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民国第一狂人刘文典,蒋介石打他两耳光,他一脚踢在老蒋的肚子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25-5-12 08:49:21
标题:
民国第一狂人刘文典,蒋介石打他两耳光,他一脚踢在老蒋的肚子上
民国第一狂人刘文典,蒋介石打他两耳光,他一脚踢在老蒋的肚子上
2025-05-11 17:30
发布于:天津市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背叛革命之后,居然对曾经的盟友——共产党举枪开火!
中国革命在这一刻骤然进入了转折的深渊,而蒋介石却仿佛陷入了杀戮的狂热,任何一位反对他屠杀行为的进步人士都无法幸免,惨遭残忍的报复。随后的12月1日,蒋介石与上海名媛宋美龄结婚,凭借宋家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支持,蒋介石志得意满,信心爆棚。
然而,到了192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游览安徽大学时,意外发现校方并未给予隆重接待。得知安庆的学生“暴动潮”与校长刘文典脱不开关系,蒋介石命令刘交出共党分子名单,没想到刘文典反应直率,毫不畏惧地回了一句:“你蒋介石算什么东西?”
这个冷不丁的回应犹如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蒋介石怒不可遏,狠狠地甩了两巴掌在刘文典脸上。但当他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时,刘文典却给了他一记实实在在的踢击——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腹部。这个出名的“回旋踢”,究竟是真是假?毕竟蒋介石素来对任何冒犯他的人记仇,若真有此事,为何刘文典还能安然无恙?
“你就是刘文典?”
蒋介石目光不屑地扫向眼前的瘦弱老人,口气轻蔑。但刘文典并非任人轻视的角色,他毫不示弱地反问道:“你就是蒋介石吗?”这些话从刘文典口中说出,顿时让人感到震惊。很久没人敢如此直接称呼蒋介石的全名,他自己或许早已认为自己如日中天,却从未想到,在刘文典眼中,他不过是一个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无名小卒。
事实上,虽然这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28年,但他们之前并非没有共事过。在过去,他们曾共同效力于同一个“大老板”——孙中山。
刘文典出身名门,父亲虽然经商为主,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年幼时,刘文典便被送往教会学校深造,凭借聪明才智,他让每一位老师都记住了自己的名字。而蒋介石当年则是以调皮捣蛋、为人所称道的“瑞元无赖”而闻名,常常令寡母担忧。到了1906年,刘文典转学至安徽芜湖,在这里他遇到了陈独秀与刘师培,尽管当时的陈独秀还并非革命领袖,但却开启了刘文典的革命启蒙。
早期,刘文典痛恨封建家庭,也对教会学校心生厌恶。当孙中山的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时,刘文典看到希望,毫不犹豫地于1907年加入了同盟会。
当时,国内反清浪潮正涌,刘文典迅速返回广州参与革命。但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他开始对革命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刘文典也因此遭遇刺杀,几乎失望至极。然而,孙中山的再度出现让刘文典看到了希望。尽管“讨袁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刘文典依然坚定地留在孙中山身边,成为其秘书。
蒋介石在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逐渐崭露头角,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的局势更加混乱。蒋介石靠着一系列的权谋手段最终掌握了中原的控制权,成为了国家的掌舵人。
然而,这个从无名小卒崛起的人,实则并不具备超凡的军事才华。尽管比他更有军事天赋的人数不胜数,蒋介石却凭借着一套“权谋游戏”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对于刘文典而言,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以文字为武器为正义发声,而非用枪杆子争取权力。早在1912年,刘文典便加入了《民立报》,积极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
与蒋介石的重文轻武不同,刘文典认为文化人应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他的言辞虽充满锋芒,但却并非为了权位。而蒋介石一贯视文化人的言论为虚张声势,始终怀抱“占邦称王”的雄心。
1928年11月,蒋介石前往安徽大学,以展示自己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形象。然而,校方并未按惯例热情接待他,蒋介石显得有些尴尬。此时,省政府的教育厅厅长韩安趁机提醒蒋介石,安徽省的学生近期出现了风潮,几名学生领袖甚至可能是共产党成员。于是蒋介石便命令刘文典交出学生领袖名单。
然而,刘文典丝毫不惧蒋介石的威胁,直言道:“学生众多,何以独责我校?”这使得蒋介石愤怒至极,口不择言地批评他不严管学生,并威胁将其免职。
蒋介石以孙中山的名义来施压,这更加激怒了刘文典,他直接反驳:“你还敢提总理?当年我和他一同在东京为革命奋斗,而你不过是个无名小卒。”
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击,蒋介石显然失去了风度,嚎叫着命令卫兵将刘文典拖走。刘文典毫不畏惧,愤怒地站在蒋介石面前,毫不示弱。
然而,蒋介石出人意料地并没有对刘文典下手,反而选择放他一马。这一举动让刘文典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许多人纷纷惊叹刘文典的勇气与智慧。事实上,正是因为蒋介石担心自己还不稳固的政权受到蔡元培等社会名流的指责,才不得不作出妥协。
经过蔡元培的干预,刘文典最终被释放。为了保全自己,蒋介石提出刘文典必须离开安徽才能赦免他。刘文典虽心中不满,但却明白自己并非孤立无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都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刘文典从容接受了新职位。
无论是拒绝日伪政府的高官厚禄,还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学术自由挺身而出,刘文典始终保持着一位学者的风骨与担当。他的坚定与不屈,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显得尤为珍贵。
“大学不是衙门”,刘文典的独立思想与学术自由精神,犹如那难得一见的清流,值得后人深刻反思与敬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