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珐琅器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09:22: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艺术板收藏鉴赏百科全书 | 珐琅器 亮宝台 2018-03-21 10:09:43

珐琅工艺是一种外来技术,我国史书、笔记 上曾称其为“佛郎嵌”、“鬼国窑”等。它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以及金属矿物为原料,经 烧炼而成固态后,再经研磨,成粉末状物质,然 后将其填入画在器表的掐丝花纹,入火烧制后打磨而成。
中国珐琅工艺,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大 类,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先后于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悠久的工艺美 术史上是最年轻的品种。
金属胎珐琅制品,以红铜作胎,用矿物质釉 料烧成五彩花纹,具有宝石般的晶莹,彩虹般的色泽和黄金般的灿烂,多为王公贵族所享用,民 间很少流行。
由于烧制过程繁难,且铜的来源日益匮乏,珐 琅器更多是作为尊贵地位的象征。这些用品在宫廷内也只有帝王在正式膳宴、祭祀等场合方能使 用。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地位,清时在乾清宫正 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珐琅器皿,如成对鼎式大 炉、太平有象、双鹤以及偏殿案头的文具、钟表、 炉瓶盒、花瓶、帽架等。

掐丝珐琅器掐丝珐琅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景泰蓝。其制作要经过制胎、掐丝、 点蓝、烧结、磨光、镀金等工序。制胎, 即将延展性强的紫(红)铜片,锤成各种 形状,然后将各部位组合焊成一个完整 的器皿或动物造型。掐丝,即用镊子将 扁铜丝掐掰成各种花纹丝段,然后将这 些铜丝花纹蘸上白芨水粘在铜胎上,即 成了工整的线条画面。点蓝,是依照设 计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细铜丝锤成 的小铲形工具一铲一铲地将釉色填入焊 接妥当的铜丝花纹空隙中。烧蓝,是将 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回炉温大约 800°C的高炉之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 固体熔为液体,待冷却后就成为固着在 胎体上的绚丽色釉。色釉经烧制后往往 不能和周围铜丝齐平,所以一般须连续 填烧四次色釉后,釉才能与铜丝相平。 磨光,即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胎体经 烘烧后,用细砂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 石细磨。如有不平之处,仍须再用釉料 补上烧好,最后用炭磨。镀金,即将磨 光的制品经除油、酸洗、砂亮后,用净 水冲洗干净后镀金。

金掐丝珐琅方形牌饰
唐吐蕃
长4厘米宽3.5厘米
此牌饰以掐丝珐琅焊金珠、金辫丝等工艺制成。 背面为八个空管,三条横长条片为青铜所制。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纹象足炉

高17.5厘米口径27.9厘米
炉撇口,口及双兽耳鎏金,三象首足。外口沿饰菊 花纹,腹部饰六朵缠枝莲。内壁及内底饰葡萄纹。
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 最为常见。其后经弘治、正德、嘉靖、 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 规,敷衍了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 和成化年间的制品媲美。万历以后,虽 然偶有烧制,但并非像前朝一样设官 置厂视为例务,所以出品极少。终明 代,都没能复兴。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明早期
高11.7厘米 口径14.5厘米足径11厘米
此炉双耳为鎏金兽首吞鱼状,并填宝蓝色掐丝 连续回纹。通体以天蓝色珐琅为地,炉身饰以各 色缠枝莲及梅花。珐琅色比较纯正。炉底配鎏 金,下底凸起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楷书 款,为后来所加。

铜胎掐丝珐琅鎏金香炉

高18.1厘米
成交价:USD 纽约苏富比9,600
2004.3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所提 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 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 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 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乾隆时期制品 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 比起弘、正以后的制品绝不逊色。

