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津桃源——听蔡皋先生演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02:59: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9-12 03:00 编辑

问津桃源——听蔡皋先生演讲


蔡皋,果然是想像中的样子。明媚的脸,率真的笑,响亮的说话。她的气场,是那种优雅的风度。那风度,与她花白的发,随意的衣着,与她笔下的山水花溪、田园牧歌弥漫成一种美的力量。

蔡先生久负盛名,堪称湖南出版界真正富有国际影响的画家。特别是,由她作画、由日本著名儿童文学家松居直先生撰文的桃花源绘本故事,成为日本的小学教材。于东南亚一带,蔡先生其人其画,更是广为人知。

而在她生活的长沙,满大街的红男绿女都知道谁是歌手,爸爸去哪儿,越策越开心,却没有太多人知道蔡皋何许人也。

即使偶尔见到,也会错过。比起那些不羁的画家,蔡先生的身上有多太多活色生香的真实意趣。不读书作画的时候,她就是房顶花园里那个躬身养花的“花农”,就是悠然于超市或菜场的提篮“老太太”,就是那个在厨房将饭菜做得满屋飘香,等着小孙子放学的“娭毑”。

我的住处,与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比邻。蔡先生的儿子、孙子都住这儿,想来,她经常会在这一带散步吧?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压根就不知蔡皋其人其画,更不知其芳芳天涯的影响力。直到几年之间,李军先生策划出版我的《不一样的语文课》《湖湘语文》《话里有话》时,封面所有的画作就是借用了蔡先生的《桃花源》。当时,这三本书的整体设计,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最富创作灵气的一个叫萧睿子的哥们儿。

他,也就是蔡先生的公子。当时,我也不太明白那画作的非凡价值,只觉得风格清新而唯美。

直至前几日,在毛泽东文学院,蔡先生作了一场主题演讲,题为《问津桃花源:我的创作与生活》。我坐在后排静听。先生对于哲学、禅道、文学、历史的深厚积淀与修为,她对于生活的独到体验与感悟,以及对于美与艺术的执着追问与创造,令我深深叹服。本来临行前我还往包里塞了一本拙著,想跟先生言及封面的故事并致谢意。可是,越听蔡先生演讲,越感到自己文字之肤浅,根本就配不上那画作的万分之一。

卑微缘于敬意,以至我根本不敢拿出来,仅仅是跟先生握手。

先生的演讲,没有一二三四的逻辑架构,貌似是一场漫谈。然而,她的语言,充满了机锋与智慧,处处都透露出她的厚积薄发与明心见性。

她说,是“桃花源”的文字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因为,从小就有的对于文字的敬意,对于文学的美感领受,让她看见一个难以想象的美的世界。

在她眼里,《桃花源记》里有一种追问的精神,有一种境界。把平常的意义理解到美好的情形,就接近一种境界。这正如六祖慧能的禅悟。先生自称是一个“养花的老太太”,而花亦是禅。她的艺术创作,就是想找到“桃花源”这个乌托邦的真实含义,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到“桃花源”的绘本里。

如此,才心安。

对“桃花源”的追问过程,就是寻找时间的印痕,探寻久远的历史,看见另一种时光。陶渊明自命“五柳先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蔡先生回忆说,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师给她最初的影响,是他复活了桃花源那种“胜境”。老师, 用文学照亮了她。从此,那一颗“光明的种”就在她心里。如果不是当年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或许,此生她也就不会做文字工作。由《桃花源记》,先生读到《归去来兮辞》及陶渊明的大量诗文,她觉得:那种美,是一种迷蒙的、弥漫的感觉。

蔡皋所画的《桃花源的故事》被指定为日本小学教材

那是艺术上一种浑成的感觉。人与花,不再是主观与客观的世界分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她绘画,在“形”的方面很放松,不抓紧,而在于给人以“意味”。这种浑成的心境,成全了蔡先生的艺术旨趣与风格。她说,绘画的艺术就不只是形与点的世界,画里的“线条”不再是科学意义上的“线条”,而是一个缩小的“面”。因为,艺术从来就不是线性的,线上的东西都你的感觉。

线条,是你“感觉”的轨迹。而色彩也是“观念中的色彩”。

先生说,她看世界的艺术眼光,一切都在对比的哲学关系中。明与暗,快与慢,强与弱,浓与淡。世界是视觉的世界,也是感觉的世界。视觉与文字共同讲述这个世界的故事。已发生的,正发生的,和将发生的。

她的作品《三个和尚》《花木兰》,都与她的生活有关,都是因为童年期播下的种子。因此,一个人最好的时期就是他的童年期。此时,若播好了种,就不要去担心他以后会不会发芽。

蔡先生的童年有最美好的回忆,亦有坎坷。在她眼里,生活与大自然一样,所有的美都是相互成长的。因此,她的绘本与绘画,都是“拖泥带水”出来的,与她的人生体验密不可分。

先生画桃花源,也是一个“借瓶装酒”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里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文学的理解。先生说到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就像谈到去年或昨天的夜里一样亲切。

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权力更替,兵枪相接,胡汉杂居。那是一个“文”的自觉时代,亦是“人”的自觉时代。那种漂亮的文字、故事与风度,令人长跪不起。

