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季羡林:你以为我是闷老头,其实我很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08:10: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季羡林:你以为我是闷老头,其实我很萌                                         2018-05-29 07:06                                                   

                  
我们先来说说这位老先生有多牛吧。
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他笔下那些关于人生的参悟,可谓睿智深刻,可他的人生故事却随着他的远去变得扑朔迷离,甚至渐渐被人淡忘。
小拇哥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他背后一些鲜为人知、有趣好玩的事儿。
而我要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其实,季老的生日并非大部分公开资料里写的8月6日。
01
生日
1911年8月2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农民家庭。
这个大家族有十一个兄弟,季老的父亲排行老七。
然而季老却是这个家族唯一的男性后代。正因为如此,出生贫寒的他才有机会跟着叔父到城里念书。
后来他说,“我一生是靠运气,第一个运气,就是我生下来是个男孩。”

中学时代,季羡林便开始学习英文和德文。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
办护照时,他说自己的生日是旧历闰六月初八日(新历8月2日)。按照西方的习惯,日在前,月在后,写作8/6/1911。
不知谁看到后,误以为他的生日是1911年8月6日。
1986年,在江西庐山,季老索性公开称8月6日是自己的生日。
02
和民国才子鲁迅、徐志摩、钱钟书一样,季羡林也有一段包办婚姻。
1929年,刚满18岁的季羡林作为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大责任。
于是,叔父之命,媒妁之言,季羡林结婚了。
妻子彭德华,比他大4岁,是叔父家的一个邻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显然,这对教育背景悬殊的夫妻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只是像很多旧时代的婚姻一样,被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
他们婚后生了一儿一女。直到1994年彭德华去世,这段婚姻一共走了65年。

▲年轻的季羡林也是一枚妥妥的小鲜肉,俊朗帅气
而季羡林真正的爱情,发生在大洋的彼岸。
留学德国期间,他与街坊迈耶一家关系非常要好。
当时他正在写毕业论文,需要将论文打成清稿再给教授看,可季羡林没有打印机,也不会打字。
于是就向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求助。
很长一段时间,季羡林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因为原稿修改得太乱,而且内文稀奇古怪,对非专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
因此,伊姆加德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随时可以指点解释。
这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渐生情愫,坠入爱河。

▲伊姆加德(1935年)
已有妻儿的季羡林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中。但为了不伤害家人,最终他选择放弃爱情。
1945年9月24日,他在日记里写下:
吃过晚饭,七点半到Meyer家去,同Irmgard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季羡林回国后,与伊姆加德小姐彻底断了联系,把这份感情偷偷地埋在心底。
1983年,迈入古稀之年的季羡林重返德国,一心惦记着伊姆加德,却未打听到她的消息。
直到2000年,香港一位导演为拍摄季羡林的纪录片,曾专程到哥廷根打探伊姆加德的下落,最终找到了她。
那时的伊姆加德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让人叹息的是,她执着地守着年轻时的爱恋,终身未嫁,身边摆放的仍是那台曾经帮季羡林打过论文的打字机……

03
高冷又神经质的喵星人一直是文艺工作者的标配,老舍、丰子恺、夏衍、冰心、梁实秋、海明威、村上春树等,皆是知名的猫奴。
仔细一想,喵星人和作家的气质确有几分相像,同样的孤独自傲、我行我素,有精神洁癖。
季老也特别爱猫。如果你读过他的《老猫》,一定能看到一个天真可爱率真的老头,对喵星人的情深意笃。

1978年左右,他开始养猫,第一只猫叫虎子,第二只叫咪咪。
每天晚上,两只猫都抢着到他床上睡觉。
半夜醒来,发现猫咪重压在身上,双腿由于僵卧时间过长又酸又痛,可因为害怕打扰猫咪的美梦,他总是强忍着,不敢轻易乱动。

虎子脾气暴,见人就咬,咪咪则喜欢到处小便,桌上,椅上,沙发上,无处不尿。
季老的家人都不喜欢猫,有时会拿鸡毛掸、竹竿等打猫。
可季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舍得打猫一掌。就算咪咪尿湿了他珍贵的稿纸,他也只是抖掉上面的猫尿,等稿纸风干,无一句抱怨。
后来,咪咪不见了。季老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多年后忽想起这件事,内心仍颤抖不止。
04
幽默豁达
这位德高望重、名垂学林的学者绝非我们想象中的古板无趣,他豁达乐观,擅于自黑,幽默中带着些许孩子气。
顺便说一句,幽默的季老首创把英文Humor译为幽默,还公开把幽默纳入理论和实践。
活了98岁的他有一套知名的养生理论,叫“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指的并非完全不锻炼,而是避免过度锻炼)。
这“三不”主义中,他认为不嘀咕最重要,“无事小神仙”。

