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突厥人差点全部变成汉族,隋炀帝:没必要,有“孝顺”之心就行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05:25: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突厥人差点全部变成汉族,隋炀帝:没必要,有“孝顺”之心就行了                                                         2023-12-22 20:43                                            发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下篇:突厥

第五部分:史书与考古中的突厥

今天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唐朝开明友善的民族政策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44.什么是突厥?隋朝,他们差点全部变成了汉族人

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是6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名称。

突厥于552年消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5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630年,唐朝发兵击败东突厥汗国。6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因功被册封为怀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突厥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也随着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在漠北崛起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583年因隋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并分别在630年与657年被唐灭亡,682年后突厥复国,共立国193年,曾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胁。

5世纪中突厥归附了柔然,是柔然炼铁奴。徙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数百家,后来突厥部落有数万人,多数人来源在周围的铁勒部落人。

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

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余落(户), 势力逐渐强盛,故后来将所有铁勒后裔称为突厥。

552年突厥又击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里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 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28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征发兵马、科税杂畜”。历法以动物纪年。

5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也叫鄂尔浑~叶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

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后,开始被世人知道。据《新唐书》《旧唐书》的《突厥传》,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

630年、657年,东西突厥先后被唐朝灭亡。

680年,南迁的东突厥后北返复国,682年建立后突厥汗国,745年被回鹘灭亡。原来突厥汗国所属诸部乃部分归附回鹘汗国,部分归附唐朝。

突厥兴起前,突厥部落是柔然汗国的臣属。

516年,突厥由高昌北山定居金山,成为柔然锻奴。

522年阿史那大叶护参加了柔然对高昌的战争。

540年,突厥这个名词初次在中原史册见到。

公元550年(西魏大统十六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高车(铁勒)各部五万余帐,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受到西魏的重视。

551年,西魏长乐公主远嫁突厥。

552年突厥打败柔然,阿史那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突厥汗国建立以后,人数比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铁勒人,突厥人的体貌特征也从白种人变成黄白混种。

553年,突厥联合西魏再次破柔然,到554年,突厥基本消灭柔然各个残余部落。

555年,高昌臣服突厥,柔然最后的可汗被杀,突厥的势力延伸到西域。

这时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政权并立,双方均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都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突厥一般采取与北周联盟,共同压制比较强大的北齐,有时候也处在中立位置。

突厥的扩张并没有停止,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浑,征战西域,乃至联合波斯灭白匈奴,今天新疆以及中亚河中地区成为突厥汗国的疆土。突厥强盛时期疆土东到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

569年,随着突厥的扩张,突厥和波斯发生矛盾,遂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

580年,突厥在西域设立小可汗,统管阿尔泰山以西的地区,这是突厥日后分裂的重要根源。

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岁贡。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同时,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583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内战。

在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内战里,我们首先说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是事情,那就是突厥族在隋炀帝时险些全部“变”成了汉族人。

今天吐鲁番地区的高昌政权本是一个汉族士兵后裔为主体的政权,但同样免不了被草原民族的“同化”。从汉宣帝(前91年―前49年)时派士卒携家属往屯田的“高昌壁”,到460年阚伯周为王建高昌国之始,再到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这个汉族士兵后裔为主体的政权虽说一直顽强地保留着汉民族的生活习俗与传统,但在漫长的时光中依然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

麴伯雅,麴氏高昌的第七位国王,他的祖先是从今天的甘肃兰州一带迁至高昌的,据说,麴姓与今兰州一带的曲姓人为一姓。麴伯雅在位时,突厥令其从突厥俗穿突厥服,伯雅不从,但最终在突厥的多方施压下,不得不暂时屈从。后来,为给自己找个“靠山”,麴伯雅想了中原的隋朝。

609年,隋炀帝西巡,麴伯雅领头,组织西域27国国王,佩玉披锦,焚香奏乐,跪在道旁相迎。此后,麴伯雅又随隋炀帝前往长安,并随隋炀帝出征高丽。隋炀帝赐封麴伯雅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并将华容公主嫁给了他。麴伯雅一到属地,便下令全国,要求国民解辫,改穿中原服饰。隋炀帝听到消息后,非常赞赏,下了一道很长的诏书表示赞扬。但麴伯雅去世后,他的儿子麴文泰却从突厥习俗继娶了华容公主。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草原民族内部构成的“复杂血统”,谁强大了就会强令其他弱小民族遵循其风俗、穿着其衣服、变成其族人。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草原民族想要遵循汉族人的风俗、穿着汉族人的衣服,想要“变成”汉族人的呢?回答当然是有。

