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绝症将成为植物人,儿子问医生怎么让父亲死?孝乎?不孝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04:3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父亲绝症将成为植物人,儿子问医生怎么让父亲死?孝乎?不孝乎?                                                  2024-04-25 13:08                                                    

发布于:黑龙江省
   

我是唐迪,一名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畅谈古今,探讨世界大势。君子一生只为学习、交友!
1、从《天道》丁元英开始
这两天一直在看《天道》这部剧,里面有一个情节至今记忆犹新。据说丁元英遇到了麻烦,正在古城休息。眼看着手里的钱都花光了,大年初一,丁元英接到姐姐的电话,说老父亲脑溢血病危,让他接手手术。钱快点回家。当丁元英回到家乡,与医院的医生沟通时,得知父亲身患绝症,即使治愈也会成为植物人。看着父亲做出痛苦的拔出氧气管的动作,丁元英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他问医生他在做什么。你能让你父亲死吗?此话一出,家人顿时不高兴了。母亲指责他要她死,哥哥则骂他傲慢不孝。

就连医生也有些愤怒地说:医院是救人的地方,除非病人家属没钱。言下之意是,只要家里没钱,就可以停止病危父亲的用药,让他死去。
回到家,哥哥说我们应该讨论一下分钱的事情,丁元英却说:如果是分钱的事情,他不会参与。他只知道他是我的父亲,但我不知道他是谁的父亲。当大家都以为丁在胡言乱语时,丁却一本正经地说出了一句关于孝道的名言:
如果我知道我的父亲不仅是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那么我一定会想到分担责任,否则我的心里就会不平衡。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会这么想。我和大哥都在外面。如果秋红给父亲端茶送水时也这么想,他也是你父亲,那这碗水就端不动了,结果我们父亲就喝不到水了。水。没有遗产的父母应该把它扔到墙上。德行加上孝道就已经是错误的了。把它加上孝是错误的。应该是原本的血缘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什么是孝?这是一种美德。它必须把一切弄脏。那是坚实的东西。没有钱的孩子有很多。能做什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尽力而为是标准,但能做到什么程度并不是标准。
此时,丁元英还说出了为父亲拔除氧气管的条件:度过危重期并确认为植物人后,停止付费并拔除氧气管。大哥说,即使他是植物人,也不能拔掉氧气管。他不想让别人戳他的脊梁骨,指责他不孝。就算卖铁,他也要保住父亲的性命。

丁元英又说了一句关于孝的名言:如果我的孝名是以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我妈妈说那是你爸爸。他正在抚养孩子以供养晚年。你爸爸死了就拔管了,要孩子有什么用。丁元英说,养儿育女到老,就别谈母爱有多么伟大。如果利益交换不等价于我,你就会失去它。
说实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不认同丁元英在剧中关于孝道的说法。但我坚信,如果生命无法挽救,那就让他有尊严地死去吧。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孝心做给别人看呢?我从小就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儿子们为谁赡养老人而争吵不休,最后父母无处可去,只得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免给孩子们带来麻烦。葬礼上,儿子儿媳放声大哭,生怕别人听见。而且,葬礼之所以称为隆重,是因为我怕别人说我不孝。当我们表演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别人心中留下了不孝的名声,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这或许就是剧中提到的“文化属性”。
我们的父母,我想100?有养儿防老的想法。既然我养育了你,你就应该养育我。也许问题的关键在于丁元英说得更清楚:
这或许是大多数老年人晚年苦不堪言时最真实的感受。

当我们施予别人善意的时候,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要求对方报答善意。事实上,善意不是债务。善良就像一瓢水,经不起舀。你帮助了别人,但你不提,人情还在。如果你认为这是你的工作,还想着兴趣,那是行不通的。善良是经不住被挖出来的,几次之后就会被挖出来。
2、从“二十四孝”开始
说到二十四孝,我想是因为我们社会的宣传,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二十四孝呢?在我看来,《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几乎已经到了迂腐甚至愚蠢的地步。这不是孝顺父母,而是生父母的气。如果父母看到这样的儿子,估计会死掉。
1. 玩耍和娱乐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赖子非常孝顺。他侍奉着两位父母,总是想尽办法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他快七十岁了(他的年纪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他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谈论过我。他经常穿着颜色鲜艳的婴儿衣服,像个婴儿一样在父母身边玩耍。有一次,我提水给一位老人洗脚时,我故意假装摔倒,躺在地上,模仿婴儿的哭声,逗老人开心。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作何感想。我想如果我是老赖子的父母,我就已经做好了去死的准备。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还穿着婴儿衣服在地上打滚。这是否让家长们怀疑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智商有问题呢?
据说,希望儿子成龙,希望女儿成凤。 《孝经》云:立身修道,名扬后世,显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如果你成年后还在啃老,你的父母其实会认为你不孝顺。在任何年龄段,我们都应该做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事情。不做作,不做作,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鲁迅老师对此也很反感。老师说:“就像把‘恶心’当作有趣一样,以无情为道德准则,诽谤了古人,教化了后人。老赖子就是一个例子。道教老师认为他完美无缺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在孩子们的心中,真诚变成了虚伪,善良变成了虚伪。