因为有这样的心境,季老的生活中有许多趣事,我择其中二三与大家分享。
有一回,季老在莫斯科餐厅美美地享受啤酒、冰淇淋,他的好友得知后急忙给他打电话,劝他别吃太多冰淇淋,当心弄坏肚子。
季老听了,像个孩子般,风趣地答道:“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95岁以后,有来访者关心他的健康,他幽默回应:“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
2007年,林青霞到病房拜访季羡林,同去的朋友问他,知道林青霞是谁不。
季老一听,使了个眼神,仿佛在说:切,开什么玩笑,你真把我当老人家啦。
他接着机智又坚定来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整个病房的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05
与作为一位大学者的名声相比,作为大收藏家的季老先生,就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了。
在遗稿中,他说:“年逾九二,我一生教书,爬格子,收入极少。尽人皆知。我毕生节衣缩食,乘解放前后及五十年代文物不值钱的时机,买了一些古代书法绘画,赝品居多。此系通例。其中间有真者,甚至可以达到国宝级。”

建国初期,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却鲜有人问津。
季羡林不忍心这些艺术瑰宝流散消亡,于是竭尽心力抢救,他的收入基本都转化成收藏品。
他的收藏起点很高,以齐白石为下限。
而如今价值连城的苏东坡《御书颂》是他当年出了算得上是巨价的500元收购的。
除了收藏字画、文房雅玩外,季老的藏书数量也十分巨大,据说在北大可以排第一。
这些藏书的特色在于域外出版的冷门学术经典。
后来,季老将其所藏一批图书、稿、字画等物品捐赠北大。
2009年,98岁的季老离开了人世。
他的一生在外人看来辉煌不可及,不了解的人大概会猜想他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
殊不知,这个老爷子不仅质朴和蔼,还能卖卖萌,不矫揉造作更不倚老卖老。
他始终自称吾辈小民,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硬生生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下,踏实地做“凡人”。
有大智慧的人都知道,这世上啊,没有神一样的存在,更没有完满的人生。
可不完满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完满才是人生啊。
孩子从不追求看起来高大上的虚荣,只要眼下真实可感的快乐,萌萌的季老亦是如此。
生活趣事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先生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遂对跟随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
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先生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先生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所唱,“回到往日好时光”。
据说,季先生在“老莫”享受了一杯啤酒,外加一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好友任继愈先生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养生趣事
季羡林活了98岁,堪称“老寿星”,他生前时常被人问及养生之道。
季先生说:“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致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95岁以后,季羡林曾以他一贯的幽默对来访者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实际上,季先生的头发并非完全脱尽,只是越来越稀而已名声趣事
晚年的季羡林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名垂学林,然而盛名之下,斯人亦累。当时季先生社会兼职众多,各种学术头衔多如牛毛,会议应接不暇,访客络绎不绝。
古人称甘草为美草,它能调和百药,中医有“十方九草”之说,这“草”,就是甘草。对于因声名远扬而忙碌不堪,季羡林笑称自己成了中药方里的“甘草”。
季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近几年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片虚名,套在我的头上,成了一圈光环,给我招惹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这个会长、那个主编,这个顾问、那个理事,纷至沓来,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纸冠,我自己实在无法弄清,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一遇到什么庆典或什么纪念,我就成了药方中的甘草,万不能缺……校系两级领导,关心我的健康,在我门上贴上谢绝会客的通知。然而知书识字的来访者却熟视无睹,依然想方设法闯进门来。听说北京某大学一位名人,大概遇到了同我一样的待遇,自己在门上大书:某某死了!但是,死了也不行,他们仍然闯进门来,向遗体告别。”
对于人们称他“国学大师”,季先生更是连连请辞,他说:“岂不折杀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2007年著名影星林青霞走进北京三○一医院病房,拜访季羡林。一起去的朋友问季羡林,知不知道林青霞是谁。季羡林瞧了那位朋友一眼,那神情好像是在说,你们真把我当成老人家啦?当时他就现场幽默了一把,说:“全世界都知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季羡林抱怨考试之语让人忍俊不禁“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这段来自于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的文字曾经热传于网络之上,引起众网友对大师真性情的赞叹。
据了解,《清华园日记》2003年1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日记内容是当时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的季羡林,在清华园生活学习时的“青春记录”。被网友热转的日记,则写于1934年3月31日。
据悉,这些日记在后来出版时,编辑曾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林的意见则是:一字不改。“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注:“冷猪肉”即“胙”,指祭祀用的猪肉。)    季羡林:你以为我是闷老头,其实我很萌                                         2018-05-29 07:06                                                                          季羡林                                                  

