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中山欲更换大清门牌匾,拆除匾额后,背面写着:大明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18:57: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孙中山欲更换大清门牌匾,拆除匾额后,背面写着:大明门                                                         

2023-11-06 09:40                                            

发布于:天津市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来到巍峨的大清门下,感慨万分。
作为清廷国门,它见证了太多历史,历代皇帝便是从这里迈入皇城,踏上了皇权之路。
而今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大清门”此名已不合时宜。
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门”改为“中华门”,谁知下属在拆除门匾后,却哭丧着脸回来,说是改不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匾额改不了名?

大清门
民国建立,破旧迎新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签下退位诏书,自此,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彻底终结。
皇帝退位,总统上台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直呼大快人心。
孙中山上台后,便大举改革,破除人民三纲五常的封建旧思想,革除缠足,跪拜等陋习。
一时之间,人民纷纷剪去长辫子,以示与大清一刀两断的决心。
与此同时,随着封建帝制的推翻,那些为封建王朝所服务的古建筑,在洋溢着平等自由气氛的中华大地上,便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一日,孙中山正在起草政策文件时,房门却突然被敲响。
前来的是一众国民党高层,此次前来正是为了古建筑一事。

他们向孙中山提议,既然清朝已经灭亡,那么这些古建筑便没有留存的必要了,还是乘早将其拆除为好。
孙中山沉思片刻,对众人摇了摇头,表示此举并不妥当。
若是对大量的古建筑进行拆除重建,劳民伤财不说,新国初建,到处都需要建设,若为此事耗费大量钱财并不现实。
但是孙中山又表示,虽然古建筑不会拆除,但其上的匾额却是不可不改动的,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意义十分重大。
听闻此话,众人也不再多说,纷纷表示同意。
送走客人之后,孙中山坐回到办公桌前,思考着此事,古建筑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要更改名称,哪些是需要变动的呢?
良久,他提笔在纸上写下三字:大清门。

打定主意后,孙中山沿着青石砖铺就的古城墙根,来到大清门下。
他环视四周,只见碧瓦朱檐,檐角小兽活灵活现,高大古老的建筑保存得极为完好。
高悬城楼的匾额,乃是用难得的青金石铸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
而如今大清王朝被历史洪流席卷而去,昔日庄严厚重的大清门笼罩在夕阳之下,早已失去往日光景。
这代表了君主集权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民主思想席卷大地。
看着城门上高悬的“大清门”二字,孙中山皱紧了眉,思来想去,他决定将其更名为“中华门”,显示中华民国的新气象。

孙中山
清廷国门大清门
在众多城楼中,大清门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这也是孙中山先生首先想到更换其匾额的原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清朝的国门便是大清门。
大清门是清朝皇城的正南门,建设时皇帝征召了各地的能工巧匠,举全国之力打造了这座精工巧做,构建精妙的城楼建筑。
作为大清王朝国门的象征,大清门非国家大典不得开启。
规制之高,历来只有帝后才得以进大清门正门。
迈入大清门是地位的象征,皇城中人对此极为看重。
垂帘听政四十余年的慈禧太后,一向不可一世却不容许手下人在她面前提及“大清门”。

慈禧
原来,当年慈禧入宫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兰贵人。
按照祖宗家训,身份低微的她自然是没有资格踏入大清门的。
即便之后她当上太后,这件事也成了她挥之不去的痛点,每每想起,慈禧都深以为憾。
后来她不满儿媳阿鲁特氏,打算废除其皇后之位,阿鲁特氏却骄傲地说道:“我是名正言顺地从大清门迎进来的,你无权废除我。”
皇权集中的清王朝曾定下诸多规矩,来维护它等级森严的皇权统治。
其中一条便是:“非大清门入者,不得处置大清门入者。”
从大清门进来的皇后地位尊崇,皇亲国戚和肱骨大臣都不敢私下妄论。
阿鲁特氏便是利用这条祖训,告诉慈禧:我是乘着凤辇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还轮不着走神武门进宫的你来处置。
听到阿鲁特氏的话,慈禧的脸色一下子便难看了起来,却也知道她说的是事实,从大清门进来的人,她废除不得。

阿鲁特氏影视形象
不过那些前尘往事终随大清王朝一起落幕了,曾用来昭示帝王威仪的大清门如今就要更名改姓。
匾额更换便昭示着历史变迁,刚成立政权的国民政府对此事极为重视。
南京市长特意邀请了国民党政要,来为这些改名的建筑题写匾额。
受邀的蒋介石欣然同意,更是为中华门亲笔题名。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考虑到中华门外壁的彩画,经过风吹雨打后褪色严重,又派来技艺高超的工匠,按照原来的样式进行彩画重绘。

蒋介石
由于原匾额做工精妙,所用石材难以寻得,孙中山先生便令工匠直接在石匾背后题上“中华门”。
那日,几名工匠爬上城楼,好不容易把沉重的石匾取下来,准备大干一场。
不料把石匾翻开,背后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石匾上赫然显示着“大明门”三字。
下属连忙将此事禀告上去,孙中山得知此事,也愣了一愣,随后大笑道:“果然老祖宗是有大智慧的,是我孙某人班门弄斧了。”
老祖宗的智慧
大清门其实是明朝洪武帝时期的瓮城,建造之初是为了抵御外敌,加强防守,后来逐渐演变成皇权的象征。
其内共设瓮城三道,城门四处,倘若敌军入城,将领便可利用铁链控制的千斤闸将队伍截开,再逐一击破。
为了打造好这个军事设施,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