铜胎掐丝珐琅龙首耳炉
明洪武至永乐
高9.8厘米 口径15.3厘米足径11. 8厘米
炉口与圈足外撇,双耳作龙首吞鱼状。通体施浅蓝色珐琅为地,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莲茎均用双 勾掐丝。足内有起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双行款,为清代后刻。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
15世纪中期前后,珐琅工艺兴盛。特 别是景泰蓝,之所以成为极著名的工艺 品,不仅在于这一时期是明代的太平盛 世,而且宣德(1426〜1436)和景泰(1450~ 1457)二帝好书画艺术.且生性奢侈浪费. 特别是明朝历代皇帝对伊斯兰教徒礼遇有 加,所以极可能因此而对来自伊斯兰地区 的珐琅工艺特别重视.加上五彩缤纷的绚 丽色调深合其品味.于是令内府御用监研制,从而使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铜胎掐丝珐琅番莲纹僧帽壶
明永乐
高22.5厘米 口径12厘米足径8厘米
此壶口沿似僧人所戴的帽子,所以称僧帽 壶。壶首平行前伸成流状,粗颈,溜肩,扁 圆球形腹,有盖及把手。通体饰莲纹,颈 部饰折枝牡丹,腹部为折枝番莲。掐丝流 畅,珐琅坚硬细腻,光泽莹润柔和,色彩 浓郁艳丽,色调和谐。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螭耳三足炉
明早期
高11.2厘米 口径9.5厘米
炉为鼓式,双螭耳,三象足。腹部蓝色珐 琅地上饰葡萄纹。在枝叶的处理上运用了 晕染手法。炉底鎏金,中心处刻减地阳文 “景泰年制”楷书款。此炉原为鼓形盒,耳、 足、款系清代后加。葡萄纹是明代早期珐 琅器中常见纹饰之一。
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早期的珐琅器 物传世不多。即便在元明墓葬出土的文物 中,也始终未见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的掐丝 珐琅。但是,珐琅器大体上与同期瓷器工 艺发展的情况相同,如景泰款器皿的风格 多样化.可用瓷器的"仿古之风.成化时 首开先例,嘉靖时有发展,万历时崇古之 风更甚"等现象来解释。我们鉴定明代早 期的掐丝珐琅器时,尽可以参考元明以来 时代风格明确的瓷器、漆器、织绣等,一 方面将其与瓷器和漆器的形制、纹饰与款 式相对比,找出原款及落伪款器的真实制 造年代,另一方面从珐琅器本身的制作技 术与装饰特点等特征来判断其制作年代。


铜胎掐丝珐琅菊花纹三象首足炉
明早期
高15.8厘米口後25.8厘米
炉为圆形鼎式,口外撇,菊花纹方形耳, 平底鎏金,三象首足。菊花纹以单线掐丝 勾勒。底中心錾“大明景泰年制”三直行 阳文楷书款。耳、足和底是清康熙内廷所 配,款识也是后来所刻。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乳足炉
明早期
高7.5厘米口径12厘米
炉平口,下承三乳足。此器做工不精,砂眼较多,但葡 萄紫色体呈破璃透明状,为明早期珐琅特点。
宣德、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由于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工艺上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格外列出作一 介绍。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纹饰主要 是缠枝、折枝莲纹及莲瓣纹等。没有锦地, 没有混合色,但是在一个叶片内往往施用 三种颜色。番莲花瓣丰满.瓣尖短.花心 形状并不固定,呈桃形、如意云头形或海 石榴形等.花心由向上的花瓣二至三片紧 紧包住,叶片形状、大小不规则,也不对 生,叶的大小在比例上较后期为大。缠枝 与卷须多由单根掐丝表现,与乾隆朝几乎 均用双勾的表现方式不同。同时,这一时 期的制品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以隐藏 的方式处理。落款方式多为阴刻六字揩 书,以从右至左一横行排列为最常见.落 款的位置在口沿或器底内.外等处.这也 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上常见的落款方式 相同。器形为香炉、香儿.盏、花瓶等。胎 体较16世纪后期的厚重许多。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宣德
高1.2厘米 口径19.3厘米底径15厘米
盏托圆盘形,折沿口,中心凸起盏槽。盘内以蚕茧色珐琅为地,盏槽内饰彩色莲一朵,盏槽外饰一 周彩色缠枝四季花卉,折沿处饰蟠螭纹及梅花纹。盘外光素鎏金,平底中心刻双勾阴线“大明宣德 年制”楷书直行款。在此器所用的各色珐琅中,白、绿二色更具明早期珐琅洁净纯正的特点。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象首足炉
明景泰
通高9.8厘米口径8厘米
炉圆口,鼓腹,双耳,铜鎏金錾刻三象首 足。腹部海蓝珐琅地上,饰四朵勾莲、墨 绿色枝叶纹等。底部饰一朵红色菊花,中 心椭圆形框内阴刻“大明景泰年制”三竖 行楷书款。此器原件为杯,上口、耳、足 系清代后配,并将其改制成小炉。杯体珐 琅色彩鲜丽明快,质地温润,若透明。掐 丝流畅生动,鎏金光亮如新。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脊觚
明宣德
高28.4厘米 口径16.3厘米足径9.8厘米
觚腰部出脊。在浅蓝色的珐琅地上,遍饰缠枝莲纹。口 沿及颈部为宝蓝色地饰掐丝勾云纹及蕉叶纹。足内有双 勾线“宣德年制”楷书单行款。
明中期的掐丝珐琅器
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这一 时期含道教意味的纹饰、祈福的吉祥纹饰 与文字,如松树、桃、佛手、石榴、三多、五老、神仙、鹤、瑞草,及寿、春、天下 太平等文字,较多地出现在瓷器、漆器、织 品及珐琅中。具体到掐丝珐琅器的制作, 在人物山水图中,多以云纹填充绘画中留 白的空间。另外,番莲花的花瓣增多.花心 下方的三片花瓣松开不紧包,最下层花瓣 下垂.番莲花瓣瘦而瓣尖带钩.叶片变小 或成为豆点,并且几乎对生。每片花瓣掐 丝的末端以不隐藏并卷成一个小圆圈处 理,这也是此期珐琅器的一大特点。同时, 有的珐琅釉如褐釉、绿釉等呈半透明状,较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且亮丽。此期的掐 丝粗细较早期均匀,但釉的厚度较早期 薄。点蓝工艺还出现了混合色.即用白色 珐琅釉来调淡颜色。由于白釉和色釉粒子 过大.二者无法充分混合,故烧蓝后往往 形成可以由肉眼察觉的两种粒子掺合在一 起的釉色效果。

