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祀到礼:玉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是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02:47: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9-12 02:48 编辑

由祀到礼:玉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文明的概念,学术界向来存有争议。笔者赞同社会进化学派的观点,认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进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发展全程划分为前国家阶段和国家阶段两大时期。其中,前国家时期通常又称原始社会,国家时期又称文明社会。如此说来,所谓文明的起源,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指国家的起源。


就中国古代历史而言,如果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观察,从距今一万年前农业产生到距今五千年前,由于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当时的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祭祀神灵来运作和实现的,因此,可以把中国的前国家时代称为神权时代。五千年前,随着国家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管理的机制主要是王权的运作和推行,因此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时代称为王权时代。

传统礼制源自祭祀

从本质上说,国家最基本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平衡内部矛盾,一是抵抗外来入侵。平衡矛盾靠政治制度,抵抗外敌靠军事武装。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不断整合、升华远古以来由祭神礼仪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即所谓礼制。


礼制是维护古代社会秩序的制度,是公共权力,同时也是规范思想行为的准则和约定,是一种借助传统习惯的力量来规定社会生活的方式、维护社会秩序的控制手段。关于中国的传统礼制,《大戴礼记·礼三本》记载:“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就是说,中国古代礼制最核心的内容有三个:一是祭祀天地,二是祭祀祖先,三是尊崇王权。在古人的世界观中,天地是人类和人间衣食的根本,祖先是国君及其族系成员的由来,国君则是国家军政和教化的总控与枢机。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的根本目的在于神化现实王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支撑点”,即尊崇王权是中心,祭天和祭祖是神化王权的两个支撑点。从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礼制的来源是祭祀。由祀到礼,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途径。


古代的祭祀,本质上是一种以玉器、牺牲和衣帛等中间媒介物进行的人与神灵的对话。可是这种对话却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当人们用玉等器物来礼祭神灵的时候,就把自己同时降低到神灵的附属地位。这样一来,神成了主,人变成了奴。在古代汉语中,主的本义是灯中的火烛,引申为人们信奉的神灵。天上之神叫天主,邦国之神叫国主,家族之神叫家主。而“礼”的基本含义之一则是用玉来讨好和打点各类神主。


红山文化中以玉祭神最常见

所谓红山古玉,是指红山系列文化玉器。距今8000—4600年前后,在辽西一带先后发展起来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由于这几种顺序出现的考古学文化所采用的炊煮器物都流行夹砂陶质平底筒形罐,有着共同的谱系关系,因而称为红山系列文化。出土于上述考古学遗存中的玉器可以统称为红山古玉。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现于辽西一带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已有近百件,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古玉。从器类上观察,兴隆洼文化玉器主要有人形和动物形玉器、人体佩戴玉器、斧锛等工具形玉器三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学者一般都根据兴隆洼文化玉器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人体佩戴物和工具形器物,把早期玉器分为装饰品、工具和宗教礼仪用品三大类。但现在看来,早期玉器中常见的玦、璜、匕形器等直接用于人体佩戴的器物和斧、锛等工具形器物,其根本用途既不在于美化和装点生活,也不在于生产和生活实用,而在于标识佩戴者或使用者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所以,这两类玉器与其他宗教礼仪用玉一样,都属于用于政教生活的礼器和神器。


关于礼制的“礼”字,《说文解字》:“所以事神致福也。”这里的“事神”,就是祭神,即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给神行礼,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送玉,所以有了“古者行礼以玉”的说法。既然给神送玉的目的在于“致福”,所以,祭祀的本质是一种求神和贿神的行为。在初民社会,求神贿神是一种庄严虔敬的礼仪行为。


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三万年前后。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采集渔猎时代。那时候农业还没有产生,人们所能得到的最佳食物就是打猎得来的各种野味,最好的器物就是比普通石器更高级、更好看的玉器,而最好的衣物则是穿着舒适的布料。于是,平时难得的肉类、玉器和布帛就成了最基本的祭神礼品。用来满足神灵吃、穿、用之需的肉类、玉器和布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统称为“牺牲玉帛”。

