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七事变80年沉思录:我们记得胜利的日子,还要牢记胜利的原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4:44: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高歌 于 2017-7-10 04:46 编辑

是谁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国家危亡到民族复兴征程,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牺牲品格的沉思录
丁海明 张 良
引子
1928年5月,周恩来扮作王姓商人乘客轮由上海赴大连,准备秘密赴莫斯科参加“六大”。在大连码头上岸时,日本水上警察拦住了他:我看你不姓王,而是姓周。不是古董商人,而是当兵的。他们随手打开一个抽屉拿出一张档案卡片,说:你就是周恩来。
不过,日本水上警察厅没有逮捕中国共产党党员周恩来。此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7人,候补委员4人,周恩来是其中之一。
卢沟桥事变80年后的今天,体味这个看似寻常却奇崛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承认,1937年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不尽是狂妄和臆想——
史学家指出,为了柳条湖畔的“九一八”,为了卢沟桥头的“七七之夜”,侵略者已经觊觎了400年。早在全面侵华之前,日本已经绘制华夏地图无数,我山川地志、关隘兵要,乃至城镇乡村、田亩水井,均在其图上胸中。中国的政治派别、军事力量、经济外交等时政民情,无不在精研细琢之列。
卢沟桥事变8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当年日寇的千虑一失庆幸,他们放走了不该放走的周恩来,忽视了不该忽视的共产党。其实难怪,当时之中国,每天都有政党诞生,每天都有政党消亡,多少政党喊了两句口号,叫了两声主义,旋即消失在历史的沙滩上。
但,恰恰是这个共产党清醒地看到,欲打赢这场国力、军力和民心士气均相差悬殊的战争,唯有以牺牲凝聚人心,以牺牲铸就希望,以牺牲赢得胜利。她没有躲进书斋,绝不空谈主义,而是挽起裤腿站到了苦难人民的队伍里,卷起袖子扛起了敢于牺牲的旗帜,用腥风血雨中锻造的伟大牺牲品格唤醒了一颗颗沉睡彷徨的民心,挺起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未曾挺起的脊梁,奠定了泱泱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
今天,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从子长县瓦窑堡到延安杨家岭、枣园,由武乡县王家峪而左权县麻田村、黎城县黄崖洞,从这些红色圣地驻军营区,到传承当年抗战老部队薪火血脉的今日军营,一路行走,一路追问,一路祭奠当年前辈们在国家危亡之际的牺牲,一路思索今天的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如何传承牺牲品格……
一、一个政党和一面牺牲的旗帜
1、九一八事变后,当国民党军队为了保存实力不放一枪撤出东三省时,大批共产党干部奉命逆流北上,在黑土地上洒下第一滴抗争的鲜血
时间往往使人变得客观,让人渐渐懂得历史背后的无奈。
比如“九一八”——中国人心中永不结疤的伤口。86年了,我们总忍不住一遍遍地问,为何那一天,我们的军人不放一枪,一挥手便扔掉了东三省?
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分析这样一组数据,心中的痛和恨或许会减缓一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比例是4.4∶1;日本年产钢580万吨,中国4万吨,比例是145∶1;日本年产坦克330辆、大炮740门,中国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
后撤,放弃,保存实力,不能不说是当时迫不得已的选择。不止国民党军队如此。我们在瓦窑堡会议旧址看到,1935年秋天的红军将士们,也有一些作如此想。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军事战略问题》报告,指出红军要东渡黄河,进入接近抗日前线的山西,党内、军队也有少数反对的声音。

