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是国军上将,她17岁时成为我军首位女参谋,59岁又当上副总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9:42: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父亲是国军上将,她17岁时成为我军首位女参谋,59岁又当上副总理                                                        2023-10-16 10:42                                            

发布于:北京市
   
“为什么不让女同志参加参谋训练队?男同志可以干的,女同志也能干!”17岁的陈慕华怒气冲冲地站在毛主席面前据理力争,毛主席看着眼前这个勇敢的小姑娘,觉得她身上有一股不输男儿的英武之气,坚定而真诚的样子可爱极了。

之后,主席笑笑说道:“我觉得小陈同志的想法很好,我看女同志也可以参加参谋训练队,男女平等嘛!”就这样,陈慕华成为了我军历史上首位女参谋,之后又任新中国第2位女副总理,中国人民银行首任女行长等重要岗位。
陈慕华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和叔叔都是国军高级军官,而她本人可以说是印证了毛主席的那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战争年代里,她和无数女战士用自己不如男性强壮的肩膀撑起了革命的半边天,上演了一幅“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美丽画卷。
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传奇女子陈慕华波澜壮阔的一生。
1921年,陈慕华出生在江南小城青田,她的父亲是国军少将,为人正义,叔叔陈栖霞是国军空军第3路军司令员,台儿庄战役时还打下过日军飞机。受父亲和叔叔的影响,陈慕华从小就对革命很感兴趣,读中学时已经是一名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

陈栖霞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南京读书的陈慕华亲眼目睹了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的态度,内心非常愤怒,虽然当时国民政府才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家人也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但是陈慕华依旧对国民党非常失望。
之后,陈慕华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的消息,“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句响亮的口号在陈慕华的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日本人已经打进来了,书是读不成了,她决定去参加革命,去抗日。
陈慕华的想法得到了叔叔的支持,陈栖霞虽然是国民党军官,但是和朱德等人的关系很好,就这样,在叔叔的帮助下,陈慕华认识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林伯渠告诉陈慕华,如果想要投身革命,可以去延安上抗大,只要学半年就可以毕业。陈慕华听完觉得这是个好建议,很吸引人,于是就决定到延安去。就这样,陈慕华搭上了八路军往延安运粮的卡车,这位富家小姐正式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延安的一切令陈慕华耳目一新,那时的延安是全国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思想开放,生活自由而民主,只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陈慕华从小衣食无忧,但是并没有小姐作风,她和战士们一样,没有菜吃就啃干白菜,喝面糊糊,苦是苦,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要退缩。
之后,陈慕华顺利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在来延安之前,陈慕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都是不了解的,只是凭着一腔热情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革命阵营。在抗大的日子,陈慕华参加了共产主义思想培训和学习,之后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38年冬天,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毛主席提出:“要把部队建设成比较正规的部队。”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延安抗大准备办一个参谋训练队。陈慕华是当时班里最优秀的学员,也想报名参加,但是当时只招收男学员,女学员一般安排在卫生护理或者后勤岗位上。
陈慕华对于这一规定非常不满,一气之下,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想法。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眼看参谋训练队的报名时间就要截止了,却依旧没有回信,陈慕华急了,直接跑去找毛主席,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一个17岁的小姑娘,义正词严地质问主席为什么自己不能参加参谋训练队。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陈慕华和其他十位女学员顺利加入参谋培训班,之后陈慕华留在兵团任参谋,也因此成为八路军历史上第一个女参谋。
在参谋训练队里,陈慕华还遇到了一生的伴侣钟毅。钟毅当时刚大学毕业,因为从事抗日工作被日军追捕逃到延安,之后与陈慕华一起在参谋训练队学习。两人毕业之后就结婚了,当时没有条件办婚礼,两人只是收拾行李搬到一个窑洞里就算完成了仪式。之后,两人的婚姻生活一直很幸福,直到1943年11月二女儿出生。

陈慕华与钟毅
当时陈慕华因为叔叔陈栖霞曾是国民党军官的缘故被周围人质问围攻,还把她和家人分开,单独关在一个窑洞里隔离审查。丈夫和大女儿住在延河对岸也是爱莫能助,陈慕华经常被提审,日子也是担惊受怕,根本没有多少精力照顾小女儿。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陈慕华决定将女儿暂时送给别人抚养,收养人是安塞纺织厂的女工王进。
1945年,王进夫妇带着女儿小苹向陈慕华辞行,他们要离开延安了,陈慕华看着还不到两岁的女儿,泣不成声,从此“小苹”和“王进”这两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全国解放后,陈慕华和丈夫钟毅被安排到东北铁路局工作,陈慕华也开始四处打听女儿的下落,可是都是音信全无。王进夫妇这一走就消失了三十多年,陈慕华每次想到自己的二女儿,心里就充满了愧疚。
可能是上天都可怜这对分离多年的母女,197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慕华听到有人说外贸部有一个叫王进的女同志。陈慕华瞬间觉得希望又重燃了,但是害怕又是空欢喜一场,于是她找到一个熟悉王进的工作人员,让他先去王进家里看看情况,顺便打听一下女儿的下落,那人回来后,惊喜异常地说道:“没错!是有一个女儿,大高个,长得很像您!”

