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3年徐悲鸿去世,廖静文回忆:他走时睁着眼睛,有三件事放不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03:3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大漠 于 2023-12-27 03:39 编辑

53年徐悲鸿去世,廖静文回忆:他走时睁着眼睛,有三件事放不下                                                         2023-12-26 11:00                                          

  发布于:天津市
   
引言
2015年6月16日晚上,廖静文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2岁。
稍晚一些,她的侄孙廖德根在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清源村老家中悠悠地说:“老姑姑的这一生,全都是为了徐悲鸿而活着。”
看到这里,读者想必会好奇,廖静文是何人,她和徐悲鸿有什么特殊关系呢?今天,笔者带大家走进廖静文的一生。

图|徐悲鸿为廖静文画的画像
01 16岁小姑娘遇上中年画家徐悲鸿
1939年夏天,年仅16岁的廖静文在荔枝飘香的桂林,第一次见到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画家徐悲鸿。此时年轻单纯的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今后的命运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23年,廖静文在湖南省浏阳县呱呱坠地。由于幼年丧母,她是在祖母的庇佑下成长起来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静文跟随家人来到农村避难。正是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她见识到了农民的辛苦,也见识到了人世间的苦难。尤其是在目睹许多孩子因没钱读书只能跟随父母下田干活时,她便立誓要用功读书。
重返课堂后,廖静文学习用功,尤其是喜欢读文艺书籍,最大的志向是能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人。
当时,她的语文老师是毛泽东的朋友周世钊。对于这位学生的文章,周世钊给予了高度评价。每次她写的作文,同学们总是争着看。

图|廖静文照片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当年流传着的这句话,将爱国青年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高二那年,廖静文在红色革命思想的指引下萌生了前往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念头。可她还没有踏上前往革命圣地的征程,便被父亲抓了回来。
高中毕业后,廖静文便跟随救亡图存的洪流来到桂林,寻找机会报考理想的大学。她原本是想要报考桂林的中央美术学院,却因为火车延误错过了报名的机会。为了准备接下来的考试,廖静文便来到文工团,平日里的日常便是排练演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廖静文在报纸上看到重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桂林招收图书管理员。她便随手记下了报名时间和地点。考试那天,她匆匆向朋友借了一支毛笔和墨盒便匆匆应试。

图|革命圣地延安
笔试结束后不久,廖静文突然收到一封信,原来是中国美术学院通知廖静文参加口试。口试当天,廖静文发现面试官便是笔试当天在黑板上写题的人。
只见对方看上去40多岁的样子,脸色有些苍白,眼角已经浮现细密的皱纹,身上穿着依然是那件棉袍,五官轮廓柔和还带有善意。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
面试时,廖静文侃侃而谈,从鲁迅、巴金谈到屠格涅夫、罗尔斯泰,又从古典诗词说到美术鉴赏,徐悲鸿不由得对这位看似懵懂、青涩,实则落落大方、诚实聪明的小丫头刮目相看。
就这样,廖静文便顺利通过了考试。从此,廖静文便踏上了新的征程。除了做图书管理员之外,她还跟着徐悲鸿和他的学生张安治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文艺和绘画书籍。
在亲眼目睹徐悲鸿以忘我的精神为学生授课、埋头作画之际,其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廖静文。在工作中,两人默契又协调,廖静文渐渐成为徐悲鸿的得力助手,主动帮他分担繁琐之事,学着做饭,学着熬红糖水、洗衣服......

图|徐悲鸿照片
02 冲破重重阻碍结为夫妇
刚到重庆时,廖静文举目无亲,三天两头生病。徐悲鸿便带着她去诊所看病,逼着她回宿舍休息。廖静文后来在书中回忆:
“见我皱着眉头喝完药,他会奖赏我一颗糖,剥好了让我张开嘴,小鬼,吃颗糖病就好了!”
徐悲鸿怀着惋惜之情对廖静文说:“如果时间能尽如人意,你再大十岁,我再小十岁该有多好。”
于是廖静文开始渴望生病,渴望在每个寂寥的夜晚有人探望。一次,天色已经黑了,徐悲鸿还没来看她。廖静文还以为他已经把自己忘了,忍不住伤心大哭。
徐悲鸿姗姗来迟,廖静文终于也忍不住表白心迹:“我哭是因为担心你不来了!”徐悲鸿忍不住愣了,随后轻吻她的额头:“我会把我的爱情全部给你,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这样,廖静文和徐悲鸿相恋了。

图|徐悲鸿和前妻蒋碧薇
世界上很多事情是说不清的,正如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做出不少糊涂事,可历史不就是由许多糊涂事编织而成的吗?”
当廖静文的家人得知两人相恋的消息,纷纷劝她离开徐悲鸿,毕竟两人年龄差距太大了,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徐悲鸿还曾结过婚,膝下还有两个孩子。面对巨大压力,廖静文强忍着泪水,给徐悲鸿写下了离别信。
让廖静文意想不到的是,徐悲鸿并没有很生气,只是对她说:“你无需为我考虑,做你想做的一切吧。我原来不应该爱你,你是这样年轻,我很怕不能给你幸福。”
越是爱他,廖静文越希望自己成长地越迅速。1943年,年仅20岁的廖静文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
在步入大学后,廖静文发现学校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日记中,廖静文写道:
“他不在身边,我上课时想着他,夜里做梦还是他。”

