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眼了!首都博物馆 书房珍玩精品展(续)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1 23:08: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欣然品书画 2018-03-11 21:43:57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中以宣纸最有名。宣纸出于唐代,因产于安徽宣州而得名。宣纸质地绵软,百搓不折,纹理紧密,纸色清润,光洁如玉,不腐不蛀,便于长期保存,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成为历代书画家展笔挥墨的佳品。中国古代许多书画名作、古籍史料的真迹,历经千百年,得以流传至今,则是依赖于宣纸作为载体的缘故。图为云龙纹色绢,清(1644—1911)。绢质均匀细滑,红地上洒金描绘龙云纹,为皇家御用书画用品,此龙纹绢制作精致,反映了当时制作书画专用绢的精湛技艺,弥足珍贵。

御制淳化轩刻花纸,清(1644—1911)。纸质滑润,韧性强,纸面有兰花图案。是专供“内府”使用书画纸,钤有御制淳化轩印记。

砚从原始的研磨器具发展而来,为研制色料的工具,又称砚台。首博藏砚在材质、形制、雕刻、纹样、铭文及收藏者等方面都极具代表性,展示的名砚将文物价值、工艺水平、艺术风貌、文化内涵都展现了出来。
(上左)歙石松月山泉砚,唐(618—907)。砚面、砚背部以浮雕的手法勾勒出松树、山泉、高山、明月,雕工流畅,极具观赏价值。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又称龙尾砚,色多为青灰或绿灰,给人以庄重沉着之感,其质地致密,纹斑绮丽,温润如油,有“雪浪金星”之称,独具特色。据宋人洪适《歙砚说》记载:“龙尾山在婺源县长城里。唐开元中叶氏得其地,尝取石为砚。”又记:“龙尾石多产于水中,故极温润。性本坚密,叩之其声清越,婉若玉振,与他石不同。”
(上右)陶箕形砚,元(1271—1368)。此砚背刻有隶书“云中玉泉老人”铭文。玉泉老人即耶律楚材。
(下左)澄泥桃形砚,明(1368—1644)。砚上带有何石卿款。何石卿,嘉庆道光间,端州人,著名砚学家,著有《宝砚堂砚辨》。
(下右)菊花石砚,清(1644—1911)。浏阳石又称菊花石,产于湖南浏阳。此砚上有白色菊花纹,极具观赏价值。

端石灵芝长方砚,清(1644—1911)。我国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始于唐代,产于广东肇庆端溪,色呈墨紫,亦名端溪砚,世称紫端。石质温润如玉,纹理优美,磨墨无声,发墨而不坏笔,纹理多变,有“青花、胭脂云、鱼脑冻、蕉叶白”等美名,是砚中珍品。此白端石亦产于肇庆七星岩,砚池巧作灵芝状。池内残存朱砂墨渍。白中泛红,古雅可爱。

仿汉石渠阁瓦砚,清(1644—1911)。砚台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都是圆形或方形,而这方澄泥砚,却是造型非常独特的“瓦”形,是砚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此砚上侧写有隶书“仿汉石渠阁瓦砚”七字。砚膛上方刻有乾隆皇帝手书的铭文,下有钤印一方为“朗润”。砚色呈鳝皮黄,高雅华贵,乃澄泥砚中之上品。澄泥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山西绛县,以汾河水中常年所贮沉泥,风干制砚,再烧炼而成。砚质坚硬,发墨细润,贮墨、贮水均耐久。此砚不仅砚石名贵,砚匣、砚盖也做工精巧。砚匣由硬木整挖而成,砚盖上嵌白玉寿桃一对,是典型的清代宫廷制作手法。

