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沙皇所赐油画如何杀死33个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07:39: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女沙皇所赐油画如何杀死33个人?   

        2016年03月07日 08:01
                   作者:赖晨

叶卡捷琳娜二世 资料图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俄罗斯帝国女沙皇,一译喀德琳二世。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普鲁士王国的奥得河畔什切青城,是北德意志一公爵之女,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1745年8月与沙皇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历克赛耶芙娜。1762年6月28日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1763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力,大力发展军备和扩张,使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城。
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把一幅油画送给宠臣大卫·奥尔洛夫,结果导致其家族26人死于癌症;该油画后被捐赠给苏联政府博物馆后,结果导致7名管理员死亡。那么,这幅画为何会害死这么多人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叔父之死
1967年,日采科夫出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3岁时,他的父亲因一桩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在西伯利亚服刑期间失踪。年轻守寡的母亲丢下他,嫁给一个匈牙利男人。年幼的他由叔父养大,他对叔父有着一种无比深厚的感情。叔父是一位退伍军人,终身未娶,对惟一的侄儿视同己出,叔侄两人相依为命。
苏联解体前,日采科夫在一家国营化工厂当化验师。1991年苏联解体,他所在的化工厂倒闭了,他失业了。1993年,经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当管理员的叔父介绍,日采科夫进了这家博物馆当清洁工。
1999年,叔父忽感身体不适。弥留之际,他告诉侄儿:“孩子,我相信我是被那幅油画杀死的。在我之前的6位油画管理员,都死于原因不明的病症。”
悲痛的日采科夫把叔父的临终遗言整理成一篇报告,希望馆方立刻撤下那幅杀人的油画,让它以后不再害人。
博物馆馆长却认为这幅叫做《春天里的耶稣》的画是“镇馆之宝”,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深得观众喜爱。从1953年起,它便在博物馆公开展出,被陈列在展厅的正中央。所以,他拒绝了身份卑微的清洁工的建议。
追查元凶
日采科夫决定自己解开这个谜。他在博物馆的资料室看到此画的档案。原来,这幅画属于罗曼诺夫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创作于1764年春天。1947年,画主人将它无偿地献给国家博物馆,从1953年开始,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展出。由于这幅画的主人奥尔洛夫家族在罗曼诺夫王朝地位显赫,而且这个家族的几次兴衰都与王朝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幅画又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赐给奥尔洛夫的,因此它就有了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就画作的艺术成就而言,这是一幅超凡绝世的珍品。虽然有评论家认为画作的整体风格不太一致,怀疑为多人合作,但这并不影响它日益崛起的声誉。
日采科夫还发现,档案里有一封信。在信中,日采科夫发现了该画捐赠者的联系地址——里海边一个叫舍甫琴夫的小城。写信人是这幅画的捐赠者,名字叫做斯维尔德·米伊·奥尔洛夫。信中回答了博物馆馆长关于这幅画是否曾有过什么“灵异现象”的提问。斯维尔德回信很简单:“这幅画在家族里流传了200多年,是家族的传家宝。”
日采科夫设法找到了80多岁的斯维尔德,斯维尔德向他讲述了家族的历史。1762年,斯维尔德祖先大卫·奥尔洛夫兄弟都是彼得三世皇家卫队的高级军官。
彼得三世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将他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形势大好、胜利在望的沙俄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结果,自然是人心思变。在大卫·奥尔洛夫兄弟等人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1762年7月17日,彼得三世神秘死亡(一说是被毒死,也有说是被勒死,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