铜胎掐丝珐琅双螭饰瓶
明中期
高30.5厘米口径7.3厘米 足径10厘米
瓶为盘口,椭圆形,高圈足,口、颈至 腹部饰一对鎏金螭。腹前后各有一凸起 的桃形开光,光内分饰黄色、深蓝色莲 各一朵,开光周围以缠枝莲纹为衬。此 瓶掐丝潦草,线条粗细不匀,珐琅质地 干涩无光,当为明代中期的制品。

铜胎掐丝珐琅海马纹碗
明中期
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 足径13.4厘米
碗为撇口,削腹,圈足。碗内饰海水、龙 及马,外壁饰缠枝花卉、八宝纹等。足 内中间双方框内掐丝填黄珐琅“奎”字 样。此碗可能是民间作坊制品。
明后期的掐丝珐琅器
明后期幵始烧制大件珐琅器。但器胎 轻薄,掐丝鎏金品质不佳,掐丝宽窄趋于 均匀。珐琅颜色丰富,不仅出现了豆绿色 釉,而且混合色也明显增多,除了以前所 见之外.还有红与绿、红与黄、白与黄、白 与蓝混用的。釉的明亮度一般不及前期,但釉色变化多而艳丽。番莲花心明确分成 上下两个桃形,并可在花心上见到如意云 头纹或圭形伸出。龙纹的脊背由早期的锯 齿状变成联珠状.或于联珠中间夹一锯 齿。尤其是万历年间的龙纹.几乎都是每 三个联珠间一个锯齿.而且龙的下颚往往 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呈"山" 字形。

铜胎掐丝珐琅蒜头瓶

高27.3厘米
成交价:USD 38,400
纽约苏富比 2004.3

掐丝珐琅球式香熏
清康熙
直径16.2厘米
香熏由尺寸相同的两个半球组成。球内为三个 铜圈,呈大小套圈状,并以轴相连。球心为一个 小铜炉,不论球体怎样转动,小铜炉的口始终向 上,设计新颖别致。香熏通体以浅蓝色珐琅为 地,掐饰缠枝莲花纹。釉料质地干涩,并有意不 磨光,是康熙时期独具特色的掐丝珐琅做法。
康熙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康熙早期掐丝珐琅器的风格,仍然 与当时瓷器的特色一致。康熙款的掐丝珐 琅器数量不多.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 之一是.康熙初期"不尚尊号"。因此可 断定,落有康熙年款的器皿,应非康熙早 期的器物。
康熙朝早期作品多以灰白色珐琅为 地,用红、黄.蓝等色的珐琅釉作画,颜 色品种不甚丰富。表面光泽度差.釉料施 用浓厚,砂眼较多.说明珐琅釉料质地尚 不精细。
康熙晚期的珐琅器,釉料质地细腻, 涂施均匀,表面光洁平滑.基本无砂眼.色 泽艳丽明快.颜色品种也日趋丰富。作品 地色除白色以外.盛行以黄色珐琅为地. 皇家生活色彩浓重。胎壁的制造较早期轻 薄。器形规整.种类也有所增加,出现了 一些新的造型。画面用笔工致.一丝不苟, 有如工笔重彩画,更具图案性效果。早期 那种飘逸、洒脱的用笔方法已销声匿迹。

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长颈瓶
清康熙
高12厘米口径2.9厘米
瓶长颈,阔腹,圈足。通体以天蓝色珐琅为地,口 下饰一周蕉叶纹。自颈以下饰各种花卉,圈足饰一 周莲瓣纹。瓶底鎏金,底阴文双线刻“宣德年制” 楷书双行款。此器掐丝精细流畅,构图工整严密, 色调纯正,是康熙时期仿宣德掐丝珐琅的标准器。

铜胎掐丝珐琅玉壶春瓶
清康熙
高27.9厘米
成交价:USD 16,800
纽约苏富比 2004.3
雍正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雍正朝承康熙朝成果,积极延揽珐琅艺人入造办处,但研制的重点还是画珐琅 而不是掐丝珐琅。所以.目前落雍正款的 掐丝珐琅器.仅存台北故宫藏的一件仿古 豆形器。该器装饰的方式为.在盖、腹及 高足上阴刻六圈带状回纹.而其装饰的主 纹则由掐丝内含三小圆圈的大圆圈连续紧 密排列组成,不但纹饰独特,且主要采用 墨绿的单色釉填烧,仅在小圆圈中央点饰 白釉。制作精美绝伦,可说是绝无仅有。后 来乾隆朝也仿制一件,其器形线条灵巧. 纹饰布局紧凑,掐丝工整.但就盖与器身 的接合精确度来看,稍逊一筹。

