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小区里有个叫乐乐的男孩,不管是在游乐场和小伙伴玩,还是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总是透着一股从容的劲儿。有次她搭积木时,好不容易搭好的城堡被小朋友碰倒了,没哭没闹,反而笑着说:“没事,我们可以搭个更厉害的!”
后来和乐乐妈妈聊天才知道,这份底气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家里攒来的——是摔倒时妈妈伸来的手,是犯错时爸爸温和的话,是努力时全家肯定的眼神。
其实每个孩子的底气,都藏在父母给的这三种力量里。
1、“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安全感是孩子闯世界的“定海神针”
同事家的朵朵刚上一年级时,每天早上都抱着妈妈的腿不肯松手,说怕在学校“没人帮我”。朵朵妈妈没有催她“快点走,别矫情”,而是蹲下来抱着她说:“妈妈知道你有点怕,但你放心,放学时我一定第一个来接你;要是在学校遇到麻烦,老师和妈妈都是你的帮手,不管怎样,我们都在你身边。”
之后的日子里,妈妈每天都会提前十分钟到学校门口,手里拿着朵朵爱吃的小饼干;如果朵朵在学校受了委屈,妈妈从不会说“别人怎么不欺负别人”,而是认真听她讲完,再陪她想办法。
慢慢的,朵朵不再黏人了,有次还主动帮班里的新同学适应环境。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兜里的糖,揣着它就敢去陌生的地方。
父母说“我们都在”,不是简单的承诺,而是在孩子心里种下“我有靠山”的底气——知道自己不会被轻易放弃,才敢大胆去尝试、去犯错、去认识这个世界。
那些长大后畏首畏尾的孩子,不是不够勇敢,而是小时候没攒够“不管怎样,爸妈都在”的安全感。
2、“你做得很棒,再试试”:肯定是孩子长自信的“阳光雨露”
邻居家的小宇以前特别怕画画,总说“我画得不好看”。
有次小宇在纸上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爸爸看到后,没有说“你看这兔子耳朵都歪了”,而是蹲下来指着画说:“你看这兔子的眼睛画得真有神,要是再给它加个小胡萝卜,会不会更可爱?你愿意再试试吗?”
小宇听了眼睛一亮,拿起笔添了胡萝卜,还加了一片草地。爸爸又夸他:“你看,加上草地后,兔子好像在吃草呢,真有想法!”
从那以后,小宇每天都愿意画几笔,遇到画不好的地方,还会主动问爸爸“怎么改更好”。现在的小宇,不仅敢把画带去学校分享,还报名参加了美术比赛。
孩子的自信,是被夸出来的,但不是空泛的“你真棒”,而是具体的肯定和鼓励。
当父母看到孩子的努力,说出“你做得很棒”,孩子会觉得“我的付出被看见”;再加上一句“再试试”,又给了他“我还能更好”的勇气。
那些总说“我不行”的孩子,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小时候没听到足够多“你做得很棒,再试试” 的肯定,慢慢就不敢相信自己了。
3、“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抗挫力是孩子遇困难的“弹簧床”
同事家的儿子浩浩特别喜欢拼乐高,有次拼一个复杂的机器人,拼到最后发现少了一个零件,急得直哭,说“我再也不拼了”。妈妈没有说“这点小事哭什么”,而是坐在他身边,递给他一张纸巾:“妈妈知道你拼了好久,现在少零件肯定很着急,失败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 是看看能不能用其他零件代替,还是明天去店里问问有没有补的?”
浩浩听了,慢慢止住眼泪,和妈妈一起翻找家里的备用零件,最后用一个相似的零件调整了一下,竟然拼好了。
后来浩浩再遇到拼不好的乐高,会主动说:“妈妈,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孩子的成长路上,总会遇到“掉棒”“少零件”的时刻,父母的态度,决定了他能不能从地上爬起来。
说一句“失败了也没关系”,是告诉孩子“你不用完美”;再加一句“我们一起想办法”,是让他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这份抗挫力,就像弹簧床,就算摔下来,也能弹得更高。
那些遇到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不是不够坚强,而是小时候没得到“失败了也没关系”的包容,怕自己摔了就没人帮。
写在最后
其实孩子一生的底气,从来不是家里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而是父母给的安全感、肯定和抗挫力——是不管怎样都有人撑腰的踏实,是做得好有人看见的自信,是摔了跤有人扶的勇气。
就像乐乐、朵朵、小宇和浩浩,他们不是天生就有底气,而是父母用一句句“我们都在”“你很棒”“没关系”,一点点攒起来的。
等孩子长大后,这些力量会变成他心里的光,不管走多远、遇到多少难,都敢笃定地往前走——因为他知道,自己背后永远有爸妈给的底气。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