古人认为神灵也像人类一样生产作业,所以便捡选质地缜密、色彩斑斓的玉料,仿照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工具,精心制成斧、锛、刀、凿等工具形玉器,在祭祀的时候给神送上去。这就是辽西一带兴隆洼文化遗存中常见的斧、锛之类小型工具形玉器的由来,也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这类早期玉器是礼器而不是实用工具的道理。


不光生产,神灵也要消费。因此,肉类也与玉器一样,成为最常见的祭神用品。在以渔猎为主要生计来源的远古时代,人们都聚族而居。当时的社会都是集体生产、集体消费。人们打到的猎物都归集体所有,个人无权单独消费。通常的情况是由氏族或部落的首领掌刀把得到的猎物进行肢解,并按照族群成员的长幼贵贱来实行分配。这种集体主义的分配原则也同时适用于祭神活动,于是就有了分食之礼。所谓“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兴隆洼文化遗存常见的所谓匕形玉器,其原型应是金属刀具出现之前的渔猎社会用于宰割动物的骨制匕首。由于当时刚刚产生的农业还不占主体地位,对于猎人来说,骨制的刀匕具有比斧、锛类工具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所以,兴隆洼文化出土的匕形玉器,其功能也不在于装饰,而是与玉斧和玉锛一样,都是标识墓主人特殊身份地位的宗教礼仪用品。


佩玉有身份等级之分

再看玉玦。兴隆洼文化的玉玦都出土于墓主人的耳侧。但这种形体较大的玉器并不是一般的耳饰,因为在小小的耳朵上挂上这么大的一个物件,既不舒服,也不协调。在笔者看来,佩戴这种玉器的动机不在于美化生活,而在于象征神圣。从造型上观察,这种有缺口的环形玉玦,原形应该是盘卷的龙蛇,在耳侧饰有这种玉器的象征意义是两耳之际环绕龙蛇。

兴隆洼玉玦(资料图)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两耳盘蛇的人物都是神人。如《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北海之中有个海岛,上面有个人面鸟身的神人,他的形象特征是两耳之际各有一条青蛇,每只脚上还踩着一条红蛇。《海外东经》也说有个叫雨师妾的黑脸神人,两手各操一蛇,左耳盘着青蛇,右耳盘着红蛇。《山海经》上还说,夏朝的开国之君夏启,也是一个耳上盘蛇、手上操蛇的神秘人物。蛇怎么可以盘在人的耳朵上呢?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用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代替,而这种东西则非玉玦莫属。所以,少数佩戴玉玦的兴隆洼文化上层人物,就是古史传说中那些两耳之际环绕龙蛇的神人的原型。他们耳上的玉玦,其意义并不在于美化生活,而在于标识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


在古代的中国人观念中,神灵都居住在天上,而高于地面的山头则是距离天最近的地方。所以,古人祭祀神灵一般都选址在高山之上。在辽西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就是一处建在山头之上的巨型祭祀群遗址,为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史前祭祀遗址。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目前已经多达196件,其中多数都出土于墓葬。


这些墓葬的主人都是生前为社群的生存与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死后被奉为神灵的特殊人物。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所有随葬玉器,其安放位置都具有特定的礼仪意蕴。所以,红山文化的“坛、庙、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祭坛、神庙与墓葬的组合。这里的“冢”,也具有明显的神坛性质和功能。里面的人骨,代表的是那些生前有大功德于部民,死后被族人奉为保护神的祭祀对象。人墓与神坛的合一,是红山文化积石冢有别于一般墓葬的根本属性。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玉器,均应属于祭器或礼器,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随葬品。


人们礼祭神灵的主观愿望是祈求神灵的保护,这叫“礼尚往来”,可是客观效果却制造出了人神之间的等级差别,这就叫“礼尚等级”。所以,礼的引申意义就是不平等,就是有差别。当这种等级差别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就应运而生。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田广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2 07:20 , Processed in 0.01132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