铜胎珐琅太平有象

高23.5厘米
成交价:USD 7,800
纽约苏富比 2004.3
雍正时期的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 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 且器形多有创造。例如乌木把手执壶.云纹 穿带盒、渣斗及仿植物造型的仿生作品等造 型,都是在此时期创造的新式珐琅器。在珐 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 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地色之外.并 推陈出新,有所突破。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 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 色,当时的黑釉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 普遍使用在珐琅器上.为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火盆
清早期
高13.5厘米 口径28.4厘米 底径17厘米
盆撇口,平底,鎏金螭形三足。盆内 鎏金光素。火盆外壁浅蓝色地,饰上 下两层缠枝莲纹。此器为清早期北 京民间作坊制品。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笔架

通高5.3厘米长12厘米宽2.4厘米
笔架呈五峰式,铜鎏金四委角矮足。通体蓝色珐琅地,正背均饰黄、红、紫三色缠枝莲三朵。底部为 鎏金錾花蔓草纹。此器珐琅灰暗,但其中峰上部显露出粉红色珐琅,这在清代掐丝珐琅中极为少见。
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虽然乾隆初年就开始将广州制作掐丝 珐琅的高手召入宫,但他们大量而密集地 进入造办处.却是在乾隆中期以后。此期 珐琅器的装饰风格以纹饰稠密繁复为特 色。乾隆年间的器物主要由三地制作:清宫造办处、广州、扬州。

铜胎掐丝珐琅兽面纹出脊觚
清乾隆
觚上、中、下三部分均出脊。通体以天 蓝色珐琅为地,颈及腹下部为黄、红、 蓝、灰白等金色蕉叶纹,间饰折枝莲、 梅。腹部以回纹作锦地,以仿古铜器上 的墨绿色兽面纹为主题纹饰。底部鎏 金,下底双方框栏内刻起地阳文“乾隆 年制”楷书直双行款。此器掐丝精细准 确,色彩纯正明快,是乾隆时期掐丝珐 琅的标准器。

铜胎掐丝珐琅簋
清乾隆
通高9.5厘米 口径9x6.6厘米
簋为椭圆形,双龙耳,圈足下承龙首足,四螭钮盖。天蓝色珐琅为地,腹部为横卧葫芦纹,上下为 几何纹,盖面饰寿面纹,外底饰蓝地缠枝梅四朵,中心刻起地阳文方印楷书款“乾隆年制”。

铜胎掐丝珐琅盏及托(一对)
清乾隆
高15.6厘米
成交价:USD 22,800
纽约苏富比 2004.3
乾隆朝除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和 制造景泰伪款器物外,还制作仿古铜器及 宗教仪式中所用的佛像、七珍、八宝,以 及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器皿.还有一 般曰常生活用具,如饮食用具、文房用具、 花瓶、花盆.香熏、浑天仪、帽架、鱼缸、 指甲套等。在纹饰上.由于乾隆皇帝喜爱在 器物上装饰稠密纹饰,所以此时纹饰的特 点为繁縟、堆砌。这一时期的色釉种类繁 多,包括进口及自制的.釉色浓艳、洁净. 明艳的紫蓝、浅紫红、深枣红、娇绿等都 是前朝未见的色彩,但大多数缺乏透明温 润的质感。此期的掐丝珐琅结合錾胎和画 珐琅制作技巧于一体,使工艺发展臻于极 境。掐丝粗细均匀而流畅.以双勾法表现 枝与卷须。此前的掐丝是用焊剂固定在胎 上.故釉面常被焊剂污染。至此时用胶(白 芨水)取代焊剂,因而可以用熔融的珐琅釉 本身来固定,从而减少了焊药挥发时产生 之针眼及污染。款式上主要有"大清乾隆 年制"、"乾隆年制"两种,又有阳刻和阴 刻款识两种。阳刻款的珐琅有蜡光和莹光 两种,地色以浅蓝为主。珐琅有浅蓝.深 蓝.赭、草绿.深绿、姜黄.黄、白等十余 种,一般不用粉红,以示醇古之意。掐丝 多用粗铜丝,少用细丝。花茎卷草均用双 勾掐丝,掐工娴熟、工整。镀金浓厚,可 能要镀两三遍。与阳刻比.阴刻款的用金 工艺少,镀金较薄或有泥金效果,主要是 在金工、镀金上稍逊于阳刻的。镀金成色 不足,可能仅镀一遍,金水甚薄.作橙黄 色,成色与耐久性差。另外,掐丝诗词文 字的,主要是落于敏中(乾隆二年状元)和 永璇(乾隆皇帝第八子)款。