由于大卫·奥尔洛夫兄弟在政变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叶卡捷琳娜二世赐给大卫兄弟高官厚禄,并把油画《春天里的耶稣》送给他们。从此,这个家族成为显赫的贵族,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
可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奥尔洛夫家族有26名成员死于癌症,导致这个家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1917年“十月革命”,居住在古比雪夫城的最后3位奥尔洛夫家族成员被苏维埃政权处决,而当时还在襁褓中的斯维尔德被母亲抱着,逃到中国的哈尔滨。1947年,30岁的斯维尔德回到苏联。他回到自己家的城堡,仔细研究了家族图书馆的文件。他发现所有死于癌症的26位祖先都曾经在同一间卧室居住过,这间卧室墙上挂着那幅《春天里的耶稣》的油画。
他毅然决然地把这幅画捐赠给了政府。斯维尔德也不是存心想害人,他认为这幅画也许附着什么阴魂,把它捐赠给政府,阴魂也许就不会害人了。
画家报仇
日采科夫追踪到古比雪夫郊外奥尔洛夫家族的城堡,去查看其家族图书馆。在那里,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文件记载,这幅画由3位画家共同创作,其中一位叫做克比。资料证明,克比出生于贵族哈坦加家庭,父亲德克克勋爵原来是彼得三世的贴身警卫官,在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中为了保卫沙皇被杀。联想到帮助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政变的皇家卫队军官大卫·奥尔洛夫兄弟,日采科夫忽然悟到了什么。
他历尽艰辛,找到了克比所属的哈坦加家族居住地——高加索山区的一个古老的城堡。在这里,日采科夫得知离这里不远的一座山谷,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那里草木葱茏,却没有任何动物,人去了,回来就会生病。
日采科夫不顾别人的劝阻,独自来到“死亡谷”。正是早春时节,但这里的草木早已郁郁葱葱,他登上山顶,向下望去,发现山谷里有一处类似陨坑的坑。他走近那个坑,忽然感到身体一阵不舒服,好像要呕吐,头昏脑胀。他看了一下手表,发现表上的指北针在疯狂地旋转。他意识到这里存在巨大的辐射场,对人体十分危险,他迅速地逃走了。
那天夜里,住在乡村的小旅馆里,日采科夫失眠了。他构思了一个古老家族的复仇情节:德克克勋爵在叶卡捷琳娜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后,他的画家儿子克比立志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在给叶卡捷琳娜作画时,他在颜料里拌入从“死亡谷”里取来的土石物质。于是,在画中就产生了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辐射能量场。而叶卡捷琳娜把这幅画送给了大卫·奥尔洛夫,造成了这个家族300多年来的悲剧……
真相大白
日采科夫买了一个小桶,冒险来到“死亡谷”,取了一桶土石样本,来到莫斯科,找到一位核物理学家——帕维尔教授。教授经过试验发现,这些土石材料有一种强大的能量场。这种能量场之强大,远远超过了一台远距离军用雷达所产生的能量,足以对人体产生破坏性作用。
帕维尔教授向俄罗斯国家文物管理局作了汇报,提出对圣彼得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春天里的耶稣》进行研究。得到批准后,2002年12月,研究小组进驻博物馆。
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很快。帕维尔教授先请油画鉴定专家对此画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这幅画分左、中、右3部分,分别属于3个人的创作风格。而中间部分,尤其是耶稣脸上的颜料格外的厚,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这是没有必要的。
帕维尔教授获得博物馆同意后,从画上耶稣脸部刮下一点点颜料粉末,经过化验研究,颜料的成分几乎与日采科夫带回来的样本相同。
研究小组发现,在画作的5米之内,确实存在一种巨大的能量场,指北针在这里偏离了方向,小白鼠在这里显得躁动不安,拒绝进食。最令人不解的是,把一杯水放在画像前,10分钟后,这杯水就带上了电荷,能够吸引碎纸屑。将这杯水与一杯普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装有麦种的碗里,用前者浸泡过的那碗小麦长势更好。这样的试验反复多次,结果都一样。
研究小组认为:油画的确能产生一种强大的能量辐射,这种辐射能使人的大脑高频率振动,这种振动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经试验表明,暴露在油画面前的人容易出现高血压、全身不适与头疼。如果长期遭受辐射,人就会大脑衰竭或患癌症死亡。
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由此初见端倪,最后试验小组一致认为:这幅《春天里的耶稣》正是杀死博物馆7名管理员的凶手,加上之前杀死的26名奥尔洛夫家族成员,这幅画至少杀死了33人。2003年8月30日,《春天里的耶稣》这幅画从圣彼得堡博物馆的展厅里撤走了。
至此,通过日采科夫等人的步步深入研究,最终运用科学方法,揭开了“油画杀人”的奥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3-11 10:18: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16-3-11 10:20 编辑

