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种菜的中国农民,创业三十年,如今怎样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02:5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种菜的中国农民,创业三十年,如今怎样了                                                         2024-01-05 12:01                                            发布于:天津市
   
                                一、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有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子叫南寒村。南寒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地少人多,全村110户中有1/5的农户是低保户。
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 外欠债务多。村里的年轻人初高中一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他们说:“我们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想再回到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了。”
1991年的7月,村里20岁的好孩子张华满怀希望地参加高考,想道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分数下来他却落榜了。当天晚上,张华痛苦万分,彻夜难眠。他一个人躺在被窝里暗自悲伤流泪:“自己从来到人世间,妈妈就病逝了,靠着父亲含辛茹苦一手把自己拉扯大,从小就没有得到任何的温馨和幸福。”
童年的记忆,对于张华来说,除了寒冷和饥饿,没有任何色彩和光亮。
张华渐渐长大了,他显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父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从小学读到初中,又完成了高中学业,他对大学充满了希冀。然而,他在高考中却失利了,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他也不想去读普通的三本。
张华苦苦地想了几天,决定去俄罗斯闯荡,寻找自己的创业梦想。
1992年的11月,黑龙江的严寒季节到来之际,张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黑土地,他带着向亲属借来的2万元钱来到俄罗斯海参崴市。

可是令张华没有想到的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很穷,这里的物价比中国高得多。
俄罗斯人的主食是面包、洋葱、土豆。可是除了面包的价钱和中国差不多以外,其他蔬菜的价格大约是中国的2到5倍。
张华经过考察后,来到普里斯坦这个小镇。开始做起了倒卖冻梨的生意。
普里斯坦原本是军事前哨站,后来逐步发展成军事小镇,当地的军人和居民很喜欢吃冻梨。
因此,张华将自己借来的2万元钱拿出一半,从绥芬河口岸过货运到这一小镇,他挎筐走街串巷,可是他卖了好几天,只是星星点点地卖掉了一些。
他想:“这样不行。”于是,第二天就雇了一个当地的俄罗斯司机拉了一车冻梨去卖。由于货多,镇上的军人和居民纷纷购买,这一车冻梨一上午就卖掉了。

张华非常高兴,可就在收工返回之际,司机倒车一不小心,车栽进路边的深沟里。司机当时就被撞晕了,张华也被梨筐压住了身体,只有头部留在了外面。
他拼命呼救,好在几位过路的俄罗斯人看到,及时把他救了出来。
当时张华被摔得鼻青脸肿吭没吭一声,而是先把司机送进了附近医院,仅医药费他就花了8000元钱,他自己抹了一点外伤药水就回来了。他身上仅有不到2千元钱。
张华没有气馁,他坚持卖冻梨。转眼到了春天,天气逐步转暖。这时,张华的梨卖不动了,他眼睁睁的看着仓库里的冻梨化成了紫色的水,流淌了整整一地。这一次失败,他真的身无分文了,怎么办?
张华想回到绥芬河,可他又无言去见自己的父亲和乡亲们。
没有办法,他只好咬着牙,来到海参崴渔港做力工。海参崴是著名的海参产地,这里的扇贝、帝王蟹、虾爬子等海产品十分丰富。

张华干了几个月后,积攒了一点钱,决定自己去卖鱼。
这年的7月,张华在朋友那里借来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到距离十多公里外的海参崴鲜鱼批发市场贩鱼到市场来卖。
尽管他起得很早,车子骑得飞快,却被骑着摩托车的俄罗斯鱼贩子超过,因此他时常上不到好鱼,上不到好鱼不怕,那就慢鸟先飞。于是,他每天早上2点钟就起床,匆匆忙忙地奔向批发市场。
因为是在露天市场,又是炎热的天气,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头都疼,鱼卖不了,就要腐烂,他又没有冰柜储存。
没办法,张华只好操着半生不熟的俄语,拼命地喊叫。喊得他口干舌燥。有时他照顾不周,就被俄罗斯的小偷把他的东西偷了。今天不是丢雨衣,就是明天丢秤杆,后天干脆就丢鱼。
鱼实在是没法再卖了,吃了一个月的辛苦,换来了只是1千块钱,张华觉得这行自己不能再干了。
二、
这年的秋季,张华不想回国了,为了使自己度过这一漫长的冬天,他来到附近的农场,走进田野里,捡拾俄罗斯人收割后的庄稼。什么玉米、黄豆他都一起拾捡,把豆技、豆荚捡净之后,再去挖老鼠洞取豆粒。

这样起早贪黑地捡拾粮食,十多天下来,他的膝盖磨出了血,手掌划出了口子,鞋子都露出了脚趾头,脸晒得和黑人一样,瘦得让人都不敢辨认,不过总算积攒了一些过冬的口粮。
接着,张华就去中国人在海参崴开办的美食城,找了一份清洁员的工作。主要负责一二楼的楼梯和大厅、卫生间的清洁工作。
由于这个酒店的生意特别好,他要一刻不停地用大拖布擦地。可是经常有中国的游客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卫生间的便池里,使狭窄的下水道经常被堵塞,有时一天要堵塞多次。
张华只得用手动螺旋钢丝来通下水道,经常手臂一同伸进下水管道,脸部也常常被溅上粪水。
这边卫生间刚刚忙完,那一边的楼梯和大厅又需要清扫了,他楼上楼下忙个不停,一整天累的腰酸背痛,浑身是汗。因为张华干的工作极为埋汰,吃饭的时候他怕影响别人的食欲,便主动一人到旁边去吃。

