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100首必备,附诗词解释与赏析(二),学无止境!务必收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02:22: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100首必备,附诗词解释与赏析(二),学无止境!务必收藏                  

2024-03-16 13:41                                                    

发布于:广东省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100首必备,附诗词解释与赏析(一),学无止境!务必收藏

01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唐·柳宗元《溪居》

柳宗元,字子厚,诞生于公元773年,逝世于819年,籍贯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西部),是中唐时期的一位卓越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诗歌创作丰富,现存诗作约一百六十余首,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他还著有传世之作《柳河东集》,这部文集不仅是他个人才情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唐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长期受困于官场的束缚与压抑,内心深处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不断。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他被贬谪至南方之时,虽然身处逆境,却也因此得以暂时远离繁杂的朝堂纷争,寄居在冉溪畔,与农夫为邻,体验田园生活。清晨,他会手持锄头踏入田间劳作,夜晚则荡舟于河上,船桨击打溪石的声音回荡在静谧的夜色中。这种看似闲适的生活状态,实则是他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永州时,以一种曲折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在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他运用了反笔的艺术手法,首联自嘲久为官职所累,而此次被贬却似得解脱,实际上这恰恰是他对自身遭遇的辛辣讽刺与无奈自遣。领联进一步描绘了他的心境,“闲依”、“偶似”这样的表述,并非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闲适,反而揭示出诗人深深的孤独与无所寄托的百无聊赖。

柳宗元被贬之地永州,曾是楚国旧地,也是伟大诗人屈原遭贬之处,因此,当他在诗中吟唱“长歌楚天碧”时,不仅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寓含了对历史先贤的深深共鸣,以及对自己命运多舛、理想难酬的深切感慨。诗人通过言外之意,赋予作品丰富的意蕴,使得读者在品味其文字之余,更能感受到那股深藏不露却又强烈激荡的情感波澜,令人回味无穷。

02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柳宗元《渔翁》

渔翁在那宁静的夜晚,选择了一处西山峻峭的山岩作为他的临时栖息地。月色洒满大地,星光点点,他独自倚靠在岩石上,任凭晚风轻拂,享受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静谧和恬淡。待到东方破晓,晨曦微露之际,他起身来到湘水之畔,汲取那一湾澄清如镜的江水,其清冽甘甜犹如天地间最纯净的琼浆。
随后,他拾起楚地特有的翠绿竹枝,将其投入篝火之中,瞬间燃烧起来的火焰映照出渔翁坚毅而沉静的脸庞。随着袅袅升起的青烟消散于空中,一轮红日冉冉东升,霞光万丈,却已不见渔翁的身影。只闻得欸乃一声,那是他在摇动船橹,悠然自得地唱起了那首饱含深情的渔歌,歌声与山水相融,更显得这绿水青山意蕴深浓,生机盎然。
渔翁回首远望,天际线处一片辽阔无垠,他的渔船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向了江流中央,仿佛融入了浩渺的天地之间。岩上的白云悠悠,似乎并无定所,却随风飘荡,伴着渔船一同游走在这幅水墨丹青般的画卷中。
这首诗作于诗人遭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至永州的艰难时期,通过细腻描绘渔翁那种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诗人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孤高清逸情怀以及对超脱世俗纷扰的内心追求。“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诗历来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其中“绿”字以动态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日出时分万物复苏、瞬间转绿的奇妙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苏东坡对此诗更是赞誉有加,他曾感慨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细细品味此诗,便能领略其中蕴含的奇特趣味。”这句话不仅高度评价了该诗的艺术成就,也揭示了诗人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03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唐·杜牧《旅宿》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出身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名门望族,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古文家,尤其擅长创作长篇五言古诗和七言律诗。
在旅馆中,诗人没有好友相伴,独自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寒灯之下,他回溯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孤雁的哀鸣声穿透夜色,惊扰了他满载哀愁的梦境。那遥远归乡的梦,直至拂晓才迟迟而至;期盼已久的家书,待收到时已跨越了一年的光阴。沧江上月色朦胧,烟波浩渺,美不胜收,而门前依旧系着那艘垂钓的小船。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旅途思乡的作品,生动地传达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寂寞心境以及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之情。首联开门见山,通过“凝”字精准刻画出诗人沉重且持久的愁绪。颔联以细腻笔触构建了一幅画面:深夜寒意袭人,诗人形影相吊,唯有微弱灯火相伴,突闻离群孤雁悲鸣,尽显孤独凄凉,令人动容。颈联巧妙地借助梦境表达旅途中无尽的思绪,虽看似不合逻辑,却将哀怨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尾联则借描绘家乡如画的景色,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意味悠长,引人深思。