听听王献之所说的话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时,他那么小,形势那么急,他却那样从容,那样镇定,那样的风度就是一种美,太美的人格。阮籍、嵇康他们也是这样。细读陶渊明的诗,那里有哲学的意蕴,但却接近口语。那哲学,真诚而纯朴,与他的生活与人生融合在一起。

说过“树尤如此,人何以堪”的那个恒温将军,他的红尘知已在面对妒妇射出仇恨的威胁时。表情平静,长发垂发,整个人全是那种“只欠一死”的淡定风度。那是一种巨大的、美的摄服。

读《世说新语》里的那些故事,它们,都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见证。先生说,年轻时读到最好的书,就能照亮他的青春,让他一路有光。《桃花源记》及魏晋风度,就是这样的美的亮光。

韩少功先生有名作《马桥词典》。在蔡先生眼里,谁又没有一部字典?没有一部收藏自己的字典?自己的字典里当有自己的姓氏,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己的自由天性。而如果没有艺术与美的光明,人生就可能看不到能量。艺术与美,很需要得到人的引导与指点。世间的好作品,其实就是一个路标。告诉你:美,由此去。

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渺的世界,“涉田园以成趣”。采菊东篱的生活里,有太多的象征,太多的哲学。那是最好的哲学。那里,才是我们的来路。在艺术国度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为何那么喜欢天女撒花、七仙子下凡?因为,追寻美从来就是一条浩浩汤汤的河流。因此,陶渊明的美,是一种追寻之美。在桃花源里,劳动成为享受。在劳动中,我们的内心有了着落,也享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的完整,看见好的去向。

先生说,日本的松居直先生直到七十多岁圆了到他到桃花源的梦。他是一个有着极深人文情怀的艺术家。“桃花源”绘本,率先在日本出版。松居直先生是以一种文化保护的态度在做着美的传承。

在《桃花源的故事》绘本里,每一幅画,其实都是蔡先生全部的生活。

你看这个关于迁徙的画面,这是全书的引子。在这里,箩筐,就是一个细节。它带入整个故事,你看见这里的每一个“角色”。武陵人“捕鱼为业”,因此,先生特意注意水。水,是迷蒙的美。渔人,她本来处理成朴拙的样子,松居直先生后来建议她改成一个有文化的隐者形象。整个桃花源的美,画作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迷津之美,凸显的是那种缤纭的感觉。中国传统版画给蔡先生的启示是画其“意趣”。所以,画面上的溪水,只有体验深而细的人才会晓得:沿河的那些线,都是轻染的效果。为什么呢?溪流河道边上的泥土,从来就是松软的。水的岸,要靠石头来体现。

“舍船”,“忘路之远近”。注意,这里的禅意很深。舍去“机心”,忘却世界,才发现了“天机”;“天机”呢,可遇,而不可求。渔人看见了理想,这是多大的福份。这里,“船”是一个意象,一叶扁舟也是一个隐喻。

作画的时候,蔡先生总在想到年轻时下放乡村的那些日子。

她说,当年生活的那地方有一个古刹。内有佛像。当年,日本人烧杀乡民的时候,当地有数十百姓避难到佛祖的肚子里,方才免于一死。退兵之时,人们看到,佛祖都流出了眼泪。当年,古刹边有一株老树。树,始于六朝。直至1976年,古树才倒掉。其时,惊天动地,却不曾伤害到一个孩子。

桃花里的那些树啊,田园里,都是蔡先生个人的定义。看这里画的这个亭子,其实它曾出现在我生命里。当年,我在乡下教书的时候,路上就有这样的茶水凉亭。每次步行十余里,都在此亭歇息。而这些田呢,都是江南特有的田,蓑衣、斗笠一样的形状,很自由而随意。完全不像北方的井田那样。那种规整的田,纵横阡陌,其实是中央集权的一种地理体现。江南,这种自由分布的田地才是灵秀与自由之美。

这里画的是“设酒、杀鸡、作食”。每个细节都在表现时令,丰盛与热情。那都是农村的古风。在这里,我们看到,朴素不等于贫穷,而是一种讲究。蔡先生画了一桌子朴素,也是一桌子繁华。有一个老人看到这幅画流泪了,因为那菜肴勾起了她的乡情。所以,先生说,乡愁,其实也是一桌酒菜。

再看画中的这些木头,都有皮,随便放那里。有皮的木头,就是有生命的。这些细节,都是画家的“经心”,读者可以“不经心”去发现这些秘密。

山里流泉,是很美的。厨房里透亮可现。这就有一种空间感,这也能满足一个孩子对于吃食的好奇。

“不论有汉,无论魏晋”。这怎么画呢?先生就让画面忽而暗下来,那是晚上,一种安宁而清凉的调子。岁月如水,月色也如水。渔人后来出去了,有违“不足为外人道”的承诺。但,他并不是背信弃义,而是对于美的一种追寻。他,也是带着光明的种子的一个人。

大美不言。先生在结尾时特画了一个“大船”。下面是水流,取流传之意。所谓文化的传承,就是“船载水流”,很多人来划。我们共同来传承美好,才让心灵得到安慰。

由九点到十一点半,蔡先生一直谈笑风生。她的语言里,时时见出哲学与诗情。出世的白云与入世的烟火,融成一种味道。

在随和而谦卑里,见出智慧与大美。斯之谓:大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0 18:11 , Processed in 0.0079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