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黛玉临终前留下6字遗言,百余年无人解,文学家也说不出所以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05:14: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黛玉临终前留下6字遗言,百余年无人解,文学家也说不出所以然                                                         2023-08-27 11:3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枉凝眉》是曹霑曹雪芹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定下的基调。
词中明确的揭示了宝黛二人爱情的结局。
也正因如此,黛玉在临终前的那句:“宝玉,宝玉,你好……”就引发了后人无限的遐想。

历经曲折的创作过程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本小说能受到如此的追捧,也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让无数饱学之士如此皓首穷经的去研究。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曹雪芹为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呕心沥血。
遗憾的是,一百二十回的原著仅存前八十回。
有人说曹雪芹已完成全书,只是后四十回在传阅过程中遗失了。
要知道虽然彼时印刷术已经被大规模采用,但手抄仍是一般人读书的常态。
付梓印刷费时费力且要有雄厚的财力做支撑。
也有人说曹雪芹尚未完成全书便含恨离去。

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今人都很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从乾隆年间残本的《红楼梦》广为流传开始,无数人在为如此鸿篇巨制没有结局而惋惜的同时,忍不住拿起笔来为它续写。
在古代,读书人的唯一正途是科举。
写小说是一种不务正业,很遭士人鄙视的行为。
因此,位列明朝四大奇书之首的《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许人,至今还是个谜。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耗费一生心血去给《红楼梦》做续,但绝大多数都是狗尾续貂之作,渐渐被时间涤荡干净,湮没无存。

最为人接受的版本是高鹗续的后四十回。
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续作再怎么贴合原著,再怎么文采飞扬,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之所以如此的众口难调,倒不是因为红迷们刁钻,而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写得太精彩了。
他在前八十回的书中运用了一个虽不独特但登峰造极的创作手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也就是说,大观园中的一众人物的结局,在前面的章节里都有暗示。
不过绝大部分并不像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那样,赤裸裸的剧透。
而是一颦一笑之间,只言片语之中,“微言大义”揭露出后面的大场面、大情节。

看似不经意的游春、赏花,看似嬉戏的作诗、品茗,无不为该人物日后的命运走向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与其说《红楼梦》是一本爱情小说,毋宁说它是一部政治小说。
曹雪芹虽然晚景凄凉,可在他的孩提时代,其家境可不是一个殷实可以形容的。
他的曾祖母是康熙的奶娘,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伴读。
凭借这一层通天的关系,曹雪芹祖上三代一直担任着江宁织造这一天下数一数二的肥缺,小时候曹雪芹的锦衣玉食自不待言。
凭借着康熙的享国久长,曹家也着实过了几十年的好日子。

可时过境迁,随着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最终尘埃落定,曹家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皇家内部的斗争之中——以致遭到上位的新皇雍正的清算。
曹家和废太子胤礽,有着千丝万缕或情愿或无奈的联系。
这自然会让胤禛极为不适,雍正其人本就疑心病很重,对这种政治站队明显错误的家族和其背后丰厚的家资,他自然是不能放过的。
家道的突然中落,让年少的曹雪芹还没来得及仔细感受焚膏继晷的富贵日子,便流落到了民间。
他心中是有恨的,但在那个文字狱迭兴的年代,这种对当朝的不满是只字不能提及的。

于是他便利用创作爱情故事,把自己的家事隐晦的穿插期间。
算是一种宣泄,也算是一种鸣冤和自我宽慰。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正因为这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涩的创作背景,要想真正的读懂《红楼梦》,或者说想初窥其门径,对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曹雪芹要隐藏故事的真正含义,又怕读者全不理会其中真意。
于是在开篇安排了两个不甚重要的人物,来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怎样的书。
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
所以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们得格外小心,几字的疏忽就有可能错过雪芹先生精心设计的“真事”。

绛珠仙草的六字遗言
林黛玉死在了宝玉和宝钗成亲的当天。
弥留之际,她强撑细若游丝的病体,挤出了六个字“宝玉,宝玉,你好……”一缕香魂就此消散。
百余年来,无数人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和对《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把握,想确定这没说完的半句话到底是什么。
可谁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众多的文学家、红学家也是一样。
前文提到了《枉凝眉》,曹雪芹在书中有所交代,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而林黛玉原是一株仙界的绛珠仙草。
这仙草因为缺少雨露的滋养日渐枯萎,神瑛侍者见后怜悯非常,整日为它精心浇灌。

终于,仙草得以复生,于是它发下宏愿:“来世要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再造之恩”。
于是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终日以泪洗面的林黛玉就这么合理的出现了。
按说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不至于如此的多愁善感。
虽说少女怀春心思敏感亦是自然,加之小说中的她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之爱,只得寄人篱下,那份辛酸自然也该以泪水调和。
但林黛玉的敏感却超出了一般人能理解的地步,已经近乎矫情了。
元春派人送来几个小玩意儿,别人挑过之后不以为意,欣然接受。
可轮到她的时候,她就要问是不是别人都挑过了。