有一天,张华正在拖地,忽然,一个矮胖的中年男人慌慌张张跑来说:“我的钥匙掉进便池去了,不论多少钱,一定帮我把钥匙取出来,我没放水冲!”
张华急忙赶过去一看,便池里并没有钥匙。于是,他把坐便撬开,把螺旋钢丝伸进去终于找到了钥匙。胖男人欣喜万分,拿出200美元来酬谢。被张华婉言谢绝。
张华的这种诚实和不怕苦的精神,深深地赢得了在俄的中国老板的赏识。老板得知张华在经营生意上的失败,便鼓励他,支持他,承诺帮助他东山再起。
1994年年初,张华在中国老板的支持下,离开了与他朝夕相伴的打工队伍。他从海参崴走出来,来到他最开始起步的普里斯坦小镇。中国老板帮助张华向当地镇政府提请申办独资企业。

当时,俄罗斯对于外国人的企业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要申办一个公司,手续十分繁琐,需要到莫斯科去审批。况且一个中国农民想要在俄罗斯创办独资企业,那就难上加难了,要想办企业,就得有公司取得法人资格。
为了尽快办理审批手续,张华通过中国老板在俄罗斯的朋友用高薪聘请了一名俄罗斯律师,帮助他不到3个月时间就将审批手续全部办理完毕。俄方正式批准了张华申办的别尔沃列琴斯基区种植养殖场。这是海参崴第一家由中方投资兴办的外资企业。
企业成立的这天,中国老板、俄方当地政府官员及相关领导都前来祝贺。
于是,张华便将自己打工时积攒的一点钱和朋友资助的资金集中起来,对别尔沃列琴斯基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之后,他毫不迟疑地办起了年孵化能力5万只鸡雏孵化场,同时,在国内又购置一套孵化设备。

在当地以每个种蛋一元钱收购种鸡蛋,当年孵化鸡雏5万只,每只售价3元,每只纯净利润1.5元,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7.5万元。
三、
有了这一经济基础之后,张华又把眼光瞄准在俄罗斯的农业开发上,他看到俄罗斯市场的蔬菜自产较少,特别是西瓜,都是从中国过境的。于是,他马上与当地俄方达成了协议,租种了俄罗斯90亩弃耕地。随即,张华回到家乡,将会种西瓜的两名亲属聘请过来种植西瓜。
在种植和田间管理期间,张华在国内请来一名技术员,他们吃在田间地头,住在搭建的临时窝棚里。他虚心向技术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白天,张华和技术员一起灌水、施肥、中耕除草,杀虫治病,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好记录。到了晚上,他又和技术员坐在桌子旁、分析情况、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天热蚊子多,他们就挥扇驱赶;瞌睡来了,他们就用凉水冲头,几乎每晚都是十一二点入睡。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们直到拂晓为止。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张华在原有一名技术员的基础上,又聘请了一名蔬菜种植技术员,并与他们签订了合同,实行了超产分成制度。

在当年的蔬菜生产中,技术员认真分析了俄罗斯蔬菜市场供求情况。他们提前制定了蔬菜生产计划,严把育苗、定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确保了蔬菜提前育苗,提早上市。
当年,这些西瓜以亩产5000斤的产量喜获丰收,总产已超过40余万斤,他们的西瓜口感好,皮薄鲜嫩,个头均称深受当地俄罗斯居民的喜爱。
为进一步扩大销售,张华采取设点和分散销售的办法,许多俄罗斯人甚至不远百里成群结队的来到地里,当场挑选当场验个。
他们以每公斤2元人民币的价格销售,不到半个月时间西瓜就销售一空,这一下子张华种植的西瓜纯收入就达25万元。

随即,张华又扩大了农业开发规模,又租种了土地1500亩,增加了马铃薯、圆葱、大豆三种作物。圆葱种植了30亩马铃薯、30亩西瓜、120亩大豆。1320亩当年各种作物均获得了好收成,纯收入已达50余万元。
张华在俄罗斯大搞农业开发成功了,他的名字叫得也越来越响了,他的成功经验传得也越来越远了。
可是光靠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他需要人手,于是他就让自己的父亲和自家亲友一共5人再到俄罗斯来帮忙。
到了秋天,张华的亲属们每一个人都乐呵呵地揣回来两万元,这几个人一回到村子,连家门都没有进,就被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乡亲们纷纷打听他们在俄罗斯的吃住行和种植业的发展。张华一一向乡亲们讲解。
附近村屯的老百姓听说张华在俄罗斯发了大财,一传十,十传百。张华在俄罗斯发大财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在周边各个村屯传开了。
一时间,张华家的屋里,每天院子里都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在这里,齐聚着本村的、外村的、外乡的、外县的农民们。
张华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他顾不得在国外长途奔波带来的疲劳,亲自把关,选定了80名农民,然后他用20天的时间,为这些农民补习日常生活中的俄语,后又与俄罗斯方签订了4.5万亩土地承包合同,租期为49年。

张华自己经营1.5万亩,3万亩承包给这些农民兄弟。
春节刚过,他就率领80多人的农民队伍,意气风发地开进了俄罗斯海参崴,到了秋天,张华说到做到,每一位农民都乐呵呵的怀揣着3万多元钱回到了家乡。
此时,张华沾沾自喜,相反他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第二年他在俄罗斯海参崴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千头养猪场,又安排了国内30多名农民就业。
到2001年,张华在俄罗斯海参崴已经建设占地面积15公顷的大型砖厂,同时还利用自产大豆,玉米,桔杆等农产品,建立一个综合型的饲料加工厂,这个时候,他的企业已经安排300名中国农民工就业。

而今,张华在海参崴已经成立了赴俄农业协会,他将在俄分散经营的劳务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国赴俄劳务人员农业协会,实行统分结合,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赴俄劳务人员搭建就业发展平台,成为中国农民在俄罗斯创业的成功典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9 13:44 , Processed in 0.0089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