图|金陵女子大学
1944年的某天,廖静文像往常一样在课堂上课,眼神在突然飘向窗外时发现徐悲鸿就坐在草坪中央的石凳上,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吗!还没来得及下课,廖静文便飞奔离开教室。
原来,徐悲鸿在成都举办画展,这才有机会来探望她。可就在结束这次成都之行之际,徐悲鸿由于过度忙碌病倒了。廖静文得知他生病后,匆忙来到他身边悉心照顾。此时她突然意识到:徐悲鸿身边需要一个人来照顾他。
就在徐悲鸿即将动身前往重庆的前一天,廖静文做了一个决定:陪徐悲鸿一同回重庆,尽快和他结婚!从此,廖静文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着他、陪着他。
1946年1月14日,徐悲鸿和廖静文跨过了重重阻碍结为夫妇,并在贵阳举办了婚礼,由郭沫若和沈钧儒为两人证婚。婚礼上,徐悲鸿看着妻子说:“以后不许叫我先生了,今后应该叫我的名字。”
当天,很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上海报纸特地登了一则启事:
徐悲鸿、廖静文在筑订婚,敬告亲友。

图|廖静文夫妇
从此,徐悲鸿算是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这年夏天,廖静文和徐悲鸿、李济深乘船赶赴南京。途经上海之际,两人在郭沫若家中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鼓励徐悲鸿北上担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徐悲鸿欣然领命,他们随即折返来到北京。
抗日战争胜利了,徐悲鸿有了一个新家,他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愉快和平静的,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虽然困难重重,心中却信心百倍。
他们来到北平后,徐悲鸿虽然在整顿学校工作上遇到困难,尤其是面临着北平美术界保守势力的挑战,依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946年9月28日,廖静文由于劳累过度,生下了尚不足月的孩子小鸿(即徐庆平)。次年11月,廖静文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徐悲鸿将其取名为“芳芳”。

图|徐悲鸿夫妇和孩子
廖静文不仅需要照顾丈夫、儿女,应酬亲友、管理家务,还要一边整理徐悲鸿的收藏书画、练习书法、学习史论......
日子在一天天平淡中度过,徐悲鸿夫妇在经历了1948年冬到1949年秋后这样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重要时刻。
03 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廖静文悲痛欲绝
新中国成立后,廖静文和徐悲鸿一同见到了文艺界的许多朋友,还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而徐悲鸿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忙,身为妻子的廖静文惦记着徐悲鸿的身体健康,但也无可奈何。
1951年,徐悲鸿正准备构思一幅名为《鲁迅与瞿秋白》的油画,准备参加一系列活动。就在这时,让廖静文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徐悲鸿因患有脑溢血症导致半身瘫痪,甚至连说话也很困难。
在医生治疗和廖静文的日夜精心照料下,徐悲鸿在四个月之后才能勉强从床上坐起来。从一医院回到家后,徐悲鸿依旧需要静养,廖静文每天帮他按摩、打针,闲暇时间还给他读小说、读报。

图|廖静文和徐悲鸿
1953年春,徐悲鸿在经过一年多的疗养后终于能下床活动了。刚刚能行动,徐悲鸿想着重返讲台,向过去那样为学生授课。
这一年的9月23日,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休息期间,周恩来见到徐悲鸿,劝他赶紧回家休养,但他还一直坚持到了会议结束。
就在徐悲鸿参加欢迎波兰代表团的晚宴时,突然感觉不适。这次又是脑溢血,左半肢体瘫痪了。正在家中准备中秋节的廖静文收到丈夫病重的消息,急忙赶去医院。
到了医院后,廖静文只见丈夫脸色苍白。见到心爱的妻子,徐悲鸿深情地询问孩子们为什么没有来,还用右手示意写遗嘱,可已经为时已晚,徐悲鸿的身体正在急剧恶化,随后陷入昏迷状态。
廖静文连续两天三夜守候在丈夫窗前,看着睁着眼与病魔抗争的丈夫,只见他眼神呆滞,已经听不到妻子的呼唤。

图|徐悲鸿夫妇
1953年9月26日凌晨2时52分,徐悲鸿的心脏彻底停止跳动,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朋友、事业、学生。
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廖静文怎么也不能接受两人整整十年的婚姻就这么结束了。抱着丈夫的遗体,廖静文痛苦地呼喊着:“悲鸿啊,你赶紧回来吧,和我一起回家吃饭,孩子们都在等着你,你怎么不回答我......”
忍着巨大的悲痛,廖静文来到太平间给丈夫换衣服。在他的口袋中,廖静文摸出了一个跟随他三十多年的老怀表和三块水果糖。
事实上,那三块水果糖是他带回家给妻子和儿女的小惊喜,但他却没有实现。想到这里,廖静文止不住泪如雨下。
在中央美术学院礼堂举办的追悼会上,廖静文最后一次见到丈夫的面容。一边的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久久站在那里安慰着她,全校师生也参加了守灵仪式。