就连城墙所用的砖石,朱元璋都派心腹大臣去督查铸造,他还下令每一块砖石都要写上制造人的姓名,以防有人粗制滥造。
正是由于皇帝朱元璋对其质量的高度把控,这一壮阔震撼的巍峨建筑才会固若金汤,屹立百年而风采依旧。
紫禁城五重门,雄伟巍峨的大明门乃是帝王踏入紫禁城的头门。
北有繁华富饶的长安街,廊房百间的千步廊,东有帝王祭祖宗庙,南有文武台,东西对称的建筑如众星拱月般守卫着王城。
等到城楼建成时,朱棣看着华丽雄伟的建筑十分高兴,便让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为之题联。
解缙登上高楼,见四周建筑恢弘,便题下宋代的古诗:“明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朱棣见后龙颜大悦,连连夸赞。

朱棣
可惜,曾照耀大明王朝的明光也会到落日余晖的时候。
崇祯十七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北京城一片喊杀声。
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便以身殉国,大明王朝自此销声匿迹。
同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然而他也不过当了一年的皇帝,便将帝位终结在永昌元年。
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一路南下,击退大顺军大举入关,皇太极夺得政权后,便将原先的大明门更名为大清门。
大概是嫌麻烦,没有选择更换匾额,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在青金石的背面刻铸大清门字样。

皇太极
而百年后,孙中山等人与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显然,这块双面都写就“大明门”和“大清门”的匾额是不能再利用了。
然而革命一周年庆典在即,时间紧迫下,再另寻合适的石材已然来不及。
经过商议,孙中山决定不采用石质形式制造匾额,改为木质匾额。
工匠铸造匾额时,除了使用灰层的地仗材料之外,又用麻布覆其上,使得纵然木材偶有开裂卷曲,也不影响外观。
匾额屡换,最终结局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不久之后,新换上的“中华门”匾额,随着张勋复辟事件而轰然倒塌。
1917年5月,黎元洪正和国务总理段祺瑞进行“府院之争”,黎元洪致电张勋入京来调停。
6月,张勋便借此机会,率领辫子军进入北京。
入京后,他立即派辫子军将国民党政要请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目的:“我此次入京,乃是为了扶清帝上位,光复大清王朝。明日我便奏请圣上复位,希望各位届时能行个方便。”

在张勋的武力威胁下,吴炳湘等人不敢不从,只好答应下来。
7月1日,张勋身着清朝官袍,率领一众保皇党入养心殿,召开御前会议。
12岁的溥仪刚坐上龙椅,他便率众跪拜在地,高呼圣上万岁。
一番做戏过后,张勋便借废帝溥仪的名义公告复辟。
张勋在各地派驻辫子军,勒令人民群众佩长辫,着清服。
而中华门自古便是南京交通咽喉所在,期间车来车往,人群川流不息,他便将此设立为第二大据点。
之后,他考虑到大清已复,满是民国气息的匾额不得不变。
第二日张勋便紧急召集几位工匠,于城门下支高架来拆除匾额,将中华门复换回大清门。

张勋
匾额仍是采用木质材料,但是其样式尺寸乃至悬挂位置,均与清王朝时期的大清门如出一辙。
然而可笑的是,张勋大费周折的搞复辟大业,仅仅维持12天便宣告破灭。
当初张勋复辟的消息一传出,便遭到了舆论的强烈谴责。
进步人士极为愤慨,孙中山亲自写讨伐檄书,鲁迅辞职以抗议。
7月1日张勋宣布复辟,7月12日张勋的辫子军便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所打败。
继1914年袁世凯复辟过后,最后一次复辟闹剧也结束了,事实表明:早在辛亥革命之时,民主思想便深入人心。
为一己私利,反人民意志,逆时代之流,并不可取。

鲁迅
打退张勋后,段祺瑞便让人摘除大清门匾额,金碧辉煌的匾额落在地上,沾满了尘土,此后再无擦拭的可能。
之后,中华门匾额便一直高悬其上,直到1954年才被拆除。
1949年,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被升起,飘扬在蓝天之上。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之声,人民群众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万岁!”
天安门古城区琉璃砖瓦,映照着阳光显得富丽堂皇,万千宫羽列阵飞过更是其中一大美景。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位处交通要道的长安街宽度仅为15米,狭窄的道路不便于人们出行。

1952年,中央决定对天安门进行扩建。
北京各界人士召开会议,对拆除天安门附近的建筑一事进行商讨。
与会人士认为,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军民接受毛主席的检阅,然而因为三大门,游行队伍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经过时,国旗也不得不为之降下。
经过会议商讨决定,为满足扩建天安门的需要,中华门,棋盘街等一干建筑需拆除。
1954年,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华门被拆除,光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76年9月9日,伟人毛泽东于北京逝世,举国悲痛。
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华门遗址上,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占地五万七平方米,汉白玉为杆,花岗石为柱,玻璃为檐,上饰浮雕。
历经一年,庄严肃穆的纪念堂落成并对外开放,以供人民参观瞻仰。

毛主席纪念堂
一座古城楼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而翻阅中华门这一历史,我们看到它多次更名的背后,是历史变迁的痕迹。
中华门曾见证过明清盛世,万国来朝的光景,可盛极一时的王朝也终走向落日余晖,垂垂老矣;
它曾目睹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也笑过复辟帝制的闹剧,最后尘埃落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化为纪念堂静默不语地守护着毛主席。
建筑虽无情,人却有意,而细看历史,便发觉城门匾额变化背后所潜藏的历史深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1 21:38 , Processed in 0.00953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