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和表兄文同的“墨竹情” (2017-04-01 06:41:46)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13:26: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擅长画墨竹,同时他有一位表兄名叫文同,更是画墨竹的大师。他们两兄弟在画论和画技上颇有交流和共识,可谓情深意笃。如今人所熟知的成语“胸有成竹”和“喷饭”的典故,就是他们交往中留下的千古佳话。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是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人;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任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地知州知县。文同以学名世,曾校《新唐书》,又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苏轼对这位表兄很是敬重,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尤其是“墨竹大师”,两人常有书信交往,诗词唱和。

苏轼和文同都是北宋文人画的倡导者,都主张文人画突出的是神韵意境和消遣遗兴,把自己思想情感、甚至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也涵盖于其中。苏轼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文人画要“得诗人之清丽”。文同则说:“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故一发于墨竹”。苏轼在画论方面多有美学见解,而文同墨竹于北宋乃属初兴之画艺。文同的墨竹画具有“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的特质,《宣和画谱》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苏轼和文同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推崇梅兰竹菊“四君子”,籍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人品、学养、情趣和思想。

苏轼和文同都主张不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而文同的墨竹则是很精到地体现了这种“神似”的美学观念。苏轼画竹子的时候往往喜欢从地上直接上升到画幅最上方,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逐节往上画?他回答说:“竹子生长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逐节而生?”。苏轼作直竹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意态的化身,这就是得益于文同墨竹的神韵。苏轼在《文与可画贺筜谷偃竹记》一文里说: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语“胸有成竹”就是由此得来的。苏轼还在文中坦诚地说:这是“与可(文同)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苏轼还对文同墨竹深远的思想意境推崇之至。文同的墨竹叶似刀剑,锋利尖锐无比,枝干硬实刚直苍劲。苏辙本来不善画,但他曾写了《墨竹赋》称赞文同的墨竹好,说:“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苏轼进而解释道:“子由(苏辙)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地,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文同时往观察,因而画竹益精,并经常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东坡信札。东坡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了一诗:“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居然喷饭满桌。这就是“喷饭”一说的典故。

文同与苏轼如此墨竹深情,这位“清贫太守”也就倍感生活的滋润。他经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识吾妙处”。苏轼也常说:“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曾送东坡一帧墨竹册页。次年正月,61岁的文同奉调出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不幸于二十一日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拳画册,挥泪不止,痛哭失声。

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苏轼则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传世。曹宗国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4 01:47 , Processed in 0.00790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