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无名诗人一生孝顺后母,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03:21: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朝无名诗人一生孝顺后母,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2023-10-14 20:42                                            

发布于:四川省
   
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自古后母和继子便是天敌,能和睦共处的少之又少。
不过唐朝却有一位诗人,以侍奉继母至孝而闻名于世。
此人就是丘为,生卒年、字、号,均是不详,但是关于他的“孝”却是千年流传。
无论是《唐才子传》还是《新唐书》,关于他的记载,必有一句“事继母孝”,可见他一定是极其孝顺继母的。
曾经以为86岁的贺知章应该是唐朝难得的高寿诗人了,后来看了丘为的资料,才发现这位无名的诗人才是唐朝最长寿的诗人,享年96岁,别说是古代,就是在现代也算是顶高寿的了。

虽然他这一生就留下了13首诗,但比很多诗人幸运的是,他有一首诗成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名为
这首诗是他在拜访隐居西山的好友时所写的。
从诗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并没有遇到好友,就像的《寻隐者不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反而是自得其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旷达的胸怀和幽雅的隐逸情趣。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不遇却比相遇更满足的淡然心态,显得这首诗别有韵味。

诗歌开头四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栖身之所。
一座茅草屋坐落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从山下往上走,足足要走三十里。
轻轻地扣响柴门,却没有回应,向屋内望去,只有寥落的的桌案和茶几。
前面两句极写隐者住处之高,表现了其远离尘世之心。
而后两句“无僮仆”、“无僮仆”则是体现了隐者的清幽生活。
短短四句,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者形象便跃然纸上。

接着的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对隐者行踪的猜测。
他到底去了哪儿呢?
也许是驾着柴车出游了,也许是到碧溪上垂钓去了。
远道而来,却无法相见,空负了一片敬仰之意,诗人的心中不可能不失望。
“巾柴车”、“钓秋水”说的都是隐者闲适雅趣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也是诗人所羡慕向往的。

接下来的四句是环境描写,诗人寻友不遇的失望之情已被这清幽之境给治愈了。
青色的小草在新雨的洗礼下,显得苍翠欲滴,漫山的苍松,在晚风的吹拂下,呼呼作响。
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如斯美景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的呢?
诗人原本因为访友不遇,而十分怅惘,但是看到这样的美景也觉得不虚此行。

最后的四句描写的便是诗人的心声,也是全诗的主旨。
虽然无法和隐者交流,但是他已经悟到了那清静之理。
想通的诗人便趁兴而归,不再纠结于和隐者的相聚。
就像《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猷,他在一个雪夜里想起好友戴安道,便登舟往访,只是到了好友的门口便返回。
当时的人都不理解,而他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其实很多时候,古人访友并不在意是否真的能见到友人,他们在意的是那份闲情雅致,这样的闲情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具备的。
这也是为何我们现代人写不出这种诗句的原因吧,毕竟没有那份心境。

整首诗看似是在写隐者,其实也是在写自己,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世俗、悠然自乐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比较新鲜的是诗人是以“不遇”来表现这种心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也许这也是此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一大原因吧。
不知你觉得这首诗为何能入选《唐诗三百首》呢?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4 11:58 , Processed in 0.0077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