孝道意味着实现,而不是意图。
2. 为母亲埋葬孩子
相传晋朝时,郭巨家道中落,其妻生下一子。郭巨怕养育孩子影响对母亲的赡养,便打算将儿子安葬。在挖坑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一罐上天赐予的金子,这样他就可以孝敬母亲,同时抚养儿子了。
幸好老天爷开眼了,不然母亲就会被指责害死了自己的孙子。 “不孝有三种,最大的是没有子孙。”然而,我们故事的主角实际上不得不埋葬自己的孩子来养活他的母亲。世上还有这样无情的父亲吗?我听说过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据说,远古时期,物资比较匮乏,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后,老人们就自发离开部落,到山洞里饿死,从而使整个部落得以发展和延续。这种行为称为自我牺牲。
我想按照正常逻辑,当一个家庭面临危险时,大人总会下意识地想要保护孩子。即使一家人的生命无法挽救,大人也总是会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因为他们是家庭的一员。希望。但我们的郭巨却教导我们,为了孝顺父母,可以杀掉自己的儿子。
鲁迅老师说:
“一开始我还很担心这个孩子,但是当我挖出金鼎的时候,我就释然了。但是,我不但不敢再做一个孝子,还害怕我的父亲会成为一个孝子。”孝子家境每况愈下,常听父母愁柴米老;父亲若真效仿郭巨,那岂不是一件幸事?是上天赐予的,但当时我虽然还小,却似乎明白,世界上未必有这样的巧合。”

我要让这种糟粕尽快消失!
3、躺在冰面上寻找鲤鱼
据说晋代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后母生病时,他想吃鲤鱼,又恰逢冬天,他就脱掉衣服,躺在冰上。这时,冰突然融化,两条鲤鱼跳了出来。
看到这里,我想说,王翔难道不知道有一种工具叫锤子吗,或者他可以用石头打我,或者即使不起作用,即使他用拳头打我或者踢我,他也算正常。我直接躺在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将冰融化。我想我是在冰没有融化的情况下冻死的。这是故意报复继母,好让她背上害死儿子的罪名吗?
这种反智的行为,不知道历代读过这个故事的人作何感想。在我看来,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这么做。
想不到这样的人竟然是西晋的大人物,曾经位居三皇子之列。另外,关于他还有一个故事:时任曹魏丞相司马昭登基为晋王,拥有压倒性的权力。司徒和曾、司空循凯请太尉王相来贺喜。
他和荀一见司马昭,立即行礼,王祥却长长一礼。所以史书上说:“王祥之所以值得尊荣,是因为他孝顺后母,不向晋王跪拜。”由此证明,王祥除了孝顺继母、不拜晋王之外,没有其他功绩。他能坐上三皇子的地位,只是凭着他的孝心。因此,说他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也不为过。通俗地说,那就是A肌。
4、蚊子满身是血
金朝时期,吴猛家境贫寒,买不起蚊帐。夏天,蚊子叮咬让父亲无法安稳入睡,吴猛晚上就赤身裸体坐在父亲的床前。虽然蚊子把他咬得满身都是,但他并没有赶走它们,生怕蚊子咬他的父亲。
如果你买不起蚊帐,你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蚊帐吗?退一步讲,无论你多穷,用手就能赶走蚊子。这个吴猛还不如坐在那里任由蚊子咬呢。也许他认为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再咬他的父亲了。你不知道蚊子是无穷无尽的吗?

不得不怀疑这个吴猛应该是个弱智。否则,借用几年前草图中的一句话:先生,谁能做到这一点?
5.担心粪便味道
南齐钱楼任县令时,突然惊恐出汗。他怕家里出事,急忙赶回来看父亲病了。医生说,尝病人的粪便就可以知道是好是坏,甜的是坏的,苦的是好的。钱楼尝了尝父亲的粪便,发现是甜的。他很担心。几天后,父亲去世了。
这个医生靠尝别人粪便给病人治病?关键是医生让钱楼尝粪便的味道,钱楼信了,也照做了。味道重吗?或者你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吗?不管你多么担心,你至少应该有一些常识!最令人惊奇的是,粪便居然是甜的。我想未来会有一些好人会看到这个并真正品尝它!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尿液和粪便的颜色来确定病因。但古今中外,我认为没有哪个医生可以靠吃粪便来治疗病人。这以前从未发生过,我认为将来也不会发生。
这个故事纯粹是为了恶心人,并不是教人孝顺。
6.保姆不偷懒
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老无牙,祖母每天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这样过了几年,我曾祖母的健康状况非常好。后来,崔山南对奶奶也很孝顺。
你不知道有一种流质食物叫粥吗?如果你比较奢侈的话,可以养一只山羊,每天挤一些羊奶,但也可以每天喝牛奶。有必要用母乳喂养吗?从道德的角度来说,我的曾祖母不会感到羞耻吗?难道他的曾祖母只想要母乳,别的都不能吃?
对于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孝道,我的担心是,恐怕会导致一种互相攀比的“孝道”。我孝顺的目的就是要表现给别人看,让别人称赞我的孝顺。丁元英和《二十四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孝是发自内心的、属于自己的、合情合理的行为。
我从来不想提“孝”字。父母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呢?即使父母错了,你也必须服从他们。看着父母一步一步犯错,直至滑入不可挽回的深渊,这不是孝吗?孔子说:“无违”,下面这个词应该是礼,是基于理性合理的内在要求的外在表现。

从观念上来说,我更愿意说的一个词就是孝顺,孝顺是父母心里能够尊重的。这或许是现代人最缺乏的品质。我们可以当面指责父母,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恭敬”的心。
关于孝,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正文结束)
如果您对历史领域还有其他话题或看法,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7 19:36 , Processed in 0.0076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