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众筹买下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家里自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2:57: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众筹买下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家里自在                                                         2023-09-15 09:47                                       

     “我出五元!”“我出十元!”“我出两千元!” 1997年,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处平房里传出了此起彼伏的声音。路过的人仔细一听,这些声音略显颤抖,虽然语气听起来十分激动,但语速却并不快,是有些年纪的声音了。
一群老人围在一起争相出资,会是为了什么事呢,这事虽让人纳闷,但好像也引不起什么会让人放在心上的波澜。没几天,嘉定区的几位老人同时向子女们宣布,要住进自己建的养老院里。这时大家才意识到,老人们几天前原来是在计划一件大事……

慈舟养老院外观
筹建
每个人在面临自己的衰老之前,对衰老的最初了解便是来源于家中的长辈。小时候是爷爷奶奶,成年后,便要面对父母的衰老。在意识到父母逐渐老去的过程中,除了老人的固执,越活越像老小孩,听不得别人不同的意见之外,更现实的问题也随时都在出现。
最明显的就是吃饭的口味不同,人老了口味往往会发生改变。因为牙口不好,老人们相比早年间更热衷于吃甜食和软烂的食物,和年轻人重油重辣的口味往往难以调和。
在1997年的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老人退休前是一名中医,退休后便跟着自己的独子住,由于信佛多年,她常年吃素,但是她儿子正当壮年,工作也辛苦,免不了要经常买些排骨,整鸡一类的肉类补充体力和营养。这样一来,他们两人是一点也吃不到一块去。虽然彼此体谅,但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些拘束。

浦逸敏
另外,老人儿子家的空间也不是很大,出于孝顺以及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需要更精细的休息条件,晚上时浦逸敏的儿子通常会把卧室的床腾出来,自己则睡在沙发上。
每到这个时候,浦逸敏就十分心疼。但对此,浦逸敏的儿子却不甚在意,经常安慰母亲自己还年轻,睡在哪里都一样。
虽然儿子话是这么说,但根据浦逸敏的观察,长时间睡沙发的确让儿子的精神相比之前萎靡了不少。作为一个母亲,浦逸敏十分心疼,她时不时地想:“如果有其它的房子就好了,这样孩子就可以至少每晚有床睡了。”

浦逸敏
想法简单,但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呢。如果她突然提出来要搬出去自己住,儿子肯定不放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她找个离儿子家近些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要住得近的话,嘉定区的房子也不便宜,她也没有足够的钱。
一时之间,这个计划仿佛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浦逸敏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会有解决方法的。之后一段时间,浦逸敏总是忍不住去关注一些关于住房的信息。

养老院内部
这份心思或许是触动到了老天,1997年的一天,浦逸敏偶然间发现了一则房屋出售的通知。房子的地址是上海嘉定外冈葛隆村132号,还是栋二层小楼,原先是当地的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因为一些原因,信用社决定不继续在此营业了,这栋200平的小楼便空了出来。
这栋房子年代有些久远,里面比较的破旧,再加上又比较的偏僻,售价非常的便宜,在当年只卖5万元。这栋房子让浦逸敏看到了希望,她心里隐隐觉得也许自己的计划终于开始露出眉目了。她想买下这栋小楼,作为自己的养老房。
因为小楼有两层,每层都有多个房间,如果仅仅是浦逸敏自己住的话,会显得有些冷清,空间也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时,浦逸敏便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们。她想着,如果能让其他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太和她一起搬进这栋楼,她们既能不孤单,彼此还能有个照应,反而会比跟子女在一起更加自在。

浦逸敏和养老院的朋友们
“抱团养老”的雏形便在这时初步形成了。有了这个想法后,浦逸敏十分开心,连忙去跟自己的老朋友们联络。正巧,她的好友们在和她进行交流后,也都有和她或多或少相似的烦恼,大家都希望能有个自己生活起来自在方便的空间,所以不少老朋友都响应了溥逸敏的建议。
住户的问题解决了,房子的价格也相对不算昂贵,因为是大伙一块住,所以她们决定众筹买下这栋即将安家的小楼。
听到浦逸敏这个提议后的老友们全都对此十分支持,除了真正要住房子的,还有很多暂时没计划抱团养老的,也在能力范围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能帮助老朋友圆梦。她们有的人捐了10元,有的人捐了20元,最多的甚至捐了整整3000元。

