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诗人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05:02: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代诗人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                                      2024-04-14 00:01                                                    

发布于:山东省
   
历代诗人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

鸾章玉宇

【1】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宋代〕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释义:

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背景: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赏析:

苏轼以一种几乎是自嘲的方式,描述了自己人生的落寞与漂泊,但在诗的深处,透露出的是对人生经历的超然和接受。

诗人用“心似已灰之木”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的超脱。

紧接着“身如不系之舟”,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不定和无奈。

最后以问答的形式,点出了自己平生的功业,即那些曾被贬谪的地方,实则是在讽刺当时的政治,同时表达了自己对遭遇的豁达和自嘲。

即便是文坛巨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难免人生的起伏和飘泊,但正是这份超脱和自嘲,构成了苏轼作品独特的魅力。

【2】

《示儿》

——陆游〔宋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背景: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陆游晚年,身处宋金战争的背景下,始终怀抱着收复中原的壮志未酬,这首诗如同他的遗言,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对后代的嘱托。

赏析:

开头便直接表达了生死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唯独对国家未能统一的遗憾,令他心存“悲”。

其中,“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情感强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爱意。

而“王师北定中原日”更是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祖国光复的坚定信念,最后以“家祭无忘告乃翁”落笔,深情而悲壮,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也寄托了对后代的嘱咐。

陆游虽然对人生和万物终将归于空的哲学有所感悟,但对国家大义的关怀却远远超过了个人的生死。

【3】

《临终诗》

——唐寅〔明代〕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释义:

活在人间总有分别的时候,去世后魂归地府又有何妨。人间的险恶和地府刑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我只当这一生漂泊在他乡吧!

创作背景:

唐寅,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这首诗作为其临终前的遗作,展现了他对生死看淡、对人生旅途的超然态度。

赏析:

唐寅在这首绝句中,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理解和豁达看待。

首句“生在阳间有散场”即表明人生如戏,终有散场之时,随后“死归地府也何妨”,更是显示了诗人对死亡的不畏和接受。

而“阳间地府俱相似”,则是对生与死、世间与地府的哲学思考,最后以“只当漂流在异乡”收尾,既是对自己一生漂泊不定的总结,也是对生死的超然态度的展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8 06:53 , Processed in 0.0076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