熟”,以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再要求香菱读杜甫的诗,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最后,要求香菱读李白的诗,“返璞归真”,培养想象力和诗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林黛玉不但强调自学,重视读写综合训练,而且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她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
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她帮助香菱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香菱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时,黛玉虽深感“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香菱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
在“香菱学诗”这一节,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一个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性、有创造性、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生机和活力的好老师。从香菱学诗这个角度来说,黛玉其实比宝钗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这也是黛玉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

香菱是曹雪芹看似不经意地栽植的一朵小小水菱花,但作者却赋予她一股特殊的气韵,就像一缕清香,须得在静日静夜,清早半夜,细细领略。如果没有“香菱学诗”,我们还难以进一步发现香菱之内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写香菱学诗,也是为了彰显她的身价,增加她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效果更为强烈———让我们在悲痛之余,牢牢记住这个自始至终都轻轻摇曳在《红楼梦》里的一个极温柔极轻巧的身影和一股清清的幽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7 20:00 , Processed in 0.0078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