瓦窑堡会议会址

这些声音有其道理:其一是红军长征中吃够了没有根据地的苦,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实在怕再失去;其二是红军体质弱,人数少,能否先巩固陕北,然后再去抗日前线?
所以,对于网上流传的“抗战时期八路军躲起来发展自己”的说法,一位老革命说:“九死一生之后,先求生存下来恐怕是任何一支武装力量的天然选择。有人从自己的站立点去猜想、揣测,也可以理解。但他们忘了,这个党是共产党,这支队伍是红军。”
1936年2月20日晚8时,万里长征未及歇的红军将士乘坐木船、羊皮筏子向黄河东岸冲去,挺进抗日前线。其实此前,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险,共产党抗日的枪声从未停歇——
1931年,当国民党军队不放一枪撤出东三省时,大批共产党干部奉命逆流北上,在白山黑水间战斗了14年;
1934年7月,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中,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除了一路向西,还有一路向北,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一路飘红……
共产党不是不懂得牺牲。共产党恰恰最懂得牺牲。共产党知道,以弱敌强,唯有牺牲;共产党清楚,以弱胜强,唯有带头牺牲。这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
2、当蒋介石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时,共产党和红军将士抛却血海深仇,含泪戴上了青天白日帽徽,用牺牲让步凝聚起最广大的力量
当“兄弟阋于墙,共御其辱”的古训流传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厦将倾的中国,蒋介石把它改做“攘外必先安内”。而面对蒋介石不肯放下的屠刀,当时还苦苦跋涉在长征路上的共产党却一再让步,把“抗日反蒋”改为“逼蒋抗日”,再改为“联蒋抗日”。
1936年12月,前往西安督战“剿匪”的蒋介石被扣押。一片喊杀声中,共产党力劝和平解决——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不管他手上沾了多少共产党人的鲜血,“放”!
九个月后,西安三原县石桥镇,大雨滂沱,129师改编动员大会。师长刘伯承拿出一顶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说:“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红军改编后举行抗日誓师大会现场。

刘伯承下达了命令。可除了雨声,全场静悄悄的,官兵们一动不动。刘伯承见状,再次提高了嗓门:“我命令,换帽子!”
全师换下红军帽。全师呜咽如雷。
会后,排长秦忠戴着青天白日的帽徽回到房东大叔的院子,看到他正提着一个大水桶往水缸里倒水,便想上前帮忙,结果被一把甩开:“不用你,你们这些没有骨气的人,投降国民党!”闻听此话,秦忠,还有身后一个排的战士,傻傻地站在院子里,委屈、怨恨,再次放声大哭起来。
1937年8、9月间,很多眼见亲人与战友惨遭国民党杀戮的红军战士,就在这样的复杂情绪中,换上了国民党的军装。
不止是换装。蒋介石一再压缩编制,红军许多高级将领只能被降级使用,平均降三级以上。后来担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红军时期是军政委,改编时拟安排到第129师当营长,相当于连降6级。
“为了维持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我们党当年称得上苦心经营,忍辱负重。”老八路李金水忆起往事,依然唏嘘不已。
1941年1月,安徽泾县,新四军近万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大部壮烈牺牲。周恩来愤然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为了避免抗日统一战线破裂,除了愤怒、谴责,我们只能任自己的战友白白牺牲。
但天下从无白白的牺牲。自日寇入侵以来,共产党带头抗日付出的巨大牺牲,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同样巨大的牺牲让步,全都化作一个巨大的磁石,终究把当时中国一盘散沙、万马齐喑的各种军事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在了一起。
国难当头,唯真心抗日、勇于牺牲者成为狂风中的旗帜,中流中的砥柱。
3、当1941年蒋介石仍未对日宣战时,共产党用自己的牺牲让日寇感叹“华北有八路军是不能安枕的”,让无数爱国青年千里万里来奔
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一幅柱状图清晰地展示了一段时期内共产党员的数量变化:1937年抗战之初时4万,1938年时50余万,1940年80万,1945年达到了121万。
日寇残暴,战火无情,抗战十四年华夏大地时时处处流血牺牲,为何共产党员的数量反而“逆势上扬”?这组数据似乎刚好佐证着共产党“游而不击、保存实力”的论调。
但当我们驱车赶到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在这块群山环抱的地方查找到来自日军的一组数据时,突然发现这样的线性思维、简单逻辑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据日方统计:1939年日军在华兵力共38个师团,而在华北就有18个师团,几乎近半。1940年,华北是25万人,占华北、华中、华南总兵力的34%……1942年,侵华日军决意“以剿共为主”“彻底地不间断地进行肃正讨伐”……数字无情,汩汩地渗漏着共产党人的鲜血。

