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最认可的三国名将,赵云排名第四,第一不死或改变三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7 05:36: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图说三国                        
2017-03-16 15:39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英雄辈出,名将风流,耀眼了整个时代,成为后世最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当然要感谢我们的罗贯中先生撰写《三国演义》,让三国名将形象深深烙印在心里。针对三国名将,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毛主席整整评读历史70余年,就三国名将而已,就得到了毛主席的点评和赞赏。其中五大名将最为欣赏,他们到底是谁呢?


top 1 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死后,后孙权继任,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周瑜短暂的一生,为东吴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周瑜不死,或改变三国历史进程。

建国后,百废待举,特别是人才极其缺乏。毛泽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突出强调要提拔青年干部。因此,多次提到三国时具有超人才干的周瑜。毛泽东还认为周瑜很有战略眼光,毛主席曾说: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top 2 吕蒙
吕蒙,字子明,孙权帐下名将,以胆气称,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在毛主席看来,吕蒙苦读书、善用兵,是一个靠自学成才的典型。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号召党的干部、特别是军队高级干部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毛泽东建议说: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以后才受到教育的,他们不可不看《吕蒙传》。吕蒙肯认真读书的事不止一次得到毛泽东的赞扬。他曾多次读《吕蒙传》,赞赏孙权论吕蒙的“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并且在陈寿评“吕蒙勇而有谋”的六个字旁加了密密麻麻的旁圈。
3、张飞
张飞,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后被范强、张达刺杀。

毛主席对张飞的优点也非常赞赏,认为张飞“粗中有细”,1934年,毛泽东对来中央苏区开会的红军将领王震谈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他以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加上勇武善战。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做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彭德怀和陈赓都曾经被毛主席称吾之“张飞”。
top 4 赵云
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毛主席颇为赞赏赵云,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毛泽东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赵云忠心耿耿,曾经长期出任刘备的侍卫长。
5、陆逊
陆逊,字伯言,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毛主席对陆逊非常赞赏有加, 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在不少地方作了批注。陆逊在彝陵大战前奉行以逸待劳的方针,东吴诸将不理解,十分激愤。但陆逊不为所动,甚至以军令训诫: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毛泽东对此评价很高,批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夷陵之战大胜刘备,陆逊没有听从徐盛等人乘胜追击捉拿刘备的建议。对此,史家多数给予肯定。清代学者何焯认为,陆逊深思熟虑,“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溯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尽弃”。毛泽东认为何焯的评价中肯,写下了“何评有理”的批语。可见,他对陆逊在彝陵之战后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充分肯定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3-20 12:56:17 |只看该作者
我们传播一种生活态度 让您一生拥有优雅气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4 10:46 , Processed in 0.00822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