04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杜牧《遣怀》

在江湖的浩渺烟波中,我如同一叶孤舟,每日沉浸在酒香四溢的世界里,借着醉意消磨时光。那美人的纤细腰肢,犹如柳枝轻摆,在歌舞升平的繁华背后,更显出一种飘忽不定的轻盈与哀愁。我在扬州度过的十年岁月,恍如一场宏大而虚幻的梦境,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追逐与失落,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化为乌有。
在这段扬州生涯中,我沉溺于青楼楚馆的温柔乡,却也因此被世人误解,只落得一个薄情浪子的名声在青楼间流传。这首诗,正是诗人对自身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深深感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炎凉。诗人眼中的扬州十年,就如同南柯一梦般短暂而虚幻,繁华盛世转瞬即逝,犹如过眼云烟,无法挽留。

《全唐诗话》记载了一段佳话,吴武陵读到杜牧的此篇诗歌后,深感其才情横溢,遂以杜牧的另一力作《阿房宫赋》向当时的权臣崔郾极力推荐。这一举动,使得杜牧得以脱颖而出,登科及第,步入仕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尽管诗人曾流连于扬州的风月场中,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终究没有被埋没,得到了应有的赏识与认可。

05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唐·李商隐《风雨》

李商隐(约813年至约858年),字义山,别号玉溪生、樊南生,是唐代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因诗风相近而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尽管身处困厄之中,我犹能如郭震般挥洒笔墨,写出《宝剑篇》那样激昂的诗篇。然而,我却在四处漂泊中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岁月流转,年复一年,犹如黄叶在风雨交加中飘零,而那些权贵豪门却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新结识的朋友遭受时俗浅薄之苦,旧日知己也未能给予援引之力。我渴望一饮新丰美酒,以期排解这无尽的愁绪,哪怕代价高昂至数千金也在所不惜。

这首诗大概创作于诗人晚年流离失所之际,借自然界中的风雨象征人间世事的艰难坎坷,充满了哀怨凄凉的情绪,生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深苦闷和愤慨之情。许多诗歌都抒发了类似的怀才不遇之感,但本诗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尾两联巧妙运用马周、郭震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他们得以施展才华的经历与诗人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既揭示了诗人的不甘现状,也寄托了他对初唐开明政治环境的向往与羡慕。

06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唐·温庭筠《送人东游》

温庭筠(约公元812年至866年),本名温岐,字号飞卿,系太原祁县东南人士,乃唐代著名诗人,并在“花间词派”中居首屈一指的地位,与韦庄并驾齐驱,世人称誉二者为“温韦”。其主要作品收录于《温飞卿集》以及《金奁集》等著作中。
在那荒寂的边塞哨所,黄叶纷纷飘零之际,你决然踏上了远离故乡的道路。朝阳初升时分,你告别了郢门山,乘风破浪,南风鼓帆疾行,转瞬便至汉阳渡口。江东尚有几位挚友翘首以盼,期待你在天际的尽头乘舟归来。我们何时方能再度重逢?举起酒杯,借以消解这离别后的无尽愁绪。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送别场景,虽逢秋日却不沉溺于悲秋之情,虽是送别却并不渲染过分的伤感。全诗意境苍凉而深远,气势雄浑且壮美,情感表达真挚且深沉。起句高亢,点明秋季送别的背景,却并无丝毫萧瑟之意。颔联细腻地勾勒出送别的具体地点和辽阔环境。颈联借鉴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象,寄寓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以及对其未来境遇的深深关切。尾联则通过设想未来的重逢画面,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眷恋与依依惜别之情,这一动人结语流传至今,为离别的情感世界平添了几许浓墨重彩的诗意。