抗战数载间,华北敌寇四易统帅。从香月清司到寺内寿一,到杉山元,到多田骏,再到冈村宁次,他们无可奈何地感叹:华北有八路军是不能安枕的……
所以,有时仅透过一组数据去推论一件事情,就像用一只眼睛去判定目标的方位,难免出现较大的偏差。如果一定要诠释抗战十四年间共产党员逆势增加这件事,那只能说,这种增加背后,是民心。
我们看到当时的一个统计数据,从1937年到1939年的3年中,全军共接收文学家、剧作家、音乐家、美术家和文艺青年等知识分子1万人左右,占全体干部总数的18%到20%。
那天,延安杨家岭,朝阳初升,当年轻的解说员声情并茂地背诵起数十年前一首打油诗时,那一个、那万千个历尽艰辛赶来延安的爱国青年,遥远而清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脑海:
“打断骨头连着心,扒了皮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我们也许可以一问,一个“躲起来”的政党,一支“只知保存实力”的军队,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产生这种磁石般的吸引力?
与此相反,时间到了1941年时,蒋介石仍未对日宣战。
二、一个民族对一面旗帜的追随
4、当国民党把老百姓丢给日寇时,共产党来到了老百姓的地头和炕头,与他们一起挖野菜、撸树叶,同甘共苦、生死相依
在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当地80后解说员王松苗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两件事:
一是1938年3月初,运城、风陵渡陷落,山西各重要铁路公路干线均落入敌手。山西105个县中的102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二是当时的华北,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起码的政治、文化教育,昧于时事,也不关心时局变化。聂荣臻曾回忆说,他率军开辟晋察冀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老百姓竟不知道清朝皇帝已被推翻……“大多数知悉日本侵略的群众,在这一巨大变迁面前莫衷一是,手足无措,抗日热情、斗志和信心都未能焕发。”
夕阳,薄暮,苍茫黄土坡诉说着沧桑。我们默默地咀嚼品咂,脑海中勾勒出当时山西情状和当年底层老百姓的精神轮廓。共产党、八路军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基本盘——
十四年抗战,从总部最高领导到普通一兵,全都一手拿枪、一手拿锄,胸口对着日寇,后背靠着百姓。饥饿肆虐时,八路军战士不在离村10里内挖野菜、撸树叶,为的是留给百姓;总部、北方局还搞了一个大展览,告诉百姓哪些树叶能吃,哪些树叶有毒;
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峪村口种下了“红星杨”,刘少奇在漳河边和老乡们一起割谷子,罗瑞卿操起木锨帮群众扬场,还有八路军将领亲自带人修建的、被群众命名的“德怀桥”“伯承桥”“小平桥”……

王家裕八路军总部旧址

山西临汾,国民党县政府的县长亲眼看到八路军后这样感慨:八路军原来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朴素,这样的同老百姓一个样……中国有救了。
卢沟桥事变80年了,当年这些琐事还在老区流传。我们细细品咂,发觉这些大时代里的小小琐事,真实而生动地记录着一个政党和她根植的土地间,那种同甘共苦,那种生死相依,那种不可分离。
也正是这些田间地头生死与共的事,打通了共产党与老百姓的血脉:我的血液流进了你的血管,你的心跳连着我的脉搏。被漠视了上千年的中国底层老百姓从来没感到自己这么重要,他们豁然意识到民族存亡的锁钥已然系于己身。
5、“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共产党用牺牲唤起了牺牲
在山西黎城,我们听说了一个关于野菜的故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总指挥部辗转到了黎城县孔家峧村。有一天,左权到离村子很远的一个山岭上巡查地形,结果发现很多老百姓在这里挖野菜。

他就问:老乡,干嘛要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挖野菜?

老乡说:八路军要打鬼子,附近的野菜让八路军挖,我们跑远点儿没什么……
八路军不在离村10里内挖野菜、撸树叶,老百姓要把附近的野菜留给八路军——一路走,一路听着这些入口甚苦、品着品着却品出甘甜的旧事,我们想起郭沫若当年由重庆写给八路军总部一个同志的信:“你们是在天堂里受苦,我们是在地狱里享受……”而这样的动人故事,这样的牺牲热情,填满了巍巍太行的沟沟壑壑——
当时14万人口的武乡县,9万多人参加了民兵、自卫队,也就是说,除了7岁以下的婴幼儿,全都在战斗;
左权县后柴城村吕振芳,敌以开水将他全身烫烂,仍守口如瓶,不肯供出公粮存放地方,最后被敌砸死。上南会村王慕戌,被敌以针刺指甲,挖去两眼,仍不肯报告出公物埋存地方及民众隐藏在哪里……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巨大的热情中埋藏着巨大的牺牲,巨大的牺牲又孕育着巨大的热情,中国农民千百年受封建压迫,不愿从事超过自己家庭范围以外任务的社会活动,但为何彼时的他们却似脱胎换骨一般,更与国民党治下时天壤之别?
6、当共产党与老百姓肩并肩战斗、肩并肩牺牲时,这面牺牲的旗帜,必将是胜利的旗帜,注定是胜利的旗帜
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沿着狭长的历史走廊,一步步走向了1945年。以这个年份为节点,时间的洪流好像一下子冲出了蜿蜒曲折的峡谷,从此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此后3年,国民党800万军队一溃千里。有人为国民党叹息:若不是日寇中断了此前态势,国民党早就把共产党给消灭了。结果,抗日战争结束,共产党已经壮大起来了……
在纪念馆工作多年的解说员对此回击有力:“抗战结束,共产党确实壮大了。只不过,共产党不是靠‘游而不击,保存实力’躲大的,而是在与人民生死与共中被人民哺育壮大的,是在艰苦卓绝的流血牺牲中拼大的。”
1942年3月3日,我冀鲁豫边区以一个排扼守马城村抗击千余之敌,激战半日,弹尽无援,大声连呼“拼到底,誓死不作俘虏”,全部壮烈牺牲。马城村百姓义愤填膺,参加八路军者,倍于该排;
1943年3月,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在淮阴刘老庄阻击3000日军12个小时,82名官兵全部牺牲。刘老庄几天内选送82名子弟,重建“刘老庄连”……
敢于牺牲才会壮大。敢于为人民牺牲,人民就会成为你。这是牺牲的辩证法。我们寻根延安有这样一种感慨:国民党应自忖过,即便没有日寇侵华,他们与敢于为百姓牺牲、走进百姓心头的共产党相比,谁能得天下!

