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家庭越过越幸福,从戒掉这4种语气开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7:21: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家庭越过越幸福,从戒掉这4种语气开始                                                         2024-01-12 08:40                                            发布于:江西省
   
                                

作者:白桃乌龙茶(富书作者)

俗话说:“一个人说话的语气,比讲话的内容更重要。”
温和的语气令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恶劣的语气则令人如芒在背,愤懑不已。
提升家庭幸福感的方法有很多,而戒掉这4种不良语气,绝对是重中之重。

命令的语气 发号施令通常是上级和长辈的权利,下属或晚辈如果没有表示恭敬和顺从,就会遭受难以抗拒的怒火。
但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很少有人愿意成为受支配的一方。
即使照做,也难逃意志扭曲,自由受限所引起的不满。
有不满,就会有对立;有对立,就容易产生矛盾;有矛盾,就容易引发冲突。
对家人发号施令,无异于发出对抗邀请,结果必然是迎来最直接、猛烈的对抗。

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将军退休后,改不掉职业习惯,一言不合就对亲人大声喝令,俨然一副战时总指挥的模样。
有时被反驳得无言以对,他便恼羞成怒,喊道:
“我是军人,是一家之主,你们都要服从我的命令!”
咄咄逼人的态度,让老将军和家人的关系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倔强、不服管,于是父子二人经常吵架,弄得家里不得安宁。
命令的语气背后,往往是难以克制的控制欲,有的人习惯了掌控一切的感觉,索性在家也扮演起领导的角色。
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对外再怎么强势,任性,在家也不可能被无限惯着,总归要收敛性子,照顾家人感受,否则等待他的,将是家庭关系的破裂。
无论男女,都要明白伴侣、孩子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彼此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亲人之间从来就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引导与被引导关系,一方心平气和地提出合理建议或请求,另一方才愿意配合做出行动。
就算对方不配合,也不该以强硬态度逼人就范。
在家中发号施令,无异于制造压迫,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要有反抗,就必然存在争斗。
当一个本该温暖的家庭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么亲人之间的温情也将随之荡然无存。

反问的语气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这样一幕。
宋倩发现女儿英子逃学后,怒不可遏,不由分说便开始说教,发脾气。
起初英子低头认了错,表示不会再犯,但宋倩并不领情,反而继续斥责女儿。
眼看母亲情绪越来越激动,英子慌了,赶忙为自己辩解,不料这只是火上浇油,已经红了眼的宋倩几近癫狂,丢出的一连串“反问”如同子弹一般,结结实实地打穿了英子的心。
“我逼你什么了?我做什么都不对是吧?你还有没有良心啊。”
“你觉得我不配当你妈是吧,那你怎么不去给别人当女儿啊?”
“犯错就是犯错,你怎么一点反省都没有?”
从英子视角出发,这场对话几乎只是宋倩单方面的精神掌掴,本来英子心里有委屈,也有愧疚,但是在母亲的紧逼之下,她实在忍无可忍,索性豁出去,和宋倩拼了个两败俱伤。
而从宋倩角度来看,她只是想让女儿反省错误,没承想自己情绪失控,因几句“反问”彻底引爆了一场家庭战争。
日常交流当中,反问的语气一出口,就会产生人身攻击的效果。
为什么“反问”会具有攻击性?
因为它不单纯是一种反驳,其中还包含了不屑和轻蔑,甚至是挖苦讽刺。
一句带有情绪的反问,言下之意是:你不仅错了,还很无知,愚蠢。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一句台词:“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的那些优越条件。”
不少家长以成年人的标准去审视孩子,殊不知孩子必然是偏幼稚的,容易犯错的。
很多成年人自己都做不到八面玲珑,白璧无瑕,何况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引导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是理解与包容,而绝非是嘲讽与攻击。
与家人沟通,尤其在子女教育方面,应慎用反问句。