图|徐悲鸿一家人
徐悲鸿去世时,廖静文此时还不满30岁,今后的日子应该怎么继续呢?据她后来回忆:
“悲鸿是睁着眼睛去世的,他有三件事放不下,不放心自己的一双儿女,放不下自己的事业,更不忍离开自己。”
在那些日子里,廖静文前前后后受到许多慰问,其中还包括毛主席。徐悲鸿去世不久后,她含泪整理了丈夫生前的遗物,并将其留下的1000多幅画作统统捐给国家。在整理遗物期间,当她看到丈夫生前一幅奔马画作,并将其托人送给毛主席。
04 廖静文用一生怀念徐悲鸿
悲痛之余,廖静文想起了丈夫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益且高尚的东西。”
当初她为了协助徐悲鸿完成事业毅然离开金陵女大,如今是否还能重返校园呢?当她和罗工柳教授谈了这个想法后,对方立刻将意见向文化部领导人传达。时任总理周恩来听闻此事,当即表示支持。
就这样,廖静文便来到北京大学读书。

图|徐悲鸿正在作画
同年12月13日的上午,正当廖静文正在上课时,忽然有人来教室找她,找她的人会是谁呢?
当廖静文来到校长办公室时,一个陌生的男子立刻起身站起来。在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后,她才明白一切。
原来,毛主席在收到廖静文寄来的画作后,当即写了一封回信交给秘书田家英。田家英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离开之际,毛主席还特地嘱咐:“告诉徐悲鸿的遗孀廖静文同志,一定要把她丈夫留下的一双儿女抚养成人。”
就这样,田家英带着毛主席的嘱托来到北京大学找到廖静文,并将亲笔信交到她手中。廖静文郑重接过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静文同志,十月间的信和徐先生所绘奔马,早已收到,甚为感念。兹派田家英同志询问你们的情况,如有困难,请告之为盼!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图|毛泽东写给廖静文的亲笔信
读着毛主席信中的内容,廖静文的眼泪再次忍不住决堤,最终忍不住啜泣。眼泪止住后,她像田家英转达了自己感激之情并表示:“请毛主席放心,我一定会将孩子们照顾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志。”
廖静文趁着放暑假之际,来到丈夫生前的故乡宜兴、上海等地,踏寻他当年的足迹。1957年,廖静文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在工作期间,他收集了关于丈夫生前的资料,并为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做准备,包括写一本关于徐悲鸿生平的书籍。
1983年,徐悲鸿纪念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过问下在北京西街口大街西正式落成。与此同时,她撰写的《徐悲鸿一生》也终于出版问世了。
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廖静文花费了巨大的经历。而促使她完成的动力,是对徐悲鸿的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崇高的责任感。

图|廖静文在徐悲鸿纪念馆
此后,廖静文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代表等职务,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庆平继承了徐悲鸿的遗志,留学归国后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后担任徐悲鸿纪念馆副馆长职务;女儿芳芳留学法国后,也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宣扬父亲的艺术成就。
在短短数年间,廖静文在出版徐悲鸿各种文集、画册的同时,还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展出,既宣传了徐悲鸿的艺术成就,还促进了文化交流。
1995年,廖静文还一手组织了“徐悲鸿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四处奔走筹款,许多学者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祝贺。
对于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廖静文的目光是深远的,她以徐悲鸿纪念馆为阵地,每年创办进修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此外,她还和儿子徐庆平创办了“徐悲鸿艺术学院”。

图|徐悲鸿儿子徐庆平
随着廖静文年岁渐长,再加上身体原因,她逐渐将身上的担子交给儿子徐庆平。虽然比原来轻松不少,但她还是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馆内外的活动,这些都和徐悲鸿脱不了关系。
由于年老多病,儿女们各自成家,廖静文一个人倍感孤独,对徐悲鸿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刻。每逢清明时节,她都会来到徐悲鸿墓前大哭一场。每到夜半阑珊,她总会捧着徐悲鸿的遗像默默流泪。
2013年,廖静文90岁大寿之际,前来贺寿的一位宾客对她说:“徐悲鸿先生并没有离去,您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他便成为了长生不老的传奇。”
听完这句话,泪水悄悄划过廖静文的脸庞,她缓缓说道:“如若有黄泉,我在百年之后与他相见,我要将自己的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我这60多年来的思念......”

图|廖静文追悼会
廖静文曾说:“他在天堂里,我去天堂里找他;他在地狱中,我去地狱中寻他。”2015年6月16日,廖静文去世,她终于能在黄泉和爱人团聚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9 02:39 , Processed in 0.00919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