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一县得名于3000年前,但为何在历史上有500多年改用其他名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04:50: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河南一县得名于3000年前,但为何在历史上有500多年改用其他名字                                                         2024-01-22 22:49                                         

   发布于:河北省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春秋时期就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个名字。楚国文王(?-前675年)时期,为“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在方城山一带,建设了楚长城:“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因此城建在了方城山,也号为“方城”,同时建“楚之外县”方城,这是“方城”为名之始。

春秋战国楚方城的变化

虽然方城县有城池建设史较早,但是最初置县却是在秦朝,为“阳城”县,因地处方城之南得名;西汉改阳城县为堵阳县,因地处堵水(今三里河)以北而得名。东汉、三国魏因之。南朝宋改称赭阳县。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废赭阳县,置方城县,治今河南省方城县《元和郡县志》记载“取方城山为名”。

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裕州,治方城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方城县入裕州。“裕州”一名一直使用到民国二年(1913年),废裕州置方城县,方城县一名在消失了545年后,又重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清乾隆《裕州志》中的裕州域图

那么“方城”这个古老的名字,为何在历史上消失了这么长时间呢?

这和方城地理形势、宋金对这一带的争夺、以及明初行政区划结构调整都有一定的联系。

方城县地处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县境山脉分属两大山系。西部、北部为伏牛山系,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南及东部为桐柏山系,呈西北——东南走向。两大山系交接区域,形成自然缺口,渐向西南展宽,呈喇叭形,这个缺口也是地理形势中的重要关隘,有“南襄隘道”著称,一直为南北交通孔道。

方城及南阳一带的地形图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此地:

  北控郑、洛,东掣许、蔡之肘,右拊宛、邓之背。山连太室,川带淮、汝,此亦形胜之所也。正因为它地理上为“形胜之所”,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的楚国才沿方城山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犯楚之师。

而南宋和金朝在116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中规定两国边界是“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方城县与国界的距离近200里,虽处边界附近,但却有一定的战略空间用于发展。金朝就利用这一点,于泰和八年(1208年)以方城县为倚郭,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县,青台、临坟、吴城、北舞4镇。

金朝地图上的方城县,红圈区域为后来“裕州”所辖三县

设“裕州”的原因以及名字来历,据金末杨弘道的《裕州防御使题名记》记载:

  沿淮上下,增益屯戍,于是改曰裕州,置刺史。

利用方城县一带既接近边界,又与边界有一定空间的便利条件,把宋、金两国多年战乱引起的边界一带的大量无主荒地利用起来,让士兵进行屯垦戍边。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措施,使这里重现历史上人烟稠密、物产富裕的景象,于是就把这一新设的州命名为“裕”州。

清康熙《内府分省分府图》中的裕州与南阳府

此时的裕州和方城县是同时存在的关系。时间到了160年后的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对部分行政区划制度进行改革,其中的一项就是取消“州”的附郭县,以州直管附郭县所属区域,于是在这一年方城县被撤销,并入裕州,裕州一名一直使用到清末。

1917《中国新舆图》中的方城县,名字旁边有括号标注“裕州”

民国元年(1912年),在北京政府直接控制的北方地区,较少受到辛亥革命的冲击,行政区划保留了清朝的省、府、县三级制。而在南方地区,清朝的行政机构随着辛亥革命而自动瓦解,由军政府掌管当地的军政与民政。面对这样的混乱的政区局面,袁世凯发出临时大总统令,擅自实施了涉及省、道、县三级的《划一令》,其中规定废除清朝的府、州改为县。1913年3月1日,北京政府批准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报告,裕州改为方城县,知州衙门改为县行政公署,知州改为县知事,“方城”这一古老的名字,又重新取代用了500多年“裕州”。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8 21:26 , Processed in 0.0084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