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学,你恐怕还不太清楚绘画的透视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15 05:01: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透视学,你恐怕还不太清楚绘画的透视是怎么回事!         2023-08-14 18:20                                       

       对于绘画的透视,中西方各有他的妙招,西方绘画的透视比较严谨,而我们国画的透视学也是相当的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大江南北了同时布置在一幅画中,春夏秋冬之景物也可出现于一画一画中,这全在画家本人修为上见功夫。

我国绘画的观察方法的使用,理论上还是取决于视点的移动这个视点他其实就是透视的基本原理,透视儿二字是源于西方的绘画术语,后来传入中国,成为专业词汇。主要是指的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一个物体的空间,立体的感觉的时候,由于物体的大小,高低以及被观察的对象的中心,也就是视点的具体位置,方向,远近,角度的不同所产生的一些视觉上的变化。
透视的原理也就是建立为自然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它有着严格而且完善的规则,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则的使用基本上使得物象更具有逼着真的效果,就在视点不移动的前提下,使得画面中的表现的物象在透视法则的约束下更加的符合视觉的真实。这种透视的方法,在一幅画中只有一条视平线和一个视点,故而被人们称之为焦点透视。

可是这中焦点透视在我们中国画中也是能使用的,但是古人一般是不用这个的,现代人但是有的人会用到,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远山低排,近树拔迸”的解释,就和这种焦点透视很相似,但是在中国画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宏观与微观的观察方法是完全不会受到焦点透视的束缚。
中国画的视点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在国画中对于透视的运用就是散点透视,但是你不能说他不科学,在传统绘画理论中,是没有点透视这个说法的,一般是称它为远近法,称散点透视似乎是不妥当的,西方的一些绘画术语是完全不能使用在我们中国的绘画当中,负责是乱了套,这就好比,你去让男人生孩子,你把女人该走的特征加在男人身上,这显然不合乎情理。

散点透视这个概念其实也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他们是根据他们固有的焦点透视进一步推推导出来的,而人家的立场是自己本民族文化,你能现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来衡量中国画吗?显然不可能,我们应当是现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去衡量自己的绘画与西方的不同,我们的文化是可以包罗万象的,西方的文化只能去适应中国文化,而不是中华文化去适应西方文化。
我国的绘画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明确的透视理论,而透视一词几乎在国画中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古人没有提出透视二字,但是我们的古人却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比较朴素的透视原理。南朝的宗炳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提出了具体的关系,比如且夫昆仑山之大,童子之小,迫目以寸,则距离太近,则昆仑山的外形也是看不见的。

如果距离数里,却使得昆仑山全部形象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透视学的基本原理。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纸张展在画案上,以其平面映及远处的景物,因为距离远的,即使是昆仑山这样的雄伟之处,他的形状在纸上任然很小,我们古人就在画面上竖画三寸,就可以当做是现实生活中的千仞之高,横画几尺,就能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百里之遥。
而我国的宗炳所讲的透视其实几乎在绘画中是没有使用的,原因就在于太近似西方的焦点透视法的基本原理,这使得画家们在创作中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有受到束缚的感觉,不能发挥他的淋漓尽致的功能。而且还与建立在庄禅哲学基础上的中国画写意性观点不相符合。而王微的著作讲的就很清晰。他也认为山水画,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般的地图,而是目有不及,故所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所以他才主张山水画要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也就是把自我同化在自然当中,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之中国画的透视我们称他为远近法,也是比较有它的道理,它的使用也是为了在画面构图中表现出空间的关系。一般的绘画形式几乎是在追求三度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果再现物象的前后远近关系,就需要经营出一个有上下左右和纵深的三度空间环境来放置具有长,宽,高三个要素的立体物象了。
大家对子透视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不放提出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8 02:03 , Processed in 0.0091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