端石荷叶砚,清(1644—1911)。此砚选用端州大西洞佳品,在翻卷的荷叶下面,精琢一小蟹,蟹爪夹住一根苇草。荷与蟹搭配,寓有“和谐”之意。砚背有袁太守书铭文。

洮河石长方砚,明(1368—1644)。洮河石产于甘肃古洮州,因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即为无价之宝,唐宋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此砚石质细腻润泽,石色淡绿,绿中泛黄,为洮河石上品。整方砚台造型古朴,砚身四周刻有浮雕游龙戏水纹饰,栩栩如生。这方砚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名贵,而且它还有一段收藏故事。此砚曾被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收藏过,纪晓岚对于砚台颇有研究,他鉴定这方砚台为宋代“绿端”。此后经过世事变迁,在“文革”期间,此砚又被康生谋得,他鉴定此砚为“洮河石”砚。不仅如此,还在砚上亲书一段文字:“纪晓岚自名为识砚者,还刊行《归云砚谱》,其实他对砚连基本常识也没有,他把洮河石当作绿端,把青州红丝叫做红端,他不知端石为何物,更不必说识别古砚了。康生1970年2月”。此后,这方砚台经首都博物馆专家鉴定,确认为明代洮河石砚。

(左)翡翠桃式砚,清(1644—1911)。此砚以翡翠雕琢成桃状,雕工不多,巧夺天工,是观赏砚中的佳品。
(右)墨玉砚,明(1368—1644)。整个砚台玉色清雅,四角阴刻螭龙纹。

红丝石砚,清(1644—1911)。山东诸石制成的砚,通称鲁砚。青州砚为鲁砚之冠,其中又以红丝砚最佳,因砚石中多呈红色丝纹,故名。此砚石质选用优良的红丝石,具清初期工艺特色。砚身及砚侧隶书《归去来辞》全文,为清代翰林施用冰所刻。

歙石黄鱼子砚,清(1644—1911)。砚石呈土黄色,黄地中有墨色斑点,极似鱼子,故名“鱼子石”,宜研彩墨。此砚墨池雕有五只小鹅戏水。砚背有后人摹刻的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草书“鹅戏”。

象牙管微雕笔、象牙管百寿字兼毫笔,清(1644—1911)。

(上)湘妃竹管鸠居堂制笔,清(1644—1911)。出自日本制笔名家鸠居堂,毛笔外形简洁大气。笔杆以湘妃竹制成,相传娥皇、女英的点点泪滴,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便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湘妃竹”。传说湘妃竹上黑色斑点即是娥皇、女英的滴滴泪痕,故而湘妃竹又称为“斑竹”或“泪竹”。
(下左)红雕漆人物狼毫笔,明(1368—1644)。狼毫是毛笔制作中最普遍使用的三种用料之一,采自黄鼬的尾毛。狼毫属硬毫,其力介于羊毫、紫毫之间。狼毫笔锋利挺劲,容易着力,便于掌握。
(下右)青玉雕龙管牛角斗棕毫大提笔、紫檀木嵌银丝大抓笔,清(1644—1911)。明清时期制笔工艺极为讲究,不但追求实用,更注重装饰。笔管之上或镂、或雕、或描、或刻、或镶嵌、或髹漆,堪称精美的工艺品。

书房文玩特指具有赏玩价值的文物与书房装饰品,起源于汉代,唐宋时期品种渐多,明清时期式样更为丰富,流传更为广泛。书房文玩由笔筒、笔架、砚滴、水丞、笔洗、臂搁、镇纸、薰炉、印盒、印床、印章等组成。这些书房文玩,既是书房不可或缺的实用文具,也是文人闲来赏玩之物,更是文人寄托幽思、挥洒胸襟的工具。书房文玩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高雅名贵的艺术珍品,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图为明清时期犀牛角、紫檀木、象牙、黄釉、青玉、竹雕等各种材质的笔筒。

竹雕刻字人物笔筒,清乾隆(1736—1795)。

印章的历史源远流长,既有实用意义,也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首都博物馆所藏的这组印章从材质、印文的镌刻、边款的铭记,到印纽的雕琢,都蕴藉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趣。

