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藏大家张伯驹:夫妇一体,千亿国宝捐国家,平凡度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1:15: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收藏大家张伯驹:夫妇一体,千亿国宝捐国家,平凡度日                                                         

2023-10-09 11:48                                            

发布于:天津市
   
                                       

爱祖国高于一切。 ——肖邦
关于爱国,时刻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便是爱国,积极建设祖国,为祖国发展做贡献,这也是爱国,爱国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
但是有一对夫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意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两人将价值千亿的国宝不求回报的捐赠给了祖国,而自己却过着最为普通的生活。
人美,心更美
1898年3月,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张伯驹出生,降临在了河南项城的一户人家,成为了张锦芳的儿子。
不凡的家庭注定了张伯驹不凡的人生。

在张伯驹6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和妹妹一起过继给了他的伯父。
7岁的时候便进入私塾学习,和同龄人一样,每天四书五经的念着,但是张伯驹又和同龄人不一样,他异常的聪明,对待文字有着和别人不同的感觉。
由于年龄小,认识的字不多,并没有被大人发现有不同寻常之处。到了9岁,积累的字越来越多,他竟能出口成章自己作诗了,可谓是“神童”。
张伯驹的过人之处被父亲张镇芳意识到后,便让他与几个表哥一起去了天津新学书院学习,后几年一直跟随父亲颠沛流离,直到1914年才跟随父亲定居北京。
随后他进军过军界,也投身过金融界,但还是忘不了文学界,他喜欢诗词歌赋,热爱收藏。
陪张伯驹看雪看星星看月亮的是他的妻子潘素,张伯驹如此优秀,潘素也不是吃素的。她是当代女画家,1915年生于江苏苏州,其父亲是潘世恩的后人潘智合。

她嫁给张伯驹的时候才20岁,但两人郎才女貌,又和张伯驹志趣相投,俩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讨论不完的诗词歌赋,张伯驹更是非常支持潘素的绘画梦想。
在潘素20岁的那个年代,还是中国重男轻女较为严重的时代,富贵人家的女儿才能去私塾读书,普通人家的女儿根本就没有机会念书,更别提绘画了。
结了婚就得在家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是潘素却不一样,她有丈夫张伯驹的支持,在潘素21岁的时候便正式拜师学习绘画。
有一年著名裱画匠马霁川要将第一古画《游春图》卖给外国人,得到消息的张伯驹非常着急,他不想自己国家的文物流传他国,但自己又没有能力买下来。

求助国家,国家也无能为力,看着马霁川要出的高价,张伯驹既无奈又愤怒,最后他迫不得已将自己的院子卖掉,把《游春图》买了下来。
这对夫妻,不仅郎才女貌,人长的养眼,还有着如此热爱祖国的心,张伯驹与潘素一度被称为近代最美丽的一对夫妻。
千亿国宝归还国家,他不求回报
张伯驹与潘素夫妇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虽然家庭背景不一样,但却有着相同的爱好,都非常喜欢收藏和鉴赏文物,两人毕生的收藏可谓是不计其数,这其中不乏有名人真迹、古董宝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各方面相继发展了起来,张伯驹十分关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为此张伯驹也做出了各种贡献。
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许多古代书画都是由张伯驹无偿捐赠的。
现存世上最早的名人手迹是陆机的《平复帖》,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两件文物,只听“最早”两字就知道价值连城,但是张伯驹捐赠的时候眼睛都没眨一下,看不出一丝心疼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唐朝杜牧大诗人《张好好诗》的真迹,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等等一些书法作品,共计8件,都是张伯驹与潘素夫妇在1956年捐赠给国家的,最后由国家调剂至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夫妇认为这些国宝精粹虽然是他们收藏的,但也不一定要在他们手里,能让后代欣赏学习,这才是传世之宝的价值。
张伯驹后被调去任职吉林省博物馆的第一副馆长,在当时吉林省博物馆没有现如今的壮观,张伯驹看到陈列的寥寥无几的文物有些惆怅。
他再次慷慨解囊,将自己收藏已久的真迹无偿捐赠给了吉林省博物馆。大大小小共计几十件,朝代划分包括元代、宋代、明代和唐代。
张伯驹与潘素夫妇二人前前后后为中国艺术的传承捐赠了许多文物真迹,总价值超过千亿,两人无偿捐赠,没有一丝私心,让国宝传承,利于子孙后代,他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夫妇一体,过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生活
如果张伯驹夫妇没有将国宝无偿捐赠,而是继续收藏着或者将其卖掉,那他们的生活将会是无比的滋润,衣食住行都可以是最好的,他们的后代就算不工作也是不愁吃穿。
但是他们将宝物无偿捐赠了,他们过着的平凡人的生活。
生活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或惊吓。张伯驹夫妇平稳的生活刚过了一年,就遭遇了国内动荡,而张伯驹也被扣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亲戚朋友对此都愤愤不平,而当事人张伯驹却像是没事人,依旧和妻子潘素每日开心的生活着。
1969年,张伯驹被剥夺了职位,只能去农村插队落户,但此时的二人年纪大,身体弱,舒兰地区便因此拒收张伯驹夫妇。

二人走投无路便又回到了北京,可是没有工作也没有户口,两人生活十分拮据,靠着变卖家产与邻居的接济生活着。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78年才得以解脱,张伯驹夫妇被国家予以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在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因病去世,共享年84岁。
章伯钧评价张伯驹:“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是啊,国家少有伯驹,但有一伯驹足矣,中国文学发展至今,张伯驹在这其中有巨大的作用。
他酷爱收藏,但他爱国家又高于收藏,爱国是做为中国人的使命,更是张伯驹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2 14:40 , Processed in 0.0083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