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家长的焦虑,不该转嫁给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远山
时间:
昨天 17:24
标题:
家长的焦虑,不该转嫁给孩子
家长的焦虑,不该转嫁给孩子
2025-09-10 17:42
常听人说,养孩子跟养花似的,水少了枯,水多了烂根。
家长们听完往往一拍大腿,觉得太有道理了,转头就开始给孩子猛浇水、狂施肥,还怕风吹着雨淋着,干脆搭个大棚罩起来。
结果呢?花还没来得及打花苞,花盆先裂开了缝。
所以现在教育里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过度关注”。父母嘴里念叨着“都是为你好”,孩子一边点头应着,心里早把这话拉进黑名单了。
到最后,家里气氛跟战场没两样,客厅里都能闻见火药味。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家长。嘴上说“我就希望孩子能快乐”,手里却递过去十几本练习册;刚说完“成绩好坏无所谓”,转头就偷偷摸摸在家长群里问别家孩子考了多少分。这前后矛盾的样子,比《甄嬛传》里的后宫戏还精彩。
孩子瞅着这架势,心里能不明白吗?
这哪是亲妈亲爸,分明是学业监工啊。
第一、包办心理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补课。
数学补完补英语,英语补完补物理,物理补完还得加个“思维训练班”,中间再插空塞个“未来领袖夏令营”。孩子刚想靠在椅背上喘口气,就被一句“为你好”按进下一间教室。
问题是,有些孩子连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没吃透,就被推着去啃竞赛题,这就跟刚学会骑单车,就硬逼着上高速公路一样。
结果还用说吗?
学不进去是肯定的,还顺带把学习当成了仇人。
其实补课本身没什么错。孩子自己觉得某科跟不上,想补补漏洞,或者对哪门课真有兴趣,这时候补课就像打点滴,能及时补点能量。
可要是全凭父母一厢情愿,那就是强行灌鸡汤,最后孩子喝得直打嗝,看见书本就犯怵。很多学生本来对学习就没多大兴趣,这么反复加码,只会更讨厌学习。
家长们还在旁边喊“再坚持一下”,孩子心里说不定在想:
“再坚持下去,我可能直接秃了头”。
第二、过高期待
中国家长的口头禅里,“你看看别人家孩子”绝对能排进前三。
这种比较法,堪称教育界的核武器,一旦启动,杀伤力不分对象,既伤孩子的心,也能把亲子关系炸得稀碎。问题是,别人家的孩子考满分可能是天赋,你家孩子考八十分说不定已经拼尽了全力。
父母却看不见这些,非得把孩子往“学霸接班人”的模子里套,那压力能不爆表吗?
孩子最怕的,不是父母要求高,是永远得不到肯定。
考砸了挨骂,考好了也被提醒“别骄傲”,好不容易拿次好成绩,连个掌声都混不上。说白了,这种教育模式就像无限刷副本,孩子一直在升级打怪,父母永远在后面喊“前面还有更大的BOSS”,却没人告诉他,他已经打得很不错了。
家长不肯接受孩子“不够优秀”,这才是根源。
学习这事儿本来就难,哪能人人都是学神?天赋这东西是稀缺资源,不是谁家都能领到的。但孩子可以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变好。
父母该做的,不是拿别人的标准来对照,是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成长。
第三、责备否定
学习的乐趣,常常在父母的打压下一点点消失。
孩子考不好要挨骂,考得好也只换来一句“这次还行,下次再努力”。你想想,一个人拼尽全力跑完马拉松,冲过终点线,结果被告知“速度太慢,隔壁老王比你快五分钟”,换谁还愿意再跑?
孩子也一样,他们渴望点正向反馈,却只等来无休止的否定,时间长了,学习就成了折磨。
最荒唐的是,有些父母还觉得“不夸反打压”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实际上,孩子又不是钢铁侠,他们需要被鼓励,需要被看见。你永远只盯着他的不足,那学习在孩子眼里就只剩一片苦海。
别说乐趣了,连坚持下去的理由都被磨没了。
换个角度想想,教育得讲究“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能解释所有教育问题。父母投入太少,孩子容易被忽视;投入太多,孩子又被压得喘不过气。最健康的状态,是把握好那个“度”。
孩子想补课,那就有针对性地补;孩子不喜欢某一科,别上来就扣“不努力”的帽子,慢慢帮他找到学习的节奏;孩子考得好,别吝啬夸奖,哪怕就一句“辛苦了”,也能让他们重新攒足劲儿。
父母需要的,不是焦虑之下的猛推猛拉,是冷静下来的耐心等待。孩子又不是软件升级,今天点一下,明天就能自动优化。
很多成长都得靠时间慢慢发酵,急不来的。
说到底,放手才是最难的爱。
真正会教孩子的家长,不是天天追在孩子屁股后面跑,是敢于退一步,敢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那份信任和松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土壤。
学习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兴趣;可以是压力,也可以是自我实现。
关键在于,家长给孩子的不是枷锁,是选择的权利。
放下那些过度的关注,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里摔摔跤、迷迷糊糊一阵子,再自己爬起来,这样他们才可能真的学会成长。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