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成皋丞印”)
马援还向光武帝推荐了“晓古文字者”,以“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可见,在汉代已经非常重视印章的文字重要性,甚至用专人来负责印章文字的“正”确性。(黄牧甫刻“万金”及边款)
边款里写“万,篆见鲁大司徒匜,牧甫仿”(黄牧甫刻“克明长寿”及边款)
边款里写道:“缪篆分韵有孟明、张明印”。这是用来说明这个“明”字的出处。(《说文解字》书影)
关于“六书”,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找来一看(具体见我的微信公众号:三个小布丁)。所谓的“六书”是指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篆刻学习者要对这六种造字法有详细的了解,而不是拿《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的写法为字法死标准,《说文》上有的字就是正确的,《说文》上没有的字就是错误的,这是狭隘的字法思想,“六书”为规范篆刻用字提供了一整套原则和方法,根据这些规则,都是符合文字学规律的,也都是可以入印的。这也正是所谓的“六书精义入神”。(《汉印分韵》《汉印文字徵》书影)
(《汉印分韵》内页)
当然,目前我们在当下的图书市场上还可以发现很多综合式的篆刻字典,初学者创作作品时,最好是查一下这些专业字典,以保证印面字法的正确性。(古玺印式的印“右司马”)
(赵之谦刻汉印印式的印“赵之谦印”)
(邓石如刻元朱文印式的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有问题,它保持了印文的纯洁性,同时就会显得过于保守拘谨,使创作的自由度大受局限,就像诗歌的格律,要想写出好的律诗,必须懂得诗歌的格律,并依照格律进行创作,但格律有时候又会限制诗人的发挥。所谓“以韵害意”,于是,有些印论家对此要求有所松动,徐上达在他的《印法参同.字法类》中说:(邓石如刻“觉非盦主”)
其中的“主”字是金文的写法,显然与其他字并非出自同一个篆书体系,甚至不同的篆书文字体系的文字,还在章法上为印章的艺术效果增色不少,因此,对于篆刻创作,我们在选字用字的时候要注意入印文字的格调气息统一与和谐。一个篆刻学习者在字法方面应具备这样的修养:在保证字法统一性的前提之下,对庞杂的古文字和历代印章、篆刻的用字体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且要把这些东西烂熟于胸。也只有这样,我们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就可以对篆书字法运用自如。(唐”中书省之印)
(宋“御府图书”)
显然,到了唐宋,印章不“古”了,秦汉印章中的古质典雅的姿态更接近于汉字初造字时的初始状态,而这种姿态更具有文字的古典朴素之美。唐宋印章因为变成大面积朱文,为了填补印面中空白的地方,又额外增加笔画填充补满空白,最终直至产生“九叠篆”,这显然是脱离“古”典姿态的取向,不古,因此不美,毕竟,篆刻是以“古”为美的。(汪关刻“汪关私印”)
(汉印“王武”)
4、丰富性原则(邓石如刻“侯学诗印”)
(吴让之刻“观海者难为水”)
(赵之谦取法汉砖文字刻“郑斋”)
(吴昌大硕取法石鼓文的“雷浚”)
(黄牧甫取法金文的“万物过眼即为我有”)
(齐白石取法碑刻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由此推而广之,是不是隶书、楷书、草书都可以入印了呢?再推广,是不是英文也可以入印了呢?我们说,这肯定是可以的,但这时的印章作品,还能称作“篆刻”么?(叶璐渊的“黄龙逭署”你一定想到了魏碑)
(钱君匋刻“华约瑟”明显是草书啊)
(吴颐人的“阿Q正传”,Q字好Q啊)
字法的四个原则讲完,有的朋友会说,四个原则听完之后,发现原则多了就成了“没有原则”了。其实,我们对于篆刻不同的学习阶段,要参照不同的字法学习原则,在最开始的学习阶段,还是查字典,临古印,多学摹印篆、缪篆这些经典的秦汉印文字,在学流派印阶段,又应当在《说文解字》上深下一下字法功夫。而到了学习到一定层次之后,显然是可以“乱来”一下的,扩大自己的字法取法范围是可行的。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