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十年代,他倾家荡产花20万高价买下九千张名画,如今比马云还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12 05:25: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八十年代,他倾家荡产花20万高价买下九千张名画,如今比马云还富                                                                                 

2024-04-09 12:55                                                    

发布于:天津市
   
      人们常说,艺术是无价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但一切对于艺术的欣赏都要建立在人们物质条件富足的情况下,在人们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年代,一件艺术品可能还没有一碗饭来得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百姓们的温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家户户的百姓都在发愁如何吃饭的时候,自然没有人有闲心讨论艺术为何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这种位于上层的精神享受,在经济基础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可言。这一时期最吃香的工作是体力劳动,尤其是与人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讲究的就是一个“接地气”。
还有一个因素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百姓们对艺术品无感,那就是教育发展的滞后。八十年代的人们连大字都认不全,更别说鉴赏艺术品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生活得都十分艰难,花费了数十年心血成就的作品,也许卖得还不如小摊上的工厂货。未成名的艺术家作品只能贱卖,成名的艺术家们境况也没有好很多,受到市场限制,他们的作品也许能喊出高价,但愿意出价的人寥寥无几。

八十年代的钱非常值钱,菜市场里面的猪肉不到一块钱一斤,大米的价格更是两毛钱不到。当时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钱的标准就是看他的存款有没有到一万,拥有一万存款的人被称为“万元户”,身价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翁。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看,一万元能够让一个普通人十年不用工作。正是因为钱太珍贵了,所以大家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会用钱去买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艺术品。

但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二十万买下了九千张名画,如今这些名画身价都翻了无数倍,他由此坐拥亿万资产。这个人名叫许化迟,他花费巨款购买名画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兴趣使然。他的父亲是齐白石的弟子,他自小耳濡目染,培养出了鉴赏画作的能力。长大之后他从事着相关的工作,成为中国荣宝斋的第一任经理。

后来他家还开了一家画店,虽然规模不大门面也比较小,但因为有齐白石的支持,所以里面售卖的都是名家画作,许多著名画家经常光顾这家店,比如郭沫若、徐悲鸿还有齐白石。这家画店的名字叫做“和平画店”,门口的牌匾还是齐白石亲手写下的。
有了这样的背景,许化迟能做出一掷千金买下几千张名画的事情就不足为奇。像齐白石这样的名家,他们的作品自然有人欣赏,毕竟那个年代都有有钱人。但没有他们那么出名的画家们日子就不好过了,那时候人们的收藏热情不高,买卖画作基本都是为了赚钱。有些画家的画作价格已经压得很低了,但依旧销路不畅。

1979年的时候博物馆经费不够,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给博物馆这一类机构的拨款十分有限,全国各大博物馆都是捉襟见肘,有时候来了外宾请客吃饭都成为一个大难题。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想办法弄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卖画,当时很多普通画家的作品才几毛钱一副,即便这样也很少有人愿意买。
为了解决博物馆的财政危机,馆长决定直接将馆内的九千张名画打包售卖,加在一起售价二十万,这就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了。许化迟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感兴趣,他亲自去看了那些画作,二十万的价格物超所值,所以他在1981年的时候拿出自己二十万的积蓄,买下了这批画。

之后他没有将这些画分开转卖,而是好好保存起来。几十年后,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人们的生活观念乃至消费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收藏艺术品已经成为很常见的事情。过去那些几毛钱一张的画作,如今身价倍涨,许化迟作为九千张名画的拥有者,如果全部卖出去,有专家估计财富可能还超过了马云,因为每张画几乎都价值上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 14:09 , Processed in 0.00850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