据《北史》记载,607年,隋炀帝巡视北国,启民可汗与义城公主上表章请求隋炀帝允许突厥,按照隋朝人的样子穿着衣服、饰物,并且法令、器用等都和中国相同。隋炀帝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商议,大臣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让突厥人按照“奏请”去做好了。但隋炀帝却认为此事不可行,声称君子教育别人,不要求改变习俗,没必要用汉族人的习俗来同化突厥。并告知启民可汗沙漠以北没有安静,还要再征战,只要你有“孝顺”之心,何必改换衣服呢?《北史》: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启人及义城公主来朝行宫,前后献马三千匹。帝大悦,赐帛万三千段。启人及义城公主上表曰:“已前圣人先帝莫缘可汗存日,怜臣,赐臣安义公主,臣种末为圣人先帝怜养。臣兄弟妒恶,相共杀臣。臣当时无处去,向上看只见天,下看只见地,实忆圣人先帝言语,投命去来。圣人先帝见臣,大怜臣死命,养活胜于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着也。突厥百姓死者以外,还聚集作百姓也。至尊今还如圣人先帝于天下四方坐也,还养活臣及突厥百姓,实无少短。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帝下其议,公卿请依所奏,帝以为不可。乃诏曰:“君子教人,不求变俗,何必化诸削衽,縻以长缨?”乃玺书答启人,以为碛北未静,犹复征战,但使存心孝顺,何必改衣服也。

随后,在突厥的前呼后拥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空上单于台》。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韧献酒杯。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诗中的“鹿塞”即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鸡鹿塞,单于台与匈奴人用来练兵的地方。隋炀帝兴许被接待得有些太风光,乐过了头,甚至在诗中有些“嘲笑”汉武帝的意思了。但到了615年,隋炀帝再次北巡时,却被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的部队围在围困在雁门。而隋末天下大乱,汉族人归附突厥的不计其数,突厥于是更为强盛(《北史·突厥传》: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

这更加说明中华民族即一个逐渐形成也不能分割的整体。只是人们还是禁不住要问,如果当年隋炀帝同意突厥启民可汗的请求,那会是什么样的呢?回答也许只有这样一句:并非自然地瓜熟蒂落,而隋炀帝不同意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民族融合所需要的。而后来突厥的凶猛,曾经让唐朝一度想要迁都。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

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的这首诗虽然是说杨国忠家族兄妹骄纵荒淫生活的,但也能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长安这个地方美女多。然而,谁会想到呢?美貌出众的女子也曾经让唐初的统治者很是“头痛”。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突厥年年侵扰边陲,掠夺人口和财物。前文说过,唐高祖李渊因为天下初定,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此事,只能委曲求全。(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优容之,赐与不可胜计。颉利言辞悖傲,求请无厌。)因此,有人提建议给李渊说:“突厥多次入寇,是因为我们这里有府库及好女子。如果我们离开长安,那他们的好战之心就会停止了。”(“虏数内寇者,以府库子女所在,我能去长安,则戎心止矣。”)

这话在今天看来有些像笑话,但就当年的情况而言的确是这样的,突厥每每入侵,都会略夺大量的人口与财物而去。和匈奴人一样,人口在突厥那里亦是财富,年轻漂亮的女子当然是他们掳掠的最佳目标。而这也是他们家常便饭式的“传统”。

让人没想到的是,李渊竟然把这条建议当回事了,还派人出门考察,准备迁都(帝使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按行樊、邓,将徙都焉)。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满朝的文武大臣竟然也都赞成迁都的做法(群臣赞迁),只有秦王李世民一人站出来反对,他说:“夷狄自古就是中国的边患,没听说过周、汉因此而迁都的。希望能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将(突厥)可汗擒来。”(秦王独曰:“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 )这话除了说得有骨气、有道理之外,还有“军令状”的成分在里面。

如此,李渊才打消迁都的念头。

擒住突厥可汗是需要时间的,李世民的“军令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十年,突厥当然不会因此而停止侵扰,只要一日不擒侵扰就不会停下来。于是,李渊又召集大臣们商议抗拒突厥的办法。有人提出在今宁夏银川灵武与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即河套地区设置水军防守,也有人说,应该像前朝一样挖沟壕、修长城。长城虽没有修,但沟壕还是挖了,水军还是建了,李渊甚至命令江南船工大造战舰(帝会群臣问所以备边者,将作大匠于筠请五原、灵武置舟师于河,扼其入。中书侍郎温彦博曰:“魏为长堑遏匈奴,今可用。”帝使桑显和堑边大道,召江南船工大发卒治战舰)。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李渊时期,突厥对唐这个新生政权的严重威胁,但到了李世民当了皇帝时,情况便大不一样了。因此,有人再次向他提出修筑长城或者向边疆移民(或请筑古长城,发民乘塞),但他却不以为然,他将内乱的突厥看了个清楚明白,唐王朝因此成为一个大气而充满实力的朝代,没有劳民伤财地修过一寸长城。唐灭东突厥后,他当年立下的那个“军令状”很快便在他的这种胸怀与智慧中实现了。因突厥而起的唐朝北部边患不再,以肥胖为美的大唐女性们也与男人们一起走上了盛唐历史舞台。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除去讽刺之意味,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动的幸福场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4 00:22 , Processed in 0.0082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