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玄奘和《心经》的缘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1:11: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玄奘和《心经》的缘分                      2016年03月22日08:46       原标题:玄奘和《心经》的缘分

       

          ■赵孟頫 心经 局部

       

          ■欧阳询 心经

          ■费勇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
          公元649年,也就是唐朝贞观二十三年。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高宗李治即位。那一年,诗人王勃出生。
          那一年的5月24日,玄奘大师,在终南山的翠微宫,翻译了一部很短的佛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般若心经》,简称《心经》。从此,这部只有短短260个汉字的经典,在中国成为流传最广的佛经。
          事实上,玄奘之前,早在三国时代,吴国的支谦,就翻译过这部佛经,叫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这个译本已经失传了。南北朝时代的鸠摩罗什也翻译过这部经,叫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又名《摩诃大明咒经》。但玄奘第一次用了“心经”来命名这部经典,并广泛流传。
          玄奘之后,还有很多译本。方广锠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里,列出了从支谦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到佚名的《梵语心经》,一共21种,并说:“一部佛经,古今被译21次,这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仅见的,充分说明《般若心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所有译本里,玄奘的译本最为流行。我们一般说的《心经》,指的都是玄奘的译本。玄奘和《心经》的因缘,也不只是翻译的关系。大约公元620年左右,还不到20岁的玄奘,和他的二哥长捷法师,从长安到了成都。为什么要去成都呢?因为当时正好是隋朝和唐朝交替之际,战乱不已,很多佛教高僧都离开长安,隐居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成都。
          就是在成都,玄奘第一次遇到了《心经》,过程很像中国古典小说里的典型情节。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非常破烂,倒在路边,没有人搭理他。年轻的佛教徒玄奘见到了,心有不忍,就背着他到了寺庙,细心照顾他,直到病愈。那个人临走的时候,从怀里掏出一卷发黄的纸,送给玄奘。那发黄的纸上,写的就是《心经》。只是,我们现在无法考证这卷《心经》是梵文,还是支谦或鸠摩罗什翻译的本子。
          公元629年,玄奘独自一个人踏上了西行求法的路。这位公元602年生于河南陈留的陈姓男子,路上历经的艰险超出常人想象。玄奘依靠两种方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一是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二是念诵《般若心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6-3-24 13:59:17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3-27 05:40:58 |只看该作者

抄写《心经》实为印心 弘一以书法为修行 2016年03月21日15:25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3-27 05:42 编辑

抄写《心经》实为印心 弘一以书法为修行

       

          ■弘一 楷书 世间虚妄乐 雅昌供图

       

          ■弘一 楷书 五言联 雅昌供图

       

          ■弘一 心经 局部

       

       

       

          ■弘一 楷书 古诗四首 雅昌供图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但由于种种原因,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遁入 空门,做了一位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割舍,伴 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弘一书法清静似水恬淡“写心”
          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由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
          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
          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从大的 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 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
          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活动和需要,而作 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在他那里,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 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趋于“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 美”的极致。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其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统一起来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 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 同时亦得到了升华。
          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 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 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弘一法师的艺术造诣非常全面。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数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 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凭卓越的艺术造诣,其先后培养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 传奇色彩。对此,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导赏
          弘一法师的书法和他的人生一样,都经历着“绚烂至极复归平淡”的过程。早年他跟从名师学习书法篆刻,后来遍临汉隶与六朝碑版,行楷亦健壮劲利,出家后则面 目大变,字体消瘦清枯,且因藏锋而显得稚拙恬静,那些峥嵘圭角早已烟消云散。身在空门的弘一诸艺尽废,唯以书法当作修心、弘法的工具和媒介,因此他所抄录 的《心经》应作为一种“印心”之书,而绝非普通的笔墨游戏。
          鉴赏人:谷卿,青年书法家、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简介
          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声音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 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粱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 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丰子恺 现代著名画家、作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21:31 , Processed in 0.0088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