不耐烦的语气

建立良好的关系,靠的是尊重。
维持良好的关系,则需要尊重加耐心。
有耐心的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且不失家长的尊严。
没有耐心的父母,只会牢骚满腹,独断专行,成为孩子无法回避的“暴君”。
看过一个视频。
胡可带儿子小鱼儿去逛超市,小鱼儿紧抓着一个玩具不放,想把它打开,胡可斩钉截铁地表示,一定要等到付完钱后才能把玩具打开。
小鱼儿眼看妈妈不同意,就开始大哭大闹,试图靠撒泼来达成目的。
然而胡可没有任何表态,只是目光淡然,静静地看着儿子哭闹,没有表现出一点烦躁和无奈。
等到小鱼儿情绪恢复正常,胡可才缓缓开口,心平气和地跟儿子讲道理。
小鱼儿没有再闹腾,乖乖跟着胡可走向了收银台。
相比于成年人,小孩子的情绪更丰富,也更不容受控制,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时,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只好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打断孩子的情绪输出。
结果,孩子要么反应更加激烈,让场面更加无法收拾,要么从此变得沉默寡言,让亲子关系滑向低谷。
真正聪明的父母,对孩子既不纵容、溺爱,也不会苛责、打压。
他们会保持耐心,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孩子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实现个人愿望,从而实现亲子的共同成长。
耐心和关注,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抱怨的语气 抱怨是一种慢性毒药,会一点一点腐蚀掉内心的积极能量。
没有人希望身边有个怨气“泄漏罐”,也没有人会无条件、无限制地“吸收”一个人的怨气。
抱怨如此遭人嫌,是因为抱怨者从来不想着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将责任外推。
而抱怨对象始终是被谴责,被审判的一方,不仅要接受控诉,还要被催促着“赎罪”。
事实上,犯错的人本可以在愧疚心的驱使下改过自新,但抱怨只会抹杀掉愧疚,从而激发叛逆心理。
看过一则案例。
一位妈妈为14岁儿子厌学的事情感到焦头烂额。
儿子刚上初中没多久,就变得十分暴躁,不仅拒绝沟通,还总是和父母吵架,弄得一家子都不得安宁。
有一回吵架,儿子甚至将妈妈推出房门,让她摔在了客厅地板上。
出现这样的家庭闹剧,和这位妈妈的“抱怨式教育”有直接关系。
她日常对儿子的说话方式是这样:
“你成天就知道玩,太让我失望了!”
“期中考试成绩那么差,你对得起爸爸和妈妈吗?”
“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没良心的孩子。”
面对这么多抱怨,成年人估计都难以招架,何况是一个正处青春期的敏感少年。
这位妈妈想让儿子好好反省,殊不知在儿子眼里,她只是在不停地发牢骚,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儿子不再体谅妈妈,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以暴制暴”。
所幸这位妈妈及时醒悟,改变了沟通方式,才让母子关系得到了缓和。
“抱怨式教育”也许在短期内有效,但是长期来看,它只是以亲子关系为代价,来换取表面的和谐相处罢了。
到最后,家长仍然指责孩子不懂事,孩子则痛斥家长不分青红皂白。
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变成法庭。
如果家长少一分抱怨,多一分理解,那么孩子就能少一分敌视,对父母多一分爱戴。
“抱怨式教育”是毒药,唯有理解和包容,才是一切家庭矛盾的解药。

家,是休息的地方,不是争斗的地方。
家,是谈爱的地方,不是结仇的地方。
如果只是把家当作宣泄情绪的场所,那么家的温馨就会荡然无存。
与人相处,要好好说话,与家人相处,更要如此。
家人是需要悉心呵护的珍宝,不是可随意处置的私人物品。
家可以充满幸福的回忆,也可以充满悲伤的过往。
它的模样究竟如何,就看身处其中的人,是否坦诚且克制了。
当双方可以互相照顾,互相体谅时,一个家自然能迎来真正的幸福。

作者简介:白桃乌龙茶,富书作者,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8 02:41 , Processed in 0.0083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