上世纪40年代,关于美国是该支持国民党,还是支持共产党,纽约组织了一场大辩论。在对共产党的一片置疑声浪中,与八路军一起战斗过的史沫特莱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向反共的人们道出了共产党的“核心竞争力”——

数年抗战,在收获“歼灭125万日伪军”这一战果的同时,共产党人还靠着与人民并肩战斗、并肩牺牲,收获了“唤醒和拥有以千万计的人民”的民心所向的战果。
所以,抗战胜利,国民党接收了绝大多数大城市,却不过是“空心城市”,民心早已被共产党“接收”。由此,十四年间人心向背形成巨大势差之后,短短3年即分出胜负应在情理之中。
三、一个政权对牺牲品格的信仰
7、已经长大的红色儿女,没有忘掉老迈蹒跚、已经辞世的太行奶娘。共产党没有忘掉,也不应、不能忘掉当年人民作出的牺牲
“树高千丈往下长,天下的娃娃谁不想娘,魂里梦里念的是你呀,我的娘亲在太行……”高天厚土,恩重情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宣教部主任田悦慧,一边动情回忆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的感人场景,一边告诉我们:七八十年了,总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回太行山寻找、看望自己当年的奶娘。严四年就是其中一位。
1940年4月,刚满月的八路军后代小白桦被寄养给了村民高焕莲。因奶水有限,自抚养小白桦后,她当时仅7个月的次子再也没有挨过娘亲的奶头……直到1943年10月,已经4岁的小白桦才被部队接走。为了感念奶娘四年养育之恩,父母把白桦的名字改为“四年”。
长大后,严四年苦苦寻找奶娘,直到2011年才得知确切的消息。此时已重病在床的严四年,托弟弟代他赶到武乡县北上合村,在已过世的奶娘高焕莲坟前祭奠上香……
像严四年一样的儿女们,没有忘掉太行奶娘。从那个年月走来的共产党人,没有忘掉当年把最后一把小米留给他们的人民。今天的红色传人,有没有忘掉今天的百姓?我们在“叶挺独立团”的团史馆里寻找答案。

2008年汶川地震,这个团“红一连”挺进汶川县最后一个孤岛草坡乡。震后山村,只有一棵桃树周围有一块平地,官兵便把帐篷搭在了树下。当时很缺水,桃子刚好挂满枝头。当天,官兵登记了桃子的数目,共是289个。从6月20日到7月中旬,这289个桃子,一个不少地交给了百姓;