铜胎掐丝珐琅壁瓶
清乾隆
高17.5厘米腹径14厘米
此器鎏金月牙口,颈部饰鎏金“弓”字形双 耳,足底连有鎏金如意头四足托座。瓶身以 紫红珐琅为地,饰单掐丝如意云、蝙蝠纹, 腹两侧为鎏金出脊莲瓣。腹中开光,内有七 言诗一首。此器为清宫造办处所制。

螭龙耳铜胎掐丝珐琅香炉
清乾隆
高12.4厘米
成交价:USD 7,200
纽约苏富比 2004.3

铜胎掐丝珐琅勾连纹委角四足方熏炉
清乾隆
此器为广州掐丝珐琅的精品和代表作。浅蓝色稍深,勾 连用粉红、白、蓝、黄四色。掐丝的功力较深,其艺术 效果流畅、活泼、严谨、方正兼备,显露出錾胎镌刻的 余韵。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金工上,如铜镀金的兽头、镂 空云蝠团寿纹以及欧风十足的大卷叶纹三层高钮,做工 极精,这是扬州、苏州等地金工所不能企及的。镀金与 内廷、扬州均有所不同,其金层虽薄,但光泽炫目。

铜胎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乾隆
通高19厘米口径4.5厘米身长19厘米
此尊天鸡作立式,平首,鎏金单螭耳,尾与一小轮相接地,卷尾内护有鎏金小天鸡。天鸡双翅上翘, 托住背负花尊,双足直立,抓住镂花双轮圆轴,车轮均可转动。天鸡胸下部长方形框内錾阳文“乾 隆年制”楷书单行款。
清代后期的掐丝珐琅器
我国铜矿资源相对匮乏,而古代铸帀 须用大量的铜,所以历史上曾数次出现铜 荒。到了康熙年间,这一问题曰益严峻。虽 然云南铜矿已经开采,但产量较低,且交 通不便,常有误期。加之滇铜质较差,因 此各钱局铜之取得,除了回收旧铜器缓解 一些外.主要靠曰本洋铜。但后来曰本施 行"正德新令限制铜的出口 .导致乾隆 晚期从曰本所得之铜大量减少。到了乾隆 五十四年,"因珐琅出现无活计,分别将官 员匠役等人具归并造办处.画珐琅人归如 意馆,首领太监归乾清宫等处当差"。乾隆 末期.不但停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 有付钱局者。此后,除官方钱币机构兼供 内廷所需珐琅器外,北京、扬州、杭州、广 州等地民间作坊也有上供。光绪三十二 年,北京农工商部下成立"工艺局".局中 有珐琅作坊制作外销物品。由此可知,落 有"大清工艺局造"款的.是光绪末年官 宫的产品。

铜胎掐丝珐琅蒜头瓶

高27.3厘米
成交价:USD 38,400
纽约苏富比 2004.3

铜胎掐丝珐琅镂空旋转瓶
清嘉庆 高34厘米
瓶敞口,广腹,颈、足与珐琅瓶内腹相接,腹部 可转动。天蓝色珐琅为地,通体遍饰各色云纹、缠 枝莲纹等,腹部做四个开光,嵌鎏金镂空寿山福 海云龙戏珠纹。足内鎏金光素,无款。此器做工 较细,表面光滑,打磨技术较高,但缺乏乾隆时 期掐丝珐琅器的庄重沉稳。

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炉
清晚期
高33厘米
估价:USD 8,000~ 12,000
炉身以棱线分隔为八面。每面均饰三朵极大的略嫌格式 化的荷花。
光绪朝珐琅制品中的粉红、黄、黑、蓝 等釉色明亮,掐丝细而精美.唯缺乏艺术 品味。这一时期制品的特点是:万字不断 的锦地纹到19世纪变得松散而略凌乱;云 纹锦到17世纪已变成似草莓状,到19世 纪中期前后则演变成两端细而横卧如蜗牛 的纹饰;番莲花瓣变得瘦长疏散而完全张 开,花心突立在中央。花叶及蝴蝶翅膀往 往用相同的形状表现.整体感觉趋于图案 化;同一掐丝框内逐渐出现类似画珐琅晕 染的效果.或者两种色釉互相晕染:龙纹 中的龙口裂得很深.龙足在接近身体处不 是形同虎腿,就是细小无力,爪如壁虎,整 体上软弱无力,艺术性薄弱。

铜胎掐丝珐琅六棱香炉

高52.1厘米
成交价:USD
纽约苏富比7,200
2004.3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蜡台
清道光
高61.5厘米
蜡台盘口沿阴刻“大清道光年 制”楷书横排款。这是现存的非 常少见的道光款识。