老人们共同筹钱
靠着你一笔我一笔地共同出资,浦逸敏和五十多位决定住进小楼的朋友们,成功买下了葛隆村的房子,期待着“抱团养老”的生活的开始。
真实的生活
以浦逸敏为首的这些老人最小的也都已经年过60,但这栋小楼到手后,她们个个都觉得十分激动,内心充满期待与干劲。大家聚在一起出言献策,把原本破旧的小楼精心修缮了一番。
她们把水泥地换成了木地板,厨房和房间也按照大家的设想一点点休整。在经历了看似漫长的等待过后,老人们期待已久的新家终于完工了。
在共同商议之后,老人们决定给小楼起名为:慈舟养老院。因为她们这个养老院并不正规,所以在小楼牌子上写着的是“慈舟养老院筹建办”。之后,老人们便一个个收拾好了行李,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新家。

老人们搬到新家
因为大家几十年来也没有住在一起的经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所以骤然住在一起,一些生活上地摩擦很快就显露了出来。对此,为了大家都能在这里住得更舒心,更长久,浦逸敏牵头给慈舟养老院制订了一些规则。
首先就是金钱问题。有的老人收入高些,希望养老院可以有更多娱乐设施,有的老人收入低些,便不愿意为不必要的开支投入金钱。
在这种情况下,浦逸敏提议,既然大家目前都准备长时间住在这里,太计较金钱会很麻烦,因此,不如大家每月每人交固定数额的钱,一起用。
于是,老人们便开始每人每个月上交100元钱,作为养老院的共同开支。其中,因为主要管事的浦逸敏厉行节俭,在她的影响下,其他老人们便也逐渐习惯了清贫节俭的生活。

慈舟养老院内,用电用水都极为节省。老人们甚至还请求葛隆村村民帮她们在附近凿了口井作为饮用水源,还自己种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养老院成立后,社会各界也对这种新型养老形式十分支持,也经常给她们捐助一些生活用品。长时间下来,养老院攒下了不少钱,这些钱也大多被她们捐了出去,用于重建灾区或者帮助患病的大学生治疗等用途。
除了金钱,养老院对休息时间也有统一的安排,比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一起打扫家务。至于生活物资,也是老人们轮流去买或者子女来送。

养老院的厨房
养老院的一切都在井井有条地进行中,老人们虽然离开了子女,却也过得十分开心。在这里,她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给子女们造成额外的负担,感觉一身轻松。
不过,平静的生活里也难免会发生些小插曲。
老人们毕竟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了,时不时有个小病小痛也是难免的。如果有人得了小病暂时起不来了,浦逸敏会继续行使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给生病的朋友开药。其他老人则会帮忙做饭,端洗脸水,洗衣服。大家在生活中彼此扶持,十分和谐。
除了在小楼中悠闲度日,她们还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附近旅游,放松身心,同时,还会给自己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继续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浦逸敏在村中
浦逸敏就是一个例子,她原本就是一名中医,定居在葛隆村后,每隔不久就会主动为村民义诊,免费量体温、测血压、拔火罐,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真诚的帮助。时间久了,她还被村民们称为“活菩萨”。
实话实说,在最开始葛隆村的大家并不欢迎这群老人的到来,担心她们可能会给村子添麻烦。然而真的和老人们接触之后,村民们才发现自己多虑了。
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中有医生、会计、工人等,都吃过国家饭。在生活中,她们不仅从不主动给别人添麻烦,反而经常热心帮助村民。