某部给映秀送粮,战士谢玉勇连续两天两夜背粮送药,又累又困,两腿一打软便向深谷滑去。紧急中,他一把抓住一棵小树,另一手却拽住背囊不放。连长焦急地大喊:快扔背囊!但他死死不肯松手,里面是群众的救命粮……
当我们向老八路李金水讲述这些故事时,他静静地听着,老泪浑浊的眼睛突然闪出夺人的光亮:“该这样,我们过去的胜利离不开百姓的牺牲,我们不能因为今天远离了牺牲就忘掉了这一点,就忘掉了百姓……”
8、路边村里集资立的烈士纪念碑,黄崖洞用石子刻着的对联,都在轻轻地诉说:老百姓记着我们,是因为我们的牺牲;老百姓念念不忘的,是我们的牺牲
从长治出发,我们向黄崖洞兵工厂旧址赶去。进入黎城县地界后,左侧是此起彼伏的小山丘,右侧路边每隔几里地就立着一个小亭子,亭子里立着一块纪念碑。
聊起这些碑,黎城县人大副主任、红色百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广兴有些骄傲又有些惭愧:“我们县能讲清史实的红色村有160多个,这些碑都是各个村自己集资立的。有钱的村子就弄得好一些,刻上一些浮雕,穷的村子就只好立个最简单的碑……每块碑都记录着当年的一场战斗。”
触摸着冰凉的碑身,诵读着镌刻其上的滚烫历史,我们听到了枪声,看到了鲜血,也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共产党、人民军队刻骨铭心的爱和纪念。它们如此素朴,如此沉默,却和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顶天立地,见证着世道人心。
一位住在北京香山的老革命,三年生活困难时期把救命的口粮给了老乡,而自己的孩子却饿着肚子。他去世后在八宝山举行追悼会,老乡们突然冲了进来,抬着松枝编成的花圈;
还是那个“刘老庄连”,淮阴区每年都要到如今的连队慰问,并且保证连队永远有刘老庄的兵,至今没断茬……

一路行走,一路聊着这些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拴着现在的故事,我们赶到了黄崖洞。当年这个地势险恶的所在,如今成了一个红色旅游景点,我们在向当年藏兵器的山洞攀爬途中,碰到不少游客,有老人,有年轻男女,有孩童。

在距离黄崖洞十米左右的地方,山路两侧用石子刻了一副并不对仗的对联:“抬头望见黄崖洞,时刻不忘老八路。”当我们一字一顿地读出来时,从旁边经过的一位老人脱口感叹了这样一句:“人民念念不忘的是我们的牺牲,人民是因为我们的牺牲才跟随我们啊……”
9、“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你那百年老屋,有没有挂新泥……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
从老区返京的路上,我们脑海里一遍遍闪回着一面叫做“左权奶娘名录”的纪念墙。那面墙上镌刻着很多再朴素不过的名字,像王银香、刘小鱼、张招弟……还有不少仅有一个姓,如“张某某”,或者姓也无处考证,只留下一个“不详”……
举世罕见的太行奶娘永远值得我们感恩,他们把八路军子女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哺育;而当年那些把儿女托付给乡亲的八路军将士,同样值得敬重,永远不应忘怀——
舐犊自来情深。是什么样一种牺牲精神,让这些有血有肉的战士能够抛舍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战火无常,幸运者凯旋时还能抱回自己的孩子,又有多少人就此一去便战死在沙场,或者归来时寻子女而不得……
卢沟桥事变80年了。当太行奶娘们一个个离开我们时,我们是否忘掉了太行奶娘背后的精神?今天的我们还记得胜利的日子,是否已经忘掉了胜利的原因?
烽火远去,硝烟散尽,当年一路流血、一路牺牲的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来到了太平盛世。生死威胁远去,血火熬煎远去,醉享太平的危险却扑面而来。今天,诱惑多了!当年扛得住子弹洞穿、经得起刀劈火烤的骨头,当年风雷撼不动、泰山压不垮的身躯,当年拖不垮、打不烂的牺牲品格,在诱惑面前熔化了几多钢、消解了几多钙?

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剧照

太行奶娘的故事警示我们,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需要“牺牲”,带领人民富国强军、踏上复兴征程需要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牺牲”——这一伟大品格的丧失,将意味着万劫不复的危险;这一伟大品格的传承,将让我们党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车行经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像过去的和将来的每个日子一样,簇拥着跨越千山万水、来自盛世中华的人们。我们想起太行深处那一座座已经归于安静的抗战旧址小院。当我们蓦然回望,发现这些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小小指挥所已经难寻其迹,因为它们与寻常巷陌、百姓人家融为了一体,浑然不分。我们心中响起了《西柏坡组歌》的歌声——
“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你?你那百年老屋,有没有挂新泥……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
多么撼人心魄的歌声,歌声里是对当年“在野”、如今“执政”的我们党的追问:今天,我们谈论“周期率”,我们思索“两个务必”,我们说“赶考永远在路上”,考官永远是人民。而考题,正是这一道:今天的我们,是否丢掉了伟大的牺牲品格?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丁海明 张 良
编辑:毛志文
编审:曲延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8 07:44 , Processed in 0.00819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