铜胎掐丝透明珐琅麻姑献寿
清晚期
传说中的麻姑容貌美丽,可掷米成金,故旧时祝寿多赠 送麻姑像。此像色彩绚烂,纹饰活泼,动感极强。旁饰小鹿栩栩如生。
画珐琅器
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 中叶的欧洲,约在康熙二十三年传入 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 之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 着西方文化的韵味,但由于烧造技术 不高,釉料色不稳定。至康熙五十八 年,随着制作技术的纯熟,画珐琅的式 样、图案已开始形成中国风格。我国烧 制的画珐琅器造型稳重浑厚,与瓷器 中的粉彩相似。

铜胎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
清康熙
通高5厘米 口径6.4厘米
炉圆形,鼓腹,双铜耳,三乳足。 通体黄地,以蓝、绿、赭、白、 黑等色珐琅绘山水景物。外下 底以蓝珐琅为“康熙御制”篆书 款。此器小巧,胎体厚重,是仿 宣德炉造型。所施珐琅厚而无 光,浑浊失透,为康熙画珐琅器 中早期制品。

铜胎画珐琅缠枝牡丹纹碗
清康熙
直径15.3厘米
成交价:RMB 2,150,000
北京翰海2002年秋古董专场
康熙年间的画珐琅器
康熙早期的画珐琅技术尚不成熟,胎 体与掐丝珐琅器一样较沉重.器物体积 小,以实用的碗、盘、瓶等曰常用具为主。 颜色也不纯净,釉色灰暗无光,色彩互相 浸染渗透.画面模糊。康熙后期的画珐琅 器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 的特性.胎骨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 形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 盒、花瓶、鼻烟壶等生活用品。作品多以 黄釉作地.康熙朝的黄釉呈明黄的色调. 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 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 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 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 光泽。装饰纹样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 (缠枝花卉、折枝花)为主.也有极少饰以 传统山水风景。花卉主题为玉兰、牡丹.茶 花、梅花与菊等。花间有的还缀以蝴蝶、蜜 蜂、锦鸡、鸟等,增添了画面的活力。图 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 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 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 体的形状与颜色。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 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 于传统的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 画风格。

铜胎画珐琅海棠式花篮
清康熙
通高13.5厘米 口径16.5厘米 篮于黄珐琅地上,以粉红色绘 怒放的芍药花。篮内施天蓝色 珐琅,提梁绘折枝花卉,底双矮 足,足内珐琅地上书紫红珐琅 “康熙御制”楷书印章款。此器 胎体轻薄,珐琅温润细腻,色彩 鲜艳明快,体现出康熙晚期画 珐琅器繁荣时的风格。

铜胎仿古铜透明珐琅炉
清康熙
高6.6厘米长8.5厘米宽6.6厘米
炉长方形,直口垂腹,双夔耳,椭圆形圈足。通体施褐黄色透明珐琅,光素无纹,炉底中心处描金 “康熙御制”楷书款。炉表形成片状或泪痕状,有的泛出铜绿色或黄色,具有古风之美。
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工艺逐渐兴盛的阶 段。雍正皇帝对新兴的画珐琅器情有独 钟.客观上刺激了画珐琅器的生产。此期 画珐琅器数量增多,式样不断翻新,图案. 釉色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器物仍以小型物 件居多.造型工整别致.釉色鲜亮。亦有 形制非常特殊的.如卵形小壶、成套杯盘、 多层式烛台、筒式熏炉等.都是前期画珐 琅器中少见的新鲜式样。装饰图案除缠枝 花卉外.仍以草虫.花鸟为主要题材,寓 意吉祥的图案显著增多.往往以西洋式的 花叶纹和图案式的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 合传统的四季花卉、竹石、鸟雀等吉祥纹 饰的开光。开光的式样很多.如圆、椭圆、 桃形和不定形等,并且器底落款处装饰纹 饰,一般用龙凤及螭纹衬托年款。画风极 细腻,但有些纹饰过于繁琐。

铜胎画珐琅八宝纹法轮
清雍正
通高22厘米轮径12.3厘米 足径10厘米
法轮镂空,八幅图画分绘轮、螺、伞、 盖、花、罐、鱼、肠八宝纹。轮的外 缘饰云头式和叶片式齿各四。座底 书蓝色“雍正年制”楷书款。这种画 珐琅宗教供器始见于雍正年间。