养老院的厨房
善良的村民们便同样将这种善意回馈给老人们。在知道老人们烧饭要用铁锅土灶后,不少村民会定期送来一些柴火或者农作物的秸秆。在养老院需要安装窗帘时,有村民主动出面帮她们装修。
无论是孩子,村民,还是老人,大家全都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但是,平静和快乐终归是没那么持久,时间久了,养老院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十周年合照
抱团养老结束
在养老院建立初期,老人之家就已经因为金钱和生活习惯上产生过纠纷。随着老人们和村民们逐渐也变得熟悉,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位名叫刘彩珍的村民是最先和老人们熟悉起来的人之一,因此她很早就自愿来到养老院帮老人们烧饭。但如果她每次油倒多了一点被浦逸敏发现,就会被提醒她用油太浪费了,下次一定要少倒一点。
这种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时间一久,刘彩珍也觉得十分尴尬,她明明是好心,也没有浪费,却总是被说,这让她有些垂头丧气。

刘彩珍接受采访
老人们的内部同样也产生了一些矛盾。浦逸敏最初提出的每人每月交100元的建议,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的显得十分不足。
有些退休金比较高的老人们忍受了一阵十分清贫的生活后,觉得这样苦行僧般的日子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而浦逸敏在金钱上的标准又不容许被动摇,无奈之下,她们只能选择搬出去。
对于搬走的朋友,浦逸敏并不在意,她是真心欢迎想来的人来,所以对于选择离开的人,她也会真诚相送。
除了和村民的摩擦,金钱上的摩擦,无可避免的疾病问题也越发凸显。
刚住进来时,老人们都还不算特别年迈,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一些老人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养老院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措施,纷纷被家属们接走了。

老人们的合照
2004的一天,陪着浦逸敏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老伴也逝世了,这让浦逸敏心里更加难受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想离开。问题是她们想留下,她们的子女也坚决不同意。
徐凤英老人就是要坚决要留在养老院里的一员,但是在她跌倒过一次险些摔倒头后,她的子女说什么也不同意母亲继续住在慈舟养老院了。
就这样,出于各种原因,养老院的五十多位老人或自己选择离开,或被子女接走,葛隆村132号便只剩下浦逸敏一个人居住了。

养老院的井水
哪怕是浦逸敏,最后也没能拗过儿子和儿媳。
“妈,你年纪大了,我和孩子他妈也年纪大了,我俩还一个有高血压,一个有冠心病,有时候自己都照顾不来,就更没法来这照顾你,但我们还是很担心你关心你,实在放心不下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啊。“
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后,2017年3月2日,浦逸敏最终同意离开葛隆村,去往专门的养老院生活。浦逸敏的离开也标志着葛隆村132号那栋小楼彻底没有人居住,重新成为空房。

养老院内老人们互相作伴
那这栋承载了老人们记忆的小楼又该何去何从呢?
小楼去往何方?
自从浦逸敏搬离小楼后,她就一直在思考养老院的处置问题。房子一旦没人住,就会越来越破,她并不希望这件事发生。她们虽然不能住了,但是别人可以住。财产本来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不如把这房子捐出去。
2020年的一天,浦逸敏郑重的将这个想法跟其他几位老人说了出来,大家听后都表示没有意见,反正这房子她们也没法住了,捐出去也挺好的。要知道,这房子当时的市价已经达到500万了,但老人们没有一个人感到心疼。

捐赠仪式
不久之后,这栋小楼就被捐赠给了葛隆村的村委会。村委会的领导们对老人们的善举很是赞赏,还专门为老人们办了一次捐赠仪式。
据他们讲,小楼被捐赠后,将会按照浦逸敏的愿望,继续作为养老院投入使用。村委会会在接手后进行整修工作,估计第二年上半年重新投入使用。
就这样,陪伴了老人们和村民们20余年的慈舟养老院落幕了,但它即将焕发新生,造福更多的老人。

从1997年开始尝试的抱团养老方式至此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未来,这些老人的经历,提供了给了我们每个普通人无比珍贵的思考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位老人都不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12-31 12:04:01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8 19:52 , Processed in 0.00838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