                  
我们先来说说这位老先生有多牛吧。
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他笔下那些关于人生的参悟,可谓睿智深刻,可他的人生故事却随着他的远去变得扑朔迷离,甚至渐渐被人淡忘。
小拇哥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他背后一些鲜为人知、有趣好玩的事儿。
而我要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其实,季老的生日并非大部分公开资料里写的8月6日。
01
生日
1911年8月2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农民家庭。
这个大家族有十一个兄弟,季老的父亲排行老七。
然而季老却是这个家族唯一的男性后代。正因为如此,出生贫寒的他才有机会跟着叔父到城里念书。
后来他说,“我一生是靠运气,第一个运气,就是我生下来是个男孩。”

中学时代,季羡林便开始学习英文和德文。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
办护照时,他说自己的生日是旧历闰六月初八日(新历8月2日)。按照西方的习惯,日在前,月在后,写作8/6/1911。
不知谁看到后,误以为他的生日是1911年8月6日。
1986年,在江西庐山,季老索性公开称8月6日是自己的生日。
02
和民国才子鲁迅、徐志摩、钱钟书一样,季羡林也有一段包办婚姻。
1929年,刚满18岁的季羡林作为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大责任。
于是,叔父之命,媒妁之言,季羡林结婚了。
妻子彭德华,比他大4岁,是叔父家的一个邻居,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显然,这对教育背景悬殊的夫妻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只是像很多旧时代的婚姻一样,被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
他们婚后生了一儿一女。直到1994年彭德华去世,这段婚姻一共走了65年。

▲年轻的季羡林也是一枚妥妥的小鲜肉,俊朗帅气
而季羡林真正的爱情,发生在大洋的彼岸。
留学德国期间,他与街坊迈耶一家关系非常要好。
当时他正在写毕业论文,需要将论文打成清稿再给教授看,可季羡林没有打印机,也不会打字。
于是就向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求助。
很长一段时间,季羡林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因为原稿修改得太乱,而且内文稀奇古怪,对非专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
因此,伊姆加德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随时可以指点解释。
这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渐生情愫,坠入爱河。

▲伊姆加德(1935年)
已有妻儿的季羡林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中。但为了不伤害家人,最终他选择放弃爱情。
1945年9月24日,他在日记里写下:
吃过晚饭,七点半到Meyer家去,同Irmgard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季羡林回国后,与伊姆加德小姐彻底断了联系,把这份感情偷偷地埋在心底。
1983年,迈入古稀之年的季羡林重返德国,一心惦记着伊姆加德,却未打听到她的消息。
直到2000年,香港一位导演为拍摄季羡林的纪录片,曾专程到哥廷根打探伊姆加德的下落,最终找到了她。
那时的伊姆加德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让人叹息的是,她执着地守着年轻时的爱恋,终身未嫁,身边摆放的仍是那台曾经帮季羡林打过论文的打字机……

03
高冷又神经质的喵星人一直是文艺工作者的标配,老舍、丰子恺、夏衍、冰心、梁实秋、海明威、村上春树等,皆是知名的猫奴。
仔细一想,喵星人和作家的气质确有几分相像,同样的孤独自傲、我行我素,有精神洁癖。
季老也特别爱猫。如果你读过他的《老猫》,一定能看到一个天真可爱率真的老头,对喵星人的情深意笃。

1978年左右,他开始养猫,第一只猫叫虎子,第二只叫咪咪。
每天晚上,两只猫都抢着到他床上睡觉。
半夜醒来,发现猫咪重压在身上,双腿由于僵卧时间过长又酸又痛,可因为害怕打扰猫咪的美梦,他总是强忍着,不敢轻易乱动。

虎子脾气暴,见人就咬,咪咪则喜欢到处小便,桌上,椅上,沙发上,无处不尿。
季老的家人都不喜欢猫,有时会拿鸡毛掸、竹竿等打猫。
可季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舍得打猫一掌。就算咪咪尿湿了他珍贵的稿纸,他也只是抖掉上面的猫尿,等稿纸风干,无一句抱怨。
后来,咪咪不见了。季老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多年后忽想起这件事,内心仍颤抖不止。
04
幽默豁达
这位德高望重、名垂学林的学者绝非我们想象中的古板无趣,他豁达乐观,擅于自黑,幽默中带着些许孩子气。
顺便说一句,幽默的季老首创把英文Humor译为幽默,还公开把幽默纳入理论和实践。
活了98岁的他有一套知名的养生理论,叫“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指的并非完全不锻炼,而是避免过度锻炼)。
这“三不”主义中,他认为不嘀咕最重要,“无事小神仙”。

