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国画题款艺术,领略画面的意境! 2018-03-14 16:56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03:5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画的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跋、款识等,指中国画上的画题、诗句、跋语、署名等题字。
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款,原指古代钟鼎器上雕刻的文字,这里谈的款,是画家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的部分。
题款,是中国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题款或题款不理想都会使其作品造成缺憾。题款艺术,凝聚了历代画家聪明与智慧,其博大与精深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李晓松先生作品 / 行者日记 136cmx68cm 2014年
一、中国画题款的历史原由
在画上题款是中国画的独特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唐代以前,绘画中的“题款”主要为了形象化的宣传“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政治或宗教服务的,因此题写的内容也局限于榜题、题名、题记等的说明或叙述。唐代以后,中国画的诗情成分大为增加,教化作用大大减弱。
宋代至清代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影响,逐渐出现了文人画,他们喜文化生活、重文化修养是他们的天性,赋诗作画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文人画题款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行为,诗、书、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受到历代画家的青眯。
元代文人画也有较大的发展,题与款各尽其职。
明清时期,中国画的题款发展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画上题诗作文或者在画外题跋以蔚然成风,要求书画并工,题款演变成国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逐渐讲究其艺术性。扬州八怪对题款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

  李晓松先生作品 / 白露为霜 136cmx68cm 2014年
二、中国画题款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画的题款从真正意义上讲,是文人画的延续和发展。宋代至清代,文人画画家借书画寄托他们的精神抱负,只有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画才是真正的中国画。一幅好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落款,无论从画面构图上还是对主题的表达上都是一件缺憾的事。
中国画的题款,要求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纵观历代中国文人画的题款,渔公子认为中国画题款具有以下几种意义和作用:
1 强化、拓展作品意境。
题跋款识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款中的诗文起着对画作思想性,逻辑性的暗示作用,以强化作品的意境、不仅是对作品的诠释,也引导欣赏者的画外联想,客观上起了画龙点睛的微妙作用。
2 完善构图,装饰美化。
中国画的题款密切的关联着画面的构图,题款能弥补构图的不足,丰富画面的视觉语言。
3 标注信息,解释说明。
落款的最基本作用是标明作品主题、作画者、创作时间,根据作画意图和画面需要,有时还写上作者宅号和字号,为什么画,为谁画的等等,或记、跋之类,有的还要写明受画者的名字及与画家的关系等等。

  李晓松先生作品 / 路遇故山 136cm×68cm 2014年
三、中国画题款的形式
中国画题款大致可分为单款、双款、题诗款、题记款、夹画款五类:
1 单款
又称名款,这是明清书画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款式,只署画家的姓名、别名和作画的年月。有的款只署名字,下钤印一方即可。
2 双款
作品上除画家的名款外,还署上受画者的名字和与画家本人的关系。
3 题诗款
画面上题诗是国画艺术和诗词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相得益彰,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可题画家本人的自作诗或古人的诗词。根据画面需要,可长可短,可题全诗,也可选其一句、两句,所题诗句不仅与画面有关,还可弥补画意之不足。

  李晓松先生作品 / 梦在水云间136cmx68cm 2014年
4 题记款
记述画家创作时的过程、心得、感受、强化创作意图、主题思想。
5 夹画款
将题款夹杂于画幅的空隙之中,错落有致,书与画融为一体,题款的书体和笔意,应与绘画的意境、格调、笔意相一致,使画面整体协调完美。

  李晓松先生作品 / 凝望远山 136cmx68cm 2014年
中国画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大写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对书写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工笔画适合用篆书、隶书和楷书来题款,写意画适合用篆、隶、行、草来题款。
总之,题款是中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国历代画家的修养和智慧,是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独有艺术语言,它与画面相得益彰,并强化和拓宽了画面的意境,在世界绘画之林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于网络 / 图片来源于著名国画家李晓松先生作品

艺术简介: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创作研究院画家、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李晓松艺术工作室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7 18:00 , Processed in 0.0082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