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启超教子,个个都有大成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19:29: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梁启超教子,个个都有大成就                      2023-12-10 16:40                                            

发布于:湖南省
   
2023、12、10日
题目:梁启超教子,个个都有大成就
来源:大道知行知行堂(2021-01-10 日)
摘录:梁启超一生虽然忙碌,却没有忘记教育子女的责任。他的教子之道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全景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少见的成功父亲——9个成年子女个个成才,其中7人海外留过学,3人当选院士: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参与淞沪抗战;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参与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三女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从梁启超与子女们的相处中,对他的教子之道可见一斑。
(一)
是父亲,也是朋友
梁启超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写给孩子们的家信中,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与孩子们交流时的快乐,而且也真切地体会到他与孩子们待在一起时的喜悦。他总是怀着极大的期待等待孩子们的来信,收到信,就“欢喜得狠很”,收不到信,就着急,就抱怨。同样,他也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孩子们写信,有人说他写给孩子们的信有几十万字,也有人说超过百万,总之是个惊人的数字,但这又不仅仅是个数字,其中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女浓如烈酒般的亲情。他在写给孩子们的许多信中反复提到一点,就是这种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爱。他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事实上,他的这种爱不仅惠及所有儿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写信给二人,表达他的喜悦之情。他写道“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读了整整一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有些醉了,于是“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便在信里和思顺聊起了家常,称赞他的女婿周希哲“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
能和儿女们有这样的情感交流,是梁启超的幸福,而他的幸福还表现在身边这一群“小朋友”,常常给他带来快乐。梁启超嘴中的老白鼻生于民国十三年,梁启超去世时他也只有五岁,还有一个来去匆匆的小白鼻,生于民国十五年年九月,却只活了百余天,他们都让梁启超感受到了亲情的快乐和温暖。
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他的老郭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他念‘少小离家’,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惹得哄堂大笑。他念‘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总要我一个人和他对酌,念到第三句便躺下,念到第四句便去抱一部书当琴弹。”一个人到了晚年,能有童稚绕膝,其乐融融,这种美好,如此难得。
他有时就像个孩子,对儿女表现出某种依赖。民国十七年年秋天,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疾病一直折磨着他,让他感到十分痛苦,听说大女儿思顺要回国了,他很高兴地写了一封信给她“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但因为你事实上既未能回家,我总不愿意说这种话。现在好了,我的顺儿最少总有三五年依着我膝下,还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小小白鼻接上老白鼻—常常跟我玩。我想起八个月以后家里的新生活,已经眉飞色舞了。”读这样的家信,让人倍感温情。


▲ 饮冰室外景

(二)
成功家教的奥秘
梁启超是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他关心每个子女的前途,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怕也是十分罕见的。梁启超不是旧时代包办一切、唯我独尊的家长,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安排儿女的未来,他像一个大朋友,为孩子们出主意,提建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梁启超注重子女的个性教育,极为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尊重子女依据他们的性情选择专业。梁启超尊重儿女们的个人选择,只给建议,从不强求。当初梁启超认为全家人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的,觉得有点遗憾,就建议在加拿大的女儿梁思庄学生物遗传学。这有悖于思庄的个人愿望,生物学始终没有使她发生兴趣。梁启超得知后,尊重孩子的选择,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拘泥爹爹的话。”梁启超最终同意女儿学了图书馆学,后思庄终成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梁启超尊重儿女们的个人选择,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建议他们选择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在子女教育上,梁启超特别注重趣味教育。1922年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演讲中,开宗明义:“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梁启超注重培养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志愿,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梁启超说,“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无趣味则无意义”,强调生活情趣和人生乐趣,鼓励子女培养情趣,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梁启超既是家长、父亲,更是儿女们的朋友和导师,他告诫孩子们无论何时都要乐观积极。在家信中,他说“你们几时看见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以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坚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他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性格,充分享受自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希望子女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不求出人头地,只求顺其自然,率性发展,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乐趣,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
他给思成的信中这么写道:“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告诫思成:“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的毒菌。”他担心思成留学归国后很难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失望沮丧,幵导思成说:“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它侵入。”
在梁氏看来,唤起趣味的目的是要防止“悲观病”,担负起社会责任。1919年12月2日, 梁启超给思顺信中说:“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的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1927年1月27日梁启超又对孩子们说:“中国病太深了,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已的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他还在写给梁思成的信中说:“只要努力把自己学问学够了回来,创造世界才是。”
这种培养乐趣、永不悲观、尽我之责、不求其效、敢于担当的态度正是他极为认同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理念的升华。例如,当得知思庄在国外英文成绩不理想,梁启超极力安慰:“不要紧的,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要鼓足勇气求得真知。”他说“庄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你能在37人中考到第16名,也很了不起的,我很满足。不要着急,只须再努力努力就会好的。”
看上去,梁启超可谓“史上最宽容的爹”,但他并不溺爱,而是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生活的品德,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谅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哩。”“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梁启超希望孩子们以劳作为乐趣:“各人选择趣味最浓的事项做职业,自然一切劳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劳作越有趣。” 他教育孩子们正视生活中的苦难,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他对思顺说:“你们比你们的父母,已经舒服多少倍了,以后困苦日子,也许要比现在加多少倍,拿现在当作一种学校,慢慢磨练自己,真是再好不过的事,你们该感谢上帝。”对于生活的忧患,梁启超告诫孩子们千万不要抱怨,要把它当成考验和磨砺自己的机会,打起精神与困苦作斗争,在一次次的磨练中,让自己更加强大。
在这种教育熏陶下,孩子们真的都能往吃苦路上走。思成留学归来后,毅然选择留在东北大学任教,虽然条件比较恶劣,但仍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绩。在抗战期间,他和林徽因都身患疾病,在四川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拒绝了美国一些大学发出的聘请:“我的祖国正在危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思永走在考古的路上,长年于野外风餐露宿,体力衰弱的他吃尽了苦头,但是从不抱怨,为中国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思礼留学美国期间,靠勤工俭学自己养活自己,在饭馆端过盘子,洗过碗,在游泳池当过救生员,在罐头厂装过罐头。梁思庄早年丧夫,独自一人抚养幼女。孤儿寡母历经千辛万苦到成都燕京大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祖国的图书馆事业奋斗,直到卧病不起。梁思达和夫人俞雪绩抗战时在四川中国银行工作,在矮小的草屋里领略当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真实情境,坚持到抗战胜利。
梁启超一生虽然忙碌,却没有忘记教育子女的责任。他的教子之道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8 06:22 , Processed in 0.0079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