进而又说,原本别人不挑剩下,也轮不到自己。
于是,基于黛玉幼年失怙的自卑和性格中极度的敏感。
有人猜测黛玉临终的这六字遗言未尽之语应该是“宝玉,宝玉,你好狠心”。
心爱的人在自己病入膏肓之际成婚合卺,一向桀骜不驯的宝玉竟因为宝钗而流俗。
这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都是莫大的打击,何况是那个以泪报恩的绛珠仙草呢?
人在病中本就精神脆弱,说出些埋怨之词也实属情理之中。
另有一种猜测是“宝玉,宝玉,你好便好”。
作为来报前世之恩的绛珠仙草,本就是来为神瑛侍者流干一世眼泪的。

泪流干了,夙愿已完,尘缘已了。
正如林徽因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她是来付出的,不是来索取的。
等到无可复出,自应哪里来便哪里去。
正如徐志摩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是以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未必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遗憾自然是免不了的。
但夙缘已定,命运的脚本早就设定在先,只能空叹造物弄人。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林黛玉是信命的,绛珠仙草是信命的。
以如此诡谲的方式报恩,又以如此惨淡的情景退场,给人留下无限嗟叹的同时,又让人无能为力去设想另一番结局。

雪芹先生的至美残篇
林黛玉的六字遗言出现在现在通行本的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这明显是高鹗所续的内容。
但我想即使是雪芹先生亲自执笔,黛玉的结局也大抵如此。
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在前面的章节早有暗示。
不过高鹗的续作还是有诸多为人诟病之处。
比如书中第五回雪芹先生写道——“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明显的暗示了贾家荣、宁二府最后的惨淡结局。
而在第十三回中,又进一步将时间锁定——“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有人说“三春”指“元春、迎春、惜春”三位贾府小姐(元春、迎春、惜春,加上探春,四位小姐名字连起来的谐音是“原应叹惜”!这简直是对贾府结局的明示而非暗示了。)。
“三春”事了之后,贾家便不可避免的要滑向深渊了。
也有红学家指出“三春”指三年,“三春”过后亦即乾隆三年之后,也就是乾隆四年。
这一年,曹雪芹家确实迎来了重大变故。
使得曹雪芹衣食无着,只能去给人做西宾,当当家教维持生计。
不管是哪一种暗示,或者两种暗示根本就是一语双关,都明白的交代了贾家的结局。

但在高鹗的续作中,却给读者强加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举了!
虽然最后还是出了家,迎合了雪芹先生两次提到的“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一宝玉对黛玉许下的诺言。
这一诺言明显是在告诉黛玉,我非你不娶,或者至少如果造化弄人无缘连理的话,那我干脆就不娶了!
可他成了亲、中了举、生了娃,这个孩子日后还重振了家业。
贾宝玉家族虽然只有爷爷一辈是有世字的,叫贾代某。
但其下各辈虽无字,也还都有共同的偏旁,以明确世系。

宝玉父亲一辈的名字里都是有“文”的,贾政、贾赦;
宝玉一辈名字里都是有“玉”的,贾珍、贾珠;
而贾宝玉子侄一辈的名字里都该是有“草”的,贾兰(繁体写作“蘭”)、贾芸。
而高鹗却让宝玉生了个“木头”——贾桂!
这一定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从高鹗的续作可以看出,其迎合当时统治者和封建统治意识形态的明显倾向。
学而优则仕,即使狂放不羁如宝玉,也会“浪子回头”,一心向学。
再不是那个只知吃丫环胭脂、动辄要摔了通灵宝玉的宝玉。
不光宝玉要如此,他生的儿子也要如此。

不能再如草芥,要如参天巨木,要蟾宫折桂!
在清朝《红楼梦》一度被列为禁书,也许高鹗迎合当时意识形态的续作,在某种程度上对《红楼梦》的得以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毕竟如此续书可以很好的把全书,解释为一个世家大族因为骄奢淫逸而逐渐沉沦,后来又通过后辈的奋发努力,重新振兴了家业的故事。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就可以把《红楼梦》从一本深藏政治目的的“反动”书籍摇身变为劝学的励志小说了。

又或者,至少前后的风格迥异,和逻辑断裂,更加凸显了曹雪芹出神入化的写作技巧。
虽然有所缺憾,却不失一种独特的美感。
正如金庸对《神雕侠侣》主人公的设定一样。
天残地缺——男主残疾、女主失贞,反倒凸显出更强的文学效果。
较之一般主人公凭借主角光环的加持一路开挂,要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雪芹先生个人的悲剧人生,不光磨炼了自己,也成就了中国小说史的巅峰。
高鹗的续作也许在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关于黛玉临终的情形,虽然不大可能跟曹雪芹的妙笔一致,但应该也在大方向上和原著保持了一致。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可爱的,不管现实压力多大,生活怎么不如意,总是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对于小说、戏剧,也总是希望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而《红楼梦》作为曹雪芹血泪家族史在虚幻世界的投影,自然不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即使尽量迎合清代价值观、尽量满足读者口味的续作也不够团圆。
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扛鼎地位。

参考文献:
《泣血红楼》
《红楼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9-20 03:05:42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3-10-12 02:08:07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4 12:30 , Processed in 0.00962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