看 艺 术 家 画 的 美 人 鱼
2016年03月10日17:12

电影美人鱼中警察画的“美人鱼”


  西方的美人鱼形象,从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开始
  在西方,美人鱼最早形象要算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鱼的女妖塞壬,许多艺术家都曾以塞壬为对象创作了绘画作品,其中获得“现代拉斐尔前派”称号的英国画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他的作品中就描绘了美人鱼的作品。以画海上女妖、人魚的等相关系列画作闻名的英国画家赫伯特·詹姆斯·德拉波,根据《荷马史诗》中海妖塞壬以歌声惑过路的航海者的情节画下了经典人鱼主题的作品《奥德修斯与塞壬》。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美人鱼》 1900年 布面油画 96.52 x 66.88 cm 目前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收藏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塞壬》


赫伯特·詹姆斯·德拉波《奥德修斯与塞壬》(《海上唱歌的女妖》)1910年


弗里德里克·雷斯顿《渔父和塞壬》


查尔斯·爱德华·布蒂博纳《在海中的美人鱼》


爱德华·艾瑞克森创作的雕塑《海的女儿》1913年

  美人鱼雕像《海的女儿》位于丹麦哥本哈根丘吉尔公园的港口岩石上,是哥本哈根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该雕像是丹麦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在1909年时受到嘉士伯创办人的儿子卡尔•雅布克森的委托后,于1912年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主人公为原型,并以妻子爱琳•埃里克森为蓝本,雕塑了这尊美人鱼雕像。美人鱼雕像由青铜塑像和花岗岩底座两部分组成。铜像高约1.5米,重175公斤。

马格利特《集体发明物》1934年

  说到美人鱼,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美人鱼都是人身鱼尾。而马格里特一反常态,彻底颠覆了这个形象。1934年马格利特阅读了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名著《变形记》,受到书中所描述景物的启发,创作了这幅《集体发明物》。马格里特曾在布莱敦主编的刊物上发表一种观点:认为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名称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或不可转移的关系。树叶,也可完全用大炮的形象来代替。绘画就是为了打破人们日常习惯中的参照系。由于他的艺术构思多变,人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画家”。

华沙美人鱼雕像 1938年

  在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西岸,矗立着象征华沙城的华沙美人鱼的青铜雕像。该美人鱼雕塑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横穿华沙的维普希河因水妖作怪,致使河水泛滥,祸害民生,有一对青年男女,合二为一,变成一条美人鱼,投入水中奋战,终于战胜水怪,为民除害。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城名改取他们两人名字的合称“华沙”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艺术家Victor Nizovtsev以美人鱼为主题创作的油画

  Victor Nizovtsev是俄国油画大师,也是一个充满想像力和童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怀旧梦幻色彩,汲取自希腊罗马神话、俄罗斯民族传说或是儿时记忆的灵感。
  东方的人首鱼身俑 源自《山海经》中的记录

出土于1975年扬州蔡庄五代墓中的人首鱼身木俑

  东方关于美人鱼的传说,最早是《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纪录的鲛人形象。书中记载有很多的人鱼名目,比如氐人、陵鱼、鲛人等,但原本图文并传于世的《山海经》流传到魏晋时代之后,书中的图像就已失传。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人首鱼身木俑,出土于1975年扬州蔡庄五代墓中,该俑是寻阳公主的随葬品,根据该木俑头部造型,专家推测,这是头戴幞帽的男子的造型。

《定窑人首摩羯形壶》辽代

  近日在扬州博物馆展出的一件人首鱼身的瓷器《定窑人首摩羯形壶》,为辽代定窑白瓷工艺,器形为人首鱼身,人首为契丹族年轻女孩的模样,后面是鱼的身体,鱼尾上翘,鱼鳞清晰可见。

  《人首鱼身陶俑》 隋唐五代 南唐 公元937-975年 1950年江苏南京祖堂山出土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陈藏
  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里,也陈列着一件头部是男性的人首鱼身俑,这件陶俑出土于南唐二陵。此俑将人头与鱼身巧妙融合,昂首挺颈,头戴冠状帽,鱼身通体鳞片,背鳞突出。

刻有“人首鱼身俑”造型的东汉中期的门楣石

  在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存有一块东汉中期的门楣石,石上绘有二龙穿璧交尾题材的图案,其细部有“人首鱼身俑”的造型。这块石板上的“人首鱼身俑”与出土于南唐二陵的《人首鱼身陶俑》极为相似。

南宋崖墓群主墓内的南宋羽人雕刻

  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当中,永川区文管所发现了永川高洞子南宋崖墓群,在主墓墓室靠墓门两侧,一左一右雕刻着两个长约30厘米~40厘米的“羽人”,这源自《山海经》中记载的羽人。脸显得有些微胖,肩膀上长着一对大大的翅膀,双手握在胸前,细长的身体拖着长着长长的尾巴,和童话中的美人鱼有些相似。
  除了文中所提到的神话题材油画、文物中的美人鱼形象之外,还有绘本、动画等许多其它作品中都存在美人鱼的形象,总之关于美人鱼的传说有很多,关于美人鱼的绘画等创作也不尽其数,正是关于美人鱼的不同传说,才让艺术家们可以有无限的想象。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16:13 , Processed in 0.0097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