铜胎画珐琅团寿花卉纹卤壶
清雍正
通高13厘米口径3.1厘米 足径4.1厘米
壶短流,螭形高柄,盖钮与柄相连。 通体施黑色珐琅地,饰十八朵各色 勾莲,每朵花心托一团寿字,花丼间 饰红色蝙蝠。足内施白色珐琅,中心 处为蓝色"雍正年制”楷书款。
这一时期珐琅器的釉色以黄色为主. 黄釉呈杏黄的色调.色感厚,但光泽差。此 外.还出现了新的釉色.特别是以黑色为 地.上压彩色花纹的作品是前所未见的。这 种黑釉是雍正时期烧制成功的.所以备受 雍正帝的青睐。即使烧制其他彩釉器物时. 在局部也可看到绘制黑釉花纹的现象。雍 正年间的画珐琅工艺的突出成就.还在于 艺匠自行研制成功了二十余种新的釉色, 极大丰富了珐琅色釉的种类,为乾隆时期 的珐琅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铜胎画珐琅花蝶纹小壶
清雍正
通高8.2厘米 口径5.3厘米足径5.7厘米
小壶矮身,小口,扁圆腹,下敛,曲流,环柄,錾花镶珊瑚钮。足内白地,中央蓝双方圈内为仿宋 体款“雍正年制”。画珐琅署仿宋体款自此开始。画珐琅与鎏金工艺相结合也是自此时开始。
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
据记载,乾隆帝曾令画珐琅匠人:"鼻 烟壶上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画得稠密些。" 乾隆帝个人的艺术品味与喜好,影响了此时 的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这 一时期的画珐琅器在器形上变化也很多,如 盏、壶、葵花碗、提梁罐、出脊盖罐等达四 十余种。地色有黄、白、宝蓝.藕荷色、湖 蓝色、酱红色等。皇家自然以黄色为主流, 色调变化多,明黄、淡黄.橙黄等均有。

金錾胎画珐琅开光妇婴图执壶
清乾隆 高18.7厘米
此壶金胎,细颈,圆腹,圈足,弯柄,曲流。 通体錾花,以绿色透明珐琅为地。盖、颈部 四面开光,腹部两面开光,分绘山水、西洋 妇婴图。底正中双方框内阴刻“乾隆年制”直 二行款。

铜胎画珐琅母婴图提梁罐
清乾隆
通高18.9厘米口径5.3厘米 腹径10.7厘米足径6.6厘米
提梁罐圆形,鼓腹,敛口。罐腹的前后及肩部螭耳 下均做开光,内绘庭院母婴图及花鸟。足内白地书 “乾隆年制”仿宋体款。
纹饰除康、雍二朝的花卉和鸟鹊外. 锦地开光处还绘仕女等。此外,中西合璧 的装饰方式,组合西洋带肉翅的小天使与 国人用来纳福祈祥的蝙蝠等纹饰也是这一 时期的特色。普遍采用西洋式卷草纹和百 花纹为锦地,开光处的风景画面或人物背 景,往往出现港口、尖顶的北欧式楼房和 教堂等建筑。这种风格的出现与明末由传 教士传入我国的欧洲图书插图及铜版画中 的风景有关。其中,广州制品习惯上用红、 蓝等单色渲染山水。纹饰中的人物多为仕 女、儿童,分西洋和中国传统两种.偶尔 有西洋男子及宗教人物。中国仕女的形象 仍为瓜子脸、削肩式的传统美人。绘画风 格则在传统的山水绘画技巧中,融入了透 视的原理和光景向背的处理.或揉和了油 画技法中明暗结合的技巧。

铜胎画珐琅开光山水人物花卉图瓜棱盒
清乾隆
高14.9厘米 口径17.5厘米足径12.2厘米
盒呈六瓣瓜棱形,通体黄色珐琅地彩绘番莲纹, 并饰黄色地如意云头式开光,计十八个。光内分 绘山水风景、西洋仕女等。底白地署“乾隆年 制”仿宋体款。此盒图案设计繁密,题材内容丰 富多彩,制作工艺精,反映出乾隆时期画珐琅器 的显著风格。
工艺上.此期制品出现了画珐琅与内 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多以 金、铜为胎,以金胎为贵;精者书款识,分 为朱色、蓝色.偶有淡绿色或茶色。落款 方式多,书体有仿宋体、揩书体,有的款 体似仿宋,但其用笔又有楷法;多为四字 款.有"乾隆御制"和"乾隆年制"两种, 以后者为主。御制款极少.以二直行为主, 有双方栏、双圆圈的,也有无栏无圈的。阴 刻款识较少,有单方栏二直行仿宋体、无 栏楷书体。"御制"、"年制"二者在器型和 珐琅上很难评定优劣.只是"御制"款盏 耳上嵌珠年制"款盏耳不嵌珠。