干黄梅兰竹松章,清(1644—1911),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7、青玉雕鹿印盒,清(1644—1911)。印盒盖顶刻有鹿、鹤、青松三种吉祥饰物,寓意“福禄富贵”。
8、白玉圆印盒,清道光(1821—1850)。
9、白玉雕螭方印盒,明(1368—1644)。
10、青花人物纹方印盒,明(1368—1644)。
11、铜鎏金印盒,清乾隆(1736—1795)。
12、铜鎏金錾梅花方盒,明(1368—1644)。
13、铜凤纹八宝盒,明(1368—1644)。

(上)象牙笔舔,清乾隆(1736—1795)。
(下左)白玉荷叶笔舔,明(1368—1644)。
(下右)青玉荷叶笔舔,清(1644—1911)。

①青玉灵芝洗,明(1368—1644)。明代玉笔洗比较常见,形状各异,典型特征是器形古朴,纹饰给人以大刀阔斧的粗犷之感。
②墨玉椭圆梅花洗,明(1368—1644)。
③翡翠荷叶洗,清(1644—1911)。
④白玉荷花洗,清(1644—1911),北京东城出土。清代玉笔洗雕工极为精湛细腻,尽显华丽富贵,其观赏性远超过实用性。

(上左)茶晶玉兰花水丞,清(1644—1911)。
(上右)青玉兽形水丞,明(1368—1644)。
(中左)天然玛瑙荷叶水丞,清(1644—1911),北京东城出土。
(中右)青玉墨床,清(1644—1911)。
(下左)黄玛瑙竹节式墨床,清(1644—1911)。
(下右)水晶墨床,清(1644—1911)。

翁同龢题字铜墨盒,清(1644—1911)。

(左)铜臂搁,清(1644—1911)。
(右)象牙镇纸,清光绪(1875—1909)。

青花笔架,明正德(1506—1521)。青花颜色纯正,代表了明正德时期青花瓷器烧造的水平。笔架是架笔的器具,随毛笔而产生,亦称笔格、笔床、笔枕、笔搁,是放置湿笔的文具。

(上左)水晶灵芝水盂笔架,明(1368—1644)。
(上右)红珊瑚笔架,清(1644—1911),北京颐和园出土。
(下左)铜宣德款五峰笔架,清(1644—1911)。
(下右)青玉鹿纹笔架,明(1368—1644)。

(左一)铜海棠式竹叶纹螭耳薰炉,明(1368—1644),北京昌平出土。
(左二)铜三象足薰炉,明(1368—1644),北京石景山出土。
(右二)铜桃形薰炉,明(1368—1644)。薰炉形象极为生动,小桃装饰在大桃之侧,两桃由铜树干相连,似同一树干上结出的两个果实。其弯曲盘绕的树干,似百年的老树,枝叶繁茂,生动写实。
(右一)铜透空盖薰炉,明(1368—1644)。

(上)铜蟾形砚滴,明(1368—1644),北京宣武出土。
(下)铜鸭式砚滴,汉(公元前206—公元220)。

观众看完展览,会经过一个复原的书房,讲究的磨砖对缝方砖地面,精致的花窗,古香古色的画案、书柜、琴案、圆桌、绣墩、多宝格等,就像真正走进文人的书房。这里自然光与人工光源相结合,以园林小景、古典家具为展台,以书房的形式复原了文玩器具的原生态。书房不仅是中国文人工作、学习的场所,也是文人为自己营造的一个书香沁心、笔墨遗兴、诗文销魂的理想空间。这些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书房文玩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浓郁的时代特征与独特的地方风貌,它们与书斋的清雅静谧交相辉映,寄托着文人的无限诉求,逸散着传统文化的幽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8-3-11 23:12:58 |只看该作者
首都博物馆  书房珍玩精品展 欣然品书画 2018-03-11 21:39:57