07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唐·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马戴(799年—869年),字虞臣,原籍唐定州曲阳(今属江苏省东海县),是晚唐时期一位享有盛誉的杰出诗人。
在《楚江怀古三首》的第一篇佳作中,他描绘了这样一幅秋日傍晚的景象:寒露与冷光相互交融,夕阳渐渐沉没于楚地山丘之后。洞庭湖边的林木间,猿猴发出哀啼,而诗人则悠然置身于一叶名为木兰舟的扁舟之上,在水面上随波荡漾。辽阔的洞庭湖面升起一轮明亮的皓月,苍翠的群山夹峙着奔腾不息的江流。然而,云雾缭绕之中,诗人心中的云神形象却难以寻觅,于是整个夜晚,他沉浸在对秋意的独自悲叹之中。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创作于大中初年,当时诗人因坦诚直言而被贬至江南,在洞庭湖畔触景生情,借凭吊屈原之名,抒发自己深藏内心的抑郁和忧伤。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其著作《诗境浅说》中对此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其风格清雅微妙、情感表达婉转含蓄,且诗词语言凝练有力,情感真挚动人。

08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唐·皇甫冉《春思》

皇甫冉(717—770年),字茂政,祖籍润州丹阳(今镇江市),是唐代享有盛誉的诗人之一。
黄莺轻啼、燕子呢喃,昭示着春天的到来,而通往遥远马邑与龙堆的道路究竟有多漫长?我身处京城近邻汉宫园林的家中,然而心绪却随着皎洁的明月飘向了边疆的胡天。在织布机上编织出的锦缎诗行,悄然倾诉着我的无尽愁思;楼阁上的花枝仿佛在笑我独守空闺,孤眠无伴。我不禁想问那位领军的将领窦宪,何时才能凯旋归来,结束这场征战?
这首《闺怨》诗篇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初春时分,一位从军之人的妻子对远方丈夫深深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终结的热切期盼,蕴含着反对战争的情感基调。首联通过“莺歌燕舞”的温馨景象与“马邑龙堆”的辽远艰苦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夫妻间遥不可及的思念只能借由共赏的明月传递,更显哀婉动人。诗中颈联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论”与“笑”赋予物象以人性化的表达,别有一番深意。尾联则以设问形式转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事何时能够告捷归来的深深关切,暗示着战事结束后无数家庭得以重聚的美好愿景。

全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积极的社会价值内涵。整首诗作格调高昂,构思新颖巧妙,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

09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唐·李益《江南曲》

李益(746—829年),字君虞,出身于今甘肃省武威市的陕西姑臧。作为中唐时期一位以描绘边疆军旅生活著称的诗人,其作品收录于《李君虞诗集》。
在一首闺怨诗中,李益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商妇因丈夫常常延误归期而饱受相思之苦的情境。诗的前部分,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商妇长久以来独守空房的生活现实,反映出商人因追逐利润而轻视家庭团聚的现象。
后半部分则构思独特,情感激越:假如早知江潮涨落皆有定时、守信不变,那么当初宁愿选择嫁给一个随潮水作息、按时归家的弄潮儿。这样的表达虽看似荒诞不经,却深切地道出了女子对丈夫无尽等待中的痴情与哀怨,达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钟惺在其著作《唐诗归》中对此诗评价道:“尽管想法奇特近乎荒唐,但诗人通过此巧妙构思,却将商妇的怨情描绘得格外真切动人。”

10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出身,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被世人尊称为“范文正公”。
在大江之上,络绎不绝的行人皆因垂涎鲈鱼之鲜美而往来。试看那宛如一片树叶般的小舟,在风浪中起伏隐现,其情境何等惊心动魄!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困苦,并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批判了那些只知沉溺于宴饮享乐,却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的“江上往来者”。诗中“江上”与“风波”的迥异环境,“往来人”与“一叶舟”的对比心态,以及“往来”与“出没”的动态反差,形成鲜明对比,艺术效果极为突出。

整首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生动逼真的形象描绘,以及意味深长、内涵丰富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共100首,今天的10-20首)敬请关注其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6 12:04 , Processed in 0.01337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