陈慕华高兴坏了,赶紧去了王进的家里,开门的老太太正是当年的女工王进,看着昔日襁褓里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陈慕华的眼泪不停地掉,看的王进也是感动不已,她拉着王进的手,哽咽地说道:“你们照顾小苹32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小苹永远是您的女儿,我身边还有三个女儿,小苹就留在你们身边尽孝道,我们之后就是亲戚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由于个人能力突出开始做对外援助工作。中国向来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援助也是为了在国际上获得他们的支持,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和外交封锁。

上任后,陈慕华经常前往第三世界,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她非常重视与受援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求每一项支援项目都要确切落实到他们的实际需要。在会谈时,陈慕华十分注重平等相待,将中国和平友好的形象传递给了各个国家。
1980年,陈慕华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等职位。1985年,邓小平亲自点将,陈慕华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行长,当时她已经64岁。
陈慕华在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期间,致力于银行体制的改革,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第一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大幅发展,金融机构也大量增加,此时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调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成了这一宏观调控中的核心环节。
1985年10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决策,鼓励全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论断,陈慕华提出“经济要稳定、改革要深化”,央行就必须做到“宏观管理、微观搞活、稳中求活”。在她的努力下,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全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已经在国务院连任两届的陈慕华退休,同时卸任央行行长,从这一年开始,陈慕华长期担任全国妇联主席,开启了她的晚年,发挥余热之路。

虽说陈慕华身为女儿身,但是自17岁投身革命,她从来没有做过妇女工作,因此1988年,当中央领导同志告诉她被推选为全国妇联主席时,陈慕华感到非常惊讶,还幽默地说,“你们是不是选错了人,我这辈子没做过妇女工作,现在可是‘赶鸭子上架’了。”
但是真的上任之后,陈慕华又把工作做得非常好。建国后,毛主席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已经在中国存在数千年,根深蒂固,想要铲除并不容易,而女性地位的提升也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在谈及全面提高全国妇女素质的重大现实意义时,陈慕华曾说:“女人的一生,有女儿、妻子、母亲等多重角色,我们现在教育好一个女孩,就相当于教育好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
1989年,全国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局部抽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还有480万学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而这其中女童就占了83%。陈慕华感到十分震惊,这个沉重的数字让她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1989年,在陈慕华的倡导下,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儿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中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专项基金——“春蕾计划”。
作为“春蕾计划”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每年1月1日,陈慕华都会带头捐款。除了自己,她还要求家人每人都要资助一个“春蕾计划”中的贫困孩子,他和全家人每年至少捐助13名贫困女童,累计将近200个孩子。

“春蕾计划”让贫困地区千千万万个女孩重新回到了校园,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男孩读书,女孩养猪”的不公平状况,维护了女童受教育的权利,在维护社会文明和推进男女平等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之后,中国儿童基金会又推出“中国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帮助孩子远离失学、疾病、伤害和犯罪。陈慕华亲自担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在指导工作时,陈慕华强调:“为了孩子,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要竭尽全力,在筹集资金时,要有‘磨破嘴,跑断腿’的精神。我们搞募捐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是为了妇女儿童,所以既要有爱心,脸皮也要厚。”
1998年之后,陈慕华一直担任全国妇联的名誉主席,为共和国的发展发挥着余热。
2000年,针对西北地区常年极度缺水,妇女疾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全国妇联、妇女基金会提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计划,解决了千家万户的饮水问题。2003年,全国妇联又启动了“母亲健康快车”公益项目,派出流动医疗车为西部广大贫困妇女看病,并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这项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妇女的健康意识和卫生健康水平,缓解了西部贫困女性就医难的问题。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纽约举行颁奖仪式,中国妇联由于多年来在妇女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获得“莫里斯·佩特”奖,1995年,陈慕华荣获古巴“安娜·贝当柯尔德”勋章,2003年,陈慕华又获得“宋庆龄樟树奖”。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和头衔,陈慕华并没有骄傲自满,她时刻记着自己是人民的一份子,是女性的一份子。虽然身为领导干部,但是陈慕华从不搞特殊,也不打官腔,上下班都是乘坐公交车,平时吃饭也是亲自到机关排队打饭,没有一点领导架子。

2011年5月12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年之际,为中国妇女儿童慈善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的陈慕华却永远地离开了。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陈慕华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像她的名字那样,“不慕名利,从容风华”,这八个字为陈先生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8 10:11 , Processed in 0.0084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