首博书房珍玩精品展
书房珍玩精品展是首博以中国文人书房中的“文房四宝”为主线推出的展览,展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房四宝,包括笔、墨、纸、砚;第二部分为书房文玩,由笔筒、笔架、砚滴、水丞、笔洗、臂搁、镇纸、熏炉、印盒、印床、印章等组成;第三部分设置了比较轻松、趣味性强的书房环境,由画案、琴案、圆桌、绣墩、多宝格、书柜等构成。

展览共展出文物149组件,文物质地涵盖了纸、墨、铜、玉、瓷、木、竹、牙、石、水晶、玛瑙等十余种,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北京地区文人书房用具笔、墨、纸、砚及相关的系列书房文玩。这些展品是首博的重要收藏,许多珍贵文物是首次向观众呈现,其中有乾隆款御墨、御制淳化轩刻花纸、四大名砚、明代竹雕张希黄款山水楼阁笔筒等。

磨砖对缝的月亮门、精致的花窗、画案、书柜、绣墩……走进这间展厅,就像走进明清时期文人的书房。形式设计采用了全新的理念,运用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语言,利用高科技手段,设计前卫。展线合理、简洁、顺畅、明显,突出了观赏性。展具设计新颖、美观、安全,方便观览,风格与展品内涵相协调。由于这里展出的多是笔、墨、纸、砚等比较娇贵易干裂的文物,展柜和展厅中特别增设了多台加湿器来保证文物安全。此展览为首博常设展览,位于圆形展馆6层L厅。

作书绘画,墨是不可缺少的色料。它不仅是文人墨客所必备的书写用品,而且集我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刻、造型、墨法及医学等多种艺术和工艺于一体,具有实用、装饰和观赏性,同时包含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还是印刷术发明的一个必要前提。图为胡开文制西湖十景墨,清(1644—1911)。此墨为集锦墨,十锭墨同属一个主题。每锭正面刻图,背面题诗,图文并茂,雕刻精细。

乾隆款朱墨,清乾隆(1736—1795)。

汪近圣制集锦墨,清(1644—1911)。汪近圣是清代徽州制墨名家,其与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并称为“清代四大墨家”。汪近圣擅长制作集锦墨,集锦墨是集绘画、书法、雕刻、墨法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墨种,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观赏性。汪近圣所制集锦墨清丽雅致、别具一格,时人对其所制之墨给予很高评价,评价其“能鉴古法,而更为调变,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粟。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一时购求之家,咸以汪氏为最”。

十六罗汉图墨,清(1644—1911)。此墨雕工精细,装饰华美,集绘画、书法、雕刻、墨法装帧等多种技艺于一体。

乾隆御墨,清乾隆(1736—1795)。御墨是专门供奉内廷皇帝书写用墨,有两种形式,有署“御用”的,出自清代宫廷内务府御书处墨作所制;有署“御墨”的,是由宫廷御书处按纹样,向安徽等地墨工订制之墨。这套乾隆御墨即为御书处按纹样定制之墨,此墨墨质精坚,图案美观,造型别致,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三希堂、道光御用墨,清(1644—1911)。

(上左)仿曹素功制集锦墨,清(1644—1911)。
(上右)棉花图墨,清(1644—1911)。棉花图墨描绘了农民从播种到纺纱织布的劳动过程。它包括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等十六幅图景,今仅存八幅。
(中左)胡开文制随园主人墨,清(1644—1911)。胡开文是徽州著名墨号,乾隆年间开设,“开文”二字取“天开文运”之意。创始人胡天注,安徽绩溪人,为清代四大制墨家之一。随园主人即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号随园,他定制过许多墨,除了自用还广赠朋友。
(中右)何岩友墨,清康熙(1662—1722)。
(下左)富贵图墨,清(1644—1911)。
(下右)嘉庆金光悌进贡墨,清(1644—191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6 17:42 , Processed in 0.01109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