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尚看到稻农向后插秧,悟出首千古名作,仅4句却句句是至理名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8 04:14: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和尚看到稻农向后插秧,悟出首千古名作,仅4句却句句是至理名言                                                        2023-09-21 09:48                                            

发布于:天津市
   
      许多人对古典诗歌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风花雪月的印象当中,其实,有许多诗歌也是非常接地气的。比如写到关于农村生活的,既有隐逸诗人抒发闲情逸志的仙气飘飘,但也有现实主义诗人关于农业生产实景接地气的描写。
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抒发的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愿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的是清新的山村风光和对丰收的无限喜悦之情,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抒发的是对烈日当空下农民辛勤劳作的深深同情。
辛弃疾的《西江月》写山村生活,其中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事物,就是水稻。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长江中下游一直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早在七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
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经常会写到稻香和插秧的场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就是生动地描绘了江南一家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热闹情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全部出动,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分工合作,井然有序,一家人插秧干活热火朝天,诗歌歌颂的是农家夫妇和孩子们勤劳朴实的劳动精神。

五代时期的高僧契此也写过一首《插秧歌》,但与杨万里的精神主旨不同,在简单的劳动场景中,蕴含着深刻的佛家哲理和人生感悟。
插秧歌
五代契此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契此这个名字或许没人知道,但提起他的另一个外号布袋和尚,肯定是无人不晓了。契此就是布袋和尚的本名,他生活在五代后梁时期,因为总是带着一个布袋四处溜达,所以得了一个布袋和尚的外号。

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他死后还留下了辞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关于布袋和尚的传说有很多,但《插秧歌》却是他留下来的一首实实在在可察的诗歌,就算布袋和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但从这首诗来看,也是对人生参悟得非常透彻,对后世之人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布袋和尚是农家出生,从小就学会了插秧。传说布袋和尚法力无边,具有分身的本领。有一天赵、钱、孙、李四家都来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部应允,不仅分身四处,帮四家都把秧插好了,晚上还分身到四家去吃了晚饭。

回想一天的插秧经历,布袋和尚还随口吟诵出了这首《插秧歌》,插秧对他而言,并非是普普通通地从事一种农业活动,而是在种福田,春日播种秋日收获,就跟积德行善就能得到福报是一个道理。
低头看到稻田里倒影出来的水中天,也是一个能够洗涤人心的意象。水中的稻秧在这水中洗净了以后,才能更加茁壮的成长,就像是人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了,才能够学佛修道一样。

“后退原来是向前”,表面上是描写插秧的场景,稻农门看似是一边插秧边一边后退,但其实每后退一步,都是插完了一颗秧,也是向前进了一步。
这就像人生修行一样,凡事都有两面性,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些事情你看起是在退步,其实却可以取得以退为进的效果,也许退一步只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有更多进步的空间,如果为人处世能够愿意多低下头,多退一步去看,或许能够更加豁然开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 00:46 , Processed in 0.0077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