因为有这样的心境,季老的生活中有许多趣事,我择其中二三与大家分享。
有一回,季老在莫斯科餐厅美美地享受啤酒、冰淇淋,他的好友得知后急忙给他打电话,劝他别吃太多冰淇淋,当心弄坏肚子。
季老听了,像个孩子般,风趣地答道:“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95岁以后,有来访者关心他的健康,他幽默回应:“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
2007年,林青霞到病房拜访季羡林,同去的朋友问他,知道林青霞是谁不。
季老一听,使了个眼神,仿佛在说:切,开什么玩笑,你真把我当老人家啦。
他接着机智又坚定来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整个病房的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05
与作为一位大学者的名声相比,作为大收藏家的季老先生,就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了。
在遗稿中,他说:“年逾九二,我一生教书,爬格子,收入极少。尽人皆知。我毕生节衣缩食,乘解放前后及五十年代文物不值钱的时机,买了一些古代书法绘画,赝品居多。此系通例。其中间有真者,甚至可以达到国宝级。”

建国初期,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却鲜有人问津。
季羡林不忍心这些艺术瑰宝流散消亡,于是竭尽心力抢救,他的收入基本都转化成收藏品。
他的收藏起点很高,以齐白石为下限。
而如今价值连城的苏东坡《御书颂》是他当年出了算得上是巨价的500元收购的。
除了收藏字画、文房雅玩外,季老的藏书数量也十分巨大,据说在北大可以排第一。
这些藏书的特色在于域外出版的冷门学术经典。
后来,季老将其所藏一批图书、稿、字画等物品捐赠北大。
2009年,98岁的季老离开了人世。
他的一生在外人看来辉煌不可及,不了解的人大概会猜想他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
殊不知,这个老爷子不仅质朴和蔼,还能卖卖萌,不矫揉造作更不倚老卖老。
他始终自称吾辈小民,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硬生生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下,踏实地做“凡人”。
有大智慧的人都知道,这世上啊,没有神一样的存在,更没有完满的人生。
可不完满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完满才是人生啊。
孩子从不追求看起来高大上的虚荣,只要眼下真实可感的快乐,萌萌的季老亦是如此。
生活趣事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先生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遂对跟随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
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先生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先生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所唱,“回到往日好时光”。
据说,季先生在“老莫”享受了一杯啤酒,外加一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好友任继愈先生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养生趣事
季羡林活了98岁,堪称“老寿星”,他生前时常被人问及养生之道。
季先生说:“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致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95岁以后,季羡林曾以他一贯的幽默对来访者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实际上,季先生的头发并非完全脱尽,只是越来越稀而已名声趣事
晚年的季羡林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名垂学林,然而盛名之下,斯人亦累。当时季先生社会兼职众多,各种学术头衔多如牛毛,会议应接不暇,访客络绎不绝。
古人称甘草为美草,它能调和百药,中医有“十方九草”之说,这“草”,就是甘草。对于因声名远扬而忙碌不堪,季羡林笑称自己成了中药方里的“甘草”。
季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近几年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片虚名,套在我的头上,成了一圈光环,给我招惹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这个会长、那个主编,这个顾问、那个理事,纷至沓来,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纸冠,我自己实在无法弄清,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一遇到什么庆典或什么纪念,我就成了药方中的甘草,万不能缺……校系两级领导,关心我的健康,在我门上贴上谢绝会客的通知。然而知书识字的来访者却熟视无睹,依然想方设法闯进门来。听说北京某大学一位名人,大概遇到了同我一样的待遇,自己在门上大书:某某死了!但是,死了也不行,他们仍然闯进门来,向遗体告别。”
对于人们称他“国学大师”,季先生更是连连请辞,他说:“岂不折杀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2007年著名影星林青霞走进北京三○一医院病房,拜访季羡林。一起去的朋友问季羡林,知不知道林青霞是谁。季羡林瞧了那位朋友一眼,那神情好像是在说,你们真把我当成老人家啦?当时他就现场幽默了一把,说:“全世界都知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季羡林抱怨考试之语让人忍俊不禁“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这段来自于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的文字曾经热传于网络之上,引起众网友对大师真性情的赞叹。
据了解,《清华园日记》2003年1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日记内容是当时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的季羡林,在清华园生活学习时的“青春记录”。被网友热转的日记,则写于1934年3月31日。
据悉,这些日记在后来出版时,编辑曾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林的意见则是:一字不改。“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注:“冷猪肉”即“胙”,指祭祀用的猪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21 15:14 , Processed in 0.0097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