铜胎画珐琅双连圆形盖盒
清乾隆
高4厘米口径8x4.5厘米足径8.6x5厘米
盒为双圆形连理式,鎏金矮圈足。足白地,椭圆形蓝色双螭纹作框,红色“乾隆年制”二直行仿宋 体款。
景泰蓝的鉴赏(一)
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形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 物为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 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仿造者为降 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仿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 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 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 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 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媲美。但藏家只要仔细 观察,便能分辨真伪。
景泰蓝的鉴赏(二)
景泰蓝以明代的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质料都透亮 而不发磁,尤其是大绿一色,其透亮度比他色更为厉害。质料的性 能与玻璃略同。它的颜色,绿色像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 紫色犹如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靛,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 发蓝,黄色与姜汁略掺黄米相同。其丝胎皆是黄铜,镀金为水镀。器 物上均有砂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景泰蓝的料都是不透 亮而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见不到了。它的丝胎 多是红铜,镀金亦是火镀。乾隆朝所制的景泰蓝,以黄白两色为最 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多是黄中 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黄色不相似。乾隆朝的白色也最难仿制, 其中缘故有两点:一是因其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须用六 品顶珠制成,然而顶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后世作料家 虽亦发明一种干料,但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别厉 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极易受伤。
精巧的扬州珐琅器
扬州为珐琅器著名产地之一。其 制品色调偏冷,多以浅蓝色等作地 色,质地偏软,光泽稍逊,偶有少量 粉红色珐琅器生产。主纹往往用番莲 花,花瓣稀疏,多者有十瓣,更稀的 有五瓣。纹饰中花卉、虫蝶等与宫廷 不同,生动形象。另外,人物、山水、 楼阁题材于内廷掐丝珐琅器少见,唯 扬州掐丝珐琅器比较擅长。掐丝珐琅 与嵌玉结合以及仿松石镶嵌,为扬州 珐琅器的特色。其掐丝用的铜丝一般 较细,少有粗丝。与内廷、广州掐丝 工艺静止和稳定的效果不同,扬州掐 丝珐琅强调图案的运动和旋律。其镀 金不如内廷厚实,多趋向薄而黄,亮 度不足,说明火镀次数不足。
珐琅的重要产地——广州
广州是清代最重要的对外开放贸 易通商口岸。随着西方的商品物资的 流入,基督教及美术工艺等新文化、新 知识、新技术也陆续传入广州。当时, 广州有一百万人从事金属、玻璃、珐 琅、钟表、盆景等工艺制作,所以,广 州也是清代最重要的珐琅生产中心之 一。所制有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 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等。广州珐琅制 品的色彩丰富但不亮丽,蓝色珐琅中 泛灰紫色调。或以泛白的蓝色为地,在 较粗的双勾番莲卷须中填烧黄绿色珐 琅。制品以实用器皿居多。
铸胎珐琅
铸胎珐琅工艺自元朝时兴起, 至明朝达到鼎盛,但因其制作成本 较高、工艺复杂,一直只在宫廷内部 作供奉器皿之用,难进寻常百姓家。 其制作工艺更在清乾隆后期便断代 失传。为了挽救这失传的绝艺,我国 当代两位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米 振雄前后历时两年时间,耗尽心血, 终于抢救性地研制出铸胎珐琅工艺, 并按照藏传佛教热贡艺术大师才让 扎西历经一百多天创作的原型,制 作出一套“佛宝天龙八部”艺术珍 品。“佛宝天龙八部”每尊高48厘米, 直径18厘米,由底座、天龙八部、祥 云及八宝四部分组成。每一件都经 过塑形、铸造、雕錾、掐丝、磨光、 镀金、宝石镶嵌等三十八道精致复 杂的手工制作工序,完美展现了人 与火的艺术魅力。
珐琅器的保养
珐琅工艺品十分娇贵,是易损品, 在保管中要注意防潮湿、轻拿轻放。
防潮湿。铜本身就怕潮湿及酸碱 等液体和空气的侵蚀,因此在收藏保管 中应留心室内的湿度、空气的流通情 况。在查看时特别要注意那些配饰有錾 活及容易积水的部位。如果藏品发绿或 流绿水时,应用干燥棉纸轻轻抹试干净, 或捻成细纸卷插入积水部位,把积存的 液体吸干。因为錾活等部位往往有曲角 孔洞,在镀金时灌入镀液,用清水冲洗也 不容易完全冲掉,如不及时将其抹试干 净,珐琅的錾活部位就会生锈变色。
为了防锈蚀,当我们手拿珐琅制 品时,双手一定要干净无油渍、无汗 水,或带上软质手套。在保管珐琅制 品时,最好先用软蜡布将其通身擦拭 一遍,这样可使镀金保持长久。
轻拿轻放。一般珐琅器除了铜胎 或铜丝外,主要是珐琅釉料。这种釉料 附着在铜胎上并不十分牢靠,极怕碰 撞。如果发生碰撞,珐琅釉就有可能崩 裂或脱落。因此在装箱、陈列和经营 中,一定要轻拿轻放。一旦发生碰撞, 损坏严重的只能报废。一般细小的裂 纹处可用竹木棍醮苯或彩色蜡修补。
贵重的金胎珐琅器
以金胎制作的画珐琅器,只有 皇帝才能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皇帝赴西陵谒其父雍正帝陵时,特命造办处制作金胎珐琅盏托,并下令,只有乾隆亲祭时才能用,若不亲祭,则不准